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拆分,優質業務相繼獨立發家,中集集團這是要被“掏空”?

又拆分,優質業務相繼獨立發家,中集集團這是要被“掏空”?

港股解碼,香港財華社原創王牌專欄,金融名家齊聚。看完記得訂閱、評論、點贊哦。

眼見2018年這最後一週也沒剩幾天了,這一年無論是轟轟烈烈還是稀鬆平常,到了這個節點似乎都應該有一個大致的交代——日常中我們所謂的儀式感大抵不過如此。而趕在2018年真正遠去之前,在AH股兩地上市的大型物流裝備及能源裝備供應商中集集團(02039-HK)(000039-CN)也宣佈了一個期待已久的消息,那便是其已獲港交所確認批准可繼續分拆旗下中集車輛於港股主板上市這件事了。

要說中集計劃分拆中集車輛於港股獨立上市這件事吧,其實已經籌謀了好一陣子,如今再從港交所方面獲批,意味著此事也算進展順利。

今年8月9日中集召開董事會,審議並通過了其控股子公司中集車輛於境外上市的議案;9月14日又宣佈將中集車輛改製為股份有限公司;12月4日公司公告透露中集車輛分拆計劃已獲中國證監會受理,及至上週五(12月21日)再放出該分拆申請獲得港交所確準的消息——目前中集車輛分拆事項正有條不紊地推進著,那麼此事對於中集集團及中集車輛雙方的意義究竟有多大呢?這或許值得我們來好好說道說道。

中集車輛牌面位置一覽:優質業務分部,穩定業績貢獻

作為中集集團此次計劃分拆上市的主體,中集車輛成立於1996年,主營業務包括開發、生產和銷售各種高技術、高性能的半掛車系列及其零部件(不含整車製造)、集裝箱、摺疊箱、特種集裝箱以及一般機械產品及金屬結構的加工製造和相關業務,同時提供相關諮詢業務。

現下我們已知中集車輛將發售H股於港股主板上市,據悉其此番H股發行的股份將不少於發售後經擴大股本的15%,及不超過18.2%。屆時中集集團將仍為中集車輛的控股股東,且中集車輛也將繼續沿用“中集”的品牌名。下圖為中集車輛目前的股權構成情況,在計劃分拆事項落實完成前,控股股東中集集團合計持有中集車輛63.33%股權:

又拆分,優質業務相繼獨立發家,中集集團這是要被“掏空”?

從中集車輛過去兩年的經營成果來看,其可算是中集集團下屬相當優質的業務板塊之一。2016年中集車輛實現收益145.56億元(人民幣,下同),除稅前及除稅後淨利潤分別為10.23億元及7.53億元,當中股東應占淨利潤達到7.3億元;2017年中集車輛的整體業績取得穩步增長,收入大增33.05%至193.67億元,除稅前及除稅後淨利潤分別增長24.3%及34.4%至12.7億元及10.12億元,而其去年全年的股東應占淨利潤也同比大增32.1%至9.64億元,整體表現亮眼。

今年一季度,中集車輛營業收入達47.16億元人民幣(下同),純利達2.12億元;截至今年6月底止上半年,中集車輛相關經營業績(見諸中集集團2018年中期業績報告道路運輸車輛分部業績數據)維持向好趨勢,營業收入實現115.3億元,分部貢獻淨利潤6.26億元,是中集集團上半年綜合業績表現最突出的一個業務分部。

又拆分,優質業務相繼獨立發家,中集集團這是要被“掏空”?

“一別兩寬,各生歡喜”?分拆背後如意算盤怎麼打?

總體而言,中集車輛於中集集團目前的業務結構中還是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這一點我們從中集集團多年來的發展歷程走向中也能探知一二。

作為全球領先的物流及能源行業裝備及解決方案供應商,中集集團自1980年成立至今已通過業務拓展及技術開發,形成了一個專注於物流及能源行業的關鍵裝備及解決方案的行業集群。其覆蓋的業務領域範疇相當廣闊,主營的包括有集裝箱製造及服務、道路運輸車輛、能源化工及食品裝備、海洋工程、空港裝備等業務;此外,中集還經營著包括物流裝備及服務業務、房地產開發、軌道裝備製造以及金融業務在內的其他業務。

2012年12月19日,中集集團於港交所主板上市。上市前幾年,中集主營業務的收入貢獻主力還是道路運輸車輛業務,其次是集裝箱分部及能源化工及食品裝備業務,2012年起集裝箱業務躍居首位成為中集收入及利潤來源的中流砥柱,但道路運輸車輛業務仍緊隨其後佔據集團業績貢獻榜的次席,乃至如上文提及,近年中集道路運輸車輛業務的經營效益還是相當給力的。那麼這樣一個表現上佳的業務分拆之後,對於中集而言意味著什麼呢?

