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軍事歷史上關中地區一直都是兵家必爭,為何日軍從未動手?

奇葩史說


百年時間,便可以讓人從新生的嬰兒,變為冢中枯骨。而千年的時間,亦可以讓曾經的風水寶地,帝王之鄉變為貧瘠的土壤,關中便是如此。


興,砍關中木,亡,燒成關中土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

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變成了路

是的,人多了的地方就寸草不生了。誰能想象幾千年前,關中平原不僅是沃野千里,而且還是樹林茂盛,珍稀動物也不少。但再多的樹木也經不起人類蓋了燒,燒了蓋的玩法,環境也自有其承載能力的極限。

公元前206年,西楚霸王項羽火燒秦王宮,大秦帝國的宮殿隨之化為焦土。

公元23年,赤眉軍攻陷長安,亂民大肆燒殺劫掠,而後一把火毀屍滅跡。

公元189年,董卓火燒洛陽,臨近長安的洛陽也不曾倖免,董卓兵敗把怒火留給了洛陽城。

這幾次大火雖然破壞性都很大,好在時間上隔的還算長,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對環境的破壞仍然在其承載能力範圍,但接下來到唐朝就大大的超出範圍了。

公元750年,安祿山叛軍攻陷長安,燒殺淫掠自不必提。

公元763年,野蠻的吐蕃兵趁亂攻陷長安,大肆燒殺15天,走之前將帶不走的一把火燒了。

公元783年,涇原兵士譁變攻入長安,譁變士兵和土匪一般,穿著軍服,卻行強盜之事。

公元881年,黃巢起義軍攻入長安,熊熊燃燒的大火迎接著“勝利的喜悅”。值得一提的是黃巢早年曾在長安趕考,但不行落地,於是就有了那首《不第後賦菊》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詩中似乎隱含的日後黃巢的野心報復,滿城盡帶黃金甲,金甲背後卻是無盡的火光與留下的焦炭。

公元885年,李克用火燒長安。

公元893年,李茂貞火燒長安,可笑的是身為叛逆的李茂貞,竟因此還被封了岐王,可見唐天子已經成了真正的傀儡。

公元904年,朱溫拆遷長安城,這下比火燒破壞性更大。想要復建的可能幾乎為零。

多災多難的關中地區,幾乎成了焦炭的長安洛陽。曾近枝繁葉茂的森林,早就被砍沒了。失去了地表植物的保護,黃土高地逐漸裸露出來,水土流失等一系列惡性循環都接踵而來。可謂是:沃野變戈壁,森林成荒坡。

其實自隋唐結束以後,關隴貴族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富庶的江南逐漸成為中國經濟中心,京杭大運河的開鑿,也帶給了北京數代王朝,延續至今的帝都命運。而曾經的兵家必爭之地——關中平原,卻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只有在偶爾的盛唐詩中聯想起古代的舊日的繁華。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唐)杜牧《過華清宮絕句》

日軍的進攻目標

七七事變後,侵華日軍的第一目標就是國民政府的所在地——南京,而後在淞滬會戰中中日雙方都產生了很大損傷,國軍不得不戰略轉移,首都也由南京臨時遷往重慶。所以在整個抗日戰這個期間,關中地區的重要性都要遠遠低於富庶的江南和臨時陪都所在地重慶。

同時從另外一角度來看,從鴉片戰爭英國艦炮敲響國門之後,戰爭已經就進入的海洋時代,強大的國家必有強大的海軍。而關中之地,遠離海岸線,位於內陸地區。在抗戰期間經濟價值不高,政治意義也不大。所以日本侵略者的主力精銳部隊根本沒時間顧得上。


