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篇《北大致辞》为何广受赞誉,经久不衰?

这一篇《北大致辞》为何广受赞誉,经久不衰?

卢新宁,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副主任,原人民日报副总编辑

2016年,我从经济日报调人民日报海外版任总编辑,卢新宁是评论部主任,平时开会,见过几面,未及交谈,印象不深,直观感觉,一个沉稳干练的部主任。

评论部是人民日报“核心”部门。作为中央喉舌,报社经常要对时局表明态度。此类表态,大都以评论出之,既要旗帜鲜明,严谨慎密,又不能板着面孔,尽说官话。当此时也,就需要评论部在“关键时刻”能够拿得起,冲得出,用得上,发挥舆论引领之“核心”作用。

正因此,评论部主任人选,自然是好中选好、优中拔优。亦因此,这一职位,干到三年五年,如果胜任愉快,恰好又遇班子调整,大都会顺理成章,再进一步,担任报社领导。于宁、米博华如此,卢新宁亦如此。

我对卢新宁及评论部的整体印象,大抵如是。

记得退居二线后不久,2012年年末吧,卢新宁的一篇《北大致辞》在网上迅速传播,很快走红。老詹曾经找来,仔细读了一遍,不错,确实很精彩,非常有才气!

有意思的是,自那以后,每隔一年半载,三月两月,一准有人将卢的致辞在网上转载,而且,一准会引起小小的轰动。

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

演讲致辞,寻常事也。一篇致辞竟一而再、再而三地被人转载,广受赞誉,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不多说了,看原文吧。

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

——北大中文系2012年毕业典礼致辞

卢新宁

(2012年7月1日,北京大学)

这一篇《北大致辞》为何广受赞誉,经久不衰?

敬爱的老师和亲爱的同学们:

上午好!

谢你们叫我回家。让我有幸再次聆听老师的教诲,分享我亲爱的学弟学妹们的特殊喜悦。

一进家门,光阴倒转,刚才那些美好的视频,同学的发言,老师的讲话,都让我觉得所有年轻的故事都不曾走远。可是,站在你们面前,亲爱的同学们,我才发现,自己真的老了。

1988年,我本科毕业的时候,你们中的绝大多数人还没有出生。那个时候你们的朗朗部长还是众女生仰慕的帅师兄,你们的渭毅老师正与我的同屋女孩爱得地老天荒。而现在他们的孩子都该考大学了。就像刚才那首歌唱的,“记忆中最美的春天,难以再回首的昨天”。

如果把生活比作一段将理想“变现”的历程,我们只是一叠面额有限的现钞,而你们是即将上市的股票。从一张白纸起步的书写,前程无远弗届,一切皆有可能。面对你们,我甚至缺少一分抒发“过来人”心得的勇气。

但我先生力劝我来,我的朋友也劝我来,他们都是84级的中文系学长。今天,他们有的仍然是一介文人,清贫淡泊;有的已经主政一方,功成名就;有的发了财做了“富二代”的爹,也有的离了婚、生活并不如意,但在网上交流时,听说有今天这样一个机会,他们都无一例外地让我一定要来,代表他们,代表那一代人,向自己的弟弟妹妹说点什么。

是的,跟你们一样,我们曾在中文系就读,甚至读过同一门课程,青涩的背影都曾被燕园的阳光,定格在五院青藤缠满的绿墙上。但那是上个世纪的事了,我们之间横亘着20多年的时光。

那个时候我们称为理想的,今天或许你们笑称其为空想;那时的我们流行书生论政,今天的你们要面对诫勉谈话;那时的我们熟悉的热词是民主、自由,今天的你们记住的是“拼爹”、“躲猫猫”、“打酱油”;那个时候的我们喜欢在三角地游荡,而今天的你们习惯隐形于伟大的互联网。

我们那时的中国依然贫穷却豪情万丈,而今天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还在苦苦寻找迷失的幸福,无数和你们一样的青年喜欢用“囧”形容自己的处境。

