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殺掉關羽的後果嚴重到甚至有可能亡國

呂蒙白衣渡江偷襲荊州,關羽敗走麥城,最後被孫權所擒。志得意滿的孫權決定殺害關羽,與劉備徹底決裂,雖然這樣做導致的最終結果是孫權笑到了最後。然而不得不說這個選擇有可能成為導致吳國亡國的錯誤選擇。

孫權殺掉關羽的後果嚴重到甚至有可能亡國

臨刑前關羽與關平

1、三國總體形勢

孫權雖在奪取荊州後實力大增,但這只是東吳與蜀國之間實力發生了變化,三國之間的總體態勢並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曹操的實力仍然遠在東吳之上。東吳要生存的基本戰略仍然只能是連蜀抗曹這一個選擇,而且是唯一的選擇。蜀國比吳國還弱,所以連吳抗曹也同樣是唯一選擇。反過來,對於曹魏而言,這兩國打起來,那就是統一全國的最好時機,無論先消滅哪一個,另一個都不可能獨自存在下去。

孫權殺掉關羽的後果嚴重到甚至有可能亡國

孫權與劉備

2、孫權殺害關羽,與劉備徹底決裂是下下策。

孫權顯然是自大了,覺得自己了不起了,從而看錯了形勢。其實這時他的處境非常危險。鑑於劉備在荊州方面吃了一個大虧,而且搭上了二弟的性命,所以傾全國之力報仇絕對是人之常情,而且全國人民都在看著,劉備與公與私也只能孤注一擲,拼個魚死網破。因此曹丕實際上也迎來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但很可惜曹丕水平有限,做事總是慢半拍,被老謀深算的孫權忽悠出了一個時間差,錯過了時機。

3、主動改錯的孫權

劉備於(公元221年)進攻孫權,發動夷陵之戰,孫權最先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先是願意放棄荊州向劉備求和,看劉備不同意後,只好急忙選擇向曹丕稱臣,雖遭到國內輿論一片反對,仍堅持向曹丕服軟,以爭取一個時間差,全力對抗劉備。只要曹丕不出兵攻吳,孫權應付劉備則問題不大,最後劉備大敗。但即使如此,在劉備大敗後是孫權主動派人去向劉備求和,而不是劉備主動求和。為什麼呢,因為這時孫權最怕的仍然是劉備徹底賭個大的,什麼也不要了,全拼上來打。而曹丕反應再慢可能也琢磨出味來了,兩邊夾擊,吳國同樣有亡國的危險。

孫權殺掉關羽的後果嚴重到甚至有可能亡國

曹丕

4、慢半拍的曹丕

劉備於(公元221年)進攻孫權,發動夷陵之戰。當時孫權舉全國之力應付,並向曹魏稱藩,朝臣很多都慶賀,但劉曄卻認為孫權並沒有臣服之心,這次只是逼不得已才稱藩。劉曄更建議曹丕乘虛領兵攻滅東吳,以絕後患。但曹丕不同意,就此放棄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夷陵之戰戰勝後,孫權主動向劉備求和,重建孫劉聯盟,對曹丕不再臣服,這時曹丕才打算討伐,完全錯過了時機。黃初五年(224年),曹丕親自領軍到廣陵泗口,命令荊州和揚州的軍隊並進,進攻東吳,但卻最終只品嚐到了人生的第一次重大失敗和苦澀的長江之水。

5、孫權在對待關羽問題上的正確選擇

孫權完全沒有必要殺關羽,抓住關羽後,最好的選擇是禮送出境,同時將家眷一併送還。這樣最難辦的可能是關羽,去不去西川都是不好說的事,因為這張臉實在放不下。從正常邏輯看關羽可能只有一條路,那就是向霸王項羽學習,自殺以謝罪,方不失英雄本色。

結語

在孫權殺害關羽導致夷陵之戰的關鍵時期,曹丕的正確策略是與劉備前後夾擊,一舉蕩平東吳,然後考慮一統天下的計劃。劉備的正確策略是在東吳以荊州求和時答應下來,放棄前嫌,繼續聯吳抗曹。只可惜大家都做錯了選擇題,有可能最先滅亡的孫權到得到最大的實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