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總有人會懷疑傳統武術呢?

放牛仙子666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很簡單,因為實戰中傳統武術確實掉過鏈子。

這還不是大陸一家,香港、臺灣都一樣。

80年代以後,我國少數國家級格鬥精英,將摔跤、拳擊、中國傳統武術融合起來,搞出了新一代的散打,這才訓練出一批能夠和國外高手抗衡的高手。

在這之前,傳武大多打的不堪入目,能贏的幾乎都是根據現代格鬥改變的高手


大家看看薩沙的文章。

【薩沙講史堂第四百四十六期】(歷史系列第173講)

本週,中國武林風第一人,武僧一龍,被泰國拳王西提差在一個多回合內KO。怎麼回事?中國武術真的不如泰拳嗎?聽薩沙說一說吧。

泰國古代叫做暹羅。在明代,中國人開始和兇狠的泰拳過招。

當年沒有什麼記錄,勝負並不清楚。不過,明清的中國功夫還是有真材實料的,想來切磋應該是互有勝負。

進入清末,隨著火器的流行,政府對於練武人群的打擊,中國功夫衰落的非常厲害。很多時候,中國功夫已經演變為江湖賣藝的東西,一些拳師還以半真半假的武術甚至舞術混飯吃。

當年中國武師自己切磋不多,誰也不想砸了自己招牌。即便公開切磋,也多是留有餘地,比劃比劃而已。

所以,中國武師自己對抗半真半假,看不出什麼。

可惜,泰拳手不會給中國武師留什麼面子。

泰拳自稱站立搏擊天下第一,現代泰拳有200年的歷史,是一種實用性很強的拳術。

泰拳的殺傷力強,也比較危險。泰拳手比賽的主要目的就是擊倒對方,而不是普通比賽那種憑藉點數獲勝。泰拳手一旦上場往往用盡全力。為什麼?如果泰拳手有所保留,可能性命都難保。

老一輩泰拳手很多被活活打死在擂臺上,時至今日泰國每年仍然要死數名拳手。

練武的人有句俗語:拳擊是玩技術,泰拳是玩命。

可以說,同泰拳的切磋,就是檢驗中國武術強弱的最好東西。

早在民國時期的1921年,泰拳總監受到中華總商會的邀請,組織中泰武術交流賽。

8月6日,泰國派出頂尖高手"高原虎"乃央參戰,中方參加的拳師也有些名氣(一度傳說是鷹爪名師陳子正,但陳此時正在新加坡開館)。

結果讓人震驚!

一個回合不到,中國武師被乃央一腳踢中下巴暈倒,泰拳獲勝。

此次失利以後,中方覺得丟了面子,連續4次向泰拳挑戰。

結果3次都輸,只有武師李德打贏過1次。

海南武師李德,曾經在泰國生活過,對泰拳有所瞭解,賽前進行了針對性的訓練。苦戰3回合,李德攻其弱點,9次將泰拳手抱摔。最終泰拳手受傷無法爬起,李德獲勝。


這一階段仍然是敗多勝少。

最後一場,也就是1924年泰國福建武師挑戰導致重傷後,中泰就沒有繼續交流。這個青年武師膽子很大,但水平不高。他只是業餘愛好者,是曼谷的華裔挑夫。這小夥子學了幾年武術,仗著年輕力壯,主動挑戰泰拳。結果,自然是技不如人。

