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的那些名醫,你知道他們的成就和論著有哪些嗎?

扁鵲


脈學引導者

開啟了中醫學先河
扁鵲,姓秦,名越人,是我國春秋戰國時期名醫。由於他的醫術高超, 被認為是神 醫,所以當時的人們借用了上古神話的黃帝時神醫“扁鵲”的名號來稱呼他 。

中國歷史上的那些名醫,你知道他們的成就和論著有哪些嗎?

扁鵲者,勃海郡鄭人也,姓秦氏,名越人。少時為人舍長。舍客長桑君過,扁鵲獨奇之,常謹遇之。長桑君亦知扁鵲非常人也。出入十餘年,乃呼扁鵲私坐,間與語曰:“我有禁方,年老,欲傳與公,公毋洩。”扁鵲曰:“敬諾。”乃出其懷中藥予扁鵲:“飲是以上池之水,三十日當知物矣。”乃悉取其禁方書盡與扁鵲。忽然不見,殆非人也。扁鵲以其言飲藥三十日,視見垣一方人。以此視病,盡見五藏癥結,特以診脈為名耳。為醫或在齊,或在趙。在趙者名扁鵲。

這個故事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年輕的扁鵲不以貌取人,幫助長桑君。熟料長桑君乃一代神醫,於是,感念扁鵲的為人,就將一生醫術傳給了扁鵲。扁鵲服用了長桑君給的一種藥之後,就可能看清人的五臟六腑,洞察體內的隱疾病症。

扁鵲學成之後,開始四處行醫,並在實踐中逐漸摸索出了一套有效的診斷手法,形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科學診斷體系。這就是後來中醫總結的四診法,當時被扁鵲稱為望色、聽聲、寫影和切脈,這些診斷技術在史書記載的扁鵲診療案例中都有充分體現。

扁鵲望診最有名的案例就是《扁鵲見蔡桓公》。

據《漢書·藝文志》載,扁鵲有著作《內經》和《外經》,但均已失佚。相傳中醫學的經典《難經》也出自扁鵲之手。

《史記》把他的行醫原則歸納為“六不治”:一是依仗權勢、驕橫跋扈者不治;二是貪圖錢財、不顧性命者不治;三是暴飲暴食、飲食無常者不治;四是病深不早求醫者不治;五是身體虛弱不能服藥者不治:六是相信巫術不相信醫道者不治。

張仲景

醫聖

傳世鉅著傷寒雜病論

張仲景(約150~219年),名機,字仲景,東漢末年南陽郡涅陽(今河南省南陽市,一說涅陽故城在今南陽市與鄧縣之間的稂東鎮,地屬鄧縣)人。按《水經注》:“涅陽,漢初置縣,屬南陽郡,因在涅水(今趙訶)之陽,故名。”

中國歷史上的那些名醫,你知道他們的成就和論著有哪些嗎?

張仲景有感於宗族的衰落和人口的死亡加之世浴之弊,醫家之弊,醫道日衰,傷往昔之莫救,促使他悉心研究醫學,“勤求古訓,博採眾方”,撰用前代醫籍如《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又結合個人臨證之經驗,編成了《傷寒雜病論》。

原書十六卷,經漢末戰亂兵火而散佚,復得後世醫家整理,成為今本《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二書,前者專門討論傷寒病。後者主要論述內傷雜病。

《傷寒論》與《金匱要略》二書共載方劑269首,用藥214種,對藥物的加工與使用,方劑的配伍與變化 都有很細緻的要求。張仲景對外感熱病與雜病的認識和臨證治療的指導思想與方法,被後世概括為辨證論治體系,其在藥劑學方面的成就,對後世醫學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宋代之後的醫學家多尊稱其為“亞聖”、“醫聖”。

