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机,在中国!

我国的照相机技术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宋代或者更遥远的春秋战国时期,早在公元前四百多年,《墨经》就详细记载了光的直线前进、光的反射,以及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的成像现象。

宋代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一书中,还详细叙述了“小孔成像匣”的原理。如果从增加爱国热情的角度来说,说照相技术最先是由中国人发现的又未尝不可。

而我国照相机工业的建立就远远晚于照相机技术了,中华民国时期虽然曾有“仙乐”的昙花一现,可是真正的起步却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

中国生产的相机,基本都参考欧美及苏联的设计。与苏联断交后,转而参考日本的产品。主要的工厂有北京相机厂、上海相机厂、南京相机厂及天津相机厂。其他各地也有些小厂生产各自的牌子,不过外型、设计和性能都跟这四大相机厂的出品一样,不过是换上了自己的牌子。

相机,在中国!

一、北京相机厂

北京相机厂的前身叫大来相机厂。解放后转国营。1955~56年才开始生产相机。第一台相机是仿日本丽确双镜反光相机。正式投产时命名“长虹”。与此同期,另一 35mm相机也在试制,仿苏联Zorkii,即苏联仿徕卡的制品。大约生产了十二台,全部手制。镜头则制成后嵌上苏联镜片。现时唯一的一部存放在相机厂内,编号100104,其它的的可能在文革时期失去。

另一款35mm相机在设计时命名“红光”,后仍以“北京”为牌子型号SZ-1,系仿日本丽确产品。叠影对焦镜间快门。自动过片及上快门,动力来自弹簧。每上紧一次弹簧,可拍6~8幅。早期产品有“为人民服务”或“毛主席万岁”等口号。有这等口号的相机较值钱。后来易名“长城”牌。其后因毛病多,不易修理,经改良后以SZ-2出售。

至于120片幅,试制了两台EF-1,仿禄来SL66,但从未正式生产过。反而另一款仿德国30年代产品的SuperPilot,很受欢迎。我相信这是全球最便宜的单反相机。1981年生产,机身金属铸造,甚为坚固,配9Ommf3.5镜头,可换M39-1螺丝纹镜头,腰平取景。快门用闸式“Guiuotine shutter”,很耐用,甚少有毛病。虽然要用小窗观察过片,但仍有防止重拍设备,可作6×6或6×4.5拍摄。厂方并没有生产其他焦距镜头供替换。近年已停止生产,因受35mm之快速冲印影响销路,更可能售价抵不上成本。笔者去年在北京买到DF-4型,注明90年出厂,每只售价198元,如果有合适的镜头,加徕卡的长镜,M相机加反光箱用,会很好玩的。不用担心涵盖问题,徕卡那些长镜,6×6绝对不成问题。对焦屏有裂像加增光环,很明亮。共有DF-2、DF-3及DF4三种,分别在有自拍掣及热靴座等。而6×4.5之胶片格更是内置机身内,不会遗失。快门速度1/30 - 1/200秒加B门,不特别轻,也不觉重。

二、上海相机厂

虽然北京厂仿苏联Zorkii不成功,但上海厂生产的58型却声名大噪,现已成为收藏的新贵。市面已难见到卖相好的了。也难怪,从1958年超生直至63年(?)停产已卅年,保存好的当然稀少。总生产量亦不过6万台左右。此型机以58-1为最佳及最罕有。全部仿做徕卡IIIb,制作精良,其后因成本高另生产58-II 。58-II型亦有四个生产期,当然每期都有不同,目标都是减轻成本。一、二期外形一样,第三期及第四期没有了挂带之小孔,而四期更连视差骄正也干脆取消。

但58-II也有一好处:即对焦及观景同一窗。故58-II的一、二期可能比58-I还要贵些。如果以实用计,快门很可靠,轻快,比较苏联的产品有过之无不及。镜头则两者都彼此彼此。但一配上日产或徕卡的镜头就没有什么可挑剔的了。以上海牌命名的还有双镜头反光机及摺合式(风琴袋)相机,后来亦更名海鸥牌。现时绝大部份国产相机都是海鸥牌的了。

七十年代,上海相机厂有惊人之作,生产了不超过200部红旗20型35mm 相机。此机仿效徕卡M4连同三支镜头 35mm f1.4, 50mm f1.4 仿 Summilux,90mm f2仿Summicron。所有镜头自动配合取景框,亦可手动调校。售价昂贵,相信只有极高级之干部才能拥有,现时世界市场要超过一万美元。相机专家陈烘先生有一套,也曾展出于其店中,小弟为之一开眼界。

另一惊人之作是东风牌,仿哈苏500型。亦是三支镜头80mm f2.8、50mmf4及150mmf4。最特别之处是80mm镜头,快门速度竟达1/10000秒。东德产之Werra有1/750秒已是极速,何况后者为35mm小型机。这号型的产量更少,约50台左右。陈烘先生店内曾展出全套连皮箱。

三、南京相机厂

这家厂相信不为国外人熟悉,只有三款产品:

1、紫金山单镜反光机,仿做苏联之Zenith,M39-1接环,布帘快门1/25~1/500秒,眼平取景。产量不多,不及一千台,是全国第一部单反相机。反光片并不连动,每次都要人手反下。1959~60年生产。

