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尚未偏离中高速增长路径

周茂华:年初以来中国经济内外需存在下行压力,但从中国自身发展条件及欧美历程看,中国经济远未偏离中高速增长轨道。


中国尚未偏离中高速增长路径


更新于2018年12月28日 06:54 周茂华 为FT中文网撰稿

中国中高速增长能否持续一直是各界讨论的热点问题,尤其年初以来中国经济内外需存下行压力,出现不少中国经济悲观声音。从中国自身发展条件及欧美发达经济体历程看,中国经济远未偏离中高速增长轨道。

发达经济体的三个现象

从历史经验看,上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增速呈现“阶梯式”放缓走势。60-80年代日本经济呈现高速增长,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进入低速增长周期;美国经济也在80年代末经济增速呈现逐步放缓,90年代经济陷入“停滞”。有分析认为,中国人口、产业、局部楼市与日本1970-80年代相似,中国经济很可能重演日本的发展道路,并且90年代以来,欧美等发达经济体先后也都进入低增长状态。尤其年初以来,国内降低宏观风险遭遇美国挑起的贸易争端,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增加,金融市场持续调整,投资者对经济前景偏悲观。中国中高速增长是否面临拐点?

但笔者认为,从欧美发达经济体的三个现象与中国发展的内外条件、潜力看,中国不会陷入“日本式停滞”,中国中高经济增长远未终结。

现象一:人均GDP与经济换挡。欧美日经济增速拐点一般发生在人均GDP达到一定水平之后。数据显示,欧美发达经济体经济由中高速转向低速,人均GDP在突破3万美元以后;亚洲“四小龙”人均收入整体突破2万美元。

现象二:劳动生产率支撑中长期发展。欧美发达国家均存在人口老化、贫富分化、科技差缩窄等问题,但相对于日本等发达经济体,美国经济增速放缓梯度最小,1947-1987年美国实际GDP环比折年率均值在3.7%附近,1988-2005年美国GDP实际环比年率降至3.3%左右,但2008年金融危机对经济冲击影响大一些,经济扩张动能在2.3%附近。主要是美国的劳动生产率提升。根据国际劳工组织发布《劳动力市场主要指标》称,美国依然是全球劳动生产率最高的国家。

现象三:经济金融危机加速经济换挡。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几次大危机加快了发达经济体换挡,例如:1990年日本经济泡沫破裂后,日本经济增速进入中低速;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亚洲“四小龙”经济增速明显放缓;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大部分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速放缓。

中国尚未偏离中高速增长路径

从以上三个现象看,欧美等发达经济体经济换挡都是在人均GDP达到2-4万美元不等;各经济体经济放缓幅度因劳动生产率增长情况而各异;经验也显示,金融危机加剧了经济放缓幅度。

中国经济展望

中国经济处于新旧动能切换阶段,传统动能减弱,新动能在逐步集聚。中国目前供需再平衡过程中,中国消费升级对经济供给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

传统动能减弱。传统经济动能,固定投资、出口,传统的制造业面临要素成本上升,消费需求升级,以及海外竞争加剧的压力,国内出现僵尸企业、低附加值、竞争力下降的企业,这些企业处于艰难出清与转型的过程中;另一个基础设施投资也面临放缓压力,受到国内防风险、降杠杆与地方政府财政制约因素影响,以及房地产调控影响,国内的固定投资短期放缓。第三,中国出口方面。传统欧美需求虚弱,贸易壁垒与出口竞争剧烈,中国的出口也面临较大压力。

新动能在逐步增强。以中国高铁、大飞机为代表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薪技术产业保持快速增长态势,Wind数据显示,2018年1-11月,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1.8%、8.3%和8.8%;成长性均快于规模以上工业产出。新动能推动传统经济动能结构优化,据统计,1-11月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14.4%,同比提高1.4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16.1%,高于全部制造业同比9.5%。

中国尚未偏离中高速增长路径

中国经济处于转型升级与新旧动能转换阶段,投资与出口对经济影响仍明显,短期看,中国经济内部延续防风险、去产能、去库存、补短板,对国内融资、投资构成一定压力;另一方面,美国挑起贸易争端与金融环境收紧,全球需求小幅下台阶,近期IMF发布报告,下调2019年全球经济展望,中国外需存在一定不确定性。短期中国经济存下行压力。但中国经济仍有望维持在合理区间运行,主要是全球经济仍保持扩张态势,中国基础设施与全产业链供应量完全等优势,中国外需不会出现大幅下滑的风险;2季度以来管理层根据经济下行压力,逐步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与稳健货币政策,结构性减税、基建补短板、扶持实体经济融资的政策的效果将逐步显现;国内消费(商品零售、服务支出、政府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超50%,经济稳定性增强。

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人均GDP为9481.9美元,尽管较1990年有明显提升,但仍排在全球181个国家/地区的70位,较前20位的均值57930美元还有很大差距,中国经济成长空间仍很大,参照欧美经验,中国人均GDP达到3-4万美元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中高速增长周期的拐点尚远。

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中产阶层,不完全统计,中国中产阶级人数约4亿,随着中国扶贫攻坚、教育与技能培训普及,尤其是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中产阶级规模还在扩大,以及人口老龄化,中国服务消费市场潜力巨大;按照目前发展态势看,未来几年中国商品零售规模有望突破4万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大的商品零售市场。

中国消费升级将释放经济活力,中国经济与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升,居民对医疗、教育、休闲娱乐等服务需求快速增长,蕴含巨大投资机会;另一方面,消费者更加注重供给质量与个性化体验,势必带动市场竞争与创新。

随着中国教育的普及,中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中国将从传统的人力低成本、大数量的红利向教育红利转变,这也很好解释近年来中国在各个行业的技术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创新与突破。

金融改革开放、教育红利、市场竞争、信息技术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等都将提升国内全要素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提升将增强国际竞争力与居民收入水平,这又进一步促进消费升级与企业创新,以及人民币、金融更加国际化等,中长期中国经济将步入良性循环。

中国尚未偏离中高速增长路径

利好中长期资本市场发展

从中长期看,国内资本市场的“量”、“质”都将明显提升。中国基本面持续中高速增长,中国经济体量扩大与居民金融服务需求不断增加,客观上需要一个巨大金融市场与之匹配;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居民生活水平提升,金融市场进一步国际化等,金融市场对实体经济与居民的服务能力需要不断增强。

但值得关注的是,未来国内经济、金融市场波动或将加剧。从中长期看,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经济对固定资产投资的依赖下降,金融对实体经济渗透率不断提升,金融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不断提升,以及中国金融市场全球化深入,中国金融、经济周期,海外经济、金融周期不同步等都将增加中国经济的波动性。

(作者系中国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分析师。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责任编辑邮箱:[email protected]


转自:FT中文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