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漢語百分之七十來自日語?別再信日本人編造的謠言了

作者|蓼蕭

古往今來,語言文字一直在不斷演進,現代漢語詞彙比起古漢語,要豐富了不少,很多人可能聽過這個說法,說是現代漢語其實百分之七十來自日語。別再信日本人編造的謠言了。實際上,那些來自日語現代漢語詞彙,其實都是古漢語,別再被日本人給騙了。

以下這些所謂的源自日語的現代漢語詞彙,其實在古漢語中都有出現。

現代漢語百分之七十來自日語?別再信日本人編造的謠言了

1、 經濟

“經濟”由來深遠,《晉書》當中就多次使用“經濟”一詞,司馬懿聽聞石苞好色薄行,責讓司馬師,司馬師因答曰:“苞雖細行不足,而有經國才略,夫貞廉之士,未必能經濟世務”,此處“經濟”已經有管理之意,現代漢語中的“經濟”,其實就指對物資的管理。

現代漢語百分之七十來自日語?別再信日本人編造的謠言了

2、 革命

“革命”一詞出自《周易·革卦·彖傳》:“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革命”指變革天命,現代意義上的“革命”原本用於君主制朝代之變革,最早見於晚清王韜的《法國志略》,其中有“法國革命”的詞句,今泛指重大革新,不侷限於政治。

現代漢語百分之七十來自日語?別再信日本人編造的謠言了

3、 文明

漢語“文明”一詞,最早出自《易經》,曰“見龍在田、天下文明”。“文明”意為“天下有文章而光明也”,古漢語當中,“文明”一次含義豐富,有“文采”、“文治教化”、“明察”之意,現代漢語的文明,主要是兩種含義,一是與“野蠻”相對,二是哲學意義上的“文明”,指有史以來沉澱下來的,有益增強人類對客觀世界的適應和認知、符合人類精神追求、能被絕大多數人認可和接受的人文精神、發明創造以及公序良俗的總和,與最早的“文采光明”有相通之處,歷史學家一般認為,文字的出現,即代表了文明。

現代漢語百分之七十來自日語?別再信日本人編造的謠言了

4、 選舉

“選舉”一詞出自《禮記·禮運篇》:“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舉能,講信修睦”。“選舉”,原意是選擇舉薦,現代意義上的“選舉”,本意並未改變,只是給“選舉”一詞披上了制度的外衣。

5、 元帥

“元帥”一詞被編造為是日語詞彙是最令人費解的,哪怕是不曾上學識字的老人,也該知道在中國古代,就有“兵馬大元帥”一詞,“元帥”一詞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七年》,晉國名將先軫成為了我國曆史上第一位有元帥頭銜並有著元帥戰績的軍事統帥。現代漢語的“元帥”含義並沒有發生太大變化,只是通常專指“元帥”軍銜。

現代漢語百分之七十來自日語?別再信日本人編造的謠言了

以上這一類的例子其實相當常見,現代漢語詞彙的豐富,其實很大一部分是由於西學東漸,在翻譯西方詞彙之時,翻譯家也是煞費苦心,需要在漢語中尋找詞彙用以對應,無法對應的獨特詞語,則只能以音譯代替,因此才有將西方不死鳥譯作東方之“鳳凰”的現象,再比如說“封建”一詞,也是出於翻譯的需要,依據周之“封邦建國”一詞,提煉出“封建”一詞,與西方歷史學概念裡的某一歷史時期相對應,而忽略“封建”一詞的原有含義。

現代漢語百分之七十來自日語?別再信日本人編造的謠言了

中國的翻譯家如此,日本的翻譯家其實也是一樣的做派,日本翻譯家在對應西方詞語時,也經常採取從日語或者是古日語中選取詞彙用以對應的做法,古日語中有多少詞彙是貨真價實來自中國的古漢語,相信大家心裡也清楚。

但也有人提出,即使在古漢語中就有出處,但日本人賦予了這些詞彙新的的用法,難道不能算作日語嗎?這裡值得反駁一下,首先,日本人並沒有賦予這些詞語新的含義,而是依據原詞意加以豐富;其次,不少現代漢語並不是由日本人豐富了其含義,源頭是近代之中國人;其三,豐富了含義當然不能算作日語,依然屬於漢語體系,好比中國的肉包子傳入日本,日本人不過在餡料中多加了一味醬料,難道就不是肉包子了麼?

現代漢語百分之七十來自日語?別再信日本人編造的謠言了

再次強調,預言文字是出於不斷變化當中,就好比“仙女”一詞,唐代之時有妓女之意,與最早的“仙女”詞意差距太大,難道唐代的“仙女”一詞就不屬於漢語?今人使用的“囧”字,主要是形容滑稽窘迫,古漢語之“囧”,為光明之意,難道“囧”就不屬於漢語?

說起來,日本向來不曾放棄對於中國的文化侵略,什麼“崖山之後無中國”、“唐代正統在日本”之類的言論,也曾洗腦過不少中國人,至今還有人深信不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