瓦爾登的船伕


日本鬼子沒有攻入陝西是因為陝西孫蔚如在中條山血戰四年,從1938年堅持到1941年,三萬秦軍抗擊十萬鬼子兵,小鬼子不能前進一步,根本就到不了潼關城下,而潼關是陝西東大門,是進入大秦的必經之路。小鬼子的作戰計劃是打通隴海線,一直打到蘭州,將蘭州武漢廣州連城一條線,然後從陝西走司馬錯滅蜀,或者鍾會滅蜀的路線奪取四川,接下來攻取西南半壁,可是美夢被秦軍粉碎,1941年蔣該死把中條山秦軍撤下來,把中央軍換上去,幾下就被小鬼子打的人仰馬翻,可是此時太平洋戰爭已經爆發,小鬼子也無力進攻潼關,陝西得以保全。從喜峰口到崑崙關,從臺兒莊到長沙會戰,常德會戰,秦軍從未缺席。臺兒莊大戰秦軍總指揮關麟徵後來因為戰功當了國民黨陸軍總司令,小鬼子尊稱關麟徵為關鐵拳,臺兒莊兩個視死如歸的敢死隊長仵德厚,王範堂都是陝西人,臺兒莊大捷秦軍功不可沒。陝西杜聿明的崑崙關大捷;陝西胡鏈的石牌保衛戰大捷,保衛了四川東大門,使四川免於淪陷;張靈甫在陝西漢中練兵,然後率領一幫陝西熱血青年到湖南和日本鬼子浴血奮戰,長沙會戰,常德會戰這些惡戰我們一次都沒有缺席,湖南人直到現在逢年過節還到漢中來慰問倖存抗戰老兵了。現在有些人有一種十分無恥的邏輯,認為自己淪陷了就是光榮,而沒有淪陷的地方就是旁觀者,不光榮,如果淪陷區靠自己的力量能打跑小鬼子,又為什麼不拒敵於國門之外?非要把小鬼子放進來禍害自己。你淪陷了就說明你功勞大,照這邏輯,假如當年全中國都淪陷了,豈不是對反法西斯戰爭的功勞更大更光榮。有些淪陷區無恥之徒在遇難同胞屍骨未寒之時便迫不及待勾結日本鬼子建立漢奸偽政權,自己心安理得給日本鬼子當良民,然後出了幾百萬偽軍和日本鬼子狼狽為奸進攻抗日根據地,現在不以為恥反以為榮,寡廉鮮恥至極!


大漢摯愛詠春


沒動手?樓主天真了。

1937年7月7日,日軍進攻北平,發動了更大規模的侵華戰爭。蔣介石所統率的國民黨軍隊,大部紀律鬆弛,一盤散沙,短短几個月裡,幾十萬大軍屢屢被日軍挫敗,一退再退。不久,太原淪陷,日軍進逼黃河。到1938年,日軍已經佔領了東北、華北、華東大部分省市。把戰線燒到了陝西外圍。

1938年3月,日軍牛島、川岸師團兵臨黃河風陵渡。如果日軍佔據作為晉、秦、豫三省重要渡口的風陵渡,就意味著:倘舉兵渡河,不消半個時辰,屏護大西北的天險潼關便赤裸裸地亮出門戶,而橫貫東西部的交通大動脈隴海鐵路也將被攔腰截斷…

也就是說,七七事變以後,不到一年時間日軍就已經到了黃河岸邊,但之後七年時間,日軍始終沒有進入陝西。從而使陝西這片古老而神聖的土地免遭日本人鐵蹄的蹂躪。

我們在前面曾經有文章分析了潼關以及黃河天險對於陝西軍事防禦的重要性。但今天我們要說的,是陝西軍人。

事實上,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個道理古人都知道。

雖然擁有潼關、黃河天險,也不足以保證陝西的安全。真正將日本人擋在陝西外圍的,正是陝西軍人。

但是因為種種原因,這一段悲壯的歷史已經被湮沒了。

因為這支軍隊不是國民黨嫡系,由於之前楊虎城的陝西軍隊發動了西安事變,蔣介石一直對這支軍隊懷恨在心。所以雖然取得一系列戰果,卻很少受到當時政府的嘉獎,也極少登上當年的報端。

日本人佔領山西以後,蔣介石嫡系西安行營一片驚慌。許多人認為關中無法守衛,應當放棄。在此危難之際,孫蔚如將軍拍案而起。他一方面數電蔣介石以及國民黨軍政當局,歷述黃河可守、關中可保、日軍定被遏止的理由,一方面利用報紙、電臺和各種集會宣傳鼓動堅決抗日、抗日必勝的信心。

1938年7月,蔣介石命令十七路軍改編為31軍團,任孫蔚如為軍團長,全部離陝東渡,開赴晉西南抗日第一線,以堅守中條山,保衛黃河安全為任務。蔣介石嚴令孫蔚如,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得退過黃河,拼命死守。不久,又將31軍團改為第四集團軍,孫蔚如任總司令。