張仲景的著作除《傷寒雜病論》外,見於文獻著錄的尚有《張仲景五臟論》、《張仲景脈經》、《張仲景療婦人方》、《五臟營衛論》、《療黃經》、《口齒論》等。

李時珍

藥聖古代藥物學

鉅著《本草綱目》

李時珍(1518~1593),字東璧,晚號瀕湖山人,蘄州(今湖北蘄春縣)人,生於世醫之家。祖父為鈴醫。父李言聞,字子鬱,號月池,當地名醫,曾封太醫院吏目,著有《四診發明》、《奇經八脈考》、《蘄艾傳》、《人參傳》、《痘疹證治》等。

中國歷史上的那些名醫,你知道他們的成就和論著有哪些嗎?

李時珍14歲中秀才,三次赴武昌鄉試未中,遂專志於醫。李時珍博學多藝,鄉試失利後,從理學家顧日巖處學過經學。上自經典,下及子史百家,靡不閱覽,對理學有很深造詣。李時珍承家學,閱讀醫書,教授生徒,為貧民治病,多不取值。1548年,治癒富顧王朱厚之子,被聘為楚王府奉祠,掌管良醫所,被薦為太醫院判。

1552年,李時珍開始蒐集材料,為編著《本草綱目》作準備。李時珍編著《本草綱目》,以宋代唐慎微《證類本草》為藍本,集唐、宋諸家本草之精萃,益金、元、明各家藥藉之不足、繼承我國本草研究的傳統,獨闢蹊徑,把本草學推向一個新的高峰。

李時珍為弄清每味藥物,提出釋名、集解、辨疑、正誤、修治、氣味、主治、發明、附方八項任務,這八項不是每味藥全有,有的五項、六項不等。實際上是對每味藥既作出系統分析,又進行了全面綜合,而在分析基礎上,又作了高度概括和綜合。

《瀕湖脈學》1卷,撰於1564年。李時珍強調四診合參,反對單以脈診決病。至於論脈,將24脈分為七表、八里、九道,把浮、大、數、動、滑劃為陽,沉、短、澀、弱、微劃為陰。

華佗
外科聖手
建安三神醫之一
華佗(約公元2世紀~3世紀初),字元化,沛國譙(即今安徽省毫縣)人。他在年輕時,曾到徐州一帶訪師求學,“兼通數經,曉養性之術”。沛相陳圭推薦他為孝廉、太尉黃琬請他去做官,都被他一一謝絕,遂專志於醫藥學和養生保健術。

中國歷史上的那些名醫,你知道他們的成就和論著有哪些嗎?

華佗在醫藥學術上兼通各科,尤以外科為最負盛名。《後漢書·華佗傳》記載,華佗“精於方藥,處劑不過數種,心識分銖,不假稱量,針灸不過數處,若疾髮結於內,針灸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無所覺,因刳破腹背,抽割聚積,若在腸胃,則斷截湔洗,除去疾穢,既而縫合,傅以神膏,四五日創愈,一月之間皆平復。”

記載華佗的醫案有數十則,皆具體地反映了華佗高明的診療醫術,涉及到內、外、婦、產、兒、五官、針灸等科。他因病制宜,採用各種不同的療法。他以手術治癒了腸癰、脾半腐的病,使病人轉危為安。

當華佗成功地應用麻沸散麻醉病人而進行腹部手術時,世界其它國家的外科麻醉術尚處於摸索階段。就是在其它各科疾病的防治方面,華佗善辯證施治,他用刺血療法治癒了頭暈目眩、視物不清(類似高血壓、腦動脈硬化)患者的病症。

他總結並創造“五禽之戲”,仿鹿、熊、虎、猿、鳥的動作時常操練,可強身除病。身體若有不適,做一禽之戲,汗出,即感輕鬆。華佗還重視節慾保健,他創制了一種具有抗衰老作用,久服可利五臟、輕身、烏髮的藥物

孫思邈

藥王

醫學家和藥學家

孫思邈,京兆華原(今陝西省耀縣)人,約生於隋開皇元年(公元五八一年),卒於唐永淳元年(公元六八二年),活了一百零二歲(有的考證活了一百四十一歲)。人們把他當做“神仙”,尊稱為“藥王”。

中國歷史上的那些名醫,你知道他們的成就和論著有哪些嗎?

