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不懂華為的苦,想以平臺模式切入大企業市場?沒門!

阿里雲和釘釘可以看作是阿里切入企業軟件市場的兩大武器,廣告鋪天蓋地,代理無處不在,這一度讓獨立軟件開發商(ISV)以為老虎來了。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似乎企業軟件市場的格局並沒有太大的變化。釘釘依靠初期的免費策略,確實搶得了一些中小企業辦公軟件的市場份額,但始終難以切入真正賺錢的中大型企業市場;阿里雲的IaaS層基礎設施,表面上有極高市場佔有率,但也僅限於市場規模極其有限的國內公有云領域,且主要在為中小企業或大企業的邊緣業務提供服務,運營成本高昂,盈利能力孱弱。

阿里是做長尾企業出身的,長期以來服務的主要都是中小企業和商貿型企業。雖然其一直標榜自己是一家toB服務(服務於企業客戶)的企業,但服務於小企業和服務於大企業,完全是兩種概念,所以嚴格意義來說,阿里其實並不具備真正意義上的toB服務基因。

第一:小企業能夠接受相對標準化的產品以降低使用成本,但大企業不是。

第二:小企業能夠容忍自助式服務,包括先給錢再服務,但大企業不是

第三:小企業採購的決策流程和決策週期都很短,但大企業不是

等等

阿里不懂華為的苦,想以平臺模式切入大企業市場?沒門!

阿里如果想以做小企業的經驗和理念,包括利用所謂的平臺和生態模式,拉上一大堆輕量級企業軟件開發商,在一杆大旗下組成一支雜牌軍,去跟那些深耕大企業市場多年的企業軟件巨頭競爭,顯然是不夠的。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說說:

第一:依靠代理沒門

為了推廣自己的企業業務,阿里在國內招募了非常多的代理,這些專業水平、服務能力和業務專注度良莠不齊的代理們,打著釘釘部署專家或阿里雲合作伙伴的名義,用阿里的這些標準化產品去拓展客戶。雖然也許能夠獲得一些中小企業訂單,但在大企業眼裡,這些代理商代表不了阿里,很多個性化的需求,他們無法解決,用起來並不比那些需求響應快的傳統軟件開發商舒服。更何況,還有很多代理,只是拿阿里給自己貼個金而已,其實並不會全心全意地為阿里打工。

第二:不投人力沒門

做標準化產品出身的阿里,習慣了集中少量人力做好通用性產品,之後坐等人力投入不增加,而收入直線上升的好事兒。這樣的好事兒,華為、中興、用友、浪潮、中軟、東軟、亞信、軟通等等,何嘗不想?但問題是,客戶不想。後面這些深耕大企業軟件市場的巨頭們,誰家不是有著海量的開發人員,在為客戶提供貼身的服務?不投人力,僅靠銷售人員和標準化產品,是不可能滿足大企業的軟件需求的。

第三:只搭平臺沒門

只搭臺不唱戲是互聯網巨頭們最鍾愛的商業模式,收收渠道費和技術支撐費,雁過拔毛,憑藉海量交易,一樣可以賺得盆滿缽滿,還可以保持一個輕資產的狀態。這招用在電商領域行得通,因為另外一端是普通消費者,觀眾是衝著平臺來的,所以商家只能老老實實跟平臺合作。但在企業服務領域,企業服務商通常能夠直接對接他們的企業級客戶,所以平臺的價值就會大大降低;而大企業的項目週期長,項目金額大,人家要的是一對一服務,這就更沒平臺什麼事兒了。

第四:不做業務沒門

某種意義來說,阿里雲不是一種上層業務,只是以前機房託管服務器的一種升級,是一種為企業信息化應用提供支持的基礎設施,這本是三大運營商以及和如世紀互聯、西部數碼、網宿科技、新網互聯這些IDC企業的業務範疇,利潤真的算不上豐厚,實際上都是在為芯片廠商、存儲廠商和運營商(提供帶寬)做集成。而釘釘只是辦公軟件,也並沒有深入到具體業務。不碰具體業務,是不可能真正敲開大企業客戶的大門的,那些傳統軟件服務商,哪個沒有大量的各個細分領域的行業解決方案經理?

第五:自上而下沒門

阿里憑藉強大的社會影響力,拉起一杆大旗,希望自上而下去拓展企業市場。但大企業包括政府機構上層管理者,通常並不瞭解,也無法直接發起下面的採購需求。直接和上層管理者談業務,確實省事兒,不用去下面各個部門包括各個分支機構沒日沒夜地跑項目,甚至希望一口氣談一個集團級或省市級大項目出來。但實際上哪有這樣的好事兒?那些做企業軟件的公司,哪個不是天天蹲在一線部門和分子公司磨需求?與上層的關係,更多的是為了打通最終的決策環節,而不應該作為提供企業軟件服務的起點。

阿里不懂華為的苦,想以平臺模式切入大企業市場?沒門!

阿里如果要做好企業服務沒有其它捷徑,首先應該向這個領域的老大“華為”學習,要能體會和明白華為的苦:

第一:技術型銷售

阿里有鐵軍壓陣,肯定是不缺常能賣出標準化產品的銷售人員的。但大企業的軟件項目,更需要的是技術型銷售,不僅僅要能說會道,還要了解技術,能夠挖據出需求,甚至成為某個行業的專家。阿里鐵軍是否能迅速轉型成這樣的隊伍?即便可以,但阿里那麼多代理商銷售人員的素質也能向華為看齊麼?

第二:行業產品研發

釘釘這樣的企業辦公軟件只是企業信息化應用的初級產品,前面提到的那些企業軟件巨頭公司,哪個不能做?做企業軟件,自上而下是很容易的,幫助某個企業做相對複雜的行業應用產品的時候,捎帶手就能把辦公自動化功能(審批、請假、簽到、知識庫等等)做進去或者將已有功能集成進去。真正難的,其實是涉及了複雜業務流程的行業產品的研發,但這也是肉最多的一塊骨頭。

第三:貼身外包開發

前面提到的那些企業軟件巨頭公司,鋪上幾十、幾百人在甲方(客戶)那裡駐場辦公是常有的事,一些大國企和民企,包括運營商、金融、保險等企業軟件的大金主,需要的就是這種貼身外包服務,他們的項目本質就是在包“人頭”,彌補自己企業無法招聘太多研發人員的限制,在留出一定的利潤空間的基礎上,找企業軟件公司合作。對於大量這類的項目,是不存在巨大的利潤空間的,也不可能存在取巧的空間和有捷徑可走的。

阿里不懂華為的苦,想以平臺模式切入大企業市場?沒門!

相對釘釘而言,阿里雲的前景似乎要光明一些,至少有亞馬遜這樣的成功案例做榜樣,且基礎設施層面確實更容易標準化一些。但實際上,在國內,阿里雲面前的路也並非坦途,我們後面的文章會再進行一些解讀。

本文系“科技無憂網”原創,如轉載請附出處。認知互聯網,解讀新科技,助力創業創新及傳統企業轉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