苦戰2個回合,武師仗著身大力不虧,苦苦支撐,幾次被打倒堅持爬起再戰。

第2回合最後,中國武師已經搖搖晃晃,支持不住。

混戰中,這個武師被泰拳手一腳踢中頸部,隨即用力抱住對方腿部摔跤,眼看就要獲勝。危急之下,泰拳手膝肘並用,連續擊中中國武師頭部天靈蓋,導致後者顱內出血,受重傷。

僑居加拿大的白鶴拳教練李鵬曾經這樣說:泰拳手那雙腳的確犀利,被掃一下,即痛入心脾。那種痛法是一種莫名其妙、令人冷汗直冒的疼痛。

中斷了30年後,1958年香港武術興起,中泰武術再次交流。

可惜此時的香港武師多是靠名氣吃飯,實際功夫平平,還不如20年代。

那一年,2名太極拳師胡勝、張耀強,受泰國僑團邀請,參加和泰拳的交流活動。

10月17日,雙方正式比賽。

名氣較大的拳師張耀強,開始表現不錯。一輪快攻,張耀強將措手不及的泰拳手沙原塞重重摔倒在地。

可惜,香港觀眾沒有高興多久。

幾秒鐘以後,張耀強被對手肘擊打中胸部,當場倒地不起。

至於胡勝就更誇張。

出場僅僅40秒,被泰拳手巴越肘擊打中太陽穴,倒地昏迷。

大敗以後,香港拳師不死心。

1961年5月,香港體壇名流韋基舜發動組團再戰泰拳。結果6局輸了5局,只有1局打和。其中蔡李佛拳師楊康,上場45秒被泰拳手蘇沙利一腳踢昏。

港、臺、澳三角擂臺大賽丙組冠軍,北少林名將黎雄,被泰拳手炳良打得臉部血流不止,被迫棄戰。

賽後黎雄接受採訪,認為泰拳厲害:肘膝並用,四肢全出,長距離拳腳用老後,肘撞膝頂隨之而來,令人顧上失下防不勝防,厲害之至。

連續大敗以後,10多年內,雙方沒有太多交流。

1973年12月,香港武師翟光、鄺漢傑再次挑戰泰拳。

賽前,武師翟光還出了洋相。

翟光自認為必勝,賽前主動要求表演中國武術傳統套路。一時間,擂臺上龍騰虎躍,拳腳無影,精彩至極,翟光受到滿堂喝彩。

正式開戰,僅僅1分多鐘,翟光被泰拳手瑪納勒踢倒,掙扎不起,輸了。

鄺漢傑也很慘,不倒一個回合就被打翻,抬下擂臺。

香港方面大感丟了面子,媒體嘴硬死撐“一是倉猝成軍,未經充分準備;二則是不習慣穿手套,令其功夫絕技無從體現,競賽時吃虧”。

武術界多名資深武師要求參賽報仇,都被國術總會勸阻(知道他們贏不了,怕去了丟人),最終派了一些強壯的徒弟參賽。

泰國方面也降低標準,派了一群二流拳手上場。

香港媒體認為是規則限制了中國武術發揮,此次雙方達成協議:香港拳手可赤手空拳打鬥,自由發揮絕招(但不能插眼踢襠)。

此次比賽盛況空前,有1萬多名觀眾觀看。結果呢?5名中國武師全部告負,堅持長的不過2分20秒,短的甚至不到20秒。

華僑和香港市民大失所望,指責他們是“豆腐拳師”。

寫了這麼多,大家是不是覺得中國功夫沒用?

並不是中國功夫如此,日本人曾經受到過一樣的待遇。

1966年,日本空手道頂尖高手澤村忠挑戰泰拳手,全場被打的體無完膚,最終抬下擂臺。

賽後發現澤村忠受傷16處,在醫院躺了半個月才能下床。

早在3年前,日本武術界就認為空手道可能不是泰拳對手。

1963年,日本極真會首席拳師黑崎健時曾說:對於泰拳師的技術深感驚異,空手道的動作在實戰發揮時相形見絀,給人遲緩之感。空手道的踢技,在與經五百年不斷用腿的考驗所產生的泰式腿踢相比之下,其實效性頓見低劣。肘擊膝撞方面,泰拳運用自由自在,圓活灑脫,而空手道則因拘於'型'(大致相當於中國武術中的套路)之束縛,失去應有的流暢和靈活。

可見,實戰性較弱的傳統武術,無論中日韓美,在泰拳面前就會原形畢露。

為什麼都敗的如此慘?

