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榜北美各大榜單的《羅馬》真的是“神作”嗎?

侯孝賢在1993年受松竹映畫之邀請,在臺灣參加了“小津安二郎去世三十週年”訪談。他在訪談中說,

小津安二郎的電影精準的剖析著20世紀的日本社會,細節處理如同數學家一般精確。

確實,小津的電影有一種精準感。

《秋刀魚之味》中,平山一家人的故事,與日本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發展是不可分割的。也正由於這種不可分割,能讓我們每一個觀眾都能從小津安二郎的電影中找到自己的部分。不管是平山嫁女也好,還是平山在酒館裡醉酒而歸,從中都能看到人被社會推著向前走的那種無奈。

屠榜北美各大榜單的《羅馬》真的是“神作”嗎?


《秋刀魚之味》

小津安二郎的日常瑣碎,都是內嵌在日本社會發展歷史裡的一個個小珍珠,每一個人的生活都與日本社會息息相關。

這一次在威尼斯捧得金獅獎大獎的墨西哥導演阿方索·卡隆的新片《羅馬》,也是這種生活流的電影。這部電影因其獨特的黑白影像和對生活細緻入微的觀察,被說成是“小津安二郎再現”“墨西哥侯孝賢”,確實令人對阿方索·卡隆的水平刮目相看。

不可置否,卡隆這一次在影像上又一次展現出了高超的調度功力。開篇的垂直拍攝鏡頭十分驚豔,長達三分鐘的長鏡頭內外聲音交錯,有一種歷史感。

屠榜北美各大榜單的《羅馬》真的是“神作”嗎?


屠榜北美各大榜單的《羅馬》真的是“神作”嗎?


中間大量的平移長鏡頭,也依舊保持了卡隆電影高度的耐觀賞性。結尾處,保姆登上陽臺,遠處鐘聲響起,確實有一種餘韻悠長的美。

屠榜北美各大榜單的《羅馬》真的是“神作”嗎?


阿方索·卡隆的這部影片中,對生活的觀察確實非常細緻,一家人吃飯、開車遊玩、小打小鬧的細節都被攝進了卡隆的鏡頭裡。這種事無鉅細的展現生活的本來面目,頗有小津安二郎遺風。

阿方索·卡隆說他拍的是自己的記憶,這記憶裡有幸福也有磨難。《羅馬》裡面最好的部分,就是將這種幸福與磨難都訴說在了電影裡。

電影中卡隆一家人經歷了父母離婚、保姆懷孕、墨西哥政變的大歷史之後,依然堅強的活著。這種頑強的精神,是一種平民在生活的洪流中掙扎著生存的強大動力,所以更像是一部平民的生活圖卷。

屠榜北美各大榜單的《羅馬》真的是“神作”嗎?


全裸著耍棍子的渣男、離去的丈夫,在這部平民電影中,男性是缺席的,所以這基本上就是一部女人的生活劇。

屠榜北美各大榜單的《羅馬》真的是“神作”嗎?


電影中的保姆原型就是阿方索·卡隆自己的保姆,這個保姆經歷了被騙懷孕、死產等一系列人生打擊之後,依然堅持細心地照顧孩子們。這樣充滿母性光輝的人設,讓我想起了小津安二郎鏡頭裡的原節子。

屠榜北美各大榜單的《羅馬》真的是“神作”嗎?


《東京物語》中原節子飾演的兒媳婦

在《東京物語》中,原節子飾演的兒媳婦就是典型的賢妻良母形象。她在丈夫死後,默默的承擔起了照顧公婆的重任,這樣的女性非常符合傳統的審美標準。

屠榜北美各大榜單的《羅馬》真的是“神作”嗎?