20多年时光,中国到底走了多远?存放我们青春记忆的“三角地”早已荡然无存,见证你们少年心绪的“一塔湖图”正在创造新的历史。你们这一代人,有着远比我们当年更优越的条件,更广博的见识,更成熟的内心,站在更高的起点。

我们想说的是,站在这样高的起点,由北大中文系出发,你们不缺前辈大师的庇荫,更不少历史文化的熏染。《诗经》《楚辞》的世界,老庄孔孟的思想,李白杜甫的词章,构成了你们生命中最为激荡的青春时光。

我不需要提醒你们,未来将如何以具体琐碎消磨这份浪漫与绚烂;也不需要提醒你们,人生将以怎样的平庸世故,消解你们的万丈雄心;更不需要提醒你们,走入社会,要如何变得务实与现实,因为你们终将以一生浸淫其中。

我唯一的害怕,是你们已经不相信了——不相信规则能战胜潜规则,不相信学场有别于官场,不相信学术不等于权术,不相信风骨远胜于媚骨。你们或许不相信了,因为追求级别的越来越多,追求真理的越来越少;讲待遇的越来越多,讲理想的越来越少;大官越来越多,大师越来越少。因此,在你们走向社会之际,我想说的只是,请看护好你曾经的激情和理想。在这个怀疑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信仰。

也许有同学会笑话,大师姐写报社论写多了吧,这么高的调子。可如果我告诉各位,这是我的那些中文系同学,那些不管今天处于怎样的职位,遭遇过怎样的人生的同学共同的想法,你们是否会稍微有些重视?是否会多想一下为什么二十多年过去,他们依然如此?

我知道,与我们这一代相比,你们这一代人的社会化远在你们踏上社会之前就已经开始了,国家的盛世集中在你们的大学时代,但社会的问题也凸显在你们的青春岁月。你们有我们不曾拥有的机遇,但也有我们不曾经历的挑战。

文学理论无法识别毒奶粉的成分,古典文献挡不住地沟油的泛滥。当利益成为唯一的价值,很多人把信仰、理想、道德都当成交易的筹码,我很担心,“怀疑”会不会成为我们时代否定一切、解构一切的“粉碎机”?我们会不会因为心灰意冷而随波逐流,变成钱理群先生所言“精致利己主义”,世故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而北大会不会像那个日本年轻人所说的,“有的是人才,却并不培养精英”?

我有一位清华毕业的同事,从大学开始,就自称是“北大的跟屁虫”。对北大人甚是敬重。谈到“大清王朝北大荒”江湖传言,他特认真地对我说:“这个社会更需要的,不是北大人的适应,而是北大人的坚守。”

这让我想起中文系百年时,陈平原先生的一席话。他提到西南联大时的老照片给自己的感动:一群衣衫褴褛的知识分子,气宇轩昂地屹立于天地间。这应当就是国人眼里北大人的形象。

不管将来的你们身处何处,不管将来的你们从事什么职业,是否都能常常自问,作为北大人,我们是否还存有那种浩然之气?那种精神的魅力,充实的人生,“天地之心、生民之命、往圣绝学”,是否还能在我们心中激起共鸣?

马克思曾慨叹,法兰西不缺少有智慧的人但缺少有骨气的人。今天的中国,同样不缺少有智慧的人但缺少有信仰的人。也正因此,中文系给我们的教育,才格外珍贵。

从母校的教诲出发,20多年社会生活给的我最大启示是:当许多同龄人都陷于时代的车轮下,那些能幸免的人,不仅因为坚强,更因为信仰。不用害怕圆滑的人说你不够成熟,不用在意聪明的人说你不够明智,不要照原样接受别人推荐给你的生活,选择坚守、选择理想,选择倾听内心的呼唤,才能拥有最饱满的人生。

梁漱溟先生写过一本书《这个世界会好吗?》。我很喜欢这个书名,它以朴素的设问提出了人生的大问题。这个世界会好吗?事在人为,未来中国的分量和质量,就在各位的手上。

最后,我想将一位学者的话送给亲爱的学弟学妹——无论中国怎样,请记得: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再黑暗。

谢谢大家!

