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改革四十年,憶苦思甜,今天就談談你所不瞭解的日本

說兩個情況讓大家先入為主,別噴我。

一:1990年,鄧小平去日本考察,那可是28年前,日本的火車車速已經達到了210KM/H。中國那會火車都在60KM/H。

二:1990年,日本的房價已經達到的現在的北京水準。日本的工資都達到了1W/月。那時候,我們還在朝著萬元戶努力。

內心觸動很大,雖然現在我們已經趕超了日本,還是難以想象曾經我們的經濟離日本是多麼遠。

回首改革四十年,憶苦思甜,今天就談談你所不瞭解的日本

大家都認為不可能的事,往往是情理之中的事情。20年前,不光日本人,就連中國人也不會想到日本會失去以後的二十年。

當時的日本旭日東昇,有凌駕美國的勢頭。感到不安的美國人走到街頭抵制日貨,用錘頭砸爛日本家電。有一本美國人寫的名為《日本作為世界第一》的書風靡全球,尤其在日本銷量特大,著實地讓日本老百姓飄飄然了一陣子。

我永遠也忘不了當時房價居高不下的理論,那就是“土地不能生產”,意思說它只會越來越少,也就變相說它會越來越貴。很多人現在還在為當時的投資埋單,因為他們恐懼將來更買不起房子,就硬著頭皮貸款買房,而那一刻正是最泡沫的幾年裡的一刻。

我也忘不了日本政府刺激經濟的常用手段,那就是“加大公共投資”。GDP成長率稍微下降了,人們首先想到的是政府,是公共投資。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高興,利益鏈上的公司和個人也高興,大家都說應該修路,他們都個默認一個前提:人口會不斷增加,經濟也會持續增長。

最火的時候,我的日本同學都買了股票,很多主婦都成了投資名人。到了1989年,東證股指在接近4萬日元后,就開始跌跌不休,每況愈下,一時返回2萬多點之後,再也無利返回2萬大關。

回首改革四十年,憶苦思甜,今天就談談你所不瞭解的日本

​ 我國2007上證股指達到6千多點時,股民也是一片瘋狂,學生上課炒股,退休大媽排隊買基金。後來股市一洩千丈,一時返回3千以上後,再也難碰3千大關了。用倍數算算,你會發現這些拐點數據相似的多麼驚人。

不動產又怎樣了呢?當時的日本人見了外國人就嘆氣,說我們日本人拼命勞動讓經濟復甦了,可是我們的老百姓卻沒地方住了。他們也想了很多壓制房價的政策,也蓋了好多公共房,連我都住過呢。不過最後房價還是被房價自己壓垮了,尤其是那些地方城市和大城市的郊區,如今房價是當時十分之一也不算稀罕。

我岳母當時就因扛不住壓力,為了我妻子的將來,在福岡買了塊地,現在那塊地長滿了雜草,恐怕白給都沒人要。日本實際上從90年代就開始了人口減少,現在老齡化已經非常嚴重。年紀大的人不喜歡不方便的郊區,寧肯擁擠點,也願住在市內,醫院近,購物方便。房間少點,更便於清掃打點。過去繁榮嘈雜的郊區小區,現在都成了鬼城,只剩下些沒有去處的老人。

我們再看看汽車。我在北海道大學讀書時,正是日本泡沫經濟加深加重的幾年。家庭富裕的大學生們開始有車,和女朋友約會時有車是非常光彩的事。很多年輕人都省吃儉用攢錢買車,車是當時年輕人談話的焦點之一。週末你能常能看到一邊吃方便麵一邊擦車的年輕人。

可現在的日本呢,很少有人把車當做顯示身份的道具,只是當做移動工具,很多情侶們寧肯坐公交出遊,省心省力,更有情致。也許在我們看來他們缺乏熱情,老成愛靜,但我們中國的年輕人真的活得舒服嗎?他們是不是為了很多不必要的攀比而活得很累?

很多人以為日本產品原來就是安全精細,其實不然,20年前日本也很不規範。撕不破的包裝袋,噴射果汁的包裝盒,我都記憶猶新。我記得有一次去一個食品公司,那裡的職員就告訴我他從不吃自己公司生產的東西,因為他知道用料和生產過程。

我不認為當時的日本食品質量就和現在的我國一樣,但起碼是現在的日本不可想象的。日本是一個不斷改良的國家,也是消費者輿論非常給力的國家。當發現某個企業作假或摻入不當成分時,這個企業必須及時向消費者道歉,賠償損失,並保證今後不再發生同類問題,不然這個企業必死無疑。因為它的產品再也無人問津,代理商也不會將其放到貨架上。

北海道的“雪印”公司,是日本最有歷史和影響的食品公司之一,比我們的某個奶製品公司有名多了。就是因為一個產品在生產過程中混進了毒菌,而且處理不當引起民憤,就破產了。儘管看起來好好的一個老牌企業就為一件事倒產有點可惜,但是對整個產業卻起到了最好的示範作用。儘管倒產了一個公司,但一個產業得救了,老百姓的健康得救了,一個國家的形象也得救了。

有人說,不讓作假公司倒產是為了維護國家利益,因為國家是大股東,我不知是真是假。但是無論誰持有這樣的公司,都應該讓其倒閉,為了我們自己,為了我們的後代,也為了我們的國家。

告別高速成長之後,日本已經走過了20多個年頭,這期間日本產生了很多問題,經濟成長率一直很低,為此有人說這20年是日本失去了的20年。但是這20年又是日本走向成熟,走向精細的20年。當今我們為之誘惑的產品和服務,都是經過這20年的進化而產生的,你說我們能說他們失去了20年嗎?

我通過自己的經營和生活體驗覺得,我們現在的處境和20年前的日本相似的地方太多了。我國今後的20年如何發展,我不得而知,但吸收日本的經驗是讓我們20年後活得更好的捷徑。如果你體驗了20年前的日本,你會對此深信不疑。

最近都在聊改革的話題,中國之所以有今天,鄧小平有不可磨滅的舉世功勞。後悔自己沒有活在鄧小平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