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烈酒,伏特加能卖遍全世界,为什么白酒感觉只有中国人喝?

刘世好


非常简单,因为是欧洲文化。全世界大部分地区都是以前欧洲殖民地,他们基本都是欧洲文化饮食,所以接受任何欧洲国家饮食都是非常容易和认可的。这也是那些国家的可悲,他们抛弃了自己的文化,只剩下殖民地宗主国的文化习俗为主,到现在很多人还以是欧洲殖民地而自豪。但仅此而已,贫穷落后任然是他们的代名词。因为被殖民而被破坏殆尽,思想上也是奴化,做任何事都是以满足欧美利益为主。这也是现代殖民地的本质。中国人很多人也是一样,精神奴隶特别多。好在中国有几千年文明,所以西化缓慢。而大部分国家都是过着欧洲人生活,所以俄罗斯酒自然很容易被传播,不被抵触。而对于完全不同的文化东西,他们是惧怕的,恐惧的,骨子里只有欧美的才是最好的,他们不能接受还有更好或者相同品质异文化存在。


栗子原酱


中国白酒,多是以谷物为酿酒原料,因为传统中国就是农业大国,谷物粮食,比如大麦,高粱等的种植,储备,加工工艺非常成熟。几千年的农作业使得酿酒工艺十分成熟,具备得天独厚的先天和后发优势。更注重酒品的绵长,醇厚。

西方的白酒多是白兰地这种白葡萄酒,因为古代欧洲,多是城邦城堡,封建社会时期的农业没有中国发达。况且欧洲很多地区,都是葡萄的天然优良产区,在这种社会历史背景下,使得欧洲的传统更偏向于葡萄酒的酿造和饮用。

而例如日本,这种也饮用白酒的国度,由于小国寡民,物产相对匮乏,但又受汉唐中华文明的影响,所以比较偏爱口感清冽的清酒。

欧美的伏特加这种,更多的是作为鸡尾酒等调制酒的基酒饮用,所以,其实,除了中国以外,世界上很多国家都会消费白酒,并且有相当可观的消费量。

毛子饮用白酒,更多的是天寒地冻,喝酒暖身之用。较之我华夏酒文化,乡野村夫耳。


停见下雨的声音


我看到有一位答题者已经把比较明确的想法都说了出来,我就不在这里用学术的话题来回答这个问题。相反的我说一下饮用的感受。


中国白酒目前为止依旧是存在于大小宴席下,并不适用于直接饮用的饮酒习惯。

在国外的电影与生活里,人们会拿着一杯威士忌加冰或其他的模式来一边说话,一边饮酒以此彰显高贵。不是因为这个方式过分,而是人们的生活中,这些酒可以扮演着我们国家“咖啡或奶茶”的角色。各种模式下的饮酒,让喝酒可以高贵或亲民。其实只是一种生活方式。

而在中国,无酒不成席已成一种宴请标准,至于生活?还是选择其他更实惠,更轻松的吧。


白酒无法类似其他大部分高度酒的使用,白酒现在依旧没人去普及其“鸡尾酒文化”

我之前试过,鸡尾酒真的行不通,曲药的香味基本上可以让所有的水果香变臭。。。或许是技术的问题。


赖天鹏Will


我觉得伏特加只所以比中国白酒受众面要广,原因之一是因为很多国家喝的洋酒和味道、工艺、口味和伏特加都有很多相同之处。而中国白酒也是几千年渊源流传下来的,酿酒的工艺也是相当成熟了,我个人也是平时没事爱喝上几口,享受白酒得天独厚的绵长醇厚。

我认为区别在于文化不同,在中国喝白酒的时候都是,炒上几个小菜,三五好友围坐一起谈天说地,尽兴了还要划拳行酒令,实在没有菜还得弄盘花生米下酒,我觉得很少有人一个人端着酒杯自斟自饮。而喝洋酒就不同了,外国酒文化喝酒就是喝酒,吃饭就是吃饭,像美国西部片中的牛仔一样,端着酒杯一口一杯,喝上几杯,就扬长而去,留下孤独和潇洒。所以觉得欧洲人或者美国人钟爱伏特加也是有情可原的。酒吧里调酒的基酒也是伏特加很多,而中国白酒也就寥寥无几了。不知道各位对此有什么不同看法和观点,可以留言下发说一下。


玮子家的厨房


这个问题相当美妙,我同样也观察过思考过。有一组行业数据,中国白酒产量占全球烈性酒产量的比例近40%,但国际市场的份额却不到8%。中国白酒如何跨国,如何全球化,应该是个行业痛点。白酒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如何走出去,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工艺、营销、贸易等产业链上的方方面面。文化输出同样代表国家的综合实力,换句话说,只有国家强盛了,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另外一组大数据,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公布的大数据显示,2017年的全球专利申请数量达317万件,创历史新高。从受理专利申请的国家和地区来看,中国的申请数达到了138万件,占全球整体的四成多,连续7年位居首位。还有一组大数据,2011年中国研发人员总量已占到世界总量的25.3%,2015年全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为1.4万亿元,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研发经费与GDP之比)为2.10%,2014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减免税和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税分别为379.8亿元和613.1亿元。这些都反映出随着经济全球化、贸易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国际竞争日渐增强,与此同时,中国对知识产权保护展现出的积极姿态。小白做为一名体制内的科研工作者,对于祖国的明天充满期待,对a股的未来充满希望,对中国的白酒行业同样充满希望。


哆啦A梦睿看财报


如果你是真正的酒友,你就会承认不同酒之间口感天差地别,从闷倒驴的清、茅台镇的香到二锅头的辣,喝惯一类口味转向另一类口味简直不要太难,你常听见的就是“我喝不惯曲酒”、“我喝不惯烧酒”………。说实话,传统白酒的味道和欧美白酒的味道风格相去甚远,而伏特加却是欧洲人的口味,结果可想而知。我认为闷倒驴的口味是可以向欧美推广的!


