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投的基金有可能因為業績不好而清盤嗎?

西天蝸牛



被清盤的441只基金,它們為什麼會走到這一步?

最常見的原因,就是它們的規模低於法定的標準。

《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運作管理辦法》規定:對開放式基金而言,當基金規模連續60個工作日資產規模少於5000萬,或者基金持有人少於200人時,基金公司就要報會並提出解決方案,要麼清盤、要麼轉換或者合併,並提交持有人大會表決。


在已經清盤的441只基金中,截止各自的清算日,有384只基金的資產規模小於5000萬元。

通常大家都認為,基金規模變小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業績不理想,投資者不斷用腳投票…

其實並不是這樣,有數據有真相:

384只因為規模低於5000萬元而被清盤的基金中,有306只在運作期間取得了正收益,平均收益率12.8%。

也就是說,近80%因規模原因被清盤的基金是賺錢的,業績還不差。



業績不差,規模萎縮,發生了什麼?

其實也好理解——賺錢的持有人止盈了,基金業績越好,贖回量越大;再加上基金同質化嚴重,業績如果不是特別突出,很難形成品牌效應,無法吸引新的資金;規模只能一路萎縮。

除此之外,政策及市場發生變化,讓某些種類的基金生存環境急劇惡化。


比如短期理財基金。2012年第四季度興起,在首發動輒百億的誘惑下,短期理財基金扎堆發行。遺憾的是後期運作並不順利,市場不再需要此類產品,結果有13只短期理財基金清盤。

比如分級基金。2015年牛市行情中,帶槓桿的分級基金成為資金追捧對象,規模急速擴容。然而隨著熊市來臨,分級基金規模迅速萎縮,多隻產品清盤。

再比如保本基金。2017年下發《關於避險策略基金的指導意見》,要求保本基金到期後應調整基金名稱、轉換保本保障方式,不符合要求的要清盤。去年底以來已有15只保本基金清盤。


還有一些基金清盤,是因為合同約定。在基金合同明確規定“到期清盤”(時間到了)或者“到點清盤”(收益到了)。


比如融通通祥,就規定成立一年後必須到期清盤。


總結一下:基金清盤原因有很多,大部分是因為規模低於法定的標準,而被清盤的基金並不一定業績不好。


換句話說,業績不好不是導致基金清盤的直接原因,規模才是。而業績不好並不一定會導致規模萎縮,比如高點發行的基金,規模很大,套牢了很多人,不會有清盤的風險。


小基快跑


會。

1.我國相關法律規定,開放式基金連續60日內基金淨值低於5000萬或者持有人數量低於200人,基金管理人可以在報證監會批准後宣佈基金終止,也就是清盤。出現淨值或者持有人數量過低的原因主要就是基金業績不好,投資人大規模贖回。


2.但基金清盤這一行為並不會給投資者造成額外的損失,因為清盤時會按照前一天淨值將基金資產返還投資者。

同時,基金管理人會極力避免這一情況發生,會通過臨時拉大客戶或者發動員工購買等方式解決淨值較低,人數不夠的問題。因為基金只要存在一天,管理人就會收一天管理費,一隻基金沒了,基金公司收入就會減少。

3.雖然基金清盤這一行為本身不會讓投資者遭受更多損失,但清盤前由於投資者的大規模贖回會逼迫基金經理在不合適的價位拋售持有的股票,這種行為會使得投資者遭受更大的損失。所以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一是要及時關注基金公司公告,一旦規模或者持有人數量減小,接近清盤規定時,及早出手;二是避免購買規模過小的基金,1億以下的儘量別買,這種基金裡的大客戶一旦贖回,規模立刻大幅度降低;三是儘量購買規模較大的指數基金,這是最省心的同時投資收益又有保障的投資基金的方式。




司南立冬


確實會存在這種可能性,如果基金規模太小就會觸發清盤線。儘量不要選新成立的基金,另外基金投資時儘量選擇指數型基金,指數基金是公司根據一定的規則編制,每隔一段時間會進行考核公司業績,將不符合要求的公司股票剔除出去,從而避免了個別公司業績變差影響指數。另外指數型基金一般持有的公司股票較多,每隻股票佔有的份額較低,單個公司出現業績暴雷對指數的影響較小。

個人觀點,僅作參考。


李小貝Beira


每一個基金都可以定投。

如果被定投的基金因業績不好,導致大規模贖回,持續60個工作日基金持有人數低於200人或者基金淨資產低於五千萬元,這種情況就會觸發清盤條件,進入清盤程序。

如果募集的規模大,進入清盤的機會小,一兩個億的募集資金,遇到行情下跌加上贖回,淨資產有可能會低於五千萬,這種小規模基金,基金經理投資能力不行的話,清盤的風險大。


西格瑪的化學


一般在股市買指數基金


泡沫空隙


小盤基金會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