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打了一場大勝仗,卻給子孫埋下禍根,竟還讓漢人差一點滅族

今天的“漢族”是五十六個民族中人口最多,分佈範圍最廣的民族;但“漢族”並非有著什麼先天優勢,在歷史上也曾面臨著“滅族”的危險,史稱“五胡亂華”。世人多認為造成“五胡十六國”大肆入侵中原的主要原因是當時西晉的內亂,也就是“八王之亂”;其實所謂的“八王之亂”只是引起“五胡亂華”的導火索而已,最根本的原因還要追溯到三國時代。

司馬懿打了一場大勝仗,卻給子孫埋下禍根,竟還讓漢人差一點滅族

“五胡亂華”中最主要的勢力當屬“鮮卑”,因居匈奴(胡)以東,因此又稱“東胡”;“鮮卑”其實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古老遊牧民族,之後鮮卑被“冒頓單于”打敗,一部分族人退居烏桓山,此後也就稱之為“烏桓”;還有一部分族人退居鮮卑山,此後稱之為“鮮卑”。那麼為什麼“鮮卑”在歷史上名氣貌似不如“匈奴”呢?

其實很好理解,主要原因是“匈奴”與大漢征戰數百年,世人的注意力多被吸引於此;而此時的“鮮卑”其實也被匈奴打殘,雖尚有實力,但影響力遠遠比不上盛極一時的“匈奴”。最初的匈奴其實一直壓制著大漢王朝,自“劉邦”起就一直對匈奴以和親、拉攏等手段進行名義上的制衡;直到“漢武帝”時期,漢軍大量裝備“鐵器”後才開始真正取得勝利。至此匈奴節節敗退,也逐漸歸附與大漢王朝;而“鮮卑”也難以抵禦大漢王朝的“鐵器”,同樣選擇了歸順“大漢”。

司馬懿打了一場大勝仗,卻給子孫埋下禍根,竟還讓漢人差一點滅族

再到漢末紛爭,烏桓和鮮卑兩部仍依附於北方強豪“袁紹”;後來曹操擊敗“袁紹”,這兩部胡人又歸附於“曹操”。但曹操志在逐鹿中原,為了有效控制,當時採用了分而治之的戰略;說白了就是在“鮮卑”較為強大的部族中再培養出另一股分裂勢力,從而使之內鬥;這樣“胡人”常年處於內鬥之中,幾乎無暇顧及中原,曹操也就不用再費大力氣對其用兵了。

司馬懿打了一場大勝仗,卻給子孫埋下禍根,竟還讓漢人差一點滅族

但隨著時局的發展,中原內地連年征戰,有“公孫度”趁機進駐遼東;“公孫度”也很聰明,既不反對“曹魏政權”,也不誠心歸順,一直保持著時叛時降的半獨立狀態。仍舊是因為曹操無暇北顧,“公孫度”就這樣一直在遼東發展勢力;經公孫度、公孫淵再到公孫修三代,前後五十餘年的發展,期間東伐高句麗,西擊烏桓,力挫鮮卑等等,“公孫氏”已經將遼東牢牢的控制在手中;同時,“公孫氏”也一直將“鮮卑”等各族胡人與中原劃隔開來。

司馬懿打了一場大勝仗,卻給子孫埋下禍根,竟還讓漢人差一點滅族

直到景初元年,“公孫淵”自覺實力雄厚,便開始不尊曹魏管制,自立為“燕王”,成為三國勢力之外的“第四國”。“公孫淵”自立為王對曹魏發起了挑戰,當時的魏明帝“曹叡”急召權臣“司馬懿”回京,並命其征討遼東;當時曹叡問司馬懿需要多長時間平叛,司馬懿的回答是“往百日,還百日,攻百日,以六十日休息,一年足矣。”與諸葛亮齊名的軍事家“司馬懿”這次也沒有吹牛,率領四萬魏軍浩浩蕩蕩的趕赴數千裡外的遼東。

