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健全發展機制下,高質量特色小鎮如何推進建設?

伴隨2016年7月住建部等三部委聯合發佈《關於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的通知》,特色小鎮建設步入全面實踐推進階段,各種類型的特色小鎮如雨後春筍在全國各地出現。相關數據顯示,截至今年2月,全國兩批特色小鎮試點403個,加上地方創建,特色小鎮數量超過2000個。經歷了熱情高漲、潮退裸泳之後,特色小鎮發展依然如火如荼,但在建設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亟待規範解決。

建立健全發展機制下,高質量特色小鎮如何推進建設?

從實踐層面看,主要存在四個問題。一是特色小鎮建設推進政府主導特徵明顯,以市場為主導的格局尚未形成。據媒體數據,在100個小鎮中,60%以上由政府主導,市場或企業主導的僅有不足35%。二是土地、資金、人才隊伍等生產要素供不應求嚴重製約了小鎮建設。總體來講,資金不足是很多欠發達地區特色小鎮發展的重要瓶頸,人才力量的不足是普遍問題。三是特色小鎮規劃和建設同質化嚴重,存在盲目照搬“浙江經驗”的現象,在風格面貌、文化塑造、產業標識上缺乏地域根植性特色元素。四是各類功能融合不充分,“以人為本”體現不足。當前一些小鎮存在“重生產、輕生活”的發展誤區,主導產業與內在文化缺少內在聯繫,人文等軟環境建設較落後。

針對特色小鎮推進過程中一系列參差不齊的問題,2018年8月30日,國家發改委發佈《關於建立特色小鎮和特色小城鎮高質量發展機制的通知》,明確要逐年淘汰住宅用地佔比過高、有房地產化傾向的不實小鎮,以及特色不鮮明、產鎮不融合、破壞生態環境的問題小鎮,此舉意味著今後特色小鎮建設考核將更注重質量。

建立健全發展機制下,高質量特色小鎮如何推進建設?

那麼,高質量特色小鎮如何建設?優秀專業人才從何而來?結合豐富的特色小鎮項目運營落地經驗,廣州智匯指出:特色小鎮本質上是一個高品質的生活生產綜合體,能否成功落地運營,還得迴歸到因地制宜、因特色制宜、因產業制宜、因文化制宜的根本原則上,通過專業的策劃規劃設計等手段,充分發揮資源稟賦,圍繞“生態宜居、旅遊度假、產業培育”三大功能,從主題、內容、產品、配套、服務等立起特色標識,以科學先進的運營管理理念賦予小鎮生命力,而不是為了早日看到成績大幹快上、急於冒進,拿別人的模板依樣畫葫蘆,失去自己的特色,僅靠簡單的特色建築堆砌、缺少特色和產業支撐,最終只能以爛尾告終。把握好特色小鎮的“創造性、科學性、前瞻性、落地性”,特色小鎮才能健康成長。無疑,高質量特色小鎮的建設,必須有精準的主題策劃規劃運營和專業的策劃規劃團隊。

(本文來源廣州市智匯旅遊景區管理有限公司官網,轉載請註明出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