這支軍隊的領導,主要是孫蔚如和趙壽山。

孫蔚如(1896-1979)是陝西灞橋人,曾任國民黨六屆中央執行委員,陝西省主席,他本是楊虎城的兩大心腹將領之一。西安事變後,馮欽哉隨蔣,楊虎城出國,他就成為陝軍的主帥。是抗戰時的第四集團軍司令,以堅守中條山出名,被稱為“中條山鐵柱子”,最後官至第六戰區上將司令長官。

孫蔚如

趙壽山是陝西戶縣人,現在叫鄠邑區。本來也是楊虎城的心腹將領,在中條山保衛戰中,任38軍軍長。1940年冬,蔣介石下令調三十八軍開赴河南,不久中條山失陷。趙壽山深感國共合作無望,遂於1942年10月經彭德懷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後來到陝北,被任命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副司令員、前委委員。1949年9月,為第一屆政協全國委員會委員。建國後,曾任青海省人民政府主席和陝西省省長等職。

趙壽山

1938-1940年,孫蔚如、趙壽山率領的這支陝西軍隊堅守中條山三年多。

在歷時三年的中條山保衛戰中,共有2.1萬人犧牲在中條山下、黃河岸邊。可以說,是2萬多名關中子弟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在黃河岸邊築起了一道保衛家鄉的鋼鐵防線。這支軍隊先後粉碎了日軍的十一次大掃蕩,使日軍始終未能越過黃河,進入西北。11次反掃蕩中,以“血戰永濟”、“六六戰役”、“望原會戰”最為慘烈悲壯。

其中最令人震撼的,是1939年“六六戰役”,日本人準備得很充分,火力很強,中國軍隊被分割包圍,其中被圍困在陌南鎮跳黃河的,大多數都是從西安來的‘學生兵’,他們還沒上過前線,甚至還沒學會打槍,很多人連武器都沒有。他們第一次上戰場,就被日軍分割包圍,赤手空拳,走投無路,不願被俘,於是跳了黃河……

少部分游到黃河對岸的,被蔣介石的嫡系胡宗南部隊按照逃兵在中途擊斃。

現在已經無法統計當年跳黃河的人數了。現在根據民間一些積極人士的研究,認為當年跳黃河的有800人,甚至更多。

陝西軍人,寧死不降。是老秦人開始的傳統。

800軍人跳黃河,如果宣傳出來的話,不啻於“狼牙山五壯士”、“八女投江”這樣耳熟能詳的先烈事蹟,甚至應該更震撼一些。

可惜的是,到1940年,蔣介石認為陝西軍隊和共產黨聯繫密切,決心把孫蔚如的軍隊調到黃河以南。

1940年10月,孫蔚如接到蔣介石的調防命令,率部離開了浴血苦戰將近三年的中條山,到中原戰場參戰。晉南百姓含淚送行……

陝西軍調走後,蔣介石把中條山的防務交給了大量沒有山地作戰經驗的部隊,半年後(1941年4月),17萬大軍防守的中條山卻在20天內全線失守。這就是大家熟知的“中條山戰役”。

中條山戰役可以說是抗戰以來打的最窩囊的戰役之一。國民黨正面戰場上最大的一次潰敗,軍隊犧牲被俘八萬人,蔣介石稱之為“抗戰中最大之恥辱”。 所以後來很少有人提。

其實這件事情,完全就是蔣介石的指揮責任。如果是陝西軍隊駐守,那會那麼容易全線失守?

所以說,蔣介石的敗退,跟他自己用人不當,指揮不力有很大的關係。

日軍佔領了中條山後,卻仍然沒有西渡黃河,進入陝西,進而進攻重慶。因為此時國際形勢發生了變化。這是1941年5月,日軍的戰略計劃已經從西進改為南下。日軍缺少石油和橡膠,如果不能儘快佔領南亞和東南亞,龐大的戰爭機器將無法運轉。

又過了半年,日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捲入了“二戰”;此後,日軍陷入了中國戰場與太平洋戰場的泥沼中,再也無力西進了。

當初,如果沒有以陝西軍為主力的中國軍隊在中條山的頑強堅守,如果日軍進攻中條山的陰謀早早得逞,那麼,日軍西進成功,抗戰的歷史,甚至中國的歷史,都要重新改寫了。

所以我們今天歡呼抗戰勝利。請銘記這支守衛了國土,卻沒有得到相應待遇的國民黨軍隊!

