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後世為何用這句話來評價明朝?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本意描述的是永樂帝朱棣早遷都北京時,正好離山海關不遠。山海關以北的地方有滿族有蒙古族生活在那裡,並經常騷擾明朝北部邊境,朱棣駐守在離山海關不遠的北京,相當於守護國門,主要表現的是明朝皇帝的的愛國主義情操和不屈的民族氣節!君王死社稷描述的是崇禎帝最後被逼煤山自縊身亡的一種精神,看著國家家破人亡,外族入侵,內部的農民起義,痛恨自己沒有能力來拯救大明的江山。但是就算作為亡國之君也不會苟且偷生,寧願自殺也不卑躬屈膝的生活在後金的淫賊統治之下。

那為什麼後世喜歡用“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來評價明朝呢?明朝是否又像歷史所說的那樣強大呢?

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共傳十六帝,歷經二百七十六年。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後世為何用這句話來評價明朝?

洪武之治:明太祖朱元璋平定天下之後,即位後採取輕徭薄賦,恢復社會生產,確立裡甲制,配合賦役黃冊戶籍登記簿冊和魚鱗圖冊的施行,落實賦稅勞役的徵收及地方治安的維持。整頓吏治,懲治貪官汙吏,促使社會經濟得到回覆和發展,史稱洪武之治。同時朱元璋多次派軍北伐蒙古,去的多次勝利,最終平定北元,消除外患。為明朝後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後世為何用這句話來評價明朝?

疆域範圍:《明史·志第十六》:“計明初封略,東起朝鮮,西據吐蕃,南包安南,北距大磧,東西一萬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萬零九百四里。自成祖棄大寧,徙東勝,宣宗遷開平於獨石,世宗時復棄哈密、河套,則東起遼海,西至嘉峪,南至瓊、崖,北抵雲、朔,東西萬餘里,南北萬里。其聲教所訖,歲時納贄,而非命吏置籍,侯尉羈屬者,不在此數。嗚呼盛矣!”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後世為何用這句話來評價明朝?

明初在外蒙古邊境一帶設置四十餘個衛所為邊防前線,包括東勝衛、斡難河衛、開平衛、大寧衛等皆為明朝邊防重地,其走向大致為陰山、大青山、西拉木倫河一線。永樂以後,由於天氣轉寒,農耕不濟,致使邊境逐漸南移。明中期,隨著蒙古復振,邊境再次內遷,並修建長城以防禦蒙古,在長城沿線設九邊重鎮加強防禦,長城也成為當時農耕區與遊牧區的界線。朱元璋置遼東都司經營遼東,後朱棣招撫女真部落,於永樂九年(1411年)設奴兒干都司,共轄130多個衛所。

宣德十年(1435年)明宣宗撤回在奴兒干的流官駐軍,不過之後女真仍奉明朝為主,至萬曆年間衛所增加至384個。晚明,後金崛起後逐漸取代了明朝對東北的統治,並進佔遼東。東北鄰國高麗於元明之際大肆擴張領土,通過招諭、剿殺、驅趕女真部落,使本國疆域不斷向北推進,1393年朱元璋內遷鐵嶺衛,默許取代高麗的李氏朝鮮佔據鴨綠江以東、圖們江以南的地區。明初於西北先後設有哈密、沙州、安定、阿端、曲先、赤斤蒙古、罕東左等衛,明朝西北疆界涵蓋今新疆。成化八年(1472年)哈密衛被吐魯番攻陷,後於成化十八年(1482年)興復。弘治年間三失三複,嘉靖七年(1528年)後嘉峪關以西皆為吐魯番所據。1370年,吐蕃宣慰使何鎖南普等率吐蕃諸部歸降,後於青藏地區設烏思藏、朵甘衛指揮使司,採取廣行招諭、多封眾建、因俗以治的治藏政策。在完成藏區的統一後,明太祖要求藏民輸馬作賦、承擔徭役,或蒸造烏茶、輸納租米,強調“民之有庸,土之有賦,必不可少”。

1407年,明成祖派遣劉昭、何銘等人前往藏區設置驛站,1414年,又遣中官楊三寶往藏區招諭各土官恢復驛站,經多年努力終使往來西番的驛道安全暢通。1382年,明軍平定雲南全境,除正式府州外另設有三宣六慰,永樂年間増設底兀刺、大古刺、底馬撒三個宣慰司,統治範圍包括今緬甸、老撾大部及泰國西北部抵達孟加拉灣,中後期這些地區多因鞭長莫及所棄或為周邊國家所並。1406年,明軍進攻安南,南限達到日南州一帶。1553年葡萄牙租借澳門,獲得停泊船隻權,1557年取得居留權,葡萄牙人要嚮明政府交付租金,明朝依然擁有澳門主權。

1624年荷蘭殖民者進入臺灣南部,築熱蘭遮城。1626年西班牙殖民者進入臺灣北部。1642年荷蘭趕走西班牙,佔領臺灣大部。1661年,鄭成功進攻臺灣,次年驅逐荷蘭人,攻佔臺灣。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後世為何用這句話來評價明朝?

