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幣互換的意義在哪裡?

城北渣渣灰


本幣互換就是,兩者貨幣在約定好匯率、額度和期限後,不通過第三方貨幣,而直接進行交換。

最目前國際結算中,美元的比重最大,佔了40%多,其次才是歐元、英鎊、日圓、人民幣等貨幣。

因此,如果兩國不是上述貨幣發行國的話,要進行對外貿易就得儲備大量的外匯,否則會被排除在國際經濟體系之外。

舉一個例子。巴西和印度之間發生貿易往來。由於兩國的會比——印度盧比和巴西雷亞爾——都不是國際結算貨幣,按照正常的結算程序,買方得先把本國貨幣兌換成美元,再向賣方支付貨款,賣方最後將美元兌換成本國貨幣。這樣的話,存在兩個缺點:第一,費時間;第二,存在匯兌風險。

如果巴西和印度進行貨幣互換,這兩個缺點就迎刃而解的。比如兩國按照1雷亞爾=3700盧比的匯率互換貨幣,巴西給印度1億雷亞爾,印度給巴西3700億盧比。這樣,兩國進行貿易結算就繞開了美元,省時省力也沒有了匯兌風險。

會比互換還有一個巨大的好處:節約外匯。外匯對於發展中國家,尤其是工業化階段的國家來說非常寶貴。如果進行本幣互換,那麼兩國貿易就都不用擠佔外匯了。就像巴西和印度,在結算時可以使用對方的貨幣,而不再佔用美元、歐元等外匯了。

歸納一下,本幣互換有三個好處:第一,省時省力;第二避免匯兌風險;第三,節省外匯。


紅谷新視界


1.先談風險問題:

假設2017年初,中國以100人民幣兌換了700里拉土耳其貨幣,現在里拉貶值,100人民幣兌換900里拉,那人民幣不是虧大了嗎?

貨幣互換是在一定期限內實施的比如2年,那到期後,雙方會以約定的匯率換回本國貨幣,並不是說換完貨幣就不管了。同樣上述例子,如果中國和土耳其互換貨幣規模為100億人民幣,那2年後到期,土耳其央行要還給中國100億本金加利息;同樣,中國央行要還給土耳其央行700億里拉。當然,算法還包括相應的利息以及匯率(看是否鎖定利率),所以,中國損失沒有想象中那麼大。

2.再看中國的收益。

貨幣互換的實質是去美元並且增加人民幣的結算使用量。雖然央行的多了一大堆雜七雜八的貨幣,但中國放到全世界的水更大啊。貨幣互換最大受益者是大國貨幣,你想,如果中國和東南亞10國,每個國家簽署1000億,那總量就是10000億,你可以想想這個加法有多恐怖。每簽署一個互換協議,都是對美元的鈍刀割肉。

如有不妥,歡迎指教


山東張玉恆


對於這個問題,每日經濟新聞編輯郭鑫認為:

本幣互換又稱貨幣互換,指的是兩個國家或地區在約定好匯率、額度和期限後,兩種貨幣之間直接的兌換,而不需要第三方的貨幣進行清算。貨幣互換最直接的體現就是,雙方擁有對方國家貨幣的外匯儲備將會增加。

簽署本幣互換協議之後,兩國或地區間將不再使用美元作為中介來進行貿易,避免了美元兌換時的中介費,也避免了美元波動造成的雙方貿易往來的損失,從而促進了雙方的經貿合作,推動協約雙方更深層次的合作。

外國央行通過協議獲得人民幣儲備之後,可以為本國企業提供人民幣類型的投資,支持企業在中國投資,而無需引入第三方貨幣。中國的企業向協約國出口能夠直接獲得人民幣,降低匯兌成本,對於雙方企業來說,都是有好處的。

在人民幣未實現國際化之前,簽署本幣互換協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人民幣國際化應該具備的一些功能,比如支付功能、計算功能、機制儲備等,這些都將為人民幣實現國際貨幣奠定基礎。

自金融危機以來,我國已經同許多國家和地區簽訂了貨幣互換協議。中國和日本的貨幣互換協議,最早可以追溯到2001年。如今李克強總理訪日,中日關係回暖,貨幣互換協議重新提上日程。有日媒報道,本次互換協議規模在1741億元人民幣左右。

不過,在此需要指出的是,如果上述協議規模實現,更多的是具有象徵意義,因為僅在2016年我國對日本的雙邊貿易總值為1.82萬億元。


每日經濟新聞


1、什麼叫本幣互換?

比如我國和日本之間,我給你人民幣,你給我日元,到時兩國做貿易的時候,你可以用人民幣來買我的商品,我可以用日元買你的商品。


2、好處在哪裡?