除了比賽規則以外,關鍵在於泰拳是一種兇狠接近實戰的拳術,壓根就沒有花架子。

泰拳手上臺可以打擂,下臺可以用拳防身甚至殺人。

而中國傳統武術花架子太多,半真半假的大師也太多,和泰拳一碰就見光死,也並不稀奇。

以上似乎和我們沒有關係,其實我們的散打,最初也不是泰拳的對手。

建國以後,我國體育界有識之士,就意識到中國武術很多門派華而不實,實戰能力弱。

在融合各派精華和吸收國外武術經驗後,我們推出了散打這一體育項目。

客觀來說,散打的實戰性強大太多,不過仍然偏重於運動競賽性質。

早期散打比賽很少有KO,多以點數取勝。

結果90年代中泰第一次交流,我方準備不足,對抗不足,吃了大虧。

資料中寫道:梅惠志第一次真正接觸泰拳是在1990年。當時,作為北京武術散打隊的首任總教練,他帶隊參加剛剛設立的京港搏擊會,雖然帶去的都是當時的國家級頂級散打高手,但那一次中國散打慘敗於泰拳。“沒辦法,我一看到泰拳用肘用膝,就只好丟毛巾(認輸)。”

梅惠志說,當時,北京武術散打隊第一次出國,根本不懂什麼是自由搏擊,對泰拳的膝肘攻擊很不適應。“與泰拳硬碰硬,我們根本打不過,拳腳打在對手身上,跟打在皮球上一樣。而當時我們的隊員抗擊打能力比較差,捱上兩三下膝肘就不行了。”此次慘敗之後,梅惠志等人才把泰拳的錄像拿回來反覆研究。“泰拳非常硬朗,主要使用邊腿和膝肘。他們的記分主要是以擊倒而定的,所以踢你時一下是一下,你的重拳他們根本就不躲。但我們的散手沒人家能捱打,散打只有發揮摔法的優勢才有取勝的機會。”梅惠志說。

隨後散打進行針對性訓練,中泰勝負開始逐步趨於平均。這10多年來,頗有泰國拳手被散打血洗的戰績。

拋去拳法不談,就身體素質來說,中國北方的男性明顯要比泰國人更強壯一些。只要訓練得法,中國拳手的勝率應該還大一些。

自然,比賽規則的修改,也是決定勝負的關鍵。允許摔法的比賽中,散打往往有壓倒性優勢(泰拳不允許摔跤)。允許膝尤其是肘的比賽中,散打就會處於很大的劣勢(散打不允許用肘)。

薩沙練過一點拳擊,曾經問過練過散打和泰拳的師兄,到底哪個更厲害。

師兄是這麼說:沒有誰更厲害一說,關鍵要看練武者自身水平如何?還有,練拳是為了幹什麼?如果是打擂,就要看規則對誰有利,誰就能贏。如果無限制格鬥,泰拳因膝肘厲害,似乎略強一些。但散打選手只要掌握要領,發揮自己優勢,也是可以秒殺泰拳的。

至於一龍,武僧的包裝就不提了,實力不能說沒實力,畢竟打了這麼多年,如果菜鳥早完了。

不過,一龍和泰拳老拳王播求的對陣中,可以看到雙方差距還是明顯的。作為一個業餘選手,一龍水平已經很不錯了,但沒有炒作到的那麼高。至於什麼中華第一武僧和民族英雄,就更是不知所云了。

客觀來說,一龍水平和西提差壓根不是一個檔次,大家自己看看比賽就知道。一龍第一個回合基本就是撐下來的,第二個回合能堅持這幾十秒也屬於不易。

薩沙個人認為,一龍不能代表散打的最高水平。但即便散打最高水平,也頂多和西提差伯仲之間而已。

現在主要的問題是,泰拳是泰國的一個職業,每年有大量泰國人從事這項運動。無數業餘選手練拳,有一定成績就會放棄本來職業,成為職業拳手,以此謀生。

泰拳是泰國人生活中的一部分。

薩沙在泰國芭提雅,看過酒吧裡都有泰拳比賽。

同時,泰國甚至亞洲乃至世界,到處都是教授泰拳的拳館,練習者非常多。

散打在中國有多少基礎?

