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有什麼吸引力?女皇武則天為何執意遷都?

洛陽有什麼吸引力?女皇武則天為何執意遷都?

武則天的一生可以說是西都長安和東都洛陽兩座都城的協奏曲。她在永徽六年(公元655年)被冊封為皇后後,就不斷隨高宗往返於兩個城市之間。

當兩人第七次移駕洛陽時,高宗駕崩,此時的她竟兀自留在東都洛陽,讓高宗的靈柩獨自返回長安下葬。

年入花甲的則天皇后早就厭倦了這種候鳥遷徙般的生活,高宗一死她立刻決定正式“遷都”洛陽,此之後到中宗復辟的二十多年裡洛陽一直是中華民族唯一的政治中心。

洛陽到底對這個政治女強人有何讀到的吸引力?歷史近千年的古城長安緣何能讓她棄若敝履?

按照電視劇《神探狄仁傑》中元芳的看法,武則天遷都是中了袁天罡“河神獻碑”的陰謀。也有野史記載,武則天在長安的皇宮中總能在夜半聽到死於她手的嬪妃哭泣,致使女皇夜不能寐。

洛陽有什麼吸引力?女皇武則天為何執意遷都?

但實際上,武則天遷都最重要的原因只有兩個字:“就食”。所謂就食,翻譯成白話文就是前往洛陽吃飯。

在西晉之前,中國的農業重心一直都在北方的黃河中下游一代,期間雖伴隨著戰爭和環境變化等因素有所變動,但是一直都在黃河一線東西移動,從未向南越過淮河。

南方的經濟雖然在三國時期得到了發展,但是中原的糧食產量依然大幅領先。

由黃河衝擊形成的平原是耕種的絕佳所在,雖然黃河每隔幾年就會氾濫成災,但河水退去之後沉積的淤泥為種植農作物提供了充分的養料。

所以洪水一退,人們又返回河流沿岸重新開墾,全不在乎河水的再次氾濫。人們不惜冒著黃河氾濫的風險在沿岸平原種植生產,不難推測這裡的糧食產量比其他地方高多少。

首都作為一個國家的政治中心,聚集了農業國家中大部分不事生產的人口。

洛陽有什麼吸引力?女皇武則天為何執意遷都?

這其中包括政府部門裡的官僚胥吏,還有服務於官僚和皇族的家僕眷屬。在西漢時期,長安城內及城郊的人口高達40多萬,到了唐代,長安城的人口更是高達150萬。

為了滿足這些人的飲食,長安只能依靠周邊地區“供血”。

直到隋朝以前,北方地區都能為帝國心臟提供充足的物資供應,所以無論是秦漢還是西晉,都將政治中心定位在黃河中下游一帶。

但是隨著中華民族的發展,聚集在政治中心的人口越來越多,光靠中原地區的糧食已經無法滿足需求。

而隨著社會的發展,長江流域的農業也有了大規模的進步。

在三國時期,長江流域的農業就開始了騰飛,到了隋朝前後,長江流域的穀物產量已經超越黃河流域,南方取代北方成為了中華民族的大糧倉。

如何將南方生產的糧食運到北方成了當權者最大的問題。

古代沒有現在四通八達的陸路交通網,牛拉馬拽的陸路運輸不但耗費時間,還會造成極大的浪費。

洛陽有什麼吸引力?女皇武則天為何執意遷都?

如果用陸路從江浙往長安運糧,光是牲畜需要的糧草價值就幾百倍於糧食貨物。

而到了水面可以利用流水和風做動力,雖然遇到湍流或者淺灘需要縴夫拉縴,但是其耗費已經極大壓縮。

在沒有鐵路交通之前,水路運輸一直都是大陸內部最為經濟的運輸方式。為了能將南方的物資源源不斷的運往北方,中華民族剛從南北朝的分裂局面中走出來就開始開鑿溝通南北的大運河。

隋唐大運河呈輻射狀,中心在洛陽。運河的南部脈絡達到江浙,北部則達到北京。通過隋唐大運河,南方出產的糧食、絲綢、瓷器等物資耗費極小的人力資源就能運往洛陽,再通過陸路從洛陽轉運到長安,滿足都城居民的生活所需。

從隋朝開始,到清末建立連接南北的鐵路線,隋唐大運河及元朝在其基礎上開鑿的京杭大運河一直都是中華民族的經濟命脈。

有了大運河之後,都城長安的“供血”系統由兩部分組成。

第一部分是從秦朝開始使用、中原本地生產依靠陸路運往長安的陸運系統。第二部分就是生產於長江流域、依靠水路運往長安的水運系統。

洛陽有什麼吸引力?女皇武則天為何執意遷都?

在隋唐,每年春季伊始都會有一大批裝滿糧食的漕船從揚州出發,經過近兩個月的航行在四月左右從淮河進入汴河。

但是到了汴河之後這些漕船卻會趕上汴河每年一度的枯水期,於是從汴河到黃河又要經過近三個月時間。

在來到黃河入口之後又趕上黃河的豐水期,待黃河水位線下降之後已進入八九月份,此時這些漕船才能沿黃河西上。

但是這些漕船的終點卻並不是長安,而是洛陽。

在洛陽同陝州之間有一道天塹:三門峽。三門峽位於崤山懷中,此地河流湍急,水中多砥柱石。

通過三門峽的船十有八九會被肆虐的河水吞沒,想要讓遠道而來的糧食到達長安,只能依靠陸路轉運到陝州,繞過三門峽,然後再裝船運到長安。

洛陽有什麼吸引力?女皇武則天為何執意遷都?

漢代的漕船載重往往能超過十五噸,一船的糧食需要五六十輛牛車轉運。而且轉運途中還需要供應牲畜草料和支付大致相同數量趕車人的費用。

所以從洛陽到陝州這一段三百里的陸路花費了全部交通費的一大半,這部分花費遠遠超過了糧食的價值。

為了降低為都城提供糧食的成本,唐朝皇帝只能不定期的帶著文武百官和家眷僕人來到洛陽“散心”。

在唐高宗咸亨年間有四十多個州郡出現天災,中原地區的糧食產量直線下跌。

中原本地陸運和南方江浙水運的兩條腿直接斷了一條。兩條腿走路變成一條腿蹦躂,想要單獨依靠江浙糧食供應首都運行成本太大。

為了不讓文武百官和後宮眷屬捱餓,唐高宗和武后只能帶著文武百官從長安來到洛陽就食。

洛陽有什麼吸引力?女皇武則天為何執意遷都?

隨著唐朝的發展,政府的官員越來越多,依附在政治中心的服務人員更是爆炸性增長。

只要三門峽的天塹一天沒打通,從洛陽到長安這段運輸只會造成越來越多不必要的浪費。

有了這個主要原因,武后才決然把洛陽扶正為神都。

而帝國航運由三門峽造成的問題直到玄宗時期才得到解決,通過在三門峽兩側建立港口倉庫,轉運的陸路距離縮短到了十八里。唐玄宗這才能和楊貴妃安穩的在長安纏綿,不需要定期到東都洛陽“度假”了。

史料來源:郭建龍《中央帝國的財政密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