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外號多的中年人,是不喪不崩潰的楷模

在網上見到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彷彿是日常“崩潰”天天“喪”。

屢屢寫到中年人艱難生活處境的文章,總能引發共鳴,感同身受的中年男女紛紛轉發。

一個是37歲的中年男人,考試考了N次,沒能考上公務員;大兒子、二兒子上學,第三個兒子才呱呱墜地;父親年老多病,需要人伺候……

一個是在政壇連升11級,3次被評為最高等級“卓異”,受到最高領導人親切接見。

反差大吧?其實是同一個人,他是清朝第一廉吏——于成龍。


這個外號多的中年人,是不喪不崩潰的楷模

于成龍中年危機期特別長。41歲,他父親去世了。三年之後,于成龍才中了進士,分配到廣西羅城縣做知縣,當上了國家公務員。

廣西羅城縣經過明末清初的戰亂,人民很貧窮,一片荒涼,荒涼到什麼程度呢?

荒涼到簡直不是人待的地方,就是晉代富豪王愷、石崇來了,也治不好的那種。

(“羅城非人所居,即王愷、石崇到此,豈復能豪舉。”)

長期戰亂導致羅城縣城只剩下六戶人家;縣城衙門,只是四處透風的三間草房。朝廷此前派的兩任知縣,一個被人給弄死了,一直沒破案;一個丟下大印,逃之夭夭。

雪上加霜的是,同來的五名僕從不久死的死、逃的逃;花錢招聘過兩撥工作人員,有的被惡徒打死、有的被嚇成了神經病。

在這樣的惡劣工作環境下,于成龍對待百姓“如同家人,親如父子”。

他鼓勵老百姓開墾荒地,種田農耕,有時候親自帶領老百姓一起下田幹農活。他招集流民,在外面逃荒的人,回到家鄉來安居樂業。不久,羅城縣被他治理得大有起色。


這個外號多的中年人,是不喪不崩潰的楷模

​老百姓看到于成龍的隨從有的離開、有的病死,覺得他很可憐。每天早晨或黃昏時,都要到他那裡,一起問候問候他。老百姓有時候收集一些錢財送給於成龍,說:“知道你日子過得清苦,我們送一點點鹽米錢給你。”

于成龍笑著謝絕了,說:“我一個人,用不了這麼多錢財。你們都拿回家去吧,給你們的父母用,就像我用了一樣。”

經過七年的努力,羅城縣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兩廣總督金光祖看在眼裡,記在心裡,也記在官員考核成績裡,這是于成龍第一次被舉薦為“卓異”。(“卓異”是清朝康熙年間,給官員評等級的最高等級)。

同時于成龍被提升到四川合州(今重慶合川區)當知州。

于成龍離開羅城的時候,老百姓們攔著馬不讓他走,一個個痛哭流涕,哭著送著追了幾百里路。一個瞎子一直跟著,于成龍說,你也回去吧!瞎子說,你沒有錢,走到半路沒錢吃飯怎麼辦?我是個瞎子,會算命;你沒飯吃的時候,我去給人算命,解決飯錢。于成龍很感動,說那你就跟著我吧。後來,走到半路上,下了幾天雨,耽誤了行程,果然沒錢吃飯了。這個瞎子就幫人算命,幫于成龍解決了吃飯的問題。

此後,于成龍在多地任職,到處都留下清廉之名。老百姓除了叫他“於青天”之外,還叫他“於青菜”(常年不吃肉,只吃青菜,因此“油膩”是不可能的,中年時期不可能,一輩子都不可能。);“於糠粥”(經常和僕人一起吃碎米穀糠拌在一起熬的粥);“於半鴨”(大兒子來了,于成龍撕了存放很久的半邊醃鴨給他。)

于成龍逝世後,南京老百姓男女老幼痛哭流涕,自發送葬的隊伍三十多萬人綿延二十多里,康熙親自為他撰寫碑文。


這個外號多的中年人,是不喪不崩潰的楷模

美國開國三傑之一的富蘭克林曾說:

“我未曾見過一個早起、勤奮、謹慎、誠實的人抱怨命運不好;良好的品格,優良的習慣,堅強的意志,是不會被假設所謂的命運擊敗的。”

是的,44歲的于成龍就是憑著清廉自愛、敢作敢為等優良品質,在惡劣環境下,中年起步,邁向了被康熙表彰為“廉吏第一”的人生巔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