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傳於世,經久不衰“宣德爐”!

盛傳於世,經久不衰“宣德爐”!

宣德爐,簡稱"宣爐",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使用黃銅鑄成的銅器。宣德三年(1428年)初,明宣宗收到泰國王進貢來的數萬斤精美的"風磨銅",敕令工部及禮部宮廷御匠呂震和工部侍郎吳邦佐等官員,利用貢銅鑄造鼎彝之事。據說,為了保證香爐的質量,煉製時加入了金銀等多種貴重金屬,與銅一起經過十餘次煉製,製成了數百種色澤精美的香爐,史稱宣德爐。

香爐,寄託了古人一份優雅的情懷,古時文人雅士,明清時期的章回小說中說道,對清幽雅緻的環境營造,常這樣描寫:“宣銅爐內焚著香,案上擺著幾部古書,讀書時一縷青煙在伴,裊繞閒情......令人頓覺清新雅緻。壁上掛著一床錦囊古琴,兼之玉簫、象管,甚是幽雅潔淨。”

盛傳於世,經久不衰“宣德爐”!

明宣德三年宣德皇帝命令呂震利用暹邏國王刺家靄進貢的數萬斤紅銅開爐,與金銀等數十種貴金屬一同鑄造,製作彝器。樣式參照皇宮內藏的數百件宋代名窯(定、汝、官、哥、均)款式及《宣和博古圖錄》進行設計。由於這些彝器中以爐具最多,故稱“宣德爐”,此後未再生產。

正如《宣銅爐歌》裡所歌:“撫今追昔再三嘆,憐汝不異諸銅駝。一爐非小関一代,列聖徳沢相漸摩”,宣銅爐可說是紀錄了明王朝全盛期的歷史見證。另外,從冒襄的《影梅庵憶語》中可以得知,宣銅爐同時也寄託了冒襄對愛妾董小宛的思念之情。對冒襄來說,一個宣銅爐,既勾起了他對明王朝的故國之思,也勾起了他對董小宛的思念之情。

中國夏、商、周誕生之青銅文化,曾為中國銅文化巔峰。可惜,漢末彌消,被後起瓷文化取代。

青銅器作為人類早期文明,輝煌至極。影響後世:大凡典、章、彝器事,言必上三代。石器時代晚期,人類發現了青銅,且以“範”鑄造成器,其萌芽應為夏晚期,成熟於商、周,經春秋、戰國、秦、漢,歷時千餘年後,日趨衰微。

盛傳於世,經久不衰“宣德爐”!

社會之進步,生產力之發展,中國人站在“四大發明”之巔時,卻依然留戀青銅文化之恢宏,以致唐、宋、元、明、清以來,百工興旺,瓷器、鐵器、景泰藍、黃銅器、竹、木、牙雕器等得以發達,卻依然沿襲青銅文化之型制、紋飾等繼承中創新。可見,青銅文化對中國文化影響根深蒂固。

中國人懷舊尋根之民族習性,成就了繼往開來之傳統。於是,宋以降,資本主義萌芽在這片文明國土上根植後,明代鄭和攜大國之威風,駕浩蕩之商船,遠播中華文明,使諸夷朝貢。暹羅國那燦若黃金之銅進貢給宣德皇帝后,便續燃了宣德皇帝青銅文化之情節,將所貢三萬斤黃銅精煉,統統仿古,製成禮器,以取代早已殘破的青銅禮器,亦為各廳、堂、齋、室、廟堂、寺院鑄造香爐等實用佳器——“宣德爐”即應運而生,盛傳於世,經久不衰。

盛傳於世,經久不衰“宣德爐”!

據瞭解,宣爐收藏的熱度已經開始讓不少藏家忙著“建倉囤貨”,汪輝:近幾年來宣爐收藏逐漸得到更多藏家的認可和關注,宣爐收藏隊伍逐漸龐大,而宣爐收藏門類的確成為了一枝獨秀。在這個獨秀收藏隊伍裡有藏家也有商家,整體收藏氛圍是一片火熱,以此來看,宣爐收藏是非常受廣大藏家們關注認可的。

但由於市場火爆,有些藏家和商家開始大批囤積貨物等待價格上漲後拋出,獲取投資回報的利潤,站在藝術品投資理財的角度來說這是很正常的。囤貨建倉無論對市場還是對個人投資來說,我認為這算不上是好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