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传于世,经久不衰“宣德炉”!

盛传于世,经久不衰“宣德炉”!

宣德炉,简称"宣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使用黄铜铸成的铜器。宣德三年(1428年)初,明宣宗收到泰国王进贡来的数万斤精美的"风磨铜",敕令工部及礼部宫廷御匠吕震和工部侍郎吴邦佐等官员,利用贡铜铸造鼎彝之事。据说,为了保证香炉的质量,炼制时加入了金银等多种贵重金属,与铜一起经过十余次炼制,制成了数百种色泽精美的香炉,史称宣德炉。

香炉,寄托了古人一份优雅的情怀,古时文人雅士,明清时期的章回小说中说道,对清幽雅致的环境营造,常这样描写:“宣铜炉内焚着香,案上摆着几部古书,读书时一缕青烟在伴,袅绕闲情......令人顿觉清新雅致。壁上挂着一床锦囊古琴,兼之玉箫、象管,甚是幽雅洁净。”

盛传于世,经久不衰“宣德炉”!

明宣德三年宣德皇帝命令吕震利用暹逻国王刺家霭进贡的数万斤红铜开炉,与金银等数十种贵金属一同铸造,制作彝器。样式参照皇宫内藏的数百件宋代名窑(定、汝、官、哥、均)款式及《宣和博古图录》进行设计。由于这些彝器中以炉具最多,故称“宣德炉”,此后未再生产。

正如《宣铜炉歌》里所歌:“抚今追昔再三叹,怜汝不异诸铜驼。一炉非小関一代,列圣徳沢相渐摩”,宣铜炉可说是纪录了明王朝全盛期的历史见证。另外,从冒襄的《影梅庵忆语》中可以得知,宣铜炉同时也寄托了冒襄对爱妾董小宛的思念之情。对冒襄来说,一个宣铜炉,既勾起了他对明王朝的故国之思,也勾起了他对董小宛的思念之情。

中国夏、商、周诞生之青铜文化,曾为中国铜文化巅峰。可惜,汉末弥消,被后起瓷文化取代。

青铜器作为人类早期文明,辉煌至极。影响后世:大凡典、章、彝器事,言必上三代。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发现了青铜,且以“范”铸造成器,其萌芽应为夏晚期,成熟于商、周,经春秋、战国、秦、汉,历时千余年后,日趋衰微。

盛传于世,经久不衰“宣德炉”!

社会之进步,生产力之发展,中国人站在“四大发明”之巅时,却依然留恋青铜文化之恢宏,以致唐、宋、元、明、清以来,百工兴旺,瓷器、铁器、景泰蓝、黄铜器、竹、木、牙雕器等得以发达,却依然沿袭青铜文化之型制、纹饰等继承中创新。可见,青铜文化对中国文化影响根深蒂固。

中国人怀旧寻根之民族习性,成就了继往开来之传统。于是,宋以降,资本主义萌芽在这片文明国土上根植后,明代郑和携大国之威风,驾浩荡之商船,远播中华文明,使诸夷朝贡。暹罗国那灿若黄金之铜进贡给宣德皇帝后,便续燃了宣德皇帝青铜文化之情节,将所贡三万斤黄铜精炼,统统仿古,制成礼器,以取代早已残破的青铜礼器,亦为各厅、堂、斋、室、庙堂、寺院铸造香炉等实用佳器——“宣德炉”即应运而生,盛传于世,经久不衰。

盛传于世,经久不衰“宣德炉”!

据了解,宣炉收藏的热度已经开始让不少藏家忙着“建仓囤货”,汪辉:近几年来宣炉收藏逐渐得到更多藏家的认可和关注,宣炉收藏队伍逐渐庞大,而宣炉收藏门类的确成为了一枝独秀。在这个独秀收藏队伍里有藏家也有商家,整体收藏氛围是一片火热,以此来看,宣炉收藏是非常受广大藏家们关注认可的。

但由于市场火爆,有些藏家和商家开始大批囤积货物等待价格上涨后抛出,获取投资回报的利润,站在艺术品投资理财的角度来说这是很正常的。囤货建仓无论对市场还是对个人投资来说,我认为这算不上是好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