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邊餐飲店即將大量消失,元凶是誰?

街邊店曾是很多餐飲人創業的起點,從街邊小店跑出的大牌不在少數。

然而,近些年來,街邊餐飲店的日子並不好過,他們將直接面臨生存與消失的抉擇。


街邊餐飲店即將大量消失,元兇是誰?


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樓塌了。

街邊店曾是很多餐飲人創業的起點,海底撈、西貝、外婆家、小南國、九毛九……從街邊小店跑出的大牌不在少數。

然而,近些年來,街邊餐飲店的日子並不好過。

如果說,過去他們面臨的是賺多或賺少的問題,那麼接下來,他們將直接面臨生存與消失的抉擇。

1 升級的城市規劃“趕走”街邊店

為了營造更好的生活環境,近年來各地的城市規劃不斷升級,北京、上海、深圳、廣州等大城市針對環境、交通、街邊商鋪的整治已經成為常態。

伴隨著城市規劃的升級,大部分街邊餐飲店正在消失。


街邊餐飲店即將大量消失,元兇是誰?


據《北京晨報》報道,北京的臨街店鋪正以每月數以千計的數量在消失,而這些臨街店鋪,大部分是餐飲店。僅2017年前三個月,北京市已整治“開牆打洞”6091處,這還只是全年計劃的37.8%。

被稱為“髒街”的北三里屯南街,是北京一條位於三里屯太古裡南北區之間的小巷,街兩邊曾經有著各式各樣的小吃檔口和美食小店,現在,南街街鋪的門面已經全部被封了起來,牆面也被重新粉刷,原來的餐廳、酒吧等均已不復存在。

上海的街邊餐飲店也在大批大批地消失。

2016年,上海出臺了一份延續到2040年的城市規劃方案《上海2040》,開始了大規模的城市改造。愚園路、復興路、永康路、大沽路、古羊路、紅坊……近年來上海街道整體搬遷的案例不在少數。

古羊路曾經是上海著名的日料一條街,以彙集了上海最好的日本料理餐館而聞名。2017年,出於市政交通建設考量,古羊路被整體搬遷,如今,這裡已經是一片殘垣斷壁,所有的店面都門戶大開,除了建築物原本的結構以外,什麼都沒有剩下。


街邊餐飲店即將大量消失,元兇是誰?


城市規劃改造的理由各不一樣,但對街邊餐飲店來說,結果是一樣的。

因為城市規劃被迫搬遷的街邊小店,它們的去處通常只有幾個:選擇商業廣場繼續開店、在附近租高價正規門面繼續開店(比如美食街)、搬到更偏遠的地方開店、關店離開。

進駐商場、租高價正規門面,都意味著經營成本的大幅上升,對大部分街邊小店來說,幾乎是不可承受的。這些小店要麼選擇去到更偏的地方重新發展,要麼只能關店轉行另謀生路。

有能力負擔成本存活下來的街邊店,無一不面臨著巨大的經營壓力,生存狀況堪憂。

上海古羊路拆遷後,阿飛(化名)將原本經營得不錯的日本餐廳搬到了附近一個商業地產附近,那裡聚集了不少餐廳和酒吧。新店的房租上漲了50%以上,裝修、人員等也都全面漲價,經營成本的增加讓他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壓力。

“以前花1塊錢做的事,現在要花5到10塊錢,而這些最終都不得不轉嫁到客人身上,一旦客人不買單,生意就很難做下去了。”阿飛說道。

2 收緊的監查管控“封殺”街邊店

開一家餐飲店,需要辦理營業執照、餐飲經營許可證、排汙許可證、申報消防審批等;但很多街邊餐飲店由於房屋性質、業主性質或其他原因,很難辦齊相關證照。

比如,辦理餐飲食品許可證對很多街邊小店來說,就是一件困難重重的事。食藥監部門對店鋪的硬件,比如獨立洗碗間、油水分離器、油煙靜化器、內置煙道、隔油池等都有相關的要求,很多小店無法滿足要求,只辦出了營業執照沒有餐飲許可證,一旦被投訴就得關門。


街邊餐飲店即將大量消失,元兇是誰?


