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恐怖主义组织红军旅RAF与革命型恐怖组织异变

2008年,德国法国合拍了一部电影《巴德尔和迈因霍夫》,导演尤利·艾德尔曾执导过我们熟悉的《恺撒大帝》、《尼伯龙根的指环》等片。或许是导演和演员的实力,或许是题材,这部电影上映后就成为德国2008年最卖座的电影,还代表德国参加了2009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争夺。该片被称为继《窃听风暴》后,又一部挖掘德国上世纪70年代黑暗岁月的史诗巨制。

影片中的恐怖组织巴德尔和迈因霍夫集团,就是70年代德国恐怖主义组织德国红军旅RAF,取RAF两个首脑巴德尔和迈因霍夫的名字为组织名。

德国恐怖主义组织红军旅RAF与革命型恐怖组织异变

《巴德尔和迈因霍夫》海报

德国红军旅,是一支恐怖主义组织(也把它称为左翼组织),其主要活动时期为1970年代,但一直存续到1998年才解散。在冷战时期东西方对峙的背景下,该组织成员以德国“国家道德腐败”的名义,犯下34次谋杀案以及许多银行强盗案与爆炸攻击案件,造成了34人死亡和无数人受伤。当时德国一部分年轻人崇拜他们,把恐怖分子视为英雄。

红军旅成员在西德各地抢劫银行、绑架人质、埋设炸弹,搞针对政府和平民的恐怖袭击。他们中的一些人在约旦同巴勒斯坦人民解放阵线一起训练,并参与了巴人阵的军事活动。

德国恐怖主义组织红军旅RAF与革命型恐怖组织异变

《巴德尔和迈因霍夫》海报

该组织的主要骨干成员有安德列亚斯·巴德尔、乌尔丽克·迈因霍夫、古德龙·安司林、霍尔斯特·马勒等。二号首领迈因霍夫,是一名女性。

迈因霍夫很小时就父母双亡,和妹妹在母亲生前好友家中寄养。随着年龄增长,迈因霍夫越来越认为社会对她不公平。迈因霍夫婚后离开双胞胎女儿和丈夫,辞去在报社的编辑工作,将自己的绝大多数时间用来参与恐怖组织的活动。1970年5月,迈因霍夫与几名同伙一起劫狱,救出了另一个极端分子安德里亚斯·巴德尔。二人都有通过暴力行为反对政府的想法,很快自称“城市游击队”的巴德尔迈因霍夫团伙组织起来。此后两年中,西德发生了多起恐怖事件,绑架、暗杀、爆炸、抢银行,手无寸铁的平民成了恐怖分子袭击的主要对象。在这些事件的背后,都有巴德尔迈因霍夫团伙及其同盟组织在指使。迈因霍夫逐渐成为一个嗜血成性、以杀人为乐的恐怖魔头。2008年的这部影片,真实展现了这段历史。

德国恐怖主义组织红军旅RAF与革命型恐怖组织异变

影片中的巴德尔与迈因霍夫

在恐怖主义组织的历史中,革命型恐怖主义在上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末十分活跃,德国的RAF、日本的赤军、北爱尔兰的爱尔兰共和军、巴勒斯坦的“人阵”,拉美的“卡洛斯”等都属于此类型的恐怖主义组织。

起初,他们大多数是一群对世界的痛苦和不公平心怀不满,意欲改变世界不公平现象的年轻人。他们到底是怎么一步步地走向恐怖主义实践活动的呢?

巴德尔和迈因霍夫,早年,他们应当被称之为革命理想者。他们因为感受德国右翼分子对美国越南战争的纵容,对世界其他地区人民不幸的同情而起事。他们试图通过自己的行动,获得媒体和人们的关注,试图唤醒德国人对世界不公平的同情。但是,在实施所谓的“城市游击战”的过程中,他们的行动逐渐异化为恐怖主义行为。从开始的抢劫银行获取活动经费,袭击大企业和美军驻德基地到后来核心成员被捕后,狱外残余分子为了营救而实施的赤裸裸地恐怖暴力措施——杀死大法官,绑架企业主,劫持客机等,此时的RAF已经成为彻底的恐怖主义组织。

同情、愤怒、怨恨是民主革命型恐怖主义组织的原动力。他们对世界其他地方悲惨遭遇心怀同情,对霸权主义者暴力压迫异常愤怒,对本国政府与霸权主义者同流合污充满怨恨。

德国恐怖主义组织红军旅RAF与革命型恐怖组织异变

红军旅标志

革命理想何以异化为恐怖主义行动呢?

