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崇古:解決明朝與蒙古韃靼邊患近百年安全的一代名將

王崇古是明朝重臣,歷經嘉靖隆慶萬曆三朝,明蒲州(今山西永濟縣西南)人,是明朝有名的邊疆大臣。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中進士,任刑部主事,歷任安慶、汝寧知府,陝西按察使、河南右布政使、右僉都御史,總督陝西、延寧、甘肅軍務。隆慶四年,改總督山西、宜大軍務,終兵部尚書。

隆慶和議後,因功加太子少保、兵部尚書,後又進太子太保。他長期擔任明朝的封疆大吏,大力加強北方邊鎮的防禦,多次指揮明軍擊敗蒙古貴族軍隊的進犯;特別是他力主和實施接受把漢那吉來歸和俺答封貢互市,使嘉靖以來非常緊張的蒙漢關係得以改善,這更是王崇古對整個中華民族的巨大貢獻。

王崇古:解決明朝與蒙古韃靼邊患近百年安全的一代名將

功著邊陲累升遷

王崇古是明朝有名的守邊將領之一。當時,倭寇是沿海地區的主要禍患。王崇古在常鎮任兵備副使時,曾在夏港把倭寇打得大敗。當倭寇逃走時,他率兵一直追至靖江,將其殲滅。以後,同俞大猷多次出海,襲擊倭寇,立下戰功,晉升為陝西按察使河南右布政使。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王崇古任右僉都御史,巡撫寧夏。他喜歡兵法,而且注重研究地形,到寧夏後,對邊塞的各險要地勢,大都作過調查。平時,他身先士卒,督修戰守工事,做好邊地防務工作。還注意偵察敵情,瓦解敵人。一遇有利時機就率領士兵主動出擊,襲擾敵人的巢穴。由於王崇古採取了這些措施,敵人多次入侵其它地域,而“寧夏獨完”。因鎮守寧夏有功,王崇古晉升為左副都御史。

當時,河套一帶為吉能(東蒙古人韃靼吉囊之子)所佔,他們不斷向內地襲擾。總督陳其學既無兵略之才,又無指揮之能,屢戰屢敗,不少將士白白犧牲。為了解除吉能對陝西、寧夏、甘肅的威脅,扭轉不利局面,朝廷提拔王崇古為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總督陝西、延寧、甘肅軍務。王崇古一到任,採取一系列措施,重新作了部署安排。

他把權力下放,要求撫臣用軍法指揮戰爭,並繪成地圖,擬定作戰方案,分別交給趙岢、雷龍諸將。由於加強了防範,準備充分,加上指揮得力,因此,使邊境局勢逐漸好轉。著力免襲擾河東一帶時,他指揮大將雷龍偷偷出兵興武,去襲擊著力免的營寨,殺死和俘虜很多敵人。當吉能又一次犯邊時,他迅速指揮邊防部隊前去阻擊,並移營於白城子,同時令雷龍由花馬池、長城關出兵,去進行攻擊,結果大勝返而。

王崇古在陝七年,因屢立戰功,被提升為右都御史。

收復俺答除邊患

明朝時,邊患十分嚴重。從河套起,東到宣府(今宣化)、大同(今大同)邊界,都是吉囊的弟弟俺答駐紮。再東的薊州以北一帶,也為俺答佔據。俺答積極活動,招納了明人趙全,仿效漢人建立城廓宮殿,還常常深入忻(今忻州)、代(今代縣),騎兵甚至深入到平陽(臨汾)、靈石及潞安(長治)以北。

從嘉靖二十年(1541年)起三十多年的時間,邊患不斷。守邊大臣因為不能平患而遭受處罰的甚多。有的邊將去向敵人行賄、求和,反中敵人詭計,為敵所用;有的漢人從外族部落中自動歸來,反被邊將殺死,冒功請賞;“敵情不可得,而軍中動靜敵輒知”。

王崇古卻不然,他治邊有方,也有威望。朝廷派他總督宣(宣化)、大(大同)、山西軍務,他一到任,就頒佈禁令:禁止守邊士卒隨便出入邊塞,同時,派出有經驗的偵察人員深入敵方瞭解情況。還發佈告示,號召陷入敵地的軍民歸來。

不久,就有許多軍民不斷回到內地。由於朝廷首輔張居正的正確決策和支持,加之王崇古辦事有策略,終於通過各種辦法使俺答之孫把漢那吉也歸降了明朝,進而使俺答受封為王,答應以後不再入犯大同。後來,連吉能也聽從明王朝之命。至此,北部地區的邊患終於消除了。

王崇古:解決明朝與蒙古韃靼邊患近百年安全的一代名將

王崇古自任職以後,“身歷七鎮,功著邊陲”。他建功立業之時,正值張居正當朝。雖然有人暗中向世宗進讒言,說他的壞話,但有正直的大臣為他辯護,使他的軍事才能得以發揮,王崇古能做到這些,張居正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

王崇佔在隆慶和議的過程中起的作用

王崇古妥善處理把漢那吉歸明事件,使明代緊張的蒙漢關係有了轉機。

把漢那吉是蒙古族韃靼部首領俺答汗的孫子。隆慶四年十月,把漢那吉因與俺答發生矛盾,又聽說崇古招徠降人的政策,於是率妻子及部屬十餘人歸附明朝。大同巡撫方逢時一面派人報告王崇古,一面派人接待把漢那吉。