中國頂尖散打高手都是體制內,人數寥寥,比賽寥寥。

播求、西提差之類退役之能打上百比賽,我們散打拳手打的比賽也就是他們一二成而已。

真要想振興中國武術,就學學韓國,把散打作為國術作為學校體育的必修課吧。

中國的小夥子們人人都練散打,幾億人練散打,還能搞不過一個泰國嗎?

【薩沙講史堂第四百四十六期】(歷史系列第173講)


薩沙


傳被質疑很正常啊。主要三個方面

其一,閉門造車,還在搞門派之爭,就連一個陳式太極拳還分化出什麼混元太極,姚式太極,閆芳太極等等。本質都沒變,招式也差不多,就是在表現上有所不同,就拿出來做賣點,就算是自成一派了。李小龍是相對大多數人都喜歡的。李小龍不是一般人認為在詠春基礎上開創了的截拳道。他自已承認,主要是結合了跆拳道,空手道和拳擊的技術才開創了截拳道。但由於也學過詠春,所謂寸勁就是詠春裡的技巧,大家就認為截拳道是發展於詠春。所以實際上李小龍就是集各家所長,所以才成為了一代宗師,他教出的徒弟拿到了MMA冠軍。況且少林將七十二絕技都公開了,也有點這意思。

其二,選材標準僵化,招式教學模式僵化。前兩天看了個心意把選徒,套路打的好,看上去發勁好的就選上。我說這就是傳武的選材的最大問題。練過格鬥都知道,格鬥是要靠腦子的,臨場的反映和選擇都是需要對格鬥有相當認知,需要經過平時的思考與總結的。而套路這種東西,特別是發勁動作,就是反覆練習動作的標準化和展現力。套路中的發勁就是展現力,並不是真正意見義上的打擊力大。只是通過動作的的反差,互拉,協調一致性展現出力量感。所以在格鬥時,這些展現力是沒法化做戰鬥力的。所以選材上的傳統思路就是有問題的。人是活的招式是死的,如何將所學用好在格鬥上,這也是個體系問題。但不能將格鬥教學公式化,好的格鬥教練都是因材施教的,公式化的教學,學員打法都是中規中距的。這也是現在中國格鬥界的通病。

其三,時代是在進步,格鬥的技術也是在進步的。抱著原有的一套自認天下正宗是沒用的。我還是拿李小龍來解釋這個問題。李小龍最大的成就就是把當時格鬥陣地戰為主流的格鬥界,改變成為現今移動戰為主流的打法。李小龍最初學習的就是拳王阿里的步伐,隨後就有了自已的理解和步伐體系。這裡插一句。上面我們也提過,格鬥不是死練,是要腦子的。李小龍的偉大就是創造了一種綜合格鬥的理論體系。並推動了綜合格鬥的進步。

所以說固步自封,自已搞自已一套,只和自已玩的傳武不改變,被質疑是小,失去格鬥本質才為大。


莫提功名利碌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很多人總會以科學的眼光來懷疑傳統武術;其實中國武術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中蘊含的奧妙更非現在都市人可以理解。因為中國傳統武術遵循道家理念,講究陰陽二氣的平衡和中和,加上武學中又分為先天功和後天功、內功和外功等等,且早已超越了現代科學的範疇。


其次懷疑武術的人大多是相信絕對力量的人。很多人在看慣了國外拳擊比賽之後,便開始崇尚絕對力量,以為只憑借力量和速度就可以克敵制勝、所向披靡,其實不然。拳擊雖然有技巧,但是國外拳手施展的只是蠻力而已,而且大多數技巧在我國內家拳眼中只是小兒科,並不是什麼高深武學,如果和名門正派的招式比起來,拳擊更不上檔次。

