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宗的上海生煎,可不是“皮薄汁多”,祕密都在這裡!

摘要:生煎饅頭是上海最有名的小吃。許多人認為“薄皮多汁”是上海生煎的特點。事實上,這是錯誤的。上海真正的生煎完全不是這樣滴。讓老師傅講講上海學派的煎經吧。

正宗的上海生煎,可不是“皮薄汁多”,秘密都在這裡!

生煎,是上海最有名的小吃之一。上海人有沒有餡都叫饅頭。

如今,許多人認為“薄皮多汁”是上海生煎的特點。事實上完全不同。

正宗的上海生煎,可不是“皮薄汁多”,秘密都在這裡!

首先,皮有三種,不發、半發和全發麵的。

全發麵,也叫全發酵。麵粉加溫水、酵母——講究的還要加入昨天留下的一小塊麵糰,每天的麵糰絕不會完全用完,總會留下一小塊摻入第二天新發的麵糰,和老滷有點異曲同工之妙——揉成麵糰,靜置15分鐘左右(這叫醒面,時間還得根據溫度變化,夏天時間短冬天時間長,由店裡的老師傅掌握),然後再搓成長條,平均切成劑子擀皮,包好餡料後,還要再醒面大約半小時,才能下鍋煎制。全發麵經過兩次醒面,所以麵皮比較厚實,但口感鬆軟,而且還能吸附肉餡的湯汁,就連麵皮也會有肉餡的味道,吃起來有味道。不過,全發麵必須要事先較長時間的準備,不能隨用隨發,一旦麵糰用完了,也就只好停灶打烊了。最地道的海派生煎都是全發麵的,大壺春就是代表店家。

正宗的上海生煎,可不是“皮薄汁多”,秘密都在這裡!

切成劑子前要先醒面

正宗的上海生煎,可不是“皮薄汁多”,秘密都在這裡!

包好後再醒一次

半發麵,又稱半發酵面。麵粉溫熱水後,酵母揉成麵糰,不要直接將麵條揉醒,揉搓成條,切劑,皮,餡,然後醒15分鐘左右開蒸。這樣,做出來厚度適中,口感柔和,但比全發差一點。

正宗的上海生煎,可不是“皮薄汁多”,秘密都在這裡!

東泰祥生薑是半發麵的

無發麵,又稱無發酵,俗稱死麵。麵粉加水及少量發酵粉,揉成麵糰,直接切劑,擀皮包餡下入鍋中,讓麵糰在煎炸過程中稍微醒一下。三種皮中,此種厚度薄,鬆軟度最差,還粘牙。皮很薄,冷時容易塌陷。無發麵的最大優點是不需要長時間準備,更適合大規模工業化生產。代表店是小楊生煎。許多原教主義者極不屑於用死麵煎。用死麵就是一個小籠或鍋貼!

餡料:

海派生煎主要兩種流派,一種是不加肉凍純前腿夾心肉的“清水生煎”,另一種是加入肉皮凍“渾水生煎”。前一種餡緊而不呆滯,有少許肉本身湯汁。後一種靠皮凍受熱融化後產生的湯汁,適合熱吃,涼吃比較難受!

正宗的上海生煎,可不是“皮薄汁多”,秘密都在這裡!

因此,海派生煎根據麵皮和肉餡,分為全發麵皮加清水肉餡的“肉心幫”和半發麵皮加渾水餡的“湯心幫”。大壺春代表為“肉心幫”,蘿春閣代表為“湯心幫”。大壺春和蘿春閣當年雙雄鼎立各領風騷,今天蘿春閣已無從尋覓,大壺春還在繼續堅持傳統海派生煎的風格。

正宗的上海生煎,可不是“皮薄汁多”,秘密都在這裡!

蘿春閣原是一家茶館,老闆是上海有名的黃楚九。茶樓不供應茶點,茶客要吃就只好讓夥計到外面買。蘿春閣附近有一生煎饅頭攤味道好客人很多。正好有一天,做生煎饅頭的師傅和老闆鬧翻,黃楚九找到那位師傅,請他到蘿春閣做生煎。這不但鞏固了老茶客,還吸引一大批衝著生煎饅頭而來的新茶客。於是,生煎饅頭也從

路邊灘跨入了店堂,蘿春閣成了上海灘生煎饅頭的頭塊牌子。蘿春閣最早開在浙江路寧波路,後來遷到四川北路橫浜橋,再後來就銷聲匿跡了。

正宗的上海生煎,可不是“皮薄汁多”,秘密都在這裡!

大胡春成立於1932年。創始人是唐妙權,羅春閣老師傅的侄子。他四川川中路自立門戶。為了區分大胡春與蘿春閣,大胡春生煎被“肉心”取代。

正宗的上海生煎,可不是“皮薄汁多”,秘密都在這裡!

大壺春在懷舊的店鋪裡還專門安排了一個大茶壺,今天大湖春的LOGO也是個大茶壺的圖案。

正宗的上海生煎,可不是“皮薄汁多”,秘密都在這裡!

正宗的上海生煎,可不是“皮薄汁多”,秘密都在這裡!

