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音樂給我力量,文學卻教會了我一切

在新一季《中國好聲音》中,一位選手郝亞青含淚說:我是個活動歌手。

導師問,什麼是活動歌手?

哈林解釋:就是大樓開幕時就去……

李健則淡淡地說:哦,和我們也差不多啊

所謂有文化,不就是對每個人都平視禮貌,溫和善意嗎

李健:音樂給我力量,文學卻教會了我一切

“以音樂人和原創歌手來講,你看看他聽什麼唱片,或是看什麼書,基本能瞭解這個人”

拋開李健老師其他的所有光環,只看那一張張的CD,一排排的書籍,你覺得他文化到底有多深呢?

“文學教會了我一切”:

當被問到如何保持初心時,李健強調了“自我”的重要性:

老有人說,要傾聽自己的聲音。但是很多人心裡是沒有聲音的,都是“被活著”,“被變化”……出現那麼多新東西,如果既有的自己不夠堅固,那麼就很容易被摧毀掉。

李健:音樂給我力量,文學卻教會了我一切

李健:音樂給我力量,文學卻教會了我一切

李健:音樂給我力量,文學卻教會了我一切

李健:音樂給我力量,文學卻教會了我一切

李健:音樂給我力量,文學卻教會了我一切

李健:音樂給我力量,文學卻教會了我一切

對我個人而言,讀書還是一種具有儀式感的行為。

就如同寫歌詞我習慣於鋼筆一樣,我更鐘情於紙質書。古人讀書,講究焚香沐浴、品茗閒吟,追求蕭然自遠、悠然自足的境界。但對著電子屏幕一堆二進制的數字編碼,我聞到的不是“書香”,而是工業氣息。就像現在網絡如此發達,還是有許多愛樂人蒐集老唱片、音樂CD一樣,儀式感讓閱讀悅目悅耳悅心,更有味道也更為神聖。

因為李健“心裡有聲音”,所以他可以在名利的風浪中,佇立不倒。

年少時,清華園裡一位老師的話,讓李健珍視至今:“一個人若能永遠保持學生的狀態,他的人生就不會枯竭”。

因此,畢業至今,李健仍然努力讓自己保持一個學生的心態,靜下心來沉澱、聆聽新鮮事物,對世界抱有期待與信心。

這是李健保持初心的秘訣:無論如何忙,都不會放下聆聽的腳步,不會停止思考所獲取的知識。而獲取知識的一個重要途徑,是閱讀。

李健常年保持大量閱讀的習慣,這讓他不迷失自我:“你找一些參照系,就不會那麼容易輕狂。你經常讀書,經常創作,就會越經常感受到自己的有限性。”

李健愛看帶有觀點的書。他認為在這個時代知識儲備的意義不大,網上一搜就能搜到,但觀點是可貴的,在這個時代,人們需要觀點,不能人云亦云。

李健:音樂給我力量,文學卻教會了我一切

書可以帶給他深度思考的習慣,形成自己觀點的能力,為此他認為看書就要看一些讓自己費勁的書: “但前提是這是一本公認的好書。”

他研究馬爾克斯、村上春樹:“一輩子就一段紮實的感情,怎麼能把愛寫得那麼燦爛,好像萬花筒一樣?”他看熊培雲的詩歌,感嘆“手無寸鐵的人變得鐵石心腸”寫得好;他看北島的《青燈》,喜愛“房子小,但正好適合孤獨的尺寸”這句話;他認同木心的說法——“你們這代人都不是讀書人,因為你們讀書太少了。”

文學帶給李健許多創作的靈感,特別是裡面美麗的詞句,讓他如痴如醉。

在他心中,音樂可以帶給人力量,文學同樣可以。他說:“文學教會了他一切。”

文學就是一本生活的百科全書,它所展示的寬廣度甚至超過了生活本身,超出的那一部分就是藝術,其中包括音樂。

李健:音樂給我力量,文學卻教會了我一切

在2018年年中,一些娛樂觀察者寫到,原來的一些明星不能再扛流量了,反而是像徐崢或者李健這樣的“叔圈”人物,從商業的角度,翻紅到了新的層次。

為什麼呢,因為大眾是焦慮的,看過了太多的造神與毀神,太多人設的樹立和崩塌,粉飾的“非我”本身已經十分寡淡,只有純色的“本我”才能喚醒大眾的嚮往。

你喜歡什麼,你找到你的喜歡了麼,你為你的喜歡又做了多少年的積累和堅持呢?在一個浮華的年代,李健的本真、溫潤和通透,給了他的語言不一樣的光澤,而這個光澤,像是喧囂的2010年代,最安靜的月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