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脊椎所在貴州龍動物群發現鉸齒魚類

近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徐光輝及其研究生馬昕瑩和任藝在美國

PeerJ 雜誌上發表了雲南貴州三疊紀魚類的最新研究成果。論文詳細描述與貴州龍共生的一種新的鉸齒魚類,並將它命名為王氏富源魚。這是鉸齒魚類化石在我國中三疊世拉丁期地層中的首次發現。

早在1957年,中國地質博物館胡承志從雲南到貴州進行野外地質考察,在興義市頂效鎮的一個叫綠蔭村的小山村裡發現了一種海生爬行動物化石。1958年,經古脊椎所楊鍾健研究,命名為胡氏貴州龍。此後六十年來,在這一地區採集到大量的海生爬行動物化石的同時,又發現了不少魚類化石。除了脊椎動物之外,還有節肢動物、菊石、雙殼類等無脊椎動物。科研人員將它們統稱為貴州龍動物群或興義生物群。生物地層研究確定貴州龍動物群的時代為中三疊世拉丁期,絕對年齡測定約為2.4億年前。貴州龍動物群在雲南和貴州交界分佈較為廣泛,在貴州興義、安龍、雲南富源和羅平都有發現。此次徐光輝課題組命名的鉸齒魚類主要基於22塊完整的化石標本,大多發現於雲南富源十八連山,因此依地名將屬名定為富源魚。種名獻給王寬先生,感謝他向古脊椎所捐獻了兩塊他個人收藏的精美魚化石。

王氏富源魚的發現彌補了我國中三疊世拉丁期鉸齒魚類化石記錄的缺失,為研究早期鉸齒魚類的骨骼形態學和生態學提供了更多的信息。生活在中北美和古巴淡水環境的雀鱔被稱為活化石,是鉸齒魚類的現生代表。鉸齒魚類作為全骨魚類的重要一支,在三疊紀開始了快速發展,其最早的化石記錄來自中三疊世早期(安尼期)的羅平和盤縣生物群,以格氏弓背魚和蘇氏聖喬治魚為代表。興義亞洲鱗齒魚之前被歸入鉸齒魚類,但依據徐光輝課題組的最新研究,它屬於全骨魚類中的另一支,近鯡形類。王氏富源魚具有典型的鉸齒魚類特徵,如眼眶前有兩塊眶下骨,下頜相對較短,背鰭前的背脊鱗有明顯的刺突;同時,它擁有喉板骨,上頜骨短而無齒,缺少輔上頜骨和眶上骨,這些特徵使其有別於其它鉸齒魚類,分支系統學研究成果顯示它和格氏弓背魚組成了姐妹群關係,共同位於鉸齒魚類的基部位置。王氏富源魚體型較小,是最小的全骨魚類之一。它的發現進一步支持了在華南中三疊世海洋環境中,鉸齒魚類的整體體型要小於近鯡形類這一假說。

該項研究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中科院前沿科學重點專項和古生物化石發掘與修理專項的經費資助。

古脊椎所在貴州龍動物群發現鉸齒魚類

圖1:王氏富源魚正型標本和復原圖(徐光輝供圖)

古脊椎所在貴州龍動物群發現鉸齒魚類

圖2:王氏富源魚另一完整標本(徐光輝供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