大胡春在四川中路一直經營到2003年。生意一直很紅火。甚至買生煎的籌碼也有幾種顏色。紅就是這鍋。藍得等下一鍋。後來,由於市政建設,原址被關閉。直到2008年,它才在著名的雲南中路食品街恢復營業。2015年,它又回到了原來的位置四川中路開了它的旗艦店,現在它在許多地區開了連鎖店,這已成為唯一一個正宗老字號的海派生煎。

正宗的上海生煎,可不是“皮薄汁多”,秘密都在這裡!

而新π生煎,一味追求“皮薄多汁”。死麵可以做成薄皮,麵糰不需要發酵。但是這樣的皮不能吸收湯,它是一塊生麵糰,沒有層次感,而且還粘著牙齒,口感差很多。同時,因為皮很薄,必須把褶子向下放在鍋裡,否則底不夠結實,不能承受油煎和烘製。所以很難看到整個燒焦、酥脆的底板。當它剛出鍋時很飽滿,但是當熱量消散時,它立即坍塌,沒有賣相。要多汁,在肉餡裡多放些肉皮凍。雖然汁水多,但是太油膩了。所以現在很多店採取了折衷的方法,半發麵用皮凍,走中間路線。

正宗的上海生煎,可不是“皮薄汁多”,秘密都在這裡!

再說,“皮博多汁”是對小籠包的要求,生煎自有生煎的風采。生煎的魅力就在於“煎”,確切說是水油煎——冷鍋冷油,而且油一定要多,行話叫重油。重到什麼程度?一鍋兩斤半生煎,要用一斤半油。上灶之後,就是猛火,當灶師傅還要不停轉動鍋子,保證受熱均勻。等到油差不多幹的時候,有經驗的老師傅光憑鍋子裡的聲音就知道了,然後轉小火,再向鍋裡澆上一大勺水,蓋緊鍋蓋,一定要蓋緊,因為接下來就是靠水蒸氣把生煎的皮蒸熟了。底板要做到脆而不焦,不但要猛火煎,還要小火烘。而麵皮鬆軟則是靠蒸和燜,整個烹製過程是包括了煎、烘、蒸、燜四種方式!這口鍋子也是有講究的,大壺春就一定要用熟鐵鍋,因為熟鐵受熱均勻,底板不容易焦。這口熟鐵鍋還是請專門的老師傅打製的,現在這門手藝也快消失了,據說這口熟鐵鍋就得五千元,可比舌尖上的中國裡介紹的鐵鍋厲害多了。鍋蓋則是用楠木的,楠木可以吸水,不讓鍋蓋上的水汽再落到生煎上。一鍋生煎基本上是在兩斤到兩斤半之間,也就是80到100個生煎是適中的,現在也有用小平底鍋煎,一鍋也就十個左右,精緻是精緻,但卻總感覺少了一點菸火氣。

正宗的上海生煎,可不是“皮薄汁多”,秘密都在這裡!

正宗的上海生煎,可不是“皮薄汁多”,秘密都在這裡!

熟鐵鍋楠木鍋蓋

正宗的上海生煎,可不是“皮薄汁多”,秘密都在這裡!

用小火蒸七八分鐘後,撒上芝麻和蔥花,增加芝麻和洋蔥的香味。通常使用黑芝麻。不僅香氣更加濃郁,而且白色的麵皮和綠色的蔥花相互補充,在視覺上更加豐富。

正宗的上海生煎,可不是“皮薄汁多”,秘密都在這裡!

最後,鍋蓋被掀開,一股蒸汽噴出來,混合著肉類的香味和芝麻和蔥花的香味。美味不能等。

正宗的上海生煎,可不是“皮薄汁多”,秘密都在這裡!

生煎上桌,蘸上米醋——一定得要米醋,不能是鎮江香醋。香醋太濃烈,有喧賓奪主之感,米醋相對比較清淡,更是襯出生煎麵皮、肉餡和底板的不同味道。吃生煎也和小籠一樣,先在麵皮上咬開一個口子,吸吮湯汁,然後麵皮,肉餡,最後才是酥脆焦香的底板。過去物資匱乏的年代,“做人家”的上海人會吃掉麵皮和底板,把肉餡打包帶回家,加上菠菜粉絲,還能燒出一鍋肉丸菠菜粉絲湯。不過這也只有大壺春生煎才能這樣吃,鬆軟的麵皮有肉餡的湯汁,單吃麵皮也有滋味。新派的死麵加肉皮凍做法就不行了,麵皮寡淡無味,肉餡則因為加了太多肉皮凍,帶回家味道就走樣了,而且更為油膩。

正宗的上海生煎,可不是“皮薄汁多”,秘密都在這裡!

正宗的上海生煎,可不是“皮薄汁多”,秘密都在這裡!

生煎是乾的,所以你需要一些湯來配,所以乾的和溼的可以互相補充。很多人認為咖喱牛肉湯是最好的生煎夥伴,但是老人家們認為咖喱牛肉湯太濃了,像鎮江香醋一樣,會遮蓋生煎的新鮮香味,生煎是豬肉餡,湯是牛肉一起會重複。所以最好的搭配應該是全色雞鴨血湯。所謂全色血湯,不僅是鴨血,還有切片雞胗、雞肝、雞腸、嫩雞鴨血,這樣的搭配才是所謂的完美!

正宗的上海生煎,可不是“皮薄汁多”,秘密都在這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