我是成英文(微信:chengyingwen1982),一個旅遊博士,任教於西安外國語大學旅遊學院。旅遊、戶外、騎行、攝影愛好者,騎車去過中國20多省,走遍陝西所有區縣,探索過很多冷僻的帝王陵、大遺址、寺院。

很高興通過今日頭條平臺和大家交流。歡迎關注、交流、批評指正!


成博士陝西旅遊


關中地區在中國的軍事歷史上的確一直都是兵家必爭之地。

關東地區被人號稱為“八百里秦川”,位於渭河一帶的盤地,陝西一帶三大盤地之一。介於陝北高原與秦嶺山地之間。西起寶雞峽,東迄潼關港口,東西長約360公里,西窄東寬。關中盆地是由河流沖積和黃土堆積形成的,地勢平坦,土質肥沃,水源豐富,機耕、灌溉條件都很好,是陝西自然條件最好的地區。是中華民族人文始祖的起源地,中華文明的搖籃。(圖片來自網絡)

關中地區先後經歷了:西周,秦國,秦王朝,西漢,西晉,大夏,隋,唐等15個王朝,經歷了1500多年,多個朝代都在此建立過政治中心的“京師之都”。關中地區可以說是進可攻退可守天然屏障。古代的帝王皆為得到關中之地而不斷攻守戰。不管是遠至秦朝還是漢朝張良強烈建議劉邦爭取漢中從而實現了最終的一統九州河山。三國時期的諸葛亮以及法正也是強烈建議劉備爭取關中(漢中)之地。歷史的不斷推進使得關中地區特殊的進可攻退可守天然屏障得到非常好的闡釋。(圖片來自網絡)

然而,日本對關中地區也是有過動念的,特別是在抗日持久戰時期,日本一直想攻下四川乃至重慶,但是必須取得關中地區。但是,在廣闊的華夏大地,不是一句話就能撂倒的巨人。經過前人對關中地區重要性的傳統思想及不斷昇華的意識。並且當時還有常駐的軍隊胡宗南部,還有百萬的八路軍!日本兵力主要在關東及河南一地,當時日本還是實行了三光政策,使得他所侵略的地區早已是動盪不安,已無兵力對關中地區進行他的進一步侵華策略。關東地區及華北華南地區的抗日勇士也給予日本侵略軍制造了很多麻煩,也為侵略關中地區減輕無數壓力。

以上是個人觀點,覺得不錯就點個贊吧。或者你想說點什麼就留個言唄。最後說兩句:銘記歷史,不忘國恥。希望國家繁榮昌盛,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


慕容小懿


從關中地理位置上講

首先我們來看看關中地區的位置(圖中紅色區域)

關中地區又稱關中平原,它介於秦嶺和渭北山系之間,東西長350多公里,號稱“八百里秦川”。自古就有“四塞之國”的說法,四周都有天然屏障,易守難攻。北邊是黃土高原,南邊是秦嶺,東邊有著名的函谷關,該關西據高原,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是中國著名的雄關要塞。且不說在鄰近的地方要想進入關中都極其困難,更別說遠在海外的日本想打進關中,關中地區主要位於陝西,在中國已屬西部內陸地區,日本要打到關中是非常困難的。

從日本入侵策略上講

當時日本對華的入侵策略是自東北向東南沿海深入,再逐漸向西進軍,再配合東南亞日軍北上,企圖吞併中國,按照這個策略,關中地區根本不再其前期考慮的範圍之類,畢竟日本是海外島國,關中地區相隔遙遠,戰略意義根本不大,難道還能再未站穩腳跟的情況下深入內陸去取一個對於當時日軍來說沒什麼意義的關中?這不是自取滅亡嘛!

從當時的時局上講

這也是我為什麼說日軍根本都打不到關中地區,二戰日軍不止是對中國進行侵略,同時對美國,菲律賓,朝鮮,蒙古等多個國家都發起了進攻,主戰場自然是中國,但其同時對多國進攻也陷入了多線作戰的困窘之地,而且在中國遭到了偉大的中華人民激烈的抵抗,其正面戰場主要再中原,華北,華南地區,對於遠在西部的關中地區可以說是望成莫及。陷入長期多線作戰的情況下,其國力也難以支撐其繼續侵略擴張,加之更多的反法西斯武裝的投入戰鬥,日本終以失敗告終。

反對戰爭,維護和平,這是世界上每一個人的責任,望大家都有一顆維護和平的心,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