軍事發展

衛所製為在全國各地軍事要地設立衛所駐軍,衛有軍隊五明朝皇帝御圖集(13)千六百人,其下依序有千戶所、百戶所、總旗及小旗等單位,各衛所都隸屬於五軍都督府,亦隸屬於兵部,有事從徵調發,無事則還歸衛所。軍隊來源為世襲的軍戶,由每戶派一人為正丁至衛所當兵,軍人在衛所中輪流戊守以及屯田,屯田所得以供給軍隊及將官等所需。其目標在養兵而不耗國家財力,但宣宗以後漸無法維持,軍人生活水平及社會地位日漸低下,逃兵也逐漸增加,軍備因此逐漸廢馳。

在嘉靖年間,應付倭寇之亂時,將領戚繼光在浙江地區採用招募民兵加以訓練的方式,來取代不堪的衛所兵。正因為明朝正規軍衛所軍的不堪用,故這些民兵,成為在明朝後期逐漸擔負起維持明朝有效統治的作戰部隊,而其中最為有名的就是戚繼光的召募以浙江人為主的戚家軍、李成梁李如松父子麾下的遼東鐵騎及袁崇煥所召募以遼東人為主的關寧鐵騎

豐臣秀吉統一全日本後,意欲佔領李氏朝鮮。萬曆二十年(1592年),日本進攻朝鮮,朝鮮國王逃到義州並派使節嚮明朝求救。最終明軍取得了戰爭的勝利,中日進行和談。但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後,日本再次進攻朝鮮。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豐臣秀吉病逝,日軍士氣受挫,決定撤退本土,然遭中朝聯軍攔截,於露梁海戰全殲來援日軍,但鄧子龍、李舜臣不幸戰死殉國。萬曆朝鮮戰爭是明朝最後的輝煌,奠定了之後三百年的東亞格局。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後世為何用這句話來評價明朝?

經濟發展

明朝無論是鐵、造船、建築,還是絲綢、紡織、瓷器、印刷等方面,在世界都是遙遙領先,產量佔全世界的2/3以上,比農業產量在全世界的比例還要高得多。明朝民間的手工業不斷壯大,而官營卻不斷萎縮。明朝以較短的時間完成了宋朝手工業從官營到私營的演變,而且變化得更為徹底。迄至明朝後期,除了鹽業等少數幾個行業還在實行以商人為主體的鹽引制外,一些手工業都擺脫了官府的控制,成為民間手工業。晚明時中國民間私營經濟力量遠比同期西方強大,當英國商人手工場業主擁有幾萬英鎊已算鉅富時,明朝民間商人和資本家動用幾百萬兩的銀子進行貿易和生產已經是很尋常,鄭芝龍海上貿易集團的經濟實力達到每年收入數千萬兩白銀,當時荷蘭的東印度公司根本無法與之相抗衡。在商業都市的發展規模、人口城市化狀況和市場化程度方面:16世紀的歐洲城市規模較小,1519年至1558年時期,擁有2萬至3萬人口即可稱為“大城市”。從城市規模和人口比例看,晚明中國的城市化程度反倒稍高一些。據伊懋可的數據,中國城市人口在明末佔總人口的6%至7.5%。據曹樹基的估計,1630年時中國城市化率已達到8%,略高於清代城市化率的7.4%,晚明城市人口約達1536萬人。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後世為何用這句話來評價明朝?

人口數量

明代戶口峰值出現在晚明,但對於具體時間與人口數,不同學者有不同說法。易中天認為明末人口六千餘萬;趙文林、謝淑君認為明朝於1626年達到人口峰值,實際人口大約一億人左右;王育民認為萬曆年間明朝人口達到峰值,實際人口在1.3億人至1.5億人之間;何炳棣認為1600年實際人口達1.5億;葛劍雄認為1600年明朝約有1.97億人,並推測1655年明清之際人口谷底約為1.2億人;曹樹基認為1630年明朝達到人口峰值,實際人口大約有1.9251億人,1644年實際人口約有1.5247億人;而英國經濟學家安格斯·麥迪森則認為1600年明朝實際人口大約有1.6。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後世為何用這句話來評價明朝?

明朝自明太祖朱元璋建立之初至明朝滅亡,無論那個皇帝,是昏庸無能還是宦官掌權,卻從來從來沒有對外部勢力妥協過,從不割地和親賠款投降,這些皇帝和臣民都始終保持著血性的一面,這種骨子裡的高度的民族氣節值得我們稱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