这篇致辞,相信各位已经读完。(未读完者,下面的分析,肻定不会看的,确实也不必看了)。

北大致辞》到底精彩在哪里呢?老詹分析,奥秘有三。

一是有真情。

从1988年毕业到2012年回校,卢新宁离开母校整整24年!重回绿意葱茏的未名湖畔,见到活泼可爱的学弟学妹们,无疑,这位女学长的内心是亲切的、激动的,甚至是会有些亢奋的!亦正因此,整篇致辞,充溢着对母校及学弟学妹们发自内心的浓浓深情。

且看这番表白吧:……但我先生力劝我来,我的朋友也劝我来,他们都是84级的中文系学长。今天,他们有的仍然是一介文人,清贫淡泊;有的已经主政一方,功成名就;有的发了财做了“富二代”的爹,也有的离了婚、生活并不如意,但在网上交流时,听说有今天这样一个机会,他们都无一例外地让我一定要来,代表他们,代表那一代人,向自己的弟弟妹妹说点什么。

有了这份真情,则言必发于衷,语皆出于心,通篇致辞,坦诚、质朴、中肯、率真,岂能不打动人心,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二是说真话。

面对即将走入社会的学弟学妹们,到底讲些什么呢?无疑,要以过来人之身份,讲一些自己的经验、体会和教训。卢的致辞,说的全是发乎于心的真话,而不是大话、空话、客套话。

她坦率承认,那个时候我们称为理想的,今天或许你们笑称其为空想;那时的我们流行书生论政,今天的你们要面对诫勉谈话;那时的我们熟悉的热词是民主、自由,今天的你们记住的是“拼爹”、“躲猫猫”、“打酱油”;那个时候的我们喜欢在三角地游荡,而今天的你们习惯隐形于伟大的互联网。

她还坦陈当今国家和学子的困惑:我们那时的中国依然贫穷却豪情万丈,而今天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还在苦苦寻找迷失的幸福,无数和你们一样的青年喜欢用“囧”形容自己的处境。

这些话语,说得或许有些文艺,有些隐讳,但是,毕竟,这是一个头脑冷静的观察者才能说得出来的真话、实话。有些真话,人人心中有,个个口中无,一旦讲出来,定会引起强烈共鸣。

三是有文采。

卢不愧是北大才女,致辞中不少话说得既大胆、直率,又克制、隐讳,常常令听者闻之不由动容,心领神会,相视一笑,即时下所谓“你懂的”也。

比如,这一段:我唯一的害怕,是你们已经不相信了——不相信规则能战胜潜规则,不相信学场有别于官场,不相信学术不等于权术,不相信风骨远胜于媚骨。你们或许不相信了,因为追求级别的越来越多,追求真理的越来越少;讲待遇的越来越多,讲理想的越来越少;大官越来越多,大师越来越少。因此,在你们走向社会之际,我想说的只是,请看护好你曾经的激情和理想。在这个怀疑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信仰。

又如,这一段:从母校的教诲出发,20多年社会生活给的我最大启示是:当许多同龄人都陷于时代的车轮下,那些能幸免的人,不仅因为坚强,更因为信仰。不用害怕圆滑的人说你不够成熟,不用在意聪明的人说你不够明智,不要照原样接受别人推荐给你的生活,选择坚守、选择理想,选择倾听内心的呼唤,才能拥有最饱满的人生。

这些思想,这些语言,非经过深思熟虑,难以提炼,没有相当文采,难以概括。同样的话,平平淡淡地说出来,与如此有排比、有韵律、有文采地讲出来,其效果真有天渊之别!卢的致辞之所以吸引人,之所以为读者所津津乐道而经久不衰,这是一个极重要原因。

有真情,说真话,一般都能做到,但是,还得有文采,这就难了,没有一点天分,是跃不上这个台阶的!

好了,说了一通读后感,或许只是隔靴搔痒,并未切中要害,但也正因此,这篇致辞,恰恰因其不易读懂而有其可供回味、值得琢磨的魅力。或许,就这两天,有人又会转载此文,再次引起一番小小的轰动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