最後懷疑傳統武術的人是吃不著葡萄說葡萄酸而已。因為他們天賦有限,並沒有機緣巧合接觸到高深武學,便開始做井底之蛙、目空一切等等,甚至開始貶低和詆譭中國傳統武學等等,這樣的做法都是心胸狹隘的表現。正因為傳統武術的龐大和深不可測,我們更應該相信中華武學的力量,並加以弘揚和擴散。

所以,一味地崇洋媚外只會讓我國武術停滯不前,而相信武術、相信名門正派、相信中華傳統,才是正道所在。




關注頭條號武俠小王子,我陪各位一起聊武俠。


武俠小王子李言


兒時的我也曾對傳統武術痴迷過:看《少林寺》、借武術雜誌看,圍著會“兩下子”的人打轉。後來成龍的《醉拳》上映,一度因為模仿劇中的動作,而摔得頭破血流。自認為已經學得真功夫,有一次膽大妄為的向比我高兩個年級挑釁,結果學的招式沒有半點用,反而被別人揍得鼻青臉腫。後來迷戀上了李小龍,看著他縱橫國際武場拳壇,從未遇見敵手。最終將自己存了一整年的零花錢,買了他的真傳——截拳道。現在仍能劈叉的我,還是取決於那時習練截拳道所賜。再後來,隨著自己漸漸長大,功課學業繁重,荒廢習練了兩年的《截拳道》。

我相信不光是我,在國內但凡是小男孩,小時候都有個“功夫夢”或“英雄夢”。特別是七零後和八零後,每個人都在電影中學過幾個招式,比如黃飛鴻的起勢或是李小龍的嘯叫。儘管武術已經成為奧運會的比賽項目之一,但是在日趨激烈的國際搏擊比賽中,傳統武術頻頻敗下陣來,經常被人冠以“花拳繡腿”的稱號。作為一個武術愛好者,不得不說我是又氣又很恨,流傳了幾千年的武術,竟然敵不過現代的搏擊技術,追根溯源還是“不對路”和“閉門修煉”造成的。

就拿現在比較熱的泰拳來說,泰拳講究的是生猛凌厲,善用肘膝是泰拳的主要特點。按照武術“以柔克剛”的思想,太極拳對陣泰拳應該最為合適,然而,泰拳講究的是實戰,太極拳雖能“四兩撥千斤”,但是人家根本不進入你的節奏,隨便一擊都能讓你敗下陣來。所以,傳統武術被人置於非議和鄙夷。作為國人,我強烈建議傳統武術根據實際發展情況進行提升和改進,以便適應現代武術。

還有人說:現在所謂的傳統武術家,並不是真正的高人,真正的傳統武術高手,一樣可以力克現代武術搏擊。只是那些高人的“絕學”幾近失傳,或者高人對他人挑戰和與人對戰不感興趣,壓根就沒有任何意義。話說回來,國人習練現代搏擊、拳擊和泰拳,還是有一定的功底和基礎。雖然傳統武術現在作為表演形式呈現,但是基本功卻是真材實料的。期待傳統武術重耀光輝的一天。


棟哥曰


無論哪種武術都離不開實戰,否則都是王八拳。

遙想當年缺乏實戰經驗時去打跆拳道業餘省賽,一上場就緊張得忘記如何踢腿了。後來打得多了,在一次省賽上以紅帶的等級逼得黑帶二段靠第三回合用黑哨才能贏我。

從我今天對各種武術的觀察,跆拳道是最不適合練來防身的拳種之一。但我認識的一位當過小混混的師兄就靠跆拳道打架。

反正,任何拳種都是實戰出的真功夫。大家平時見到的表演套路,真用在實戰上,得經長期的經驗累積才能提煉出適合自己的招式。“一招鮮吃遍天”,就像散打有這麼多技術動作,難道擂臺上的選手都得全部熟練?其實都有自己特長的攻防手段。

