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丨王陽明詩文中的貴州生態

明正德四年(公元1508年)3月,被貶貴州龍場驛任驛丞的王陽明來到龍場,開始他的謫居生活。

文化丨王陽明詩文中的貴州生態

陽明洞


在龍場,他在語言不通的情況下,很快與當地少數民族人民融為一體。在缺吃少穿、居山洞枕岩石之際,當地人給予他最大的關心與幫助,讓他感受到了人間的溫暖、人人有良知。

他在龍場潛心耕讀,安貧樂道,悟出“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的良知之道,賦予“心即理”新的內涵,認為“心在物上,理在心上”,奠定了王陽明心學的基礎。

謫居期間,王陽明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文,對貴州的生態環境、人文風物給予了高度讚美。

空氣清新:長夏全無暑氣侵


首先,我們看王陽明謫居貴州龍場期間所撰寫的對聯:“壯思風飛衝情雲上,和光春靄爽氣秋高。”

通常說的是“秋高氣爽”,王陽明說的是“爽氣秋高”。說一個地方“秋高氣爽”也好,“爽氣秋高”也罷,大致原因有二:

一是由於白天碧空萬里,夜晚的天空又無雲層遮蓋,地面上的熱量可以自由散放。加上入秋後,日短夜長,白天吸收的太陽熱量,不夠彌補夜晚散放的熱量,於是地面的溫度就逐漸降低下來,但降低得還不多,因此是始涼未寒,氣溫宜人。

二是入秋後,人們出汗較少,即使出點汗,由於空氣中缺少水分,幹而涼的空氣使人身上的汗液很快蒸發掉,身上的衣服有涼爽感,因此給人們以“氣爽”的感覺。

在王陽明的對聯裡還說了“和光春靄”。和光,指“柔和的光輝”;“春靄”是形容春日的雲氣。貴州降雨充沛,卻又地處高原,且是喀斯特地貌,雨水滲透快,一旦溫度變化,又形成霧氣升騰,雲蒸霞蔚,恍若人間仙境。一年四季都沐浴柔和的光輝,如同春天的雲氣。


文化丨王陽明詩文中的貴州生態

陽明先生珍稀文獻


再讀王陽明的《書庭蕉》:“簷前蕉葉綠成林,長夏全無暑氣侵。但得雨聲連夜靜,不防月色半床陰。新詩舊葉題將滿,老芰疏梧根共深。莫笑鄭人談頌鹿,至今醒夢兩難尋。”

從詩中看,夏日的貴陽並沒有讓人感受到“暑氣”。夜間,月光被房簷前的蕉葉遮擋,井邊半明半暗,詩人愜意地坐在客房裡寫詩、遐想,心中滿滿的舒適感。正因為如此,才有了“爽爽貴陽”的旅遊形象品牌。

環境優美:春初復來花滿山

王陽明在《瘞旅文》中這樣描述:“縱不爾瘞,幽崖之狐成群,陰壑之虺如車輪,亦必能葬爾於腹,不致久暴爾。”“連峰際天兮飛鳥不通,遊子懷鄉兮莫知西東。莫知西東兮維天則同,異域殊方兮環海之中。”“吾與爾遨以嬉兮,驂紫彪而乘文螭兮,登望故鄉而噓唏兮。”“飱風飲露,無爾飢兮;朝友麋鹿,暮猿與棲兮。”

文化丨王陽明詩文中的貴州生態

陽明先生珍稀文獻


文中路過龍場的吏目及其子、其僕三人,因疲憊、煩悶、受瘴氣侵入而死。瘴氣是由動物的屍體、植物的葉和莖腐爛而形成的。有瘴氣的地方,植被一定很好,《瘞旅文》的場景在龍場(今修文縣)蜈蚣坡。文中說山崖上狐狸成群,山谷中毒蛇粗如車輪,就算不掩埋他們,他們也一定會葬在動物的腹中,不致長久的暴露……也許作者有誇張的成分,但當地動物多、兇猛是肯定的。

