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教師如何提高備課的效率?


數學教師如何提高備課的效率?

備課對於我們來說,像是一個熟悉的陌生人。備吧,好像也就那麼點東西,沒什麼好備的;不備吧,好像心裡又空蕩蕩的,感覺不踏實。

記得剛出來工作時,我就有過很長的一段時間,白天忙完各種工作瑣事,晚上回到宿舍後,花上至少一個小時的時間備課。怎麼備呢?就是打開課本,對照著教參,逐個字地閱讀,跟著一筆一劃地寫教案。每天如此,不到十二點壓根睡不了覺。現在想想,還是有點小感動。

儘管現在對這樣的做法不認同,但依然感謝當初的勤奮。因為想要成長,首先就需要接受剛開始的不完美,只要不違反原則,就先做起來,在行動中快速迭代升級;如果你是完美主義,希望萬事俱備的時候才動手,那就相當於希望等每個路口都亮綠燈才上路,成長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比起過去,我們現在要應對的工作瑣事的確變得更多了,有些教師甚至多到沒時間備課。網上也有不少應景的文章,呼籲讓教師能夠安靜地教書。只是呼籲歸呼籲,我們更需要的,或許是如果在現狀中尋求突破。備課可以說是工作的一件分內之事,既然時間變得稀缺,那麼我們還有另一種選擇,就是提高備課的效率。

問題來了,如何提高備課的效率呢?

先來看看效率的公式:

效率=有效工作量÷花費的時間

從公式看,提高備課的效率,有兩個基本思路,一個是增加有效的工作量,另一個是減少花費的時間

1、增加有效的工足量

要想增加有效的工作量,需要先了解備課是用來幹什麼的。

通常的理解,備課是針對課堂的準備,但是我搜了百度百科後,發現從上面的解釋來看,備課的“課”並沒有侷限於課堂,而是包含一切幫助學生學習數學的教學活動。因此我們在備課時,首選需要把對象放大,除了課堂,還有作業、培輔和測驗,這樣,我們就可以從更大的格局,來規劃自己的教學。

試想一下,假如每個學期給學生髮一本新的數學課本,讓他們自學,結果會如何?有的學生天資聰穎,或許能學得很好;但是對於當前我面對的學生來說,更大的可能,要麼是根本看不懂,進度推不起來;要麼是能瞭解個大概,但是進度緩慢,一個學期估計也學不完。

正因如此,我們教師就有兩個存在的價值,一個是幫助學生推動學習進度,二是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課的本質就是一個平臺,讓我們有時間和空間來完成這兩件事情。

另外,無論是課堂、作業、培輔還是測驗,我們做的事情,其實就是與學生進行溝通。溝通的效率決定了我們教學的效率。

為了提高溝通效率,我們需要做兩件事。一件是掌控溝通的方向,讓教學走在正確的軌道上。這點並不容易,有時你想讓學生關注題目,但是學生揪著題目中的某個字眼想入非非,這時溝通的效率很難起來。另一件是調整溝通的方式,讓教學持續得到優化。這點也不簡單,有時你辛辛苦苦設計一個活動,學生探索了半天還不知所以,最後發現只要用一個類比就明白了,這時溝通的效率也高不起來。

可以看出,學生的不確定性,是我們提高教學效率最大的挑戰。備課的價值,就是讓我們制定預案,更好地應對這種不確定性。

有的教師備課時,總是糾結於課本中的某些細節,其實教學內容的確定性很強,糾結過久也未必能得到更多的收穫;而制定教學預案,能幫助我們不斷地適應學生,這對我們來說,就是有效的工作量。

比如在講《用頻率估計概率》時,課本上提到了一個例子:50個同學中,很可能有2個同學生日相同。在集體備課時,有的同事想到讓學生舉手的方式來驗證這一點。我試過的做法是直接和學生打賭:“來打個賭,我敢保證咱們班一定有兩個人同月同日生日!”當時學生異常激動地相互問生日,不到10秒就找出這樣的兩個人。

有的人可能要問:“如果全班都沒有這樣的兩個學生,你怎麼辦?”不難,我有兩個選擇。一個是向學生表示驚訝:“你們怎麼都不按套路出牌的啊,不好玩!”另一個是向學生表示讚歎:“你們絕對創造了歷史,趕緊申請吉尼斯紀錄!”兩個選擇都能幫助我讓課堂迅速回歸正軌,這就是預案的價值。

2、減少花費的時間

不要誤會,減少花費的時間,不是讓你選擇偷懶不備課,而是讓你在備課的過程中,少做重複的無用功。

有的教師在備課時以課時為中心。他們會精打細算地規劃,未來的哪幾節上新課,哪幾節上練習課,哪幾節上覆習課。如果進展順利,就開心一下;如果進展不順利,他們會重新規劃接下來的課時。我也有過一段時間這樣操作,常常會發現計劃趕不上變化,因為在規劃課時的過程中,需要對任務的完成時間有個預設,而實際的時間很難和預設的時間匹配,結果有時多出了一截時間,不知道怎麼辦,有時時間不夠,只能拿後面的時間來補。

