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之山 伊諾爾鑽石

“誰擁有它,誰就擁有整個世界。誰擁有它,誰就得承受它所帶來的災難。惟有上帝或一位女人擁有它,才不會承受任何懲罰。”——印度教經文

光明之山 伊諾爾鑽石

光明之山是一顆名貴鑽石的名字,英文名稱koh-i-noor diamond。產於印度可拉(kollur)礦山,原石據說重達800克拉。最初磨成玫瑰型,重191克拉(186.5舊克拉)。幾經朝代展轉於蘇丹、波斯、最後於1850年歸英國王室所有。後來為除去上面的瑕疵,將其重新琢磨成圓鑽型,重量減至105.6克拉。這顆鑽石曾引起印度政府與英國王室發生紛爭。

光明之山 伊諾爾鑽石

光明之山又名“柯伊諾爾”,在世界著名鑽石中排名第三十三位。有關它的記載可追溯到1304年,許多曾擁有它的君王都難逃詛咒。 現在一般認為,它於1655年發現於印度戈爾康達地區的科勒爾礦山。名鑽沙赫也發現於戈爾康達。起初,柯伊諾爾落到印度莫臥兒皇帝的手中。在莫臥兒的皇宮中保存了近百年。在1739年波斯的納狄爾沙赫攻陷德里時,將這顆“柯伊諾爾”和“沙赫”一起帶到波斯的伊斯法罕城。

之後,伊斯法罕城永失安寧,納迪爾成了殺人不眨眼的暴君,納迪爾在熟睡時被仇敵暗殺。納迪爾死後,他的繼承人阿迪爾繼承了光之山鑽石(Koh-I-Noor Diamond),也繼承了納迪爾的殘暴性格。阿迪爾的兄弟廢黜了阿迪爾,自己後來又被另外一個兄弟廢黜。波斯王室陷入了自相殘殺的連環套裡,幾乎每個君主都死於非命。

在伊斯法罕城一片混亂的時候,光之山鑽石被商人帶到了阿富汗,可惜光之山鑽石並未給阿富汗帶來光明,在王位繼承人上艾哈邁德、帖木爾、扎曼幾乎是在腥風血雨之中渡過的。其中扎曼不與各酋長共同商議國家大事,而是重用自己的宰相,因此他的統治並不穩固。他自己最終落入帖木爾的兒子馬穆德手中被關押在牢房內弄瞎了雙眼,已經失明的扎曼將光之山鑽石(Koh-I-Noor Diamond)藏到了牢房內的夾縫之中。

幾經波折,光之山鑽石又回一印度,隨著印度錫克帝國的瓦解,錫克王位最後的惟一繼承人杜利普·辛格只有9歲認為鑽石只會帶來惡運,他決定遵循古老的經文,把鑽石獻給一個女人——英國維多利亞女王。

光明之山 伊諾爾鑽石

1851年,“光明之山”在倫敦公開展出。專家們認為這枚寶石在印度寶石工匠手下所磨成的形狀,閃光較差,不夠美觀。1852年,英國宮廷礦物學家丁· 坦南特再次磨礪了這顆鑽石,令它更加美豔照人,重量則減到了現在的105.6克拉。它從此成為英國王冠上的主鑽。王冠上面鑲嵌了2800顆鑽石,其中最奪目的光芒就來自王冠頂部十字架上的“光明之山”。維多利亞女王死後,“光明之山”被瑪麗王后鑲在了自己的王冠上。

光明之山 伊諾爾鑽石

戴著鑲嵌著光之山鑽石的亞歷山德拉王后

之後光之山鑽石(Koh-I-Noor Diamond)一直由女性王室成員佩戴。光之山鑽石(Koh-I-Noor Diamond)和切下的碎鑽先是鑲嵌在愛德華七世的妻子亞歷山德拉王后的王冠上,接著又被轉移到喬治五世的妻子瑪麗王后的王冠上。在跳過了愛德華八世的妻子沃利斯夫人後鑲嵌著光之山的王冠被戴在現任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母親,喬治六世的妻子伊麗莎白王太后的頭上。

光明之山 伊諾爾鑽石

2002年4月9日,在倫敦威斯敏斯特教堂舉行的王太后葬禮上,這顆鑽石被放置在王太后的棺木上,讓舉世目睹了“光明之山”光芒四射的魅力。

英、印、巴三國的光之山爭端

1997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在印度訪問時遇到了一件非常尷尬的事:旁遮普邦的錫克教徒要求女王歸還光之山鑽石(Koh-I-Noor Diamond)。提出這個要求的是比安特·辛格·桑德哈瓦利阿,時年71歲,是旁遮普省的一個普通農民,他自稱是杜利普·辛格的後裔,並曾給白金漢宮和布萊爾首相寫信,要求歸還鑽石,他說:“英國人是有禮貌的人,他們會回信,我並不是為自己要‘光明之山’,我要把它獻給大金寺(錫克教聖地),因為它是我們民族遺產的一部分。”

2015年11月印度寶萊塢眾影星與商人聯合委託律師將英國王室告上倫敦最高法庭,認為這顆鑽石屬於印度,要求英國歸還。

2015年12月,巴基斯坦律師傑沃德·伊克巴勒·傑佛利狀告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要求其歸還英國在殖民時期所掠奪的本該屬於巴基斯坦的巨鑽“光之山”(Koh-i-Noor)。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