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败太平天国后,清政府是如何安置曾国藩的湘军及其嫡系将领的?

中国科研人


按着清军的编制,汉军军队的总数是不能超过八万人的。超过八万人就得分开另设军事主官,这是防止军事将领拥兵自重然后坐大与朝廷对抗。湘军属于汉军队伍,因此也不能破坏规矩,在湘军的巅峰时刻,军队总数也不能超过八万人。清朝政府在当时的情况下就把淮军调拨给曾国藩指挥,因此曾国藩虽然是湘军头领,实际上节制的却是湘淮两军,也就是现代的纵队司令。

在曾国藩击败太平天国移兵江苏的时候,清庭中央便给他下达了指令,调淮军入湘。然后再调八旗入驻淮北。这实际上就已经做好了准备了,一旦曾国藩有不利于清朝的举动,那么就命令淮军控制湖南大本营,如果淮军不听话就用八旗军抓了淮军家属逼迫淮军。这是合在一起的棋步,清政府毕竟是不傻的。

其次,掐断军饷供应。在曾国藩打仗的时候清朝是用了六个省的税收来养这么一支军队,而曾国藩剿灭太平天国后,粮饷就被砍掉了,清政府只给拨了两万人的军饷粮草,这时候曾国藩就知道意思了,清政府防着自己么,所以他自己会意,裁军到两万人。


优己


打败太平天国后,湘军有二十多万精兵,引起了清政府的担心,派马新怡作两江总督去节制,被湘军刺客杀死,曾国藩怕事情闹大,解散了湘军,只留两万多人,如果不解散,也许在抵抗外敌入侵,及后来镇压孙中山先生的反清有一定的作用,可问题是湘军虽消弱了,但李洪章的淮军,左宗尝的楚军倔起,特别是李创建的北洋舰队也是当时举足清重的军事力量,而左李二人都是曾国藩的衣钵弟子,左宗尝曾收复新疆,为守住西北国土作出了杰出贡献,说是民族英雄也绝不为过,当然为满清的延续起到一定作用。到最有实力和影响的还是掌握强大北洋舰队的李洪章,由于卖国投降思维作祟,甲午海战几乎不战而败,签下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宝岛台湾给日本,赔款日本白银两亿四千多万两,又开放重庆等多处同商口岸,镇南关大捷本来冯子才大败法军,但卖国的李洪章又同法国人眉来眼去,降关税,开放通商口岸,商定关界。不仅陷国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同时也加速了满清的灭亡。



一探乾坤静观万物


曾国藩统率的湘军自1864年7月19日攻陷天京之后,太平天国运动已然进入尾声,虽然侍王李世贤当时在江西仍有二十多万大军,遵王赖文光在淮北的捻军也有数十万之众,但多为乌合之众,且没有粮饷基地,属于流寇作战,难以构成大患。反而如何安置曾国藩所统帅的十余万湘军将士被提上日程,既不能操之过急以免激起兵变,又要快速彻底的消除这支大军给朝廷所带来的隐患,一时间成为清政府所面临的最大难题。对此,当时年仅30岁的慈禧太后展现出非凡的政治手腕,顺利地解决了这个难题。

首先,下旨褒奖有功将士。封湘军统帅曾国藩为一等毅勇侯,赏太子太保衔,加上此前钦封的协办大学士,两江总督,节制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四省军务,曾国藩自此成为有清一代继三藩之后,汉人中掌握军队最多,圣眷最隆,实权最大的封疆大吏;封吉字营主帅曾国荃为一等威毅伯,赏太子少保衔,授浙江巡抚,负责金陵善后事宜。不久后,左宗棠弹劾曾国荃放纵幼天王逃逸,御史也多番上奏列举其纵容部属抢掠,办理善后不力等事由,曾国荃心灰意冷之下告病辞官。封水师提督杨岳斌为一等轻车都尉世职,赏太子少保衔,授陕甘总督,进一步剪除曾国藩的羽翼;封兵部右侍郎彭玉麟一等轻车都尉世职,并赏加太子少保衔,不久后彭上疏请求回籍守制;封李臣典为一等子爵,萧孚泗为一等男爵,朱洪章封骑都尉世职,刘连捷、彭毓橘、鲍超均封一等轻车都尉世职;淮军统帅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爵,授江苏巡抚;楚军统帅左宗棠,封一等恪靖伯,授闽浙总督兼浙江巡抚。
其次,大规模裁撤湘军。曾国藩主动提出裁撤湘军的计划,慈禧欣然同意,为笼络人心,表示为长远考虑,湘军可保留三万人,无需尽数裁撤。于是湘军大部分被解散,只保留了水师一万五千人,陆军一万五千人。这也是为什么僧格林沁战死后,曾国藩奉旨剿捻需要李鸿章的淮军参战的原因。
最后,将湘军水师改为经制之师。湘军本是湖南地方团练,不属于国家正规军的编制,按惯例一旦平定战乱后即就地解散。曾国藩想保留湘军水师这支精锐人马,便让彭玉麟上书朝廷,请求将水师改为经制之师,编入正规军序列,但团练改为正规军此前从无先例,经过一番讨论清廷最终同意了这个请求,将湘军水师改为长江水师,纳入正规军编制。长江水师拥有木质战船七百七十四只,兵员一万二千余名,设水师提督一人,总兵四人,副将五人、参将七人,共计二十二个营制,除安置了大量湘军有功人员外,还成为纪念湘军昔日辉煌的见证之一。


