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捅了马蜂窝?

谁捅了马蜂窝?

据新浪科技最新消息:针对自媒体报道的马蜂窝数据造假一事,马蜂窝已向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称乎睿数据侵犯名誉权,目前已获立案。

谁捅了马蜂窝?

来自新浪科技的图片显示,马蜂窝已向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起诉深圳市乎睿数据有限公司丁子荃侵犯名誉权。

昨日刷屏的文章因为马蜂窝的投诉已经被微信标示为文章存在争议,但后续一大堆麻烦事恐怕在等着马蜂窝。

谁捅了马蜂窝?

马蜂窝遭爆料:

评论抄袭,游记、问答全被水军占领

10月20日,一篇题为《估值175亿的旅游独角兽,是一座僵尸和水军构成的鬼城?》的自媒体文章刷爆了社交网站。该文章由微信公众号小声比比发布,其指出,通过深圳乎睿数据团队的数据抓取和分析,发现马蜂窝上有七千多个抄袭账号,平均每个人从携程、艺龙、美团、Agoda、Yelp上抄袭搬运了数千条点评。合计抄袭572万条餐饮点评、1221万条酒店点评,占到其官网声称总点评数的85%。

谁捅了马蜂窝?

文章说,马蜂窝几乎剩不下几条原创点评,而且这些账号很多都有官方背书(注:问答小班长是马蜂窝官方问答账号):

谁捅了马蜂窝?

这些抄袭账号,出现了很多自相矛盾的灵异现象:

谁捅了马蜂窝?

还不小心把不该抓取的内容抓了进来:

谁捅了马蜂窝?

文章还援引数据团队的分析,称马蜂窝1.5万名最活跃用户的点评时间段“非常诡异”,不仅在周中活跃程度远远大于周末(与其他网站规律相反),而且点评作答的时间段高度一致。

谁捅了马蜂窝?

该文还以调笑的语气指出,马蜂窝的主流用户“是一群每天朝九晚五吃喝玩乐、在午晚饭以及周末干正事、能够同时出现在地球不同地方且反复切换性取向的人。”暗指马蜂窝账号造假。

10月21日晚,小声比比又发布了第二篇马蜂窝爆料,文中称,“在文章发出来8个小时以后,我起床之后惊奇的发现,昨天我们文章中提及的账号,全都搜不到了。”

谁捅了马蜂窝?

这篇文章指出,不仅是用户点评,马蜂窝网站的游记和问答内容都存在造假现象。

谁捅了马蜂窝?

文章截图

马蜂窝最新官方回应

22日早7点50分左右,马蜂窝通过官方微博发布声明进行回应。声明称,马蜂窝对全站游记、问答、点评等数据进行了核查,并对涉嫌虚假的信息展开查处。在声明中,马蜂窝指出,网传文章所说的点评内容在马蜂窝整体数据量中仅占比2.91%,涉嫌虚假点评的账号数量在整体用户中的占比更是微乎其微,马蜂窝已对这部分账号进行清理。网传文章所述的马蜂窝用户数量,与事实和第三方机构数据都严重不符。针对该文中歪曲事实的言论,和已被查证的有组织攻击行为,马蜂窝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

谁捅了马蜂窝?谁捅了马蜂窝?

175亿的估值将大幅缩水

成立于2006年的马蜂窝是中国旅游出行领域的一个异类,相比于携程、去哪儿、同程这样的公司来说,马蜂窝采用的是个人旅游攻略社区起家,用户会在社区里分享旅游贴士,并购买定制的旅游产品,自称是“全球旅游消费指南”,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1亿位旅行者、92万家国际酒店、2100万条真实点评、3.82亿次攻略下载。

谁捅了马蜂窝?

借用电子商务领域的说法来看,马蜂窝有点类似于电子商务领域的小红书主打的是社交旅游,旅行者通过马蜂窝上的旅游贴士以及别人分享的旅游攻略来制定自己的旅游行程,这种模式在某种程度上深的旅游消费者特别是自助游消费者的内心。

以旅游攻略起家的马蜂窝站内用户PGC内容可以分为如下几大类:旅游攻略(多为长图文形式)、用户对旅游目的地(包括景点、酒店、饭店、商场等旅行常见POI)的点评及问答、交易类点评(对马蜂窝商城内具体商品的评价)等。

随着世界杯期间“洗脑广告”的铺开,“旅游之前,为什么要先上马蜂窝?”让马蜂窝这个旅游网站瞬间取得了极大的曝光率。

谁捅了马蜂窝?

天眼查数据显示,马蜂窝目前已完成四轮融资,金额合计达2.38亿美元,投资方包括高瓴资本、启明创投等。今年8月份,马蜂窝份曾被曝计划融资3亿美元,估值或达2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75亿元。

谁捅了马蜂窝?

马蜂窝融资历程

DCCI互联网研究院院长、互联网专家刘兴亮也认为,若抄袭、造假的质疑被坐实,马蜂窝一直以来强调的用户PGC神话将被打破,粗略估算其估值或将降到20多亿元,不再是独角兽。

谁捅了“马蜂窝”

以前,人们用财报来看一家公司,无论你怎么数据造假,银行账户和利润难以骗人。

谁捅了马蜂窝?

一个自媒体单纯为了流量点击,去下这么大功夫扒数据,动力似乎不够,那么马蜂窝被捅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这恐怕需要读者自行进行判断了。

马蜂窝这次出事,大家怎么看呢?

策划 | 成都商报经济新闻部

编排 | 小财迷

来源 | 成都商报经济新闻部综合

谁捅了马蜂窝?

成都商报

经济新闻部出品

谁捅了马蜂窝?

往期精彩

cdsbcjfb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