有的教師在備課時以教學資源為中心。有教材,他們會嚴格按教材中的流程來開展教學;有學案,他們會以讓學生做完和自己講完為榮。很榮幸,我也有過一段時間這樣操作,結果也是計劃趕不上變化,因為嚴守教材的流程和學案的任務,需要對學生的回應有個預設,而學生實際的回應很難和預設的回應匹配,結果很多時候,學生讓我感覺“不按套路出牌”,然後我就不知道怎麼辦了。

多次對比發現,在備課時,最好的做法,是以知識點為中心

從課程開設的角度看,學生學習數學的目的有兩個。一個是培養閱讀理解能力,簡單講,就是通過問題的表面看到問題的本質;另一個是鍛鍊邏輯思維能力,簡單講,就是運用邏輯,從條件出發向結論靠攏,或者從結論向條件靠攏,最終解決問題。為了訓練這兩個能力,學生需要學習一些數學的基本知識。

也就是說,知識點是數學學習的核心工具,而課時和教學資源是為知識點的學習服務的手段。如果以課時和教學資源為中心,就好比我們糾結於出門旅遊到底是坐飛機還是搭客車,卻不知道我們為什麼要出發去旅遊一樣。因此,我們更應該以知識點為中心來備課。

那麼,如何減少重複的無用功呢?方法是,搞清楚什麼是不變的,什麼是可變的。

備課中不變的,是知識點的底層邏輯,這是戰略層面的事情,決定了教學的方向。既然是不變的,我們就可以集中時間一次研究,然後偶爾做細微的修補就好了。

初中數學所有的知識點,從宏觀看,分佈在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統計與概率、綜合與實踐四個領域中;從微觀看,分佈在每一個章節,按照一定的順序,排列在初中的六本教材中。

要想弄懂知識點的底層邏輯,最好的方式是以章為單位研讀教材。有的人可能提倡要多看課程標準,我親身對比後,還是感覺像我這樣平凡的教師,還是從研讀教材這種自下而上的方式更容易接受。對於教材,儘管教了多年的北師大版,但是自從看了人教版後,感覺人教版的邏輯性更強,更適合幫助我們理解知識點的底層邏輯。

通過研讀教材,我們可以理清知識點底層邏輯的兩個組成部分。

一個組成部分是概念以及概念與概念之間的聯繫。概念對應事物的本質,從定義可以得到,比如平行四邊形、概率、方程等等。概念與概念之間的聯繫,背後體現的是初中的數學知識體系。比如有個同事形象地描述了各種特殊平行四邊形之間的聯繫:“平行四邊形有兩個孩子,一個是菱形,另一個是矩形。它們在繼承了平行四邊形所有性格的同時,還有自己個性,比如菱形四邊相等和對角線垂直,矩形四角為直角和對角線相等。菱形和矩形又有一個共同的孩子,叫正方形(聽著感覺怪怪的),正方形繼承了它們的所有性格。”

另一個組成部分是知識點的方法論,包括適用範圍和使用方法。適用範圍界定了知識點的能力圈,告訴了我們能做什麼和不能做什麼。使用方法就像說明書,幫助我們切實解決具體的問題。比如勾股定理的方法論包括兩點,它的適用範圍是直角三角形和三條邊,想用就需要先證明有直角三角形存在;它的使用條件是直角邊的平方和等於斜邊的平方,我們可以藉助這個關係列出方程,解決許多相關的應用題。

備課中可變的,是知識點的學習方式,這是戰術層面的事情,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靈活調整。既然是可變的,我們就不必拘泥於一套執行方案,而應該快速搭建一個行動框架,然後準備多套應對的預案。

行動框架的搭建,需要圍繞學生學習的五個核心環節:明確問題、獲取新知、形成新知、鞏固新知和新知遷移

第一個環節是明確問題。學生學習數學是用來解決問題的,明確問題是學習的起點。我們可以做的,就是花時間向學生解釋問題的來源和本質

數學學習中的問題通常有兩個來源。一個來源是從未遇到過的新問題,我們可以提醒學生先做好心理準備,幫助學生更快進入狀態。比如學生在接觸概率之前,計算事件的可能性就是新問題,在開講之間,我會選擇先和學生解釋:“前面我們學的知識可以分為代數和幾何兩類,現在請大家換一個頭腦,我們準備學一個新的東西,概率。”簡單的解釋,能幫助學生主動從心理上擺脫舊知識的慣性,同時引入了“概率”的概念,儘管學生不明白什麼是概率,但他們會潛意識地帶著這個問題來進入新課。

另一個來源是解決舊問題的過程中衍生出來的新問題,我們可以先和學生解釋問題的來龍去脈,幫助學生了解問題之間的聯繫。比如在學習了平行四邊形後,可以進一步想平行四邊形能否進一步特殊化,由此得到菱形和矩形。在開講之前,我會選擇和學生解釋:“上學期我們第一次學習了四邊形,把一個普通的四邊形進化到了平行四邊形,現在有個問題,平行四邊形還能不能繼續進化呢?”這樣解釋,能幫助學生理解,菱形和矩形並非新生的概念,而是與前面的知識緊密關聯,同時也暗示了學生可以用進化的眼光來理解菱形、矩形、正方形和平行四邊形之間的關係。