历史茶坊


欢迎打开历史宝库,一起来读清朝那些事儿。(本文约500字,阅读需时2分)

清政府对曾国藩及湘军将领是既重用又防范。

太平天国被镇压过后,大清土地上捻军,这支部队和太平军余部汇合,声势日渐壮大,成了清政府又一个心头之患。

但是清政府还不得不继续仰仗着曾国藩和湘军。

高官厚禄是稳住人心最好的办法,清政府对镇压太平天国有功之人加官进爵,居头功的湘军将领自然也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曾国藩为两江总督、曾国荃为山西巡抚、左宗棠为闽浙总督、刘长佑为广西巡抚、骆秉章为湖南巡抚等等。

但是曾国藩也开始小心翼翼,因为一不留神,这就是掉脑袋的事了。

曾国藩在清政府的压力下,不得不裁撤湘军,将湘军精锐也是曾国藩直接掌控的曾国荃部五万多人悉数裁撤,又裁了左宗棠等人的部分兵力。

左宗棠像

李鸿章的淮军也裁撤了数千老弱残兵,其劲旅尚存五万多人,而且随后又进一步扩充,相当于没有裁。

李鸿章像

湘军裁撤了一半,但如何防范那些已经坐上封疆大吏的湘军将领呢?

清政府的办法就是借狼驱虎,扶植淮系打压湘系。

曾国藩去世后,湘系群龙无首,最大的牌还是要数左宗棠,但朝廷一纸令下,左宗棠被调离东南地区而去经营西北。

湘系的衰落伴随着淮系的壮大,尤其是李鸿章个人,其实力超过了曾经的曾国藩。

军容严整的湘军

时人称李鸿章“在汉臣权势为最巨。”(刘体仁:《异辞录》)

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欢迎右上角关注@历史宝藏。


历史宝藏


灭掉太平天国以后,湘军成了清朝政府的最大隐患,一方面湘军是一支打出来的军队,战力强悍,士气高昂,不是清朝其他军队对抗得了的。另一方面,湘军无仗可打,一支无所事事的军队必定会兹事扰民。这些不是最重要的,清朝最害怕的还是湘军造反。

清朝既想保住湘军战力,又要防止湘军造反,于是就派要员来节制湘军,希望逐步将湘军的控制权转移至朝庭的手中,但是办事官员不力或者说是办事方向性错误,导致湘军与朝庭派来的官员爆发了冲突,进而发生了杀朝庭官员的事件。

有鉴于此,曾国藩采取了化灾祸于无形的做法。他命令湘军就地安家,划拔了不少土地,给了很多优惠政策。这样做的好处是:

1,使得很多湘军将士回不了湖南,无法私自集结乡勇作乱,免除了将来的隐患。

2,解除朝庭对湘军造反的忧虑。

3,由于太平天国运动以来,长江流域丧失了太多的人口,很多土地都荒了,百业凋零。二十多万湘军就地转业不但能减少军费支出,还能促进湘军原驻地的农业生产和工商业的恢复。

尽管网上有很多人讨厌清朝,也憎恶湘军,但是历史虽是真实的存在,却也只是过去的一些事情,将个人情绪发泄到百多年前的时代是没有意义的。对待历史,我们应该尽量摒除个人情绪,冷静的观察和思考,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教训,用于应对当下的局面,这才是读史的意义所在,也是历史的价值所在。否则历史存在与否丶真实与否,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鬼影147951010