小旺知道



为什么只有中国人喝白酒?这是个很好的问题,解释起来也很复杂。在此,小食就从中国白酒的起源、发展,来尝试解读一下。


中国白酒,为什么这么独特


中国白酒的定义,有权威的国家行业标准,在《GBT208222007》等一系列国家标准中,它是这样被定义的:“以曲类、酒母为糖化发酵剂,利用淀粉质(糖质)原料,经蒸煮、糖化、发酵、蒸馏、陈酿和勾兑而酿制而成。”


这个定义其实很简单,就是我国的白酒,是一种蒸馏过后的粮食发酵酒。而用“曲”酿酒,才是中国白酒区别于其他粮食发酵酒的主要特征。


用粮食酿酒,比用水果酿酒要更难,因为果糖可以直接转化成酒精,但粮食里的淀粉不行,要先变成单糖类,然后才能变成酒。在具体的操作上,就是要先让粮食糖化,然后才能酒化。在这个问题上,中国使用了“曲”,使粮食直接糖化,而外国则是先让粮食发芽,形成糖化,而后转化成酒精。


两种不同的解决办法,造成了一个天一个地的口味差异,从而也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只有中国人喝白酒。


通常意义上的中国白酒,我们也才接受没多久


粮食酿造酒在我国由来已久。9000年前,当时还是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有酿造历史(河南贾湖发现了盛酒陶器碎片)。我们常说中华上下五千年,而酒在9000年前就已出现。酒的历史比中国还长,这话没毛病。


但是现在我们喝的高度白酒,出现的历史就要短得多。在古代,诗人们动不动就“会须一饮三百杯三百杯”,水浒传里面的好汉,喝了十七八海碗酒还能行侠仗义。这里面固然有文学夸张的成分,但我们也能从背后发现一个事实——受制于早期的酿造工艺,早期的酒普遍度数不高。


在没有掌握蒸馏技术之前,中国人喝的都是没有经过提纯的低度酒,有点类似今天的黄酒。这一类酒,通常情况下,第一眼看上去有点发绿,有点浑浊,所以诗人要说:“绿蚁新焙酒,红泥小火炉”,水浒传里,吃酒要先拿个筛子来筛。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古代酿酒的现场条件往往很差,酒曲的质量也参差不齐,总是要混点乱七八糟的东西进去,所以看起来就是绿的,混的。


直到元朝时期,蒸馏术从西方传过来,中国本土的酿酒术结合西方蒸馏技术,搞出来的酒才有点今天白酒的样子了。度数也能达到40度以上。这样的高度酒,李白怕是来不了三百杯了,武松来三海碗,估计要给老虎当午餐。


即使是白酒出现后,人们也花了相当长的时间来适应,黄酒仍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社会主流。连“白酒”这个统一名称,都是建国后才确定的,之前都是这个“春”那个“烧”各叫各。从近代以来的民俗风情来看,白酒成为社会主流,至少也是建国后的事情,在这之前,老百姓们还是喝黄酒的居多。孔乙己不就老拿茴香豆下黄酒嘛。


所以,外国人接受不了白酒很正常。一是因为白酒用酒曲酿造,口味独特,喝不惯。其实别说外国人了,连很多中国人都喝不惯。小食在写这篇问答时,坐在电脑桌对面的同事就喝不了白酒,每次聚餐都喝啤的;二是通常意义上的白酒,历史本就不长,还有待推广和普及。

酒作为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符号,向全世界推广、普及,是很漫长的一个过程。伏特加走向全世界,是经过了几百年的积淀。而中国真正打开国门,怀抱世界,也才几十年而已。


所以作为食品行业工作者,小食是感到重任在肩呀。白酒逐渐走向世界,也是我们从业者的骄傲。白酒尚未普及,同志仍需努力!


A食来味到


伏特加对中国人来说不算烈酒,相当于低度白酒,因为其酒精度只有40。伏特加的酒精度数是著名化学家门捷列夫定的,认为这个度数不会伤及身体。国内很多人喜欢喝高度白酒,但这种度数的酒对肝胀的损伤很大。


宝马94315397


个人觉得都是文化输出的问题。在中国酒桌上三五好友弄点白酒,整几个菜。酒香配菜色很适合拉近关系。逢年过节有量的弄点白酒,妇女过去弄点米酒(现在温热黄酒或者葡萄酒兑饮料)都是图的个气氛。单说喝酒我觉得十个喝酒的有五个人说不出酒好喝在哪



雕刻丝光


中国白酒不是在巴拿马获金奖吗?外国人不品尝怎么鉴定评为金奖?哪怕只有一个外国人喝了,也是外国人喝。

比如加拿大东北二人转戏子赵本山,加拿大艺人谢霆锋,听说有点名气的吴亦凡,美国央视主持人李咏,新加坡投资家赵薇等都是喝过中国白酒的。

伏特加卖遍全世界,我的小世界从来没有人卖过伏特加。卖遍全世界这种说法是放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