這樣,一個尖銳的問題擺到王崇古面前:對把漢那吉的歸附,究竟是接受還是拒絕?這一事件的處理直接關係到明朝與當時蒙古族中最強大的韃靼部的關係。而此時俺答已調兵“分道人犯,索把漢甚急。”明朝與蒙古族的關係處於千釣一發之際。

王崇古與方逢時商討後,認為這是打破僵局,改善蒙漢關係的契機。

於是他與方逢時聯名上疏,提出處理把漢歸附事件的上、中、下二策。他們認為,應接受把漢歸附,“宜給之宅舍,授之職銜,豐其汽稟,易其服用,以悅其心;嚴防出入,禁絕交通,以虞其詐。。歲月既久,果無異心,徐為錄用,俾其自效。若俺答果肆勒兵,近邊索取,則明行曉告,許其生還,諭以禍福,因與為市;責令俺答將板升諸逆賊首趙全等押解送還送,被掠人口悉放南歸,然後優加賞給,以禮遣還。”

這份奏疏送至朝廷,“朝議紛然”,御史饒仁侃、武尚賢、葉夢熊等激烈反對接受把漢歸附,以至兵部尚書郭乾不知所措。只是由於明穆宗和閣巨高拱、張居正的支持,王崇古的意見才被採納,穆宗下詔封把漢那吉為指揮使。

王崇古執行朝廷的命令,並針對俺答調兵臨邊索要把漢的情況,一面下令邊軍做好防禦準備,一面與方逢時定計,派遣鮑崇德將明朝厚待把漢的情況告訴俺答。當俺答派使者來了解虛實時,王崇古讓把漢誹衣金帶見使者。

王崇古:解決明朝與蒙古韃靼邊患近百年安全的一代名將

俺答得知後大喜,鮑崇德即告訴俺答,“但縛扳升諸叛人趙全等,旦送至,把漢即夕返矣。”於是俺答於十二月將叛將趙全、李自馨等人收捕,執送大同。

王崇古勸說並禮送把漢那吉回到俺答處。俺答“遣使報謝,誓不犯不同。”把漢歸附事件如果處理不當,完全可能使本已緊張的蒙漢關係進一步惡化。但由於三崇古作為具體處理此事的封疆大吏,與方逢時一起根據實際情況和蒙漢雙方的利益作出正確的對策,然後在朝廷支持下妥善處理了把漢歸附事件,從而為明朝蒙漢關係的改善打開了通道。

王崇古還力排眾議,堅持俺答封貢主張,使之得以實現。

當把漢歸附事件得以妥善理之時,俺答提出:“天子幸封吾為玉,水長北方,諸部孰敢為患?”

這時王崇古一面命令沿邊官兵不要出塞燒荒搗巢,一面向朝廷上疏,主張“應俯順夷情量為封錫,定其歲貢之額期,示以賞賚之等第。”給事中章端甫請敕崇古無邀近功,忽遠慮。”

王崇古:解決明朝與蒙古韃靼邊患近百年安全的一代名將

【內閣廷議】

王崇古雖從閣臣高拱、張居正、張四維給他的信中已經明知廷臣中對這個問題的激烈爭議,但他仍堅持自己的止確意見,一再上疏明確提出:

“在俺答行輩為尊,眾莫敢違,或可封一王號;其各酋長,必須各授一官。……方可羈糜眾酋,免復東西窺犯”。並指出這次俺答請封乞通貢“萬非昔時兩地為市,辱國費財、玩寇自寬之比”;“俺酋既已兩次遣使,若重為拂逆,非惟阻其向化之念,抑亦挑其忿憾之心,職恐邊方自此又多事也”;

“今其稽顆向順,乃拒之而不納;及其跳梁怒背,又撫之而下能,不幾於失策那?”王崇古還在《確議封貢事宜疏》中全面提出賜封、通貢、互市的主張,對比了這次俺答請封乞貢與嘉靖問仇鸞開馬市的不同,駁斥了反對派“先帝禁開馬市”的理由,又一次肯定了封貢互市的必要性。

當明穆宗下詔就王崇古的奏疏由兵部召集廷議時,“定國公徐文壁、吏部左侍郎張網維等22人皆以為可許;英國公張溶、戶部尚書張守直等17人以為不可許;工部尚書朱衡等5人以為封貢便,互市不便。。。,。。。。廷議中意見分歧很大。

直到三月下旬,才由明穆宗作出裁決,由於王崇古的意見理由充足,對封貢的具體實施有周密的考慮與安排,因此他的建議得到朝廷的批准並付之實施。

由於工崇古的周密籌劃和悉心管理,明朝北方邊境的蒙漢互市,從隆慶五年開始,不斷迅速發展。僅以宣府、大同、山西三處互市成交的馬匹數為例,隆慶五年共7030匹,隆慶六年共7845匹,萬曆元年為9103匹,萬曆二年達27000多匹.

隆慶和議成功,俺答封貢互市的實現,從根本了改善了明朝蒙漢關係,促進了蒙漢雙方的經濟發展,加強了民族團結,使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獲得鞏固和發展。

隆慶和議意義之巨大和影響之深遠,因而在隆慶和議中卓有貢獻的王崇古,其歷史功績理應彪炳於史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