在曾国藩打败太平天国后,这时候有两个人非常“仇视”曾国藩。

第一个就是慈禧,慈禧怕曾国藩造反。因为此时慈禧刚30岁,但是小对象咸丰早已经死了三年,她还是个名副其实的漂亮小寡妇。

慈禧这个人非常“独权”,在她眼里,不允许有人能威胁到自己。好在两宫太后中,东太后慈安没啥权力欲望。所以在咸丰死以后,联合恭亲王铲除顾命八大臣,然后又搞掉恭亲王,最后才独揽大权。

可是在曾国藩打败太平天国后,慈禧又怕了。曾国藩的兵力已经遍布东南,想要造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于是慈禧想寻摸着裁军,但是不能明着来,如果明来的话,会有人说大清朝不容功臣,所以只能走计谋。

于是慈禧就找到了仇恨曾国藩的第二个人,僧格林沁。僧格林沁是蒙古亲王,就爱打仗,爱战功。对于曾国藩这个小文官打败了太平天国,自己心里很嫉妒。

于是在慈禧的勾引之下,僧格林沁就开始与慈禧狼狈为奸。


慈禧让僧王带兵南下,借剿捻之名,断了曾国藩后路。然后让湖广总督官文去用湘军中的“哥老会”诬陷曾国藩。

哥老会只是地方帮派,在湘军中有很多这种帮派。而且哥老会在曾国荃的手下,是湘军最出色的陆军部队。

官文诬陷哥老会造反,这就意味着要扯上曾国荃,曾国藩想要保护这个九弟,自然只能裁军,让哥老会自行散去。

其次就是曾国荃手下在攻入金陵后烧杀抢掠,抢劫了大量财宝。这个在当时是也不能怪湘军,湘军没有军饷,全靠自筹,自筹不来就得饿着,朝廷是不会管的。

他们只能靠打仗发财,如果不让抢东西,也就没人给他们卖命。但是这种行为是重罪,而且是主帅纵容,这又扯到了曾国荃身上。

这就意味着,曾国藩没事,但是曾国荃就危险了。慈禧逼曾国藩裁军是从曾国荃的吉字营下的手。

在打败太平天国后,曾国藩为了自保就告诉慈禧会裁军的,但是慈禧看他也没有裁军的意思,遇水就逼迫起来。

曾国藩为了保曾国荃,只能试探慈禧的意图。他不知道慈禧是想杀他还是只想裁军。

慈禧的意思很简单,裁军,然后留点军队打捻军,于是就给了曾国藩一个台阶,下旨告诉他抢来的财宝算军饷,可以分分发了。

曾国藩就裁军了。


裁军虽裁军,但是只是裁了大多庸碌之辈。其中几个善战的步兵营精锐都留下了,尤其曾国荃的吉字营。

步兵留了一万五。

其次就是水军,水军也只是撤了后来扩充的部分,最早先在衡州筹备水军时攒下的两万精锐,一点没撤。

也就是说,湘军十五万年,最后只剩下三万五到四万之间。


曾国藩的本意是只留两万人,但是朝廷下旨说留三万左右就行,之所以让留这么多,就是因为还要打捻军。


曾国藩裁军,谁最受益呢?

当然是学生李鸿章,李鸿章淮军起步不久,不缺钱就缺人,于是在曾国藩裁军后,招揽了大部分曾国藩旧部扩充淮军。

就慈禧这一步而言,对清朝灭亡是没啥影响的。因为湘军镇守湖广地区,没时间北上勤王。慈禧也不会让湘军镇守直隶,她不放心。

所以后来打英法联军时,只有李鸿章率领淮军过去,但是刚到半路,就开始和谈了。


梁宇航


抢钱!抢粮!抢地盘!------投名状。太平天国覆灭后,湘军的劣性开始暴露出来了,他们比之土匪更加残暴,明目张胆的烧杀抢掠。为了不出现另一个颠覆满清的政权,慈禧太后开始打击声势浩大的湘军。一方面,大力裁撤湘军,消除有生力量。另一方面,调离曾国藩,切断他和湘军的联系,并派马新贻出任两江总督,剪除湘军在江南的坐大。两江一直被湘军视为私地,他们在那里经营了数年,岂能轻易让给马新贻。马新贻几十年来一直没有自己的军队,孤身一身来到江宁,如入龙潭虎穴。而且,马新贻在惩治湘军不法行为时非常严厉,常常就地正法。以致于湘军大大小小的官员都对他恨之入骨。不久之后,马新贻被刺身亡。这就是震惊朝野,晚清四大奇案之一的刺马案。马新贻被刺,朝廷心中明白,为了不致激起兵变,动摇清王朝的统治,赶紧调曾国藩回江宁坐镇,并草草的处理了刺客张文祥,了结了此事。从此,两江总督宝座长期掌握在湘系手中,其他人不敢问津。