傳統武術也一樣,整套拳種,像形意的,有十三個形,難道都得全部用於實戰?不可能的,哪個成名拳師都有自己特別擅長的慣用的。

而組織歸納哪些更適合自己,得以實戰為前提。

而今天,大環境沒有這麼殘酷的社會環境。而打擂臺,都有商業利益在背後,不是隨便一個去都讓你打的。

因而,傳統拳沒有了實戰積累。練多了,身體素質反應能力好是當然的,打打普通人可以。但對上職業拳手,實戰經驗少的問題就暴露了。

商人們是沒有那麼好心給機會的積累實戰經驗的,都得配合他們作秀炒作。估計很多練傳統拳的人放不下面子幹這些事。

所以,不是傳統拳不能打,是沒那個大環境去鍛鍊人。


雲出無心David


請給我一個不去懷疑傳統武術的理由!

我知道當我打出第一句話的時候就註定了會被噴,但還是那句話,被噴了又不掉塊肉!這裡我所提到的,只是基於客觀的分析,不講故事,不針對任何人,亦請勿對號入座!

先問個問題,自從影像設備問世以來,有資料存世的,傳統武術與其他技擊方式的對戰中取得驕人戰績的,有哪些?請別告訴我某某風。

任何一種技擊方式的誕生,都不會是以表演賣藝為目的,其初衷無外乎講狠或自保。而創立者很多時候都是根據自身的條件,加上在實戰中反覆的摸索,總結成最後的招式,而且是極其實用的招式。換句話說,各門各派的開山祖師都是打出來的!那些是真的有功夫的!可一旦祖師們開山立派、開館授徒之後,有了自己的勢力,群毆多了,對自己個人能力就不會那麼高了,再加上自古以來的陋習,如:門戶之見、教徒留一手等等。又缺少實戰、又缺少傳承,不落寞還有天理嗎?

技擊都是以打倒(死)對方為目的,因此對練習者的要求無外乎——力量、反應、速度、敏捷,相對於這四點,招式——拳或者是掌,就不那麼重要了!

力量——保證你有足夠殺傷力!即使不能一擊致命,也要能有足夠的殺傷,要是打到別人像撓癢一樣,那就凶多吉少了。

反應——讓你能發現對方的破綻或者有充分的時間躲避對方的打擊!

速度——增加單位時間的擊打次數和減少對方的反應時間!

敏捷——增加躲避的成功率或自己擊打的成功率!

當一個人具備以上四點的時候,無論是否曾經歷過某種技擊的訓練,都是不容易對付的!舉個例子,原NBA球員阿泰斯特,按他的體格,鄒市明會有多少勝算?詳情參照前火箭主教練魯迪·湯姆賈諾維奇被柯米特·華盛頓一拳結束了職業生涯,其實柯米特·華盛頓沒有經歷過格鬥訓練,從現存的視頻可以看到,那一拳打得也格外“彆扭”,身體不舒展,發力受限,不在最佳擊打距離,但是勁爆的身體素質彌補了一切,那一拳造成了恐怖的後果!也許有人會說阿泰斯特和鄒市明不在一個重量級。好吧,難道你路上意外與人打個架還先稱重不成?即便不是阿泰斯特,換成郭艾倫,你覺得鄒市明一定能贏?所以,力量、速度、反應、敏捷才是格鬥勝利的決定性因素!記得某省曾舉辦過一屆某山武林大會,邀請了八大門派的掌門,其中一個環節是擂臺切磋,結果觀眾中跳出來一無門無派的壯漢,和一位掌門切磋,纏鬥良久,不分勝負,最終那掌門氣喘吁吁大叫一聲:“點到即止”。尷尬啊!

那技巧呢?當你上述素質不足時,技巧可以作為適當的補充,拉近與對方的差距,如特殊擊打方式、擊打部位的選擇、反關節技術等等!如果力量、速度、反應、敏捷全都具有,再加上格鬥技巧,那即是完美!

