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如寶,自古皆愛——發生在古代的“搶人大戰”故事

治國經邦,人才為急。自古以來,人才就是搶手貨,可是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就像秦穆公對待百里奚一樣,人才首先要能識別,否則,和氏璧也被當作一塊廢物。其次要有愛才之心,黃金臺上招賢來,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最後要像劉邦那樣,任人唯賢,不可任人唯親;否則,失去了公平、公正,留下的是庸物,溜走的是人才。

人才如寶,自古皆愛——發生在古代的“搶人大戰”故事

越王勾踐臥薪嚐膽,善聽范蠡計策。

​善用人才是強國的秘訣,春秋五霸無不是在啟用賢才謀士之後而成就一番宏圖偉業的。齊桓公有幸遇上了兩個人才,鮑叔牙和管仲,前者幫他立足齊國做了王,後者幫他強大成了春秋第一霸。晉文公因有了先軫、魏武子、介之推三位人才,成就了一番事業。秦孝公重用商鞅變法使秦國快速強盛。吳王闔閭和兒子夫差因得伍子胥、孫武幫助強大起來;後夫差由於聽從奸臣的建議,不聽伍子胥的勸諫,最終導致吳國滅亡。越王勾踐善聽謀士范蠡的計策,臥薪嚐膽,最後打敗夫差,雪恥成功,繼而又成霸主。

“鄰國有聖人”,秦穆公先下手為強

秦穆公任用賢才,有史記載的就是從著名的“五羖(gǔ,音谷)大夫”百里奚開始的。

五羖大夫,指春秋有賢才大夫百里奚,輔佐秦繆公稱霸的重臣。晉獻公借道伐虢,滅虞國和虢國,俘虜了虞君和大夫百里奚。晉獻公的大女兒嫁為秦繆公夫人,百里奚被當做陪嫁家奴送到秦國。百里奚逃離秦國跑到宛地,楚國百姓捉住了他。繆公聽說百里奚有才,想用重金贖買他,但擔心楚國不給,就說我家的陪嫁奴隸百里奚逃到這裡,請允許我用五張黑色公羊皮贖他。楚國答應了交易,交出百里奚,這時百里奚已經七十多歲。繆公解除了對他的禁錮,跟他談論國家大事。百里奚推辭:我是亡國臣,值得您來詢問?繆公說:虞國不用您,所以亡國了。這不是您的罪過。繆公堅決詢問。談了三天,繆公非常高興,委任其為上大夫,把國家政事交給了他,因為僅用了五張黑色公羊皮收買回來的,故號稱“五羖大夫”。

人才如寶,自古皆愛——發生在古代的“搶人大戰”故事

百里奚喂牛圖。

百里奚流落楚國,被當地百姓當作奸細抓住。楚人問他能幹什麼,他說會養牛。於是就讓他養牛,結果他養的牛又肥又壯。楚成王聽說了,覺得其飼牛之道與養馬相通,便讓百里奚為自己養馬。看來,非賢君是很難識大才的,如楚成王也就只有看到飼牛之道與養馬相通的眼光。楚成王就這樣與百里奚失之交臂。

秦穆公聽說了百里奚之賢,便想用重金贖回。估計這是人的正常思維,但在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的年代,秦穆公這樣做就等於是直接告訴人家百里奚是千里馬了。所幸秦穆公當時的謀臣就說:楚成王讓他養馬,是因為不知道他的才能,不如以逃跑之罪而贖之,當初管仲就是這樣從魯國脫身的。在古代,得賢人必也工於心計,每每若是。

於是,秦穆公就派人對楚國說:秦國陪嫁的奴僕百里奚逃到了你們這裡,想用五張黑羊皮贖回他。楚國一聽,估計也沒上心,便爽快地答應了。等到知道百里奚之賢,只怕追悔莫及。如此波瀾不驚地就把大事辦了,正是雄主的功夫。

燕昭王“築黃金臺”,創造“唯賢必重用”的口碑

燕昭王在燕國紛亂不斷之時即位,雖胸有雄略強國之志,而難有所為。而於窮困之時,禮賢下士、選賢任能,終使國強,燕國就是一個例子。

燕昭王問郭隗(wěi ):齊國乘我們內亂,而攻破燕國,我深知燕國國小力少,不足以報仇,“然誠得賢士以共國,以雪先王之恥,孤之願也”。先生如果你看到合適的人才,我一定親自服侍他。人云“國亂則思良相”,此之謂也。

郭隗說:“王必欲致士,先從隗始。況賢於隗者,豈遠千里哉!”

這個重賢招士的辦法,其實是給天下賢能之人立了一個比較低的標杆,使其認為一個不怎麼樣的人都能得到重用,我比他強肯定比他更能受重用,不能不說此法簡單而又高妙。於是燕昭王為郭隗翻建府第,尊他為老師。同時,還在易水之旁,築起高臺,積黃金於臺上,以奉四方賢士,名曰招賢臺,亦名黃金臺。

人才如寶,自古皆愛——發生在古代的“搶人大戰”故事

燕昭王築黃金臺招賢納士。

燕王如此大動作以招賢,即以好士聞名而傳佈遠近。這一招,便招來數位賢能。樂毅自魏往,劇辛自趙往,鄒衍自齊往。昭王奉樂毅為亞卿,開始了燕國由弱到強的鉅變過程。

劉邦量才錄用,絕不給外界“任人唯親”的印象

在用人策略上,劉邦是要勝過項羽的。在大宴群臣時,劉邦就發表過一番著名的宏論。

《史記》載:

“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之所以取天下者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子房就是張良,後封留侯,與韓信、蕭何並稱為“漢初三傑”。

人才如寶,自古皆愛——發生在古代的“搶人大戰”故事

相傳張良曾拜師黃石公,亦稱“圯上老人。

張良是劉邦的重要謀臣,原是韓國人,自韓被秦滅後,張良還在博浪沙襲擊過秦始皇以報韓仇。後來,機緣巧合,得了黃石公《太公兵法》,便習誦於心,完成了從一個勇士向謀士的人生角色轉變。及陳涉起兵,張良也糾聚人馬反秦,本想投奔景駒的,不料半道上遇到了劉邦。此時,劉邦還只是讓張良給他當管馬的官。可以說,張良最初也只是個“弼馬溫”。

而後,張良屢出奇謀大智,數救劉邦於水火,協助劉邦在楚漢戰爭中最終奪得天下,終被封為留侯。這說明劉邦量才為用的用人觀,是在結合實際靈活運用。面對蕭何等知根知底的人,可以及時根據其才能與功績而任用。但在面對如張良等半道加盟的人才時,則有一個根據實踐檢驗再擢用的過程。對於劉邦來說,在你沒有顯出大才之前,他是不會把你放到高位的,但又不會輕易讓人才流失,頗有點為自己儲備人才的意思。要得高位,還得靠人才用真本事去獲取。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