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吃餃子,竟是為了紀念他!

​​

冬至吃餃子,竟是為了紀念他!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第二十二個節氣。2018年冬至在12月22日6時23分到來。這一天,太陽直射南迴歸線,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長,數九寒天開始。

冬至別稱

冬至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

冬至的起源悠久。人們將冬至稱為小年,因為周代以十一月為正月,以冬至為歲首過新年,秦漢又續沿其制。漢代改稱冬至為“冬節”、“日至”。南北朝至唐宋,人們稱冬至為“亞歲”或“歲首”。

冬至三候

冬至吃餃子,竟是為了紀念他!

“一候蚯蚓結;二候糜角解;三候水泉動”。傳說蚯蚓是陰曲陽伸的生物,此時陽氣雖已生長,但陰氣仍十分強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縮著身體;糜與鹿同科,卻陰陽不同,古人認為糜的角朝後生,所以為陰,而冬至一陽生,糜感陰氣漸退而解角;由於陽氣初生,所以此時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動。

冬至民俗

古人認為自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即下一個循環開始了,為“大吉之日”,所以這一天被視為一個重大節日。多地都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也都有各自的慶祝方式。當然,冬至最主要的習俗還是跟吃有關,不過可不要光記著吃餃子喲!

吃餃子

冬至吃餃子,竟是為了紀念他!

大家都知道,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屈原。那麼,你知道冬至吃餃子是為紀念誰嗎?據傳說,這樣做是為了不忘“醫聖”張仲景施捨“祛寒嬌耳湯”之恩。東漢末年,張仲景在返鄉途中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飢受寒,耳朵都生了凍瘡,於是發明了“祛寒嬌耳湯”,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藥材放在鍋裡煮熬,煮好後再把這些東西撈出切碎,用麵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後分給病人食用。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半月左右,人們凍傷的耳朵全都好了。為了紀念這位舍藥救人的“醫聖”,在每年冬至,老百姓模仿著“嬌耳”用麵粉做出“餃耳”或“扁食”,也就是現在的餃子。後來就有一種說法:冬至吃了餃子就不會凍壞耳朵了。於是每年冬至,老百姓無論如何都得吃頓餃子。

此外,餃子餡也是有講究的,不同的餡料有不同的寓意。白菜餡:百財之意;芹菜餡:勤財之意;韭菜餡:久財之意;酸菜餡:算財之意;豬肉餡:住財之意;魚肉餡:餘財之意;羊肉餡:洋財之意!

吃湯圓

古詩有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這一習俗在江南地區非常普遍。 “圓”意味著“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湯圓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於互贈親朋。

吃赤豆飯

江南一帶,人們在冬至這一天還會吃赤豆飯。傳說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在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仍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因而人們在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吃燒臘

冬至吃餃子,竟是為了紀念他!

冬至這天,大多數廣東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風俗。其中,燒臘就是廣東人冬至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傳統食品。全家人在祭祖之餘,準備一桌大魚大肉、臘肉臘腸,談笑風生地吃一頓,以祈求來年能鴻運當頭,大吉大利。

吃九層糕

在我國臺灣地區還保留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人們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徵吉祥的動物,然後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祭典之後,還會大擺宴席,招待賓朋。

釀酒

冬至吃餃子,竟是為了紀念他!

客家人認為,冬至時的水味最醇,用它釀的酒可久藏不壞,柔和爽口,回甜生津。因此,客家人會在冬至這一天釀酒。

獻鞋襪

古代女子會在冬至日向公婆敬獻鞋襪。後唐《中華古今注》稱:“漢有繡鴛鴦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此後婦女在冬至日向公婆敬獻襪履,便相沿成習。

門環貼圓仔

在閩南,潮汕一帶,每逢冬至,除了吃湯圓外,還要搓兩個大的圓仔貼在門環上,象徵團圓。

冬至數九

冬至吃餃子,竟是為了紀念他!

冬至後即開始“數九”,俗稱“交九”,意味進入到一年中最寒冷的時節。所謂“數九”,是指從“冬至”當天算起,九天為一個單位,謂之“九”,過了九個“九”,剛好八十一天,即為“出九”。從“一九”數到“九九”,冬寒就變成春暖了。

民間廣為流傳的冬至“九九消寒歌”,俗稱“九九歌”,生動形象地記錄了冬至到來年春分之間的氣候、物候變化情況,同時也表述了農事活動的一些規律。”

冬至養生

——三十六計“躲”為上

冬至吃餃子,竟是為了紀念他!

躲寒邪

冬至陰寒之氣隆盛,成為“進九”之始。在冬至養生中我們首先要注意的就是避寒邪,我國大部分地區習慣自冬至起“數九”。所以冬至養生首先要多著衣、避寒邪,特別是要注重足部的保暖。

躲暴飲暴食

此時,人體陽氣最弱,無法幫助身體運化過多的食物。冬至正值歲末年初,很快就會迎來元旦,此節氣期間多有聚會,切記不要暴飲暴食。

躲劇烈運動

冬至後要儘量減少陽氣的消耗,保養精氣,做到養精蓄銳,有益於防治疾病。冬至養生應以靜為主,切忌過分運動、大汗淋漓。

躲憂思

冬至“養心”很重要,應避免過於抑鬱,思慮,避免長期“超負荷運轉”防止過度勞累,積勞成疾。專家建議,冬季養生,要靜神少慮,保持精神暢達樂觀,不為瑣事勞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