自然,中集對於分拆中集車輛單獨於港股上市有著自己的考量。從中集集團的角度而言,作為下屬業務眾多的巨型“戰艦”,將旗下優質資產業務打包上市一方面為其提供了資源整合及優化管理的契機,一方面也是集團更強勁資本運作能力的體現。

而於中集車輛的層面,分拆獨立上市的裨益則更加直觀,作為一個成熟而優質的業務運營實體,獨立上市後將獲得的廣闊發展空間背後的吸引力無疑是巨大的,我們大概總結分拆事項對中集車輛以及中集集團雙方的利好成分如下:

又拆分,優質業務相繼獨立發家,中集集團這是要被“掏空”?

從上述這些出發點來看,中集車輛與中集集團的此次“分家”頗有種“一別兩寬,各生歡喜”的意味。隨著中集車輛順利分拆於港股主板獨立上市,其也將就此踏入面向國際的香港資本市場,這與中集的全球化業務戰略佈局也是契合的,上市過程中也可通過增強資本實力,提升中集車輛的競爭優勢——乍一看中集這個如意算盤打得倒是挺響。

優質業務相繼獨立發家,中集集團不怕被“掏空”?

抱著這樣的美好願景,中集此次分拆大計背後的宏偉藍圖能否順利成真呢?此事眼下仍無法驗證,但新的問題卻已經出現了——那便是,將又一個優質業務分拆出去之後,中集集團還剩下什麼?

回顧中集的發展歷程,中集車輛的分拆並不是新鮮的操作,上市之後的這幾年,中集集團其實已經陸續將多個業務打包分拆,比如其空港業務。2014年11月,中集先將其消防車業務打包分拆注入同為港股上市公司的中國消防(00445-HK);2017年12月,中集又將其手頭所持空港業務實體德利國際的78.15%股權全數注入中國消防,就此實現對其空港業務的拆分整合。今年4月,中國消防完成與中集關於空港業務的重組,並在今年5月正式更名為“中集天達”。

回頭看,中集的空港業務在2013年之後發展其實相當迅猛,雖然起初這個業務對中集整體業績貢獻的比重較小,但後續成長很快,是中集增長較為強勁的一個業務分部。如今中集再將旗下一員“猛將”中集車輛分拆出去之後,旗下主營業務分部中佔集團營收或利潤10%以上的便剩下集裝箱、能源化工及食品裝備以及金融業務,而這幾個業務分部除了能源化工及食品裝備還算穩健之外,近期的成長態勢都不容樂觀。

首先是作為當前集團營收貢獻大頭的集裝箱業務在近年呈現出利潤滑坡的態勢。以2018年中期業績表現為例,今年上半年中集的集裝箱業務雖然在營業收入方面實現了60.2%的顯著增長達至160.94億元,但同時其營業成本也超大幅增加了77.4%到146.43億元,期內分部毛利率僅有9.02%,較上年同期下滑8.84個百分點——收入增速低於成本增速拖累毛利率下滑,分部利潤成長空間自然受到擠壓。

又拆分,優質業務相繼獨立發家,中集集團這是要被“掏空”?

如上圖所示,今年上半年中集的金融業務在收入同比下滑的同時,營業成本卻錄得明顯增長,毛利率水平較上年同期亦大跌14.45個百分點,綜合表現也甚是失色。不僅如此,中集還有一個海洋工程業務目前仍深陷虧損不能自拔:上半年中集的海工板塊依然收入不抵成本,期內產生淨虧損7.06億元,較上年同期的5.5億元淨虧損持續擴大,走向令人心憂。

因此一路看下來會發現,中集陸續將優質業務打包分拆後,其自身手頭留下的盡是些“老弱病殘”,豈非有種逐漸被“掏空”的感覺?或許隨著中集車輛的獨立展翅高飛,中集的各項業務板塊也算實現了某種層面上的“桃李滿天下”,但箇中得失曲折也就自己知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