一曲冤歌传百年,长伴遗恨说青天?如果说刺马案是满清故意打击湘系而发生的,那小白菜奇案就是湘系自己作死而发生的。太平天国覆灭后,在浙江一带,各级官员都是凭借着军功,担任职务,控制着整个浙江。因余杭知县刘锡同的刻意为之,致使杨乃武和小白菜的冤案经过层层审问,竟然成为铁案。以致于最后明知道是冤案,但是为了各级湘系的顶戴花翎,上下一致,不与翻案。最后,满清王朝抓住了这次机会,大力裁撤湘军军官,压制了湘军在浙江的势力,顺带着为杨乃武和小白菜平冤昭雪了。

太平天国致使汉人督抚坐大,各地财政与中央分离,成为国中之国。虽然满清一直致力于改变这种局面,维持自己摇摇欲坠的统治,但是,满清早已烂透的格局,靠粉饰太平,自欺欺人,根本维持不了多久,最终只能被连根拔起。


小弟允正


在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的过程中,国家控制的绿营八旗腐败无能,作风涣散,屡战屡败,而曾国藩招募的湘军却不断取胜,父子兄弟,一省同乡,凝聚力极强,逐步成为朝廷军事支柱。

然而,满汉毕竟有别、尾大不掉,要么拘泥于旧制而坐以待毙,要么打破旗人坐天下的格局让汉人来挽救江山,以曾国藩为首的湖湘势力与清廷的博弈展开了微妙的权力博弈。

1. 咸丰的犹豫

1854年曾国藩的湘军攻破湖北武昌城,咸丰闻之大喜,命曾国藩署理湖北巡抚,就在曾国藩即将走马上任的时候,很快又收回成命,猜忌之心一目了然,1855年中兴名臣曾国藩胡林冀梳理湖北,但是旗人官文任湖广总督。

在清廷国家建制中,总督侧重负责军事,巡抚侧重文政,擅长军事的胡林翼抚鄂之初,处处受到官文掣肘,虽然官文见识鄙陋,目光短浅,但因为是满洲正白旗,咸丰仍然严旨胡林冀会同官文办理湖北军政。

1857年,曾国藩以丧父之名向清廷要挟更多权力,咸丰以为天国即将覆灭,断然命其回湘丁忧,只是后来江南大营被攻陷,清廷没了赋税、漕粮之地,才让曾国藩梳理两江总督。

2、湘军集团权力的巅峰

辛酉政变后,慈禧太后迫切需要汉族官僚的支持,加上形势的发展,被迫由放权转向依靠和扶持。

1861年,命曾国藩任江西、江苏、浙江、安徽四省督办,左宗棠任浙江巡抚,彭玉麟为兵部侍郎。第二年,刘长佑调任直隶总督,左宗棠升任闽浙总督,曾国荃任浙江巡抚,郭嵩涛候补广东巡抚等等,整个湖湘集团就有十多人出任地方大员。

3.清廷的猜忌与打压

如此多的汉族官僚署理地方事务,等于掌握大清半壁江山,历史上地方势力做大尾大不掉的教训,时时刻刻萦绕于清廷脑海里,于是借着天津教案和刺马案,开始打压曾国藩,最后曾国藩的五万湘军精锐一部分被裁撤,一部分跟八旗、绿营一样,归入国家经制军队。

之前受命委任的地方大员,清廷也一并收回,陕西、广东等地巡抚、陕甘、直隶等总督皆被免职。但是内轻外重的格局业已形成,后来又有李鸿章的淮军和袁世凯的北洋军,天下大势已经难以改变。