明確問題之後,是獲取新知。遇到問題,我們通常會從記憶中搜索答案,看看過去有沒有解決類似問題的成功經驗,如果有,就直接拿來再用一次;如果沒有,才開始嘗試動腦筋思考。思考的本質,就是把頭腦中的舊知識重新組合,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對於新問題而言,思考通常遇到的障礙,一個是用舊知識解決不了,另一個是用舊知識解決太過麻煩,因此新知識的存在就很有必要了。我們可以做的,就是為學生提供合適的資源和環境,讓學生能夠探索和思考,引導學生找到解決問題的新思路。

比如在講平行線的判定條件時,課本的開篇是一個工人釘木條的例子。例子是很形象,但是對學生來講,他們搞不懂為什麼突然要關注夾角,為什麼夾角和平行在一起了。我的選擇,是在黑板上畫出兩條平行線段,然後和學生提問:“現在有兩條直線,你有什麼辦法能證明它們平行?”學生當時就開始紛紛議論,輪流到黑板上進行各種嘗試,基本上是以失敗或麻煩告終。嘗試完畢,學生意識到這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這時我就開始介紹課本提供的方法,引入新的思路,三線八角。有了前面失敗的嘗試,學生都很關心三線八角到底是如何解決問題的。

獲取新知後,就到了形成新知。問題解決後,我們需要對新的思路進行梳理,保留有用的,剔除多餘的,把它封裝成一個新的知識點。這樣,當再次遇到類似的問題,我們就能更精確地提取出來解決。

比如在講平行線的判定時,當學生得出了所有結論後,我會引導學生進行一次總結,最終得出一個知識點:

兩條直線平行的判定條件:

1、同為角相等

2、內錯角相等

3、同旁內角互補

得出知識點後,學生就能拋開先前探索的束縛,再次輕裝上陣學習新知識。如果遇到類似問題,他只要把這個知識點提取出來就行,並不需要重新回想過去的思考過程。

形成新知後,是鞏固新知。新知識的提取方式,其實就是“if...then...”。不過,形成新知並不意味著能夠輕鬆地提取出來,因為新的知識點在頭腦中的印象畢竟太淺,無法產生強烈的刺激。我們可以做的,就是為學生提供足夠多的刻意練習,幫助學生反覆強化知識點的提取,從而實現知識點的鞏固。

比如平行線判定條件的提取方式,其實就是:

if 需要判定平行,then 尋找相等的同位角或內錯角,或互補的同旁內角

學生剛學完時,都能把知識點背得溜溜的,一到做題的時候又懵了,半天動不了筆。儘管安排了一節練習課和複習課,但顯然還不夠。我的選擇是利用課前小測、作業和培輔三個時間,高頻提供判定直線平行的題目,幫助學生反覆提取這個知識點。慢慢地,學生的速度跟上來,這就說明他們越來越熟練了。

最後一個環節是新知遷移。學習的目的是學以致用,當一個知識點得到鞏固時,學生就需要學會用它來解決更有挑戰性的問題,也就是我們習慣說的變式。變式通常有兩個方向,一個是結合生活情境,學生需要通過題目的表面看出題目的本質;另一個是綜合其他知識,學生需要對所學的知識點進行合理分工。我們能做的,就是帶領學生閱讀問題,培養尋找關鍵詞和關係的意識,理解問題的本質,明確知識點在問題解決中的分工

比如在講解題目時,如果看到“在菱形ABCD中”,我通常會問學生:“你能得到什麼結論?”這時底下會響聲一片:“四邊相等,對角線垂直!”如果看到“在RT△ABC中,∠C=90°,D為AB中點”,我會問學生:“直角、中點、直角、中點,你能想到什麼知識點?”這時會有學生反應過來:“直角三角形斜邊中線等於斜邊一半!”如果遇到了握手問題,我會問學生:“題目給出握手次數,要我們求人數,那人數和握手次數之間到底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這時學生會一邊笑一邊想,我就順著往下講。

有了尋找關鍵詞和關係的意識,學生就能夠更有方向地鍛鍊閱讀理解和邏輯思考的能力。在多次反覆的練習後,我會發現,有時測驗中出到平時壓根沒見過的題目,學生還是可以找到解題的思路。而過去的我,曾經熱衷於歸納各種題型,結果常常發現,在測驗中只要出現平時沒練過的題型,學生幾乎都是空白一片。其實,題型是為解題能力服務的,後者才是值得我們關注的重點。

我是尾巴

從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出,備課其實並非一件輕鬆的活,但幸運的是,如果能夠正確地備課,對我們的教學思路的積累會產生複利效應,起初可能增長緩慢,但是隨著時間推移,我們對教學會越來越輕車駕熟,而且效益匪淺。

我是藍色winds,一個初中數學教師,專注於數學教學、家庭教育和個人成長的方法論。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