反觀我們的傳武,N多的門派還有著門戶之見,固步自封,摒棄了其他門派和現代格鬥技術長處的吸收,還在那單純的練習自己的招式,更沒有對個人身體素質進行艱苦卓絕的訓練!為什麼?講故事總比訓練要容易啊!

傳統武術和中醫類似,都是我們的老祖宗的發明創造,都是在特定的時代和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出現的,在那個時代若發揮的功效都是不容質疑的。遺憾的是,這兩者均沒有大的發展和改進,大都生活在自己的故事和傳說裡!為什麼有人懷疑?說白了,關鍵時刻看不到作用!有人叫板打擂臺,傳武總是吃癟;突發車禍外傷或者心梗,也沒誰去看中醫。可就是這樣,願意去改進或者發展傳武和中醫的人也不多,總是搬出祖宗的傳說和先輩的故事來回懟(詳情可參考若干回覆)。要知道,專業的UFC選手每天都在大運動量訓練,西醫的治療指南每年都在變!還是那句話,講故事比自己努力要容易得多!其實屠呦呦的青蒿素可以說是傳統中醫(靈感來源)與現代技術(化學萃取)的完美結合,但是卻成了中醫粉和中醫黑各自往臉上貼金的戰場,令人唏噓!其實這一切都可以理解,中醫傳武都是我們自己的,就如同自己家的孩子,別人家的孩子再優秀,我們最無私的愛都還是給了自己的孩子!可往往有一群人,利用大家特殊的情感做著騙人的勾當,傷害大眾的心,所以出了那麼多假神醫、假大師!很多人笑話擂臺慘敗的雷某,但是我想說,至少他還有應戰的勇氣,是不是還有很多掌門、大師靠著講故事掩飾著內心的膽怯呢?

總之,回擊質疑要拿出能讓大多數人看得見的成績,不是講故事能行的!





長文8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守仁君認為,傳統武術的沒落,原因就在於一大幫子招搖撞騙混飯吃的人,一大幫子把武術當表演的人混的。


首先,傳統武術的發展方向有問題,過於重視套招,路數,忽略了最關鍵的東西。身體素質和實戰經驗。沒有好的身體素質,套招再高明也是被人一拳KO的命,俗話說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傳統武術第一步,打熬身體是很艱苦的,現在吹著空調在練功房學幾個套路就敢自稱大師,然後被別人吊打,來敗壞傳統武術的名聲。

套路要在強大的力量,敏銳的反應,豐富的實戰經驗下才叫招式,要不就是花拳繡腿!被別人嘲笑是你自己活該!

其二,傳統武術越來越趨向於表演化了,這是大勢所趨,沒有辦法,武術在過去是用來殺人的。可現在功夫再高也是一槍撂倒。打仗用不上,平時用上了就是犯法。


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問題。

信仰,傳統武術沒有信仰!起碼現在只有商業,為什麼和傳統武術非常相似的泰拳能很好的傳承,並且在世界上都是實戰搏擊的代表。因為練泰拳的有信仰。練傳統武術的人他們的信仰早就被金錢砸在糞坑裡了,起碼是那些天天在公眾眼前活躍的人。