司馬懿打了一場大勝仗,卻給子孫埋下禍根,竟還讓漢人差一點滅族

司馬懿很清楚遼東歷來不穩,時叛時和,要想徹底解決隱患就必須將“公孫氏”斬草除根;司馬懿先佯裝攻擊“南線”,實則將主力部隊安排在“公孫淵”的老巢“襄平”附近。“公孫淵”不知司馬懿計策,派出大將“卑衍”正面出擊;而司馬懿卻不顧“南線”勝敗,率主力直接襲擊“襄平”。“襄平”乃是公孫淵立足之地,被司馬懿忽然襲擊搞得措手不及,連連戰敗;雖然大將“卑衍”馬上回軍,但“南線”的魏軍和襄平的司馬懿馬上前後夾擊,又大敗了“卑衍”的救援部隊。

司馬懿打了一場大勝仗,卻給子孫埋下禍根,竟還讓漢人差一點滅族

公孫淵和其子公孫修最終選擇突圍,結果卻仍被魏軍斬殺於梁水。其實這些都不算是最主要的,關鍵在於司馬懿進城後開始了大肆屠戮,不僅將“公孫淵”時期分封的各級官員盡皆斬殺,還將當地十五歲以上的男丁,約七千多人盡皆屠戮,並將屍體堆成一座山,美其名曰“京觀”;其作用當然是為了震懾遼東各部,以此來顯示“曹魏政權”的手段強硬。

司馬懿打了一場大勝仗,卻給子孫埋下禍根,竟還讓漢人差一點滅族

不僅如此,司馬懿圓滿完成任務後還強行將遼東數萬人遷入中原。當時遼東地處邊塞,本就地廣人稀,司馬懿殺了許多人,又遷走了許多人,這就直接導致了遼東地區幾乎變成了“無人區”。最要命的是,在“公孫氏”控制時期的遼東,本地人多大都是漢人,司馬懿或殺或遷的人也基本都是漢人;漢人在遼東沒有了影響力,其結果就是“鮮卑”、“匈奴”等胡人一擁而入,從此佔據了遼東,並以此作為進取中原的根據地。

司馬懿打了一場大勝仗,卻給子孫埋下禍根,竟還讓漢人差一點滅族

司馬懿進攻遼東時,還有一支鮮卑軍隊,首領叫“莫護跋”;此人在剿滅公孫淵中立有軍功,被封為“率義王”,後來還建立了國家。這裡要強調一個細節,“莫護跋”很喜歡一種叫“步搖冠”的漢人帽子,鮮卑語言中稱“步搖”為“慕容”;“莫護跋”的後人就以“慕容”為姓,這就是“五胡亂華”時期的主要力量:前燕、後燕、西燕、南燕“慕容氏”的來源。

司馬懿打了一場大勝仗,卻給子孫埋下禍根,竟還讓漢人差一點滅族

隨著中原“曹魏政權”被司馬懿三代篡奪,後建立了“晉”王朝;但沒有了以“司馬懿”為代表的強悍人物,“晉”的實力日益衰落,北方遼東各族胡人開始蠢蠢欲動,同時開始試探性的侵略中原地區,當然最直接的受害者仍舊是被大肆屠戮的“漢人”。此時的“西晉”本就沒有能力抗擊胡人,誰知道緊跟著又發生了內訌,也就是“八王之亂”;西晉的內亂很快引起了遼東“胡人”的注意,至此開始大規模進駐中原。

司馬懿打了一場大勝仗,卻給子孫埋下禍根,竟還讓漢人差一點滅族

但由於湧入中原的部族太多,又稱“五胡十六國”,這麼多的部族,一族的力量不足以控制整個中原地區;這就導致了各族“胡人”一面互相爭奪地盤,一面開始大肆屠殺漢人。究其根本原因,仍是司馬懿屠滅襄平,雖然看似消滅了曹魏一個隱患,但同時也消滅了抵禦“胡人”的力量。再到“西晉”初期,各族胡人已經完全控制了遼東地區,這就為“五胡亂華”修築了最初的溫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