首先,这些所谓革命者的行动只是出于义愤,出于感同身受的对灾难与屠杀的激动与不满。影片中古德龙在家中看电视时因美军的越南战争行为而激动地怒斥家人,在火烧右翼施普林格出版集团后那个光着身子口中疾呼“德累斯顿、广岛、越南”的男子,就是这种与处于战争中的灾难人民感同身受的表现。无政府主义者鲁迪·杜奇克的演讲词也证实了这一点,他说:“越南每天都有炸弹落下,我们要声援他们。不仅要期待这些受害者获胜,更要与他们一起奋战。生死与共,胜败相随。”

恰如我们历史教科书中所说的无产阶级国际义务性质的良好愿望和纯真目的,看似真实无私,崇高美好。但是,这些革命者空有美好的愿望和理想,却没有明确的政治信念,他们的行为缺乏理论的支撑,有的只是激愤和惩罚心态,有的只是怨恨与报复措施。

其次,巴德尔与迈因霍夫革命组织缺乏明确的政治行动纲领和目的。如果说有什么目的的话,那就是唤起周围的人们对这个世界正在承受的灾难与不公平的重视。古德龙在第一次被捕受审时说:“他和我把炸弹放到百货商场,我们这么做是为了抗议民众对于越南种族灭绝的漠视。” 古德龙的话真实反映了城市游击战的目的,即制造针对平民的恐怖袭击活动的目的只是唤起牺牲在自己炸弹下的更广大的人们的重视。

再次,这些所谓的革命者的革命手段实质上是恐怖主义行为。革命者发动的“城市游击战”,针对的目标既有政府警察和右翼企业,也包括商业银行、客机、普通店员和法官妻子这样的平民目标。

革命行动与恐怖主义行为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是否不择手段地发动对平民的袭击,是否区分军事目标与平民目标。而从该集团发动城市游击战开始,他们就没有区分这种差别,从始至终一直为了袭击效果而袭击,为了获得影响而袭击,大量的平民也成为恐怖活动的牺牲品。

影片中的第一起暴力活动 就是针对平民目标的,巴德尔在制造炸弹,准备对百货商店实施袭击时,对同伴质疑自己的行为会造成普通人伤亡时说的一段话也显示出了他们只是渴望暴力的效果,只是渴望巴德尔眼中的“新闻头条”,而不考虑暴力本身对普通人的伤害。

德国恐怖主义组织红军旅RAF与革命型恐怖组织异变

红军旅(巴德尔与迈因霍夫)主要成员

在屡次恐怖袭击活动后,西德政府加大了打击力度。迈因霍夫在1970年被捕入狱,巴德尔也在1972年入狱。1976年,迈因霍夫自杀在狱中。到了1977年,“红军旅”的恐怖行动达到了高峰。他们绑架了西德雇主联合会主席施莱尔,要求释放狱中被押的巴德尔及其同伙。在杀死4人讹诈政府后,西德全国宣布进入了紧急状态,总理施密特发表电视讲话严厉打击恐怖分子。境外恐怖分子与之配合,巴勒斯坦恐怖分子劫持了汉莎航空的航班并飞往索马里摩加迪沙。西德特种部队在5天后解救出人质,红军旅残忍地杀害了被绑架的施莱尔。整个事件历时44天,这就是让后人毛骨悚然的“德国之秋”。绑架讹诈失败后,巴德尔在狱中自杀。

巴德尔和迈因霍夫,作为红军旅的第一代领导人,他们没有指导该组织的政治信念,没有行动目的的规划,没有具体行动措施的限制。等到第一代因暴力活动入狱后,狱外分子就只有赤裸裸的暴力恐怖活动了。

这时候,连最起码的革命理想也已经丧失,有的只是为营救而暴力,为舆论效果而扩大暴力。

此时,它已经是彻底的恐怖主义组织,连革命的旗号都无从找起。但这个恐怖组织,一直在德国活动着,虽然其声势早已不如70年代。直到1998年,该组织才宣布解散。1998年8月,路透社收到了一封来自红军旅的关于自行解散的信笺,宣布:今天,红军旅形式上的城市游击队也成为了历史。

革命,就这样异化为恐怖主义行动。革命,只是恐怖主义行动的话语遮掩。

事实恰如汉娜·阿伦特在《论革命》中所说的“自由的深渊”",革命永远难以逃脱的悖论。革命一方面要消灭旧秩序,另一方面又要建立新秩序,而当试图建立新秩序时,革命者已经逐渐泯灭了革命最初的本来面目和原初真意,革命成为了惨绝人寰的杀戮,革命者成为吞噬自己同胞的生命的恶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