卡隆在這部影片中刻畫了生活的磨難和母性的偉大,這是非常難得的。不可否認,《羅馬》是美的。但我們認為,他距離神作還差得遠。

《羅馬》的鏡頭沉浸在對回憶事無鉅細的展現中,卻不見其抽離出來審視生活。這也就導致了影片總是侷限於瑣碎中,難見墨西哥社會的整體,也不足以代表墨西哥大部分平民的生活。

所以說,即使拿卡隆與侯孝賢、小津安二郎相比,相像的也只是三者的形,而魂則遠遠沒有達到小津與侯孝賢的高度。

屠榜北美各大榜單的《羅馬》真的是“神作”嗎?


即使說“《羅馬》是卡隆的一封家書”,但也難與侯孝賢的家書相比,更遑論小津。《童年往事》中侯孝賢對臺南家鄉的鄉愁,都隨著奶奶的去世消解在結尾對生活的感嘆中。而對現實的關照,也是侯孝賢與小津安二郎的接近之處。

在侯孝賢的《重新再看小津安二郎》一文中,曾提到朱天文對小津的評價,是“靜觀、思省”

雖然,小津的鏡頭總是低低的,彷彿是貼在榻榻米上一般的親切,但卻是抽離的。《東京物語》中,城市變遷、時代發展導致了年輕人生活壓力加大,疏忽了對老人的照料,這是時代洪流下人們對傳統家庭關係的背離。

屠榜北美各大榜單的《羅馬》真的是“神作”嗎?


《秋刀魚之味》中貼在地板上的視角鏡頭

小津的電影中,雖然鏡頭所及之處盡是生活瑣碎,但都有明顯的時代特徵。因為,生活與社會永遠是息息相關的,我們每一天的柴米油鹽都是由社會所決定的,而這些柴米油鹽決定了我們的喜怒哀樂、生活百態。脫離了社會,單獨說生活,便難見生活的本質。

《羅馬》中卻難見這樣冷靜的社會觀照,就是我們說的故事與社會是脫節的。它空有一個墨西哥政變的歷史背景在,假裝有一個宏大的敘事,講述的故事卻是一個放在任何時代都不會有任何區別的故事。

這就失去了這個故事放在這個歷史背景的必要性,使得影片在成色上遠遠達不到生活的高度。

屠榜北美各大榜單的《羅馬》真的是“神作”嗎?


侯孝賢的《風櫃來的人》中,一群少年拿著低薄的薪水在大城市裡打拼,目所及之處皆是生活的喜樂與哀痛,而這些喜樂哀痛都帶著臺灣城市化進程中濃濃的時代色彩。這就使得故事中人物的情感與時代產生了強烈的勾連,在相互勾連中望向生活的本質。

屠榜北美各大榜單的《羅馬》真的是“神作”嗎?


《風櫃來的人》中陽臺上的爭吵特別有生活氣息

《羅馬》的名字是取自卡隆從小生活的街區,本意應該是以這片街區的名字來代指自己的生活,但卻難以看到這樣做的必要性。因為影片中,生活是生活,街區是街區,看不出二者之間的聯繫在哪裡。

屠榜北美各大榜單的《羅馬》真的是“神作”嗎?


卡隆將自己的生活瑣碎回憶都搬進了這部以自己童年土地命名的電影中,寫盡了生活的喜怒哀樂,卻難見作為片名的“羅馬”的存在價值,喪失了紮根於這片土地的連接。

我們只看到了回憶碎片拼湊起的日記式記錄,看不到他對這片墨西哥土地的熱愛與思索。

屠榜北美各大榜單的《羅馬》真的是“神作”嗎?


《羅馬》的優點是很明顯的,但是缺點侷限性也很明顯,導致了卡隆這一次即便是發揮出了高超的鏡頭調度水準,也難以讓影片晉升為真正的“神作”,充其量就是一部還不錯的電影而已。

何謂生活,還是卡隆在今後的導演作品中,要繼續去思考的問題。

銳影Vanguard編輯 | 致遠君

✪▽✪歡迎轉載,但一定要註明來源和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