2、长江牌,1958年生产,仿FED-2当时计划生产来跟上海牌58-1型竞争。生产了约一百合,从未在市场出售。

3.南京牌,其後两年长江牌转用南京牌上市,生产了大概二千台。市场多称此机为南京58-II型。在南京以外地区并不流行,鲜为人知。

四、天津相机厂

此厂的产品也乏善可陈,产品有大型木制之影楼用机,七一牌摺合机(仿Mamiya Six)及幸福牌的简单相机。和紫金山牌相若之晨光牌,1959~64年生产了约170台单反相机。可换镜头,不过接环也怪得可以用45mm螺丝。我实在想不起哪一部机有这样的接环。此机并非仿效任何一部相机,而是大跃进时期当地一所大学决定自己生产的高级相机。可换镜头5Omm f3.5手动光圈,眼平取景1/30~1500秒自拍掣及闪光同步1/30秒,从末在市场出售,但曾在工厂作内部出售。

1、仙乐(SELO)牌照相机(1947-1948)

说到仙乐,不能不提中国照相机工业第一人——郑崇兰先生,同时还有他的一句话“我开照相馆以后,发觉所用器材都是从外国进口,我想这些东西我们自己也可以做,何必要买外国货。”正是他的人,他的话,为我国照相机工业的建立奠定了信念上的基础——国货当自强!

仙乐(SELO),又称“维纳氏-仙乐”,由郑崇兰先生制造,是我国可考相机制造史上第一台国产相机,出产于新中国建立前的1947-1948年,总产量200多台。具体配置不详,是古老的箱式照相机。

2、大来(也有称“大莱”)牌照相机

“大来”照相机是新中国第二台由照相机生产企业生产的相机(第一台呢?当然不是仙乐,而是后面的“七一”牌),由于其仿制得相当成功,而且据说效果不错,所以在当年惹来了《工人日报》与《北京日报》的长篇报道。

(“大来”的“后代”——“天坛”)“大来”照相机裝有一个M39

3。七一牌照相机(幸福I型)

“七一” 牌照相机是我国第一台自己制造的折叠式照相机,也就是业内称的120照相机,于1956年7月1日作为党庆礼物试制成功,但是没有对外发售,是一台标准小型折叠式相机。除了镜头用的光学玻璃以外,所有四百八十多个零件,都是用国产原料做的。

“七一”牌照相机采取可换镜头,手动光圈,眼平取景1/30—1/500 秒自拍掣及闪光同步。其他配置不详。堪称大跃进经典产物。

1958年3月17日,由上海钟表工业公司照相机试制小组和多个文具、电镀等厂家联合组建的上海照相机厂成立。上海钟表工业公司照相机试制小组也把仿制苏联“卓尔基”35毫米镜头快门照相机定名为“上海58-Ⅰ型”,接着开始仿制西德“莱卡”机——“上海58-II型”。凡了解我国相机发展历史的人都知道,1958年上海照相机厂生产的“上海58-I型”相机,在我国照相机发展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地位,“上海58-I型”的出现,标志着新我国相机生产走向正规,也是第一批工业化生产的照相机。而“上海58-II型”由于是完全仿制德国“莱卡Ⅲb型”,制作上也极为精致,被戏称为莱卡的上海版,产量约在1100多架。

4。上海58-I型照相机、上海58-II型相机

“上海58-I型”采用了伸缩镜头,口径为1:3.5,焦距50毫米,镜座介面为M39*1,独立快/慢门调节盘,快门调速范围1/30-1/1000秒,有分立式调焦装置和外接取景器插座,莱卡结构的拨起式回卷手轮。

“上海58-II”采用50毫米焦距、通光孔径为1:3.5三片三组式正光镜组,可拆卸镜头,快门速度范围1-1/1000、T门、B门,十级调速。1/20秒以上的速度由快门调节盘调节;1/20秒以下须先将高速速盘对准1~1/20秒的位置,然后调节慢速度调节钮。

曾经一度,中国是相机大国。照相机厂林立于全国各地,从大型座机到快门测速仪到照相角都有生产,形成了非常完备的产业体系,“由中国制造”的相机向西欧、日本出口。和日本的情形一样,中国的相机产业也是从仿制起步的,但中国终于没有能够积淀出自己的持久产品。

在中国相机发展史上,有一条被人忽视的线索,业内称为“自己做相机的”。清代有黄履、邹伯奇,20世纪初有陈公哲、钱景华,晋察冀边区抗日根据地战士刘博芳、康健(一写康建)等在1941年做出了24英寸座机,其后有张印泉,建国后有张国栋、郭嘉平、赵永生、吴湘春、陈文坚、邹小朋、樊国荣……还有一些制作者,留下了相机,却没能留下名字。他们或源于时代感召,或出自一己兴趣,苦心雕琢,终有所成。他们或投身于抵制洋货的运动,在面目狰狞来势汹汹的进口产品的威逼下,举步迎了上去;或主动选择站在工业化大潮之外,在相机的每一个零件上留下了手的温度。无论是面对群体、潮流,抑或是复杂精密的技术,他们都表现出了一种挑战的姿态,“独持偏见,一意孤行”(借用徐悲鸿自书联语),把一个个孤独而倔强的背影抛给了后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