靈魂的感觸



關中地區在地理上和山西中間隔著黃河,黃河以南則是隔著中條山。所以,傳統上,從華北地區進攻關中地區,從北到南,一般有三條路可以走。

第一條路也是最北邊的一條路線是,從長城以北沿著長城線向西,攻佔河套地區,然後越過黃河,從榆林,延安地區向南進攻。戰國時期,趙武靈王曾經有過一個滅秦的計劃,就是希望走這條路。

第二條路也是中路,是越過太行山,佔領山西以後,以山西為根據地,從河東地區也就是今天的長治一帶,渡過黃河,定關中地區的北部地帶。在北齊和北周對峙的時期,雙方就在河東地區進行了長期的拉鋸,北周消滅北齊也是走這條路,先佔領河東地區,再北上佔領太原。走這條路線就意味著要突破對方的黃河防線,困難是比較大的。

第三天路也是最南邊的一條路,就是從洛陽經潼關,佔領渭南地區,直接進入渭河平原。同樣是在北齊和北周拉鋸的時期,北齊進攻北周,主要就是走這條路線。傳統上佔領華北之後,進佔關中地區,也主要是走這條路線。這條路是相對來說最為平坦的一條路,有利於大軍行動。但這也同樣意味著要在中條山一帶遭遇對方的伏擊和阻擊。


此外還有一條路線,也就是在佔領南陽之後,沿著漢水,越過武關,向關中進攻。楚漢之爭之前,劉邦之所以能夠先於項羽佔領咸陽,就是因為他走的是這條路。而當時的情景正在華北地區和項羽進行戰略決戰,無暇顧及。

日軍在佔領華北和山西之後,曾經從幾個方向對關中地區展開進攻。

在北邊的晉西北地區,日軍並未出,出動主力兵團發動攻擊,只是用小股部隊進行了試探性的攻擊。在遭到八路軍的留守部隊隔河炮擊之後,日軍就放棄了,沒有再做進一步的進攻。時任八路軍後方留守集團司令員的蕭勁光的回憶錄裡,曾經對此有過比較詳細的記載。

日軍進攻關中地區的主要進攻路線,是在河南集結,連著鄭州洛陽潼關這一線展開進攻。但國軍在中條山地區聚集了大量兵力,包括晉綏軍和中央軍,由衛立煌負責擔任統一指揮,進行了頑強的阻擊。當時負責擔任前線指揮的衛立煌將軍甚至一度陷入日軍的重重包圍,差點就不能夠突圍出來。後來網上流傳的所謂800冷娃跳黃河的傳說,也就來源於此。

當時,共產黨領導下的八路軍也按照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部的統一命令,在日軍的側後方進行遊擊和側擊,對日軍的攻勢進行了牽制性的進攻。


後來,國軍高級將領李宗仁在回憶錄裡,曾經分析了日軍當時面臨的軍事形勢。他認為日軍長於戰術,而短於戰略,缺乏戰略分析能力。他認為,日軍不應該從河南向關中進攻,在中條山地區和國軍進行戰略決戰。因為這一地區地形以山地為主,不利於日軍的機械化部隊展開,也不利於日軍的炮火優勢發揮。

所以李宗仁認為,日軍當時如果能有足夠的戰略分析,有決心消滅華北地區的中國軍隊,佔領關中地區,那麼日軍當時首選的進攻方向應該是從北方進攻,也就是我們前面提到的第一條路線。

也就是說,日軍應當在晉察冀一帶集結,從長城以北延長線向西進發,在河套地區渡過黃河南下,你居高臨下之勢進攻關中,這當時留守陝北地區的八路軍和關中地區的胡宗南部隊很難組織有效抵抗。

從日軍方面的主觀原因來說,日本海軍和陸軍仍然存在戰略進攻方向上的嚴重分歧。日本海軍希望儘快開闢太平洋戰場,迫使美軍從西太平洋退出,而陸軍則認為應當通過大規模的會戰消滅中國軍隊的有生力量,迫使中國投降。因此日軍在進攻關中時,戰略決心不夠充分。