他從小勤奮好學,七歲讀書,每日背誦一千多字有“聖童”之稱。到了二十歲,已精通諸子百家學說,既“善談莊、老”,又“兼好釋典”,學問非常淵博。隋唐兩代帝王屢次請他做官,他都“固辭不受”,而立志學醫,他的這種認識,是從切身體驗中得來的。

他所著的《備急幹金要方》,簡稱《幹金要方》,共三十卷,內容極為豐富。分醫學總論、婦人、少小嬰孺、七竅、諸風、腳氣、傷寒、內臟、癰疽、解毒、備急諸方、食治、平脈、針灸等,共計二百三十二門,收方五千三百首。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書中首創“複方”。

《傷寒論》的體例是~病一方,而孫思邈在《幹金要方》中發展為一病多方,還靈活變通了張仲景的“經方”。有時兩三個經方合成一個“複方”,以增強治療效果;有時一個經方分成幾個單方,以分別治療某種疾病。這是孫思邈對醫學的重大建樹,是我國醫學史上的重大革新。

他還打破當時醫學界“各承一業”的陋習,主張用綜合療法治病。他說:“良醫之道,必先診脈處方,次即針灸,內外相扶,病必當愈”。他本人用藥、用針、用灸都很精熟,對病人,不問“貴賤貧富”,不分“晝夜寒暑,飢渴疲勞,一心趕救”。

一次,他在路上看到幾個人抬著棺材在前面走,從棺材裡滴出幾點鮮血,後邊跟著一個老婆婆,傷心大哭。這種情況引起他的注意。一問,才知道棺材裡的“死人”是老婆婆難產剛死的獨生女兒。他告訴老婆

婆,產婦並沒有死。於是開棺搶救。一看,產婦臉色蠟黃一絲血色也沒有,同死人無異,但一摸脈搏還在微微的跳動。孫思邈選定穴位,只紮了一針,不一會,產婦就甦醒過來,胎兒也順利下產。

葛洪

小仙翁

預防醫學的介導者

葛洪,字稚川,號抱朴子,人稱“葛仙翁”,丹陽句容縣(今江蘇省句容縣)人。約生於晉太康四年(公元二八三年),卒於東晉興寧元年(公元三六三年)。晚年,他隱居在廣東羅浮山中,既煉丹、採藥,又從事著

述,直至去世。

中國歷史上的那些名醫,你知道他們的成就和論著有哪些嗎?

“不學而求知,猶願魚而無網焉;心雖勤而無獲矣”。這是晉代科學家葛洪在治學上的一句名言。

他是古代一位鼎鼎有名科學家,在醫學和製藥化學上有許多重要的發現和創造,在文學上也有許多卓越的見解。他的著作,約有五百三十卷。不過,大多已經散佚,流傳至今的,主要有《抱朴子》和《肘後救卒方》。

書中還記載了一種叫瘼犬咬人引起的病症,病人非常痛苦,只要受到一點刺激,聽到一點聲音,就會抽搐痙攣,甚至聽到倒水的響聲也會抽風,因此,有人把這種病叫做“恐水病”。葛洪首創地應用狂大的腦敷貼在被皎傷的創口上,以治療狂犬病的方法。狂犬腦中含有抗狂犬病物質,到十九世紀法國巴斯德才作了證明。書中對天花(天行斑瘡)症狀、結核病(屍注、鬼注)的記載,都是醫學文獻中最早的記錄。他不僅明確記了病狀和發病過程,而且還明確無誤地指出它們的傳性。所以,稱他為“傳染病學專家”,一點也不過分。

其實,葛洪真的是神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