張靚穎率先給編曲人謀福利,原來編曲人境地如此尷尬,唯他除外

10月11日,是歌手張靚穎34歲的生日,她在微博發文為自己慶生,感嘆自己的生活在越變越好。言外之意是那些不愉快的事都已經成為過去咯,看來女神的心情確實不錯。同時,在這個特別的日子,她還幹了兩件特別的事情:一是全新英文單曲《Adam and Eve》定在這天全網正式發行;二是送出一份特別的“生日禮物”。是的,是送出,不是送自己。而這份特別的禮物就是——從今以後,張靚穎的每一場次商業演出,演唱曲目的編曲人,和詞曲作者一樣,都能收到一份來自張靚穎的演出版稅。

張靚穎率先給編曲人謀福利,原來編曲人境地如此尷尬,唯他除外

張靚穎之所以做出這個決定,不是因為過生日的一時心血來潮,而是因為她這幾年一直在籌備的英文專輯,她自己親身參與了作曲、作詞、編曲、製作等各個環節,讓自己學到很多東西,但也明白了幕後工作的不易,尤其編曲,不僅門檻高,而且是個“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在枯燥中消磨的重要工種”,與之不相稱的是,收入方面“費用不高,還沒有版稅,所有的勞動都是一次性的”。湊巧前幾天,她有個編曲人朋友跟她道別,說要改行去幹別的了。這事更是觸動了張靚穎,所以,她決定要為編曲人謀福利,也許她無力去改變整個行業,但至少從自己做起吧。以後,她的每一場商業演出,她都會自掏腰包,拿出3000元作為版稅按貢獻曲目分配給詞、曲和編曲老師。這與其他途徑獲得的收入不衝突,是額外多出的收入。後來她又補充,之前的所有演出同樣會補付,詞、曲、編創作者只需把把曲目清單連同銀行卡號發到郵箱,就會給予結算。

張靚穎率先給編曲人謀福利,原來編曲人境地如此尷尬,唯他除外

看到此舉動,我們不得不給女神點贊。也許每場3000元,相對於歌手的高額收入來說並不算多,但這已經是國內音著協演出版稅的最高標準,而且張靚穎以個人名義額外支付此版稅,並非法定義務,在國內也尚屬首例。

事實上,目前國內音樂演出市場,別說編曲,連詞曲作者基本上也很少有版稅收入。在唱片銷售方面,詞曲作者有版稅收入,編曲卻沒有。而現在唱片市場本就蕭條,內容創作者收入自然高不起來。這大概就是現在好歌越來越少的原因吧,因為寫歌的人都沒積極性了。編曲人就更苦逼了,純粹的音樂民工,接一單收一單錢,接少了餓死,接多了累死,難怪很多人堅持了一段時間就不得不改行,要不就尋求改變,身兼數職,向製作人、樂手甚至臺前歌手發展。

張靚穎率先給編曲人謀福利,原來編曲人境地如此尷尬,唯他除外

還記得金志文嗎?就是那個在2012年第一季《中國好聲音》舞臺上獲得廣泛關注的人氣選手,盲選時演唱了一首改編版的《為愛痴狂》獲贊,隨後加入楊坤戰隊,最後在總決賽獲得全國第四名。盲選時的“講故事”環節,金志文當時介紹了自己是一名編曲人,並悲情地說:“編曲真的很苦!”我記得哈林老師當時這樣說的:“有走到臺前來唱歌的夢想是很好的,但說編曲辛苦,其實誰的職業不辛苦呢?”

張靚穎率先給編曲人謀福利,原來編曲人境地如此尷尬,唯他除外

雖然老師並不完全理解,但顯然金志文是真的感覺編曲是個苦活。這個“苦”當然不完全是指工作上的苦,可能更多在於收入與付出不成正比的“苦”吧。正如前面我說的,接活少了餓死,接活多了累死。所以他才拼命突破“編曲”這個職業,在上《好聲音》之前他就已經有過當歌手和製作人的經驗了,只是沒什麼名氣。但自《好聲音》之後,金志文搖身一變,成為了“集詞曲創作、演唱、編曲、製作於一身的全能型唱作人”,收入相比之前做編曲的他,已經是天差地別了。

張靚穎率先給編曲人謀福利,原來編曲人境地如此尷尬,唯他除外

金志文是成功轉型了,可還有很多默默無聞的編曲人,還辛苦地過著苦日子呢。不過,在華語樂壇,也有一位因編曲而被奉為神話的人物,這就是我們今天不得不提的一個名字——陳志遠。據說,他是第一個靠編曲賺到一個億(臺幣)的音樂人。

陳志遠,臺灣最早的作曲和編曲大師,雖然他作曲也很厲害,曾創作了《感恩的心》、《是否我真的一無所有》、《跟著感覺走》、《梅花三弄》等經典作品;但他更厲害的是編曲,說“華語樂壇編曲第一人”亦毫不誇張。在當時巨星如雲的臺灣飛碟唱片,每個歌手的專輯上有沒有編曲陳志遠這個名字,幾乎就是唱片能否暢銷的標準。王傑、張雨生、鄭智化、潘越雲、蘇芮……基本很難說出80、90年代臺灣歌壇有哪位成名歌手沒有與陳志遠合作過。當時流傳過一個段子,說陳志遠的編曲技術已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經常在不同錄音棚間穿梭的他,能在趕路的出租車上完成下一首歌的編曲。他一生編曲數千首,不僅數量龐大,而且質量高超,這樣的神級編曲人,堪稱獨步天下。所以,坊間流傳他靠編曲賺到一個億,也就不足為奇了。

張靚穎率先給編曲人謀福利,原來編曲人境地如此尷尬,唯他除外

不過,大神不常有,對於當今樂壇的普通編曲人,收入確實挺尷尬。國內音樂市場對內容創作者的重視明顯不夠,對詞曲創作者的保護都尚不完善,編曲人則更難以兼顧。張靚穎此次能通過自己的親身瞭解而率先做出暖心舉動,確實十分難得,希望通過她的影響,能讓這種現象有所好轉,給這些“憑才華吃飯”的內容創作者更多的尊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