隨後,王陽明在為他所掩埋的三人唱歌的時候,歌詞描述:連綿的山峰高接雲天,樹林茂密得連鳥都飛不過去。懷念家鄉的遊子,在林中分不知東西南北,連自己的家鄉在哪個方向都分辨不出來……還說如果自己也死在這裡,那麼與他們一起遨遊嬉戲,其樂無窮。

雖然文中“駕馭紫色虎,乘坐五彩龍”是作者的比喻和嚮往,但至少也能說明當時天朗氣清,彩雲飄蕩。他還對死去的吏目說,不要擔心沒有吃的,“餐清風,飲甘露”是道家養生辟穀之道,王陽明曾在紹興城外陽明洞天修道,說明他認為這裡是空氣清新,適宜養生的。

作者還說:麋鹿朝為友,到晚間再與猿猴棲一洞,則更說明當時龍場森林覆蓋率高,野生動物種類多,數量大,簡直一個天然的原始森林保護區,一個天然的野生動物園。

民風淳樸:明日相思隔隴煙

王陽明剛到達龍場時,居住在一個地下小山洞,他在裡面讀《易經》,山洞起名“玩易窩”,並在山上搭一個草廬居住。寫了《初至龍場無所止結草菴居之》:“草菴不及肩,旅倦體方適。開棘自成籬,土階漫無級。迎風亦蕭疏,漏雨易補緝。靈瀨響朝湍,深林凝暮色。群獠環聚訊,語龐意頗質。鹿豕且同遊,茲類猶人屬。汙樽映瓦豆,盡醉不知夕。緬懷黃唐化,略稱茅茨跡。”從詩中看,王陽明與當地人相處甚歡,大家來看望他,雖然他聽不懂當地少數民族語言,但從表情上看得出大家對他很友善。


文化丨王陽明詩文中的貴州生態

王文成公祠


《何陋軒記》載:“始予至,無室以止,居於叢棘之間,則鬱也;遷於東峰,就石穴而居之,又陰以溼。龍場之民,老稚日來視,予喜不予陋,益予比。予嘗圃於叢棘之右,民謂予之樂之也,相與伐木閣之材,就其地為軒以居予。”而王陽明對龍場人的評價是:“夷之民方若未琢之璞,未繩之木,雖粗礪頑梗,而椎斧尚有施也,安可以陋之?”

離開龍場時,他在《諸門人送至龍里道中二首》中這樣寫到:“雪滿山城入暮關,歸心別意兩茫然。及門真愧從陳日,微服還思過宋年。樽酒無因同歲晚,緘書有雁寄春前。莫辭秉燭通霄坐,明日相思隔隴煙。”詩中,王陽明將要離去、十分糾結的心情,表現出與朋友、與學生之間的依依不捨。

也正是因為貴州人的善良、淳樸,王陽明才在《象祠記》中感嘆:“吾於是蓋有以信人性之善,天下無不可化之人也。”

社會安定:青崖缺處見人家

王陽明《村南》中寫到:“花事紛紛春欲酣,杖藜隨步過村南。田翁開野教新犢,溪女分流浴種蠶。稚犬吠人依密槿,閒鳧照影立晴潭。偶逢江客傳鄉信,歸臥楓堂夢石龕。”詩中呈現一幅安定祥和的畫卷,不難看出龍場人民的生活恬淡、與世無爭。

文化丨王陽明詩文中的貴州生態

蜈蚣橋

又如《陸廣曉發》:“初日曈曈似晚霞,雨痕新霽渡頭沙。溪深幾曲雲藏峽,樹老千年雪作花。白鳥去邊回驛路,青崖缺處見人家。遍行其勝才經此,江上無勞羨九華。”詩中一派田園風光,那麼自然、寧靜,令人嚮往,王陽明被眼前的景緻所吸引,認為這裡就是人間仙境,表現出希望在此常住的念頭,並感慨自己走遍名山大川才來到這裡,從此不再羨慕九華山,在詩人眼中,這裡才更是修道的好地方。

(李半知,本名李小龍。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中國明史學會王陽明研究會理事,貴州省陽明學學會副秘書長、貴州陽明文化研究院研究員,貴陽市作家協會副主席,修文縣文聯主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