好處就是我不用再通過第三方“美元”去做貿易了。

以往我們兩家都以美元結算,那麼我人民幣需要先換成美元去買日本貨,日本人拿到美元后要換成日元在自己國家消費。

如果美元是穩定的,那還好;萬一美元經常暴漲暴跌,兩國的企業就有可能發生匯兌的損失

還有另外的好處就是,兩個國家不用老要想辦法去賺美元,因為用自家的貨幣就能買東西了,那麼出口到美國的貨物是多還是少,相對就沒那麼重要了。

3、意義在哪裡?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本幣互換其實是兩國之間貿易的一種促進方式

也有利於減少對美元的依賴


關注豐禾刀,一起尋找盈利的秘密。


豐禾刀投資


本幣互換主要有兩方面積極意義:一是加強兩國共同抵抗外部金融風險的能力,二是為兩國間貿易結算提供便利。

關於共同抵抗外部金融風險。舉例而言,2008年美國爆發次貸危機,金融危機迅速在歐洲傳導,並引發歐洲債務危機。歐洲投資者由於擔心手上的美元計價資產貶值或無法贖回,開始在歐洲銀行等金融機構進行擠兌,歐洲市場上美元驟減,面臨美元荒的局面。美聯儲為了穩定國際投資情緒,補充歐洲市場美元缺口,美聯儲和歐洲央行簽署200億美元貨幣互換協議,相當於直接為歐洲市場注資200億美元,為歐洲央行救急。雖然當時經濟危機已如山倒,美聯儲同歐洲央行的貨幣互換無法阻擋危機大潮,但確實為緩解歐洲市場美元緊張局面起到了積極作用,一定程度上延緩了歐洲危機的全面爆發。目前很多國家間建立貨幣互換機制,也是為了相互持有對方貨幣,提高危機應對能力,這也是對對方貨幣抱有信心的表現。

關於貿易結算便利化。眾所周知,美元依然是當今世界通行貨幣,其在國際貿易結算中佔據霸主地位。但隨著國際貿易的全面開展,很多國家間為了規避匯率浮動風險,減少匯率折算損失,開始傾向於用本幣直接結算。本幣結算是對雙邊貿易的極大鼓勵和便利化,兩國央行如簽署貨幣互換協議,建立本幣結算體系,將大大服務兩國貿易商。同時,本幣結算還有規避國際制裁的特殊作用。比如美國目前重新開啟對伊朗的金融制裁,如通過美元結算與伊朗貿易將很容易被美國製裁,為規避制裁,土耳其和伊朗就簽署了本幣互換協議,鼓勵企業使用里拉和里亞爾進行貿易結算,儘量避免使用美元。


走進中東


舉個例子來說明。

據報道目前土耳其與中國的貿易逆差為204億美元,幾乎佔土耳其全部對外貿易逆差的27%。

為了降低貿易逆差,以及儘量減少外匯儲備的動用,此時土耳其就可以考慮在兩國貿易中使用兩國已在2012年就已經達成的本幣互換協議。

按照中土兩國的本幣互換協議,出口國商品出口如果使用本國貨幣結算,那麼進口國便可用出口國貨幣承擔債務責任。

舉例來說,土耳其出口商從中國購買某種商品時,中國央行給土耳其央行人民幣,而土耳其央行相應的給中國里拉。這樣,土耳其方面便可以使用收到的人民幣,通過雙方“中介銀行”來支付進口。由此,中國出口商拿回的是人民幣收入,而土耳其不再需要支付美元或歐元。

而中國方面收到土耳其里拉時,自然也同樣會有動力使用土耳其里拉去進口土耳其商品,這顯然就有利於土耳其擴大對中國的出口。


建章看世界


簽署人民幣和其它貨幣互換協議,體現的是人民幣國際化程度低的現實。

通常,對於兩個完全是自由兌換的國際貨幣來說,他們之間沒有簽訂互換貨幣協議的需要,因為國際外匯市場多少都會有自然形成的兩國貨幣兌換市場(cross currencies),不需要兩國政府去特意簽訂什麼互換協議。

只有一方是非自由貨幣的時候,國際外匯市場規模很小或沒有,簽訂這種協議才有意義。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常能聽到中國和哪個哪個國家又簽訂貨幣互換協議了,這不是某些人揣測的去美元化的開端或人民幣地位提升什麼的,僅僅是因為人民幣還不能在國際市場被廣泛交易,是人民幣的國際金融地位遠落後於中國外貿交易在國際市場份額的尷尬現實。

另一個問題就是,互換來的貨幣最終目的是什麼?拿中國阿根廷為例,中阿貿易量140億美元,中國出口90多億進口40多億,2017年中國和阿根廷貨幣互換了700億人民幣/1750億比索。中國是貿易順差,我們出口了90億美元也即600億人民幣的貨物,假設阿根廷都是用人民幣購買的,而我們用大約900億比索進口買阿根廷的大豆之類,那最終剩下的800多億,結果就等於是我們每年用商品換回大約800多億的阿根廷比索外匯,而不是從阿根廷人身上賺美元回來。

如果阿根廷比索匯率穩定也不錯,有了去美元化的味道。但是可惜,比索太不經考驗,眼看著

我們換回的比索就在大幅度貶值。當然,這點匯兌損失我們倒真不在乎,只是這樣的去美元化真的好嗎?