這就是劉伯承所說的,五行不定,輸得乾乾淨淨。日軍就是犯了這個錯誤。


蕭武


日軍也知道關中地區的重要性,一但打進關中,就可以由關中平四川,就等於抄了中國軍隊的後路,一戰而平定中國,這是日本人夢昧以求的事情,他怎麼能不想打?只是沒打進去罷了,當時蔣介石防的就是小日本的這一手,山西,閻錫山經營多年,晉綏軍的主力全部都在山西,蔣介石仍不放心,不但調大批中央軍入山西助守,還將八路軍僅有的三個師全部擺在了晉綏地區守衛著黃河,日軍在山西瘋狂的進攻,雖然攻陷了太原,卻也打的損兵折將,還那有能力突破賀龍晉綏根據地的北部黃河防線?黃河對岸就是延安,是賀龍誓死保衛的地方,所以日軍突破我晉綏根據地渡過黃河直搗關中,他沒這個膽,走中路攻取中條山,不但有潼關天險,還有一支孫蔚如的陝西鐵軍,多少次戰鬥,趙壽山打的連身邊的警衛都上了前線,仍然不要上峰的增援,國民黨嫡系劉堪,就是在中條山激戰中親自上火線操機槍掃射日軍,被日軍子彈打瞎了一隻眼,所以在中條山前期的爭奪戰當中,日軍屬於完敗,他突破中條山打進關中的夢想只能破滅,南路是中國軍隊和日軍的主戰場,打的難分難解,日軍順長江逆流而上攻取宜賓進入四川,也在石牌血戰中化做泡影,所以不是日軍沒對關中下手,而是沒打進去。


王金海170657262追求


首先糾正一個錯誤,關中自古是兵家必爭,但到了明清近代,關中也就是個西北重鎮,軍事地位遠不如古代

再來回答問題,鬼子不是沒對關中動手,只是未遂。很多答友都在說軍民奮力抵抗的貢獻,卻忽略了一些其他因素

簡而言之,鬼子未攻下關中,大的原因有三

一,秦晉軍民奮力抵抗,很多答友說過了,不再贅述

二,日軍戰線太長,作戰區域太廣。1944年,鬼子才攻陷洛陽。44年是什麼態勢大家都清楚,作為崤涵通道東端的洛陽44年才陷落,鬼子還有多大能量往關中進發?

三,最重要一點,關中根本不是鬼子戰略重點。日本人對中國的目標是征服,不是吞併,德國對法國叫征服,德國對奧地利叫吞併。日本作為一個小國,對中國的征服源於利益資源。所以日軍的作戰重點均在中東部地區,比如豫湘桂戰役就是為了打通大陸交通線。關中雖可越秦嶺威脅重慶,可代價是超長的戰線和極少的資源。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即使日軍對關中的幾次進攻,規模都不大,遠非會戰級別。這種試探性進攻,即拿下更好,拿不下也不重要,因為不是戰略主攻方向。

綜上,我們當然要肯定軍民抗戰的貢獻,但要客觀的看待日軍戰略方向不在關中的事實


拿史實講證據


換另一個角度看,這也看出老毛的戰略眼光何其獨到,不遠萬里長征也要取關中以平天下,只要托住老蔣不投降繼續抗日,把抗日戰爭拖入持久戰,日本就只能依賴海軍優勢從東南沿海進攻,被迫放棄從北向南一統天下征服中國的唯一路徑,而美國遲早會向日宣戰,日本海軍優勢將會蕩然無存,在中國將陷入背腹受敵的困境,陸地上佔領區始終受制於中國軍隊的戰略反撲,國軍為守住西南包括緬甸一線必須和日軍死拚消耗,海上被美國佬牽制逐漸難以為繼,待三虎相爭之後東北和中原出現力量真空時迅速出關佔據先手,這樣中國北方盡收囊中,同時派出劉鄧挺進大別山做渡江牽制,等待時機渡江南下…


Eric麥


那是因為關中的地理位置決定的。日本入侵我國採用的是南北對進的戰略,南邊從上海、南京、武漢沿長江一路北上;北邊從東北、山東、山西一路南下。走的是貫通南北,然後再向西進攻的戰法。

關中地區地處我國西北位置,當時交通閉塞不利於快速用兵,經濟欠發達不便於軍事給養,對當時的曰本來說,戰略位置不是很重要。

抗戰未期曰本軍隊南上已打到湖北襄陽一帶,兵臨陝西潼關,只因受太平洋與美國戰場的牽制及中國其它戰分兵的原因,日軍已如強弩之末、江河日下,進攻乏力了,無瑕顧此,至到日本投降。

這是我的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