如此一來,大批街邊餐飲店成為無證無照一族,長期處於監管的灰色地帶,只要所在的位置不顯眼、生意不是特別大或是不大擾民,民不舉官不究,就樂得安生。

然而,從針對餐飲管理的各大文件、方案可以窺見,對於沿街餐飲業態,未來政府的管控將會越來越嚴格,大部分無法取得合規證照的餐飲店即將被查處。

以上海為例,今年3月,上海市食藥監局公佈了《上海市2018年無證無照食品經營治理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立志要在2018年底基本消除無證無照食品經營。

《方案》再次加強了整治力度,包括髮動基層力量進行全面排摸,徹底摸清底數,形成底數清單,全面鎖定存量;加大獎勵力度,鼓勵市民舉報,動員全員參與;制定無證無照食品經營戶的點位表、電子地圖與“一戶一檔”……多管齊下,無證無照餐飲幾乎無所遁形。

“政府對於規則的執行正在變得越來越嚴格。”在上海經營一家酒吧和麵包店的Thomas說,“以前可能執行的程度是40%,但現在可能就變成了80%。”

在廣州,同樣的情況也在上演著。

今年8月,廣州市政府宣佈將繼續推進餐飲業與居民住宅樓分離,制定實施全市餐飲業佈局控規方案,同時推進油煙治理設施安裝、維護、集中運營和綜合治理,加強對餐飲場所汙染防治設施運行、油煙排放情況的監督管理。

地處廣州新中軸線旁的天河“興盛路風情街”,曾經因餐飲業發達,吸引了眾多遊客。廣州城管和環保整治升級後,興盛路被督查整改。經過整治後,興盛路沿街餐飲店銳減三分之二,130家店僅剩46家,人氣大不如前。


街邊餐飲店即將大量消失,元兇是誰?


△曾經的興盛路

再講一個真實案例。剛剛入選2018東方食刻美食大賞“China77”的1218烤肉店,是廣州一家著名的街邊燒烤店,位於城中村的一片小樓之間。創始人陳劍輝剛剛體驗到拿獎的喜悅,就迎來了一個人生冰點,創立4年的1218或將無法繼續營業。

“前幾天城管人員過來店裡通知,我們需要補充辦理排汙許可證才可以營業,這個證我還不知道能不能辦理,一切都是未知數。”陳劍輝說道。目前,1218已經暫停營業,何時能重新營業尚不確定。

3 落後的經營模式“毀滅”街邊店

街邊小店曾經是長壽的代表,無論風雲如何變幻,那些不起眼的街邊小餐飲店,好像都屹立不倒,很多品牌餐飲店都幹不過它們。

原因主要有幾點:基本上是夫妻店,不設大廚;店鋪基本都在40~70平方米,房租相對不高;主要經營禽類、麵食類食品,價格實惠,受眾廣......總結下來,成本壓得非常低,利潤空間非常大。有人統計過,絕大多數街邊小店的月淨利潤在1~3萬元之間。


街邊餐飲店即將大量消失,元兇是誰?


在過去的環境下,這樣的模式是吃得開的。然而,近年來消費環境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消費升級切實地發生著,健康、衛生、服務、品牌等已經取代價格,成為消費者選擇餐廳的更重要因素。

反觀如今街邊的餐飲業態,大部分仍停留在原始的粗放狀態,不少餐廳經營者思維固化,仍然堅守著低價經營理念,經營思路多年不變,不懂品牌,不進行店鋪形象升級,甚至衛生、體驗也沒有改善。

種種與消費大趨勢背道而馳的做法,加速著街邊店的毀滅。

除此之外,街邊店也還要面臨成本的巨大壓力,而在生意日益艱難的情況下,一些餐廳冒險犧牲品質,導致顧客體驗每況愈下,再難翻身。

在街邊經營著一家潮汕湯粉店的老王告訴紅餐(ID:hongcan18)記者,以前兩夫妻招呼著客人,累是比較累,但起碼得到了回報;現在各方面的壓力都來了,不說別的,一年一漲的房租已經讓他們吃不消了。“過兩年估計真得關門回老家了。”老王無奈地說道。

4 4萬億背後的心酸,街邊店何去何從

2017年我國餐飲收入達39644億元,將近4萬億的市場收入規模下,餐飲百強企業僅貢獻了7.2%。從歷年數據來看,餐飲百強企業佔全國餐飲收入的比重長期低於8%。


街邊餐飲店即將大量消失,元兇是誰?


縱使餐飲大品牌成功案例無數,但它們並不是我國餐飲行業的全部,我國餐飲市場體量巨大,集中度低,分佈在街頭巷尾的中小餐飲企業仍然是市場主力。

然而,前述種種跡象表明,作為市場主力的街邊餐飲正在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街邊餐飲會消失嗎?餐飲格局會生變嗎?

紅餐專欄作者王鹿鹿表示,未來,單純只做低價或高性價比的街頭餐飲的生存空間會越來越小,但街頭餐飲並不會被真正取代。“它還未跟上消費升級的趨勢,極有可能成為新的突破方向。未來的街頭餐飲,誰先滿足了消費者在街邊就餐的綜合性價值需求,誰就將掌握新的優勢。”

從市場需求來看,最近有一篇很火的文章叫《商場關門我能忍,但沒了街邊小店你讓我怎麼活?》。文章說,相對於商場餐飲,消費者對方便、實惠、有人情味的街邊小店往往更有感情。

有需求,不會消失,但面臨艱鉅挑戰,未來,街邊餐飲將走向何處?

一切還是未知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