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的發展,主要是哪些城市的功勞?

天恆易聞


江蘇有三個新一線城市,分別是蘇州、南京、無錫;全國百強縣江蘇佔了約四分之一,前十個百強縣江蘇佔了六個,更厲害的是江蘇包攬了前四名,分別是崑山、江陰、張家港和常熟;加上太倉第七位、宜興第九位,全部都在蘇州和無錫。不得不說江蘇人牛,蘇南人牛。因為這些上榜的名單中,全部在蘇南。這算不算那些城市的功勞。

翻開歷史,蘇州曾經是經濟興盛、文化發達、人才薈萃之地。不說出過多少狀元和名人,單就蘇州的手工業名譽天下,在古代提起“蘇作”就像提起文革時的上海產品,現在出自德國和日本的產品。簡單說,早在兩漢時,蘇州是當時中國的第二大城市;唐朝時,江南首郡;南宋時,“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湖熟,天下足”已美滿天下。明代富甲天下,吳門四大才子……。只因明末清初蘇州士紳多數人的傳統觀念仍根深蒂固,到了清末民國基本敗落了。蘇州現在奮起直追,一個很現代化城市,要說相比那個時代在國內的地位,真正的“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估計還要努力一把,相比之下蘇州還有潛力。

無錫,在解放初全國經濟水平排名第七位,曾經的米碼頭、絲碼頭、布碼頭、錢碼頭,一派繁榮的景象,幾乎可以說沿著明清一路發展過來,一直沒有歇息、一直很努力。到民國時期的全國經濟的四大家族,無錫出了兩家,第一的榮家(以榮宗敬和榮德生兄弟為一代,榮毅仁為第二代,被毛主席譽為解放前中國唯一一個財團,曾經對我國經濟的發展起到非常積極的作用),當然還有第四的唐家(唐家枝繁葉茂,很多後代現代還赫赫有名,香港原財長唐英年便是一個)。無錫的民族工業在當時是一流的,曾經做過江蘇經濟老大。無錫的現在呢,比之於這段歷史的影響力,真的還缺了些什麼。

南京就更不用說了,中華民國首都,全國政治、軍事、文化和經濟中心,其經濟實力排名全國第五。南京最多曾有13個區,以至於解放初期南京市各區竟以數字為命名的,可想而知那是一個什麼樣的南京。據說解放後還差一點當上共和國的首都,足見解放前後的地位和影響力。解放後,整個江蘇得到國家鉅額投資只有南京才有,如揚子石化、金陵石化、南鋼、躍進汽車等。與蘇錫常的一些央企,不在一個水平線上的。有些江蘇人認為,南京拖了全省的後腿,不過現在已經超過了無錫,總算舒了口氣。試想南京要跑上曾經的全國第五位,不知要費多少努力。

揚州,這個煙花三月讓人魂牽夢縈的溫柔之鄉,曾經的鹽商是那麼富有耀眼,甚至有人說揚州在最富裕的時候:“就人口規模而言,揚州人口50萬,居世界第六。就文化地位而言,揚州排名世界第一,第二是北京,第三是羅馬,第四是巴黎”。不管真假與否,揚州確實輝煌過。南通,一個臨江靠海緊挨著上海的城市,在中國近代文化科教史上,南通號稱為“中國近代第一城”,創辦第一所師範學校、第一所紡織學校、第一所盲啞學校等,竟有“七個第一”,。

放眼整個蘇北地區,幾乎是一馬平川,劉邦故里、韓信釣臺、二喬(喬冠華、胡喬木)故居都在這塊廣袤的土地上……,箇中故事與傳奇書寫不盡。當然,還有新亞歐大陸橋東方橋頭堡、孫悟空的老家花果山--連雲港等。江蘇夠闊的吧!

為什麼說江蘇是一個“看看內部有差距,比比全國很先進;看看誰都有功勞,比比誰都有不足”的省份呢?

江蘇的13個城市據說全部進入國內城市百強,夠厲害的;全國恐怕找不到第二個省份,如果細數中國才275個地級市,其實也沒有那麼神奇。江蘇13個地級市的差別還是很大的,排名第一的蘇州與最後的宿遷竟有7倍之多。對不起,這裡沒想貶低宿遷,而是想說明一個事實。

江蘇蘇南與蘇北城市發展的差距,從歷史上主要來自於三個因素:一是蘇北在解放前,一直困擾於水利,淮河發洪水,蘇北大遭殃,這對一個高度依賴農業的地區不得不是一個致命的打擊,積重難返,想富都難;二是建設鐵路之初,整個蘇北除了最北部徐州以及連雲港,幾乎全部繞行,可想而知早期工業化革命成果無法惠及蘇北,輸在了工業革命的起跑線上;三是蘇北相對離開上海較遠,其經濟輻射、文化影響、產業互補都被蘇南捷足先登了,加上長江阻隔,原有基礎條件差,蘇北與上海的百年崛起基本關係不大。這對蘇北的總體發展是一個很大的遺憾。

現在這些矛盾基本迎刃而解,這從近十幾年蘇北的迅猛發展,全部進入全國百強城市這一事實可以得到充分證實。不說誰的貢獻大,就說誰的潛力大,依據現在江蘇的格局和條件,蘇北相對蘇南具備較大的人口和空間紅利,一旦得到正確的釋放,哪怕暫時是粗放型的,也會比蘇南發展得快。如果他們及時吸取蘇南集約型、品牌型和科技型的發展路子,到時候誰的功勞大自然會見分曉。

看好蘇北、看好江蘇!

(2018.11.4。北京)


朱錫北


江蘇是均衡發展的代表,不搞明星戰略,更不搞捨車保帥的一城獨大。江蘇所有13個地級市全部進入中國百強,包括從淮陰(今淮安)拆分出去的宿遷,和揚州拆分出去的泰州,這在全國範圍是絕無僅有的。

從經濟總量看,蘇南及長三角經濟圈城市明顯高於蘇北,但是從近20年平均增速看,全省各市卻相差不大,蘇北並不落後,不算拖後腿。也就是說,各城市佔全省經濟的份額基本沒變,貢獻率保持恆定,比如說一頭一尾的蘇州和宿遷,經濟總量始終維持在七倍左右。

從中國有GDP統計開始,江蘇總量一直排名前三,人均GDP始終第一,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在前二,這在全國是唯一。江蘇取得的這些發展離不開全江蘇人民的努力,離不開所有地區的貢獻。互幫互學,共同進步始終是江蘇的發展戰略。





漂飄12


江蘇建國後十多年一直是向南京輸血輸人,從安徽和揚州鎮江硬生增加了三百多萬人,也硬生生改變了省會文化構成,語言淮化,然後鎮江大出血向南京讓地,承擔了蘇錫常鎮巨量債務,鎮江的成全也給蘇錫常撥開雲霧前途一片光明,華西村開始創業,鄉鎮經濟奇蹟領跑全國,但改革開放東風被南風壓倒,浙江大批人創業經濟體量達到江蘇75%。

面對大機遇上海人帶來了訂單在開啟了江蘇新一輪工業投資,民營經濟來了,當年的鄉鎮企業受到衝擊。首當其衝是蘇錫常,江蘇各地政府一把屎一把尿的養這群鄉鎮企業,一批有眼界的蘇州人越過上海人做起了國際貿易,紡織業第一個走出去。無錫鄉鎮企業依靠政府的努力做大,無錫經濟崛起。

民營經濟超過國有經濟,這時新加坡總理訪問江蘇希望在無錫設置開發區被否,蘇州截胡新加坡工業園破土,外資爆發了。

蘇北民營經濟在揚州南通慢慢發展。崑山縣堅持以農業發展為先,外資瘋狂投資上海,蘇州也分了一杯羹,上海把低端外資的投資放在郊外人口快速增加大城市病露出苗頭,上海跟蘇錫常建立了工業轉移契約,無錫抓住機會斬獲最多,崑山免稅建廠開掛的外資模式創業,江陰鄉鎮轉民營政府加持的資本模式創業,兩地開始飈經濟。無錫國企,民營,外資,滬資共進,蘇州多點開花,外資當先,微微領先。南京被摔得老遠。穩坐第四城的揚州不久後析分出泰州地級市,給了未來的南通一次機會。

老江做莊,上海加快向江蘇輸血,臺資來了,全國一大半的臺資安排在了崑山和蘇州,打工者天堂的二十年蘇州和無錫誕生。南水北調,西氣東輸,宜興為市鎮河道換水,臨時種樹種草獲得全國衛生城市被撤銷,汙染極重的江蘇開始重視環境保護,化工廠向尚不發達的蘇北轉移。

蘇州無錫逐漸做大,上海開始帶著南通玩,江蘇迎來高歌猛進的2000-2010年超過山東坐二望一。

歐美不斷提起紡織品反傾銷使中國經濟陣痛,江蘇決定打造強大完善領先的高端裝備製造業,大力扶持民營經濟,國企轉民營,固投保增長,太湖水事件蘇錫常兩萬家企業北漂,蘇北獲得一輪強有力的重工業投資,江蘇內部平衡保持蘇州無錫的上進勢頭,把南京南通的經濟上心頭



海濤202625126


蘇錫常為江蘇省貢獻了GDP,南京為江蘇提高了綜合實力,我們徐州為江蘇貢獻資源,,和蘇北的綜合實力,雖然徐州經濟質量如GDP人均,民富等不如蘇錫常,綜合實力不及南京,但也是個不錯的城市,南京看似被你們說的那麼不堪,但是南京的高教醫療,科技,等在江蘇是老大般的存在,江蘇省十三市的建立,不是沒有道理。


異次元亞波人


江蘇的發展,是全體江蘇人的功勞!是我江蘇人民用勤勞和智慧構建的!不存在是哪個或哪幾個城市帶動!雖然蘇南、蘇北發展有相當大的差距,蘇南地區憑藉區位優勢先發展了起來,且勢頭強勁!但是,蘇南蘇北只是差距!不是說蘇北拖了江蘇的後腿!蘇北城市這幾年的發展有目共睹,不是不發展,只是還需要時間;不是發展的不快,只是因為歷史、區位等因素還沒能跟上蘇南地區的腳步!可是放眼全國,蘇北地區無論在經濟、教育、產業等領域的發展可圈可點!所以整個江蘇的發展絕不是一兩個城市的發展而是全江蘇的發展,是全體江蘇人的功勞!

不是南京的江蘇!不是蘇州的江蘇!!更不是蘇南的江蘇!!!江蘇,是我們全體江蘇人的江蘇!江蘇,是不可分割的江蘇!


懶畫睂


江蘇的發展可以說是天時地利人和共同作用的結果。

先從天時開始說起。改革開放後,80年代初期,江蘇南部的蘇錫常地區就抓住機會開始了鄉鎮經濟模式的摸索。到了90年代,又緊緊抓住了上海浦東開發的這個紅利,加強引進外資,加強和上海的合作以及承接上海的產業轉移。在發展外向型經濟的同時,也沒有忘記積極使用民資。使得經濟發展呈現多元化。

地利方面來說,江蘇在全國是少見的,幾乎整個省份都是平原的地方。沒有山區,可開發地多,這使得江蘇在製造業轉移方面有著非常巨大的優勢。蘇南先從上海承接了製造業的轉移。在人力資源成本和土地使用成本倍增的情況下,蘇南向蘇北及時轉移了很多低附加值高能耗高汙染的產業,比如化工業。於是,蘇北的工業化也進行得如火如荼。 而蘇南方面朝向高附加值的製造業和服務業轉型,雁型的產業轉移在江蘇內部就可以並且正在發生,使得全省都在齊步前進。

人和方面,江蘇的人口流動有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大量相對不富裕的蘇北人口不是向外省,而是像蘇南流動。這使得蘇南有源源不斷的勞動力,而相對不富裕的蘇北地區也會因為有打工者的資金匯入而有財富積累。還有一個非常值得提到的現象。就是江蘇的教育,中小學教育水平相對平均,沒有出現諸如其它省份一樣的教育資源過於集中於省會或某個特定城市的現象,所以江蘇相對的勞動者素質普遍較高。至於高教資源,江蘇的高等教育資源更是冠絕全國,使得江蘇擁有充沛的科研力量為經濟發展助力。江蘇的領導班子們也非常給力,給江蘇發展做長期規劃之餘還不停的學習上海江蘇廣東的經驗來完善江蘇的經濟發展模式,使得江蘇的經濟發展始終有目標有方向。

還有一點,即使是大家所詬病的蘇北貧窮地區,也有不少本地生長的全國知名企業(徐州的徐工機械,淮安的富士康,宿遷的洋河酒業,連雲港的恆瑞製藥,鹽城的起亞汽車),這一點就使全國絕大多數省份無法企及。再加上現如今蘇南轉移來的一些工業,使得蘇北的工業化進程大大加快。

其實條件還有很多(譬如:歷史原因,江蘇一直是全國首富之地,並有好學之風,使得民眾樂於接受新鮮觀點和事物),篇幅原因並未一一列舉。但總的來說,江蘇這種天時地利人和的發展條件全國罕有,正是這種財富使得江蘇的發展始終在全國名列前茅。


老移民楊老師講英語


蘇州~蘇州~蘇州!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萱鍹楦渲煊塇


主要靠上海的功勞,近上海得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