其實這裡就牽扯到一個悖論:我們不喜歡美元霸權,但又喜歡積累美元儲備。原因就是,實際上,目前什麼去美元化根本就是沒有影子的事,大家真的不要去臆測什麼哪些國家也開始去美元化之類的,除了那些要被主流國際社會排斥在外的國家,國際金融根本離不開美元。

從中阿貨幣兌換的例子可以看出,當兩個兌換貨幣在市場上的匯率都比較平穩的時候,互換協議會方便兩國進行雙邊貿易,減少不必要的兌換美元的成本,對雙方都是有益的。

當一國貨幣非常不穩定的時候,也即面臨貨幣大幅貶值壓力的時候,將本國弱勢貨幣兌換成別國穩定的貨幣自然是求之不得的穩定金融局勢的助力。但是反過來,兌換的對家就是在以吃虧的方式去持有即將貶值的貨幣,沒有什麼經濟效益。

從人民幣國際化的角度來說,貨幣互換協議有沒有其商業利益?許多人認為有,認為這是提高人民幣國際化的地位的重要途徑,或者起碼是將人民幣傳播到國際各國並促進人民幣成為國際儲備貨幣的重要手段。

但我認為這種意義很有限,作用不大。不能否認貨幣互換會增加一點人民幣在國際儲備貨幣的規模,但這種規模的增加其實是比較微不足道、也不可靠的,特別是和中國有貿易逆差的國家,互換的人民幣主要功能還是為了貿易結算,而不會轉變成其外匯儲備。

而且每天外匯市場的交易規模都是幾萬億美元,幾百億的貨幣互換除了降低一些雙邊貿易的成本,更多還是政治意義,對於增加人民幣在國際儲備的份額的意義不大。

最終人民幣要成為主流國際儲備貨幣,最基本的還是需要人民幣先成為自由兌換貨幣,千萬別指望這些互換協議會幫助人民幣國際化。


聽我說完好吧


目前全世界外貿交易主要採用美元計價。也就是說只有通過美元才能完成結算。造成美元極其強勢地位。可以利用美元的支付地位。美國動輒制裁誰就制裁誰。全世界都在為尋求去美元化而努力。像俄羅斯。伊朗敘利亞就在尋求石油貿易去美元化。減少對美元依賴。

本幣互換則是另一種方式的去美元化。目前人民幣雖然加入一籃子貨幣。但是並沒有成為國際上通用貨幣。沒有成為很多國家的儲備貨幣。因此兩國之間的貿易還需要採用美元結算。這不僅需要支付各種手續費。還需要承擔匯兌損失風險。

因此兩國之間央行可以採用變通方式。那就是貨幣互換。由兩國央行約定一個額度。匯率。這樣兩國貿易就可以避開美元。採用兩國貨幣進行貿易結算了 就可以減少美元匯率波動風險。可以減少本幣與美元換算的手續費。可以降低貿易成本

如果兩國公司需要互相投資。只要在本幣互換的額度內。都可以在央行主導下。採用本國貨幣互換成對方貨幣。直接投資。而不需要先換算成美元再換算成當事國貨幣投資 大大減少貨幣換算交易費。

中國目前與俄羅斯 韓國等都有貨幣互換協議。目的就是推進貿易便利化。對於俄羅斯這樣缺少美元儲備的國家是一個巨大便利。深受俄羅斯歡迎。

未來世界支付市場去美元化還會持續。但方式可能不同。


杜坤維


本幣互換:又可以稱為貨幣掉期、貨幣互換,指在同一期限內,根據約定的匯率,將一定數額的貨幣和另一種貨幣進行互換,增加對方的外匯儲備以應對不測之需。

簡單講這個互換就是指一方發生貨幣危機時,可用預設的匯率從換取對方貨幣滿足支付。

中歐貨幣互換協議的簽署就是本幣互換的一個例子;

那麼本幣互換有什麼意義呢?

如果韓國發生金融危機,然後拿著錢來換人民幣,然後再拿人民幣買黃金,換美元,那中國豈不是虧大了?

說是這樣說的,但是當危機真的十分大的時候,協議就是一張紙而已,說撕毀就會撕毀的,正與伊朗核協議一樣。

接簡單來說就是跳過了第三方貨幣

1)降低第三方特別是主流貨幣如美元對貿易的影響;

2)降低金融危機發生的風險;

3)提高貨幣的國際化;


以股易金


本讀者設有經驗,但我有我的觀點,本幣互換的意義是直接棄用美元。規避被美元稱霸的交易障阻。實行互換雙方的貿易便利性及安全性,且互換額度的有限性可保障互換雙方的虧損極限。是一種貿易的手段及逃避馳美國製裁的有效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