守仁看劇


原因很簡單,首先傳武名氣太大,其次大多數人都不懂。基於此於是出現了許多利用傳武招搖撞騙的人。由於被騙於是不再信。接下來簡單科學的歸納一下傳武。首先傳武牛並非在招式,而是在練習法門上。論招式,現代搏擊總結的實用招式無論實用與科學性都要強過傳武。其次,傳武其實是一項極限運動,是開發身體極限的一項運動。外功與內功並非吹出來的,當年方世玉就是最好的例子,一身銅頭鐵皮抗擊打性很強。這便是外功,黑熊不會任何招式,遇到格鬥冠軍也照樣一巴掌拍飛。而這些,傳武有專門的練習方法。至於內功,現代科學啟示已經揭秘,人體在遇到危機時刻,其實是可以將肌肉的最大極限調動出來的,幾歲小孩抬車救親人,老太太抗櫃子出火海這些例子並不少見。只是普通人並不能承受這種極限性的發揮,肌肉會斷裂。但是通過傳武的內家功練習,完全可以提高人體承受的極限。從而在打鬥時提升速度與力量。這就是所謂神秘的氣功,啟示科學解釋起來也並不神秘。總的來說,傳武可以將人體的速度與力量提升至極限,所以說它是一項極限運動也並沒有錯。現在的極限運動跑酷其實也就是傳武裡的輕功。所以,傳武的精髓在於修,而宗旨立於德。傳武重德,師父授徒首要的便是考查其德行,只有德行過關才會授予武技。而其修煉過程也是非常枯燥幸苦的,日復一日,一日不可荒廢。只有這樣的修煉方能取得效果。反觀那些步伐虛浮大腹翩翩的大師們,到底能不能代表傳武,相信大家自有論斷。最後,傳武能強一輩子,而搏擊只能強一時。因為一個修身一個修利。一個朋友曾經半開玩笑的問一個退役散打冠軍,如果現在遇到流氓挑釁會咋辦。他認真的回答,跑。


天青雲淡如水中月


傳統武術具有特殊的發力方法,需要數年的苦練才能初步獲得內功。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所以,傳統內家拳非常難練。一旦練出內功,人的力量會倍增,具有相當大的威力。傳統內家拳術凝聚了古人的大智慧,是寶貴的遺產。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眾所周知的原因,在近幾十年(新中國成立後)的時間裡中國傳統武術走上了一條違背其客觀規律的道路。國家體委更強調武術的表演功能,有意規避了武術的實戰競技賽事,使得武術運動的大環境受到很大影響,這是國家層面的武術大環境。建國後,隨著國內秩序逐步穩定下來,武術的實戰功能受到了較大抑制。過去中國人習武的目的是為了防身、餬口(押鏢、保鏢、開館授徒),而建國後,這些實際功能受到較大削弱,人們習武主要是為了健身和普通愛好。師父為了預防發生意外,訓練時有意去掉了搏擊性很強的對練,而主要以推手代替實戰訓練。久而久之,習練內家拳的練武人空有一身功夫,卻很少運用,使得傳武的實戰能力大大降低。近些年國家放寬了對武術搏擊的限制,太極拳實戰性比賽逐漸開展了起來,水平尚待提高。

與傳武相比,國際上拳擊、泰拳、自由搏擊等運動發展的非常快,競技水平很高。這些運動更強調簡單實用的實戰性訓練,這正是傳武所欠缺的。

打個比方,練習傳武像做槍,練習拳擊像做弓。槍和弓都能“殺人”,而造槍卻需要花費更大的工夫。如果非要讓槍和弓比較高下,很難說誰更厲害。論品質,槍更高級,威力更大,但武器還需要有人來操作,人的臨場心態、發揮都會影響最終結局。用刀殺死了持槍者,不能證明刀比槍更厲害。一個持槍者只會造槍卻從不練習瞄準射擊,那麼讓他與一名弓箭手比試,勝負不難判斷。

希望國人不要因為一場不具意義的比武就輕易斷言中國傳武是騙局。我可以負責任地告訴大家,中國古人具有大智慧,我們要對得起古人,對得起後人。不然,再過幾年,我們的孩子就要去國外學習傳武了。據我所知,歐美國家有很多太極拳形意拳高手,水平之高令人震驚。“洋人”普遍很直,認死理,不像中國這麼“狡詐”。他們一旦認定了一件事就會付出全部心血,哪怕是生命。所以,我們能看到歐美人創造了很多令人不可思議的新事物,如蜘蛛人、翼裝飛行、各種新型飛行器、火箭回收……中國人不是沒有創造能力,而是中國的過度“精明”扼殺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韜諱


日本人當年總算狠得了吧,段雲鵬不一樣夜闖岡村寧次