特邀嘉宾:一枚蜻蜓


历史图文志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清朝正规军无力进行扺抗,不得不组织地方武装。1853年1月因母丧回湖南湘乡守制的曾国藩帮湖南巡抚张亮基督办团练。。后来曾国藩把团练组织成一种新式军队湘军(湘勇),曾国藩按照明朝戚继光的练兵方法以营为单位。营官自招军队"兵为将有”,土兵只服从营官上下层层隶属,全军只服从曾国藩一人。湘军形成书生加农夫体制,重要将领是同乡,同学,师生,亲友关糸。湘军打败了太平军,左宗棠率湘军収复新疆,台湾抗法,甲午牛庄等战役。湘军也吸收了一批全国优秀人才。湘军挽救了清朝覆亡命运,但也改变了清朝政治格局,督抚权力过重,军队只效忠将领不效忠国家,重权落到汉人手里加速清朝灭亡。曾国藩攻占天京后湘军高达十二三万人,为了自保他主动裁减湘军人数。普通士兵延期给饷后大部分复员。重要将领李鸿章,曾国荃,左宗棠,李续滨,彭玉麟,高嵩焘,刘坤一等人物都成为大清的封疆大吏,成为中国政治,军事舞台主角。官至总督,巡抚二十多人,其他大小文武官员数不胜数。洋务运动也是由湘军发起的↖湘军也是近代军阀割据的根源。










关东侠客


清朝末年,国力衰弱,民不聊生,爆发了太平天国起义。慈禧太后以地方武装来对付太平军,于是命曾国藩招募湘勇建立湘军,大约30万人。湘军攻破南京消灭了太平军,几乎控制着江南诸省。

当时有风声传出曾国藩要造反,连太平军的忠王李秀成也说,只要你曾国藩一声令下,我愿率10万太平军助你打天下,建立汉人政权,不过曾国藩很快杀掉了李秀成。

俗话说树大招风,曾国藩的实力太强大了。当时曾国藩是两江总督,左宗棠是闽浙总督,罗炳常是四川总督,李鸿章是江苏总督,还有3个总督、5个巡抚全是湘军之人。

咸丰皇帝很担心曾国藩有野心,便取消了封王的许诺,只给他一等候的爵位,曾国藩心知肚明,写下了“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山高心自知”的诗句,表明自己没有谋反之心。

其实,曾国藩没有作皇帝的野心,他是传统士大夫,忠君爱国在他脑子里根深蒂固,他的愿望只做一个中兴之臣。

他清楚:老奸巨滑的慈禧绝不会把军队都交给一个人的,清朝仍拥有八旗嫡系军团、淮军团、蒙古军团等,多个势力互相制衡;

他清楚:僧格林沁的蒙古铁骑,左宗棠的楚军,李鸿章的淮军都分布在湘军的周围,已对曾国藩形成了包围之势。

他清楚:洋人喜欢听话的清朝,只有稳定才能让外国倾销商品;

他清楚:如果国内再次动乱,西方列强就会从中牟利,中国不是分裂而是亡国灭种了;

他清楚:湘军在占领南京后内部迅速腐败,对战争感到厌倦和疲惫,战斗力直线下降;

老谋深算的曾国藩不想让朝廷猜忌,于是摆出甘为人臣的姿态,在朝廷默许下主动裁撤90%的湘军,除留下一部分守卫南京,宣布湘军就地解散,大多回到湖南老家,如他的弟弟曾国荃开缺回乡,从此湘军退出历史舞台。

而湘军将领及其幕僚则成为当时中国政治、军事舞台的主角,中位至总督者15人,位至巡抚者14人,其他大小文武官员无数。

返回的湘军得到了一笔安置费,加上在战争中掠夺的财物,高级军官的日子过得都不错。史料载,仅湘乡一个县,湘军返乡后突然增加了大量土豪和权贵,二品以上的军官达2000人。这些人有权有势,结成了联盟,将地方政权完全架空。于是,湖南的肥田沃土都被这些人占有,使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当然不乏善举者,如修桥补路、投资企业等。

而更多回乡的湘军士兵日子越来越艰难,成为无业游民,于是这些曾经出生入死的湘勇加入了“哥老会”,哥老会是湖南、四川等老百姓为了生存,组建的一个民间组织。

此时的曾国藩、曾国荃俩兄弟也看到了裁撤湘军给清政府带来很大隐患,但为了保住自己显赫的地位,不仅不向朝廷禀报,还任其发展下去。哥老会不断发展壮大,各地连连闹事。清政府很恼火,但其成员都藏于民间,也没有什么对付办法。

后来一些哥老会成员加入了资产阶级革命阵营,而革命党也利用这支民间力量发起了萍浏醴、马福义等起义。曾国藩没有预料到,他将湘军裁撤后却让一个民间组织得以发展壮大,后来间接地加速了腐朽的清政府灭亡。(图片、资料源于网络,如侵权请告之,立马删除相关部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