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之山 伊诺尔钻石

“谁拥有它,谁就拥有整个世界。谁拥有它,谁就得承受它所带来的灾难。惟有上帝或一位女人拥有它,才不会承受任何惩罚。”——印度教经文

光明之山 伊诺尔钻石

光明之山是一颗名贵钻石的名字,英文名称koh-i-noor diamond。产于印度可拉(kollur)矿山,原石据说重达800克拉。最初磨成玫瑰型,重191克拉(186.5旧克拉)。几经朝代展转于苏丹、波斯、最后于1850年归英国王室所有。后来为除去上面的瑕疵,将其重新琢磨成圆钻型,重量减至105.6克拉。这颗钻石曾引起印度政府与英国王室发生纷争。

光明之山 伊诺尔钻石

光明之山又名“柯伊诺尔”,在世界著名钻石中排名第三十三位。有关它的记载可追溯到1304年,许多曾拥有它的君王都难逃诅咒。 现在一般认为,它于1655年发现于印度戈尔康达地区的科勒尔矿山。名钻沙赫也发现于戈尔康达。起初,柯伊诺尔落到印度莫卧儿皇帝的手中。在莫卧儿的皇宫中保存了近百年。在1739年波斯的纳狄尔沙赫攻陷德里时,将这颗“柯伊诺尔”和“沙赫”一起带到波斯的伊斯法罕城。

之后,伊斯法罕城永失安宁,纳迪尔成了杀人不眨眼的暴君,纳迪尔在熟睡时被仇敌暗杀。纳迪尔死后,他的继承人阿迪尔继承了光之山钻石(Koh-I-Noor Diamond),也继承了纳迪尔的残暴性格。阿迪尔的兄弟废黜了阿迪尔,自己后来又被另外一个兄弟废黜。波斯王室陷入了自相残杀的连环套里,几乎每个君主都死于非命。

在伊斯法罕城一片混乱的时候,光之山钻石被商人带到了阿富汗,可惜光之山钻石并未给阿富汗带来光明,在王位继承人上艾哈迈德、帖木尔、扎曼几乎是在腥风血雨之中渡过的。其中扎曼不与各酋长共同商议国家大事,而是重用自己的宰相,因此他的统治并不稳固。他自己最终落入帖木尔的儿子马穆德手中被关押在牢房内弄瞎了双眼,已经失明的扎曼将光之山钻石(Koh-I-Noor Diamond)藏到了牢房内的夹缝之中。

几经波折,光之山钻石又回一印度,随着印度锡克帝国的瓦解,锡克王位最后的惟一继承人杜利普·辛格只有9岁认为钻石只会带来恶运,他决定遵循古老的经文,把钻石献给一个女人——英国维多利亚女王。

光明之山 伊诺尔钻石

1851年,“光明之山”在伦敦公开展出。专家们认为这枚宝石在印度宝石工匠手下所磨成的形状,闪光较差,不够美观。1852年,英国宫廷矿物学家丁· 坦南特再次磨砺了这颗钻石,令它更加美艳照人,重量则减到了现在的105.6克拉。它从此成为英国王冠上的主钻。王冠上面镶嵌了2800颗钻石,其中最夺目的光芒就来自王冠顶部十字架上的“光明之山”。维多利亚女王死后,“光明之山”被玛丽王后镶在了自己的王冠上。

光明之山 伊诺尔钻石

戴着镶嵌着光之山钻石的亚历山德拉王后

之后光之山钻石(Koh-I-Noor Diamond)一直由女性王室成员佩戴。光之山钻石(Koh-I-Noor Diamond)和切下的碎钻先是镶嵌在爱德华七世的妻子亚历山德拉王后的王冠上,接着又被转移到乔治五世的妻子玛丽王后的王冠上。在跳过了爱德华八世的妻子沃利斯夫人后镶嵌着光之山的王冠被戴在现任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母亲,乔治六世的妻子伊丽莎白王太后的头上。

光明之山 伊诺尔钻石

2002年4月9日,在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举行的王太后葬礼上,这颗钻石被放置在王太后的棺木上,让举世目睹了“光明之山”光芒四射的魅力。

英、印、巴三国的光之山争端

1997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印度访问时遇到了一件非常尴尬的事:旁遮普邦的锡克教徒要求女王归还光之山钻石(Koh-I-Noor Diamond)。提出这个要求的是比安特·辛格·桑德哈瓦利阿,时年71岁,是旁遮普省的一个普通农民,他自称是杜利普·辛格的后裔,并曾给白金汉宫和布莱尔首相写信,要求归还钻石,他说:“英国人是有礼貌的人,他们会回信,我并不是为自己要‘光明之山’,我要把它献给大金寺(锡克教圣地),因为它是我们民族遗产的一部分。”

2015年11月印度宝莱坞众影星与商人联合委托律师将英国王室告上伦敦最高法庭,认为这颗钻石属于印度,要求英国归还。

2015年12月,巴基斯坦律师杰沃德·伊克巴勒·杰佛利状告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要求其归还英国在殖民时期所掠夺的本该属于巴基斯坦的巨钻“光之山”(Koh-i-Noor)。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