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的千里眼、順風耳,毛主席說解放戰爭勝利後要把最大的獎章發給他

在與美軍的談判中,他寸步不讓,開新中國氣象事業的先河;在解放戰爭時期,他創造性地構建了戰略無線電通信聯絡網,為中共中央的戰略指揮提供了通信保障;

毛澤東說:解放戰爭勝利後,要給王諍頒發一枚最大的獎章。

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對日本宣戰。美軍為了保證自己的飛行安全,就必須要及時準確掌握沿途的氣象狀況,在飛行線路上設立多個氣象站。

紅軍的千里眼、順風耳,毛主席說解放戰爭勝利後要把最大的獎章發給他


1944年7月的一天,美軍駐延安觀察組正和中央軍委的代表進行著一場激烈的談判。美軍要求在我華北、華東各抗日根據地,建立他們的氣象觀測網和氣象通信網。爭論的焦點是設備和人員以及氣象網由哪方負責建立,因為這涉及到氣象網的歸屬問題。而和美軍談判的代表就是王諍。

紅軍的千里眼、順風耳,毛主席說解放戰爭勝利後要把最大的獎章發給他


當時,美方以八路軍不懂氣象觀測技術、沒有氣象器材為由,堅持由美方派出人員,到我各根據地建立氣象站。王諍在談判過程中敏銳地覺察到,這個氣象網不僅可以傳送氣象資料,還可以傳送情報。因此,從一開始,他就堅持以我為主的方針,據理駁斥,寸步不讓,並向美方提出了3個要求。

紅軍的千里眼、順風耳,毛主席說解放戰爭勝利後要把最大的獎章發給他


經過多輪艱苦的談判,王諍以自己淵博的知識,熟練的英語會話能力,始終掌握談判的主動,讓美軍談判人員無比佩服,最終達成了全部的協議。

抗戰勝利後,美軍觀察組氣象站的使命宣告結束,人員即將撤離延安。王諍報送軍委批准,從延安自然科學院、邊區政府等單位抽調了一批年輕幹部,由張乃召負責,接收了氣象站設備,補充了人員。由此,組建了我黨我軍歷史上 第一個氣象臺——延安八路軍總部氣象臺。

紅軍的千里眼、順風耳,毛主席說解放戰爭勝利後要把最大的獎章發給他


圖 | 延安八路軍氣象臺第一批工作人員

1946年6月下旬,國民黨軍八個整編師又兩個旅,約22萬人,對中原解放區發起大規模進攻,致使全面內戰爆發。為了保障延安與各戰場的聯絡暢通,王諍下令軍委三局辦公室人員,包括他自己,要“保證每天24小時不離開話機。”

1947年春,蔣介石開始重點進攻山東、陝北兩個地區。3月13日,國民黨軍胡宗南部15個旅分兩路向延安推進。不久,又增加到34個旅,總兵力達到了25萬人,十倍於西北地區的解放軍。

3月18日晚,在國民黨軍進攻延安已清晰可聞的槍炮聲中,毛澤東、周恩來依依不捨地告別居住了十年的延安。

為了確保黨中央和毛澤東能在陝北指揮全軍,王諍創造性地構思並實施了一種奇特的戰略無線電通信聯絡網。這個通信聯絡網有一個拗口的名字,叫前輕後重的梯次配置。

紅軍的千里眼、順風耳,毛主席說解放戰爭勝利後要把最大的獎章發給他


圖|解放戰爭時期,王諍繪製的通信聯絡網圖

在轉戰陝北的一年多時間裡,由王諍設置的戰略無線電通信聯絡網,順利地保障了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對各戰略區的指揮和密切聯絡。周恩來將此作戰指揮模式概括為“中央委員+電臺=黨中央”。

從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軍委三局的超負荷運轉達到了新的高峰,無線電臺的功效也發揮到了極致。毛澤東親自看過的由總檯收進的各野戰軍電報達千餘份,中央軍委發往前線的電報共計408份,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央領導人通過無線電通信,掌控全局,運籌帷幄,指揮各野戰軍決勝於千里之外。

全國勝利在即,此時王諍正在負責組織領導全國電信接管工作。就在這時,一個讓他終生難忘的任務又交給了他:參加籌備開國大典

接到任務後,王諍立即和軍委三局科技處利用繳獲的器材,成功地為天安門廣場安裝了擴音設備,還參與研究了空軍編隊飛行指揮;他所提出的電動升旗方案得到採納,他為開國大典的現場通信,更是做出了周密的安排。

1949年10月1日拂曉,開國大典籌備委員會主任周恩來,親臨天安門閱兵總指揮部聽取彙報。

周恩來問王諍:“通信線路、廣播線路、升旗線路有沒有迂迴備用?”“有!”王諍答道。

周恩來又問:“升旗電路失靈怎麼辦?”回答是:“升旗電路共有三條,廣場左中右各一條互為備份。若全部斷了,即以無線電發出信號用人工代為升旗。”“有把握嗎?”“萬無一失!”王局長回答得堅定而自信。

下午3時整,天安門廣場歡聲雷動,一個偉大的時刻到來了。在隆隆的禮炮聲中,毛主席按動電鈕,第一面五星紅旗冉冉升起。從當時拍攝的影像上可以看到,一位工作人員就在話筒邊,他是王諍派來負責技術工作的傅英豪,隨時為現場設備提供保障。

紅軍的千里眼、順風耳,毛主席說解放戰爭勝利後要把最大的獎章發給他


王諍對於開國大典賦予的光榮使命,真正做到了“萬無一失”。人民通信兵從南昌起義中誕生。在此後的革命戰爭中,人民通信兵逐步實現了從分散人員到初步編成建制、從發展人工交通網到建立無線電通信的跨越。

王諍,以他對黨的忠誠,精湛的技術,不畏犧牲的勇敢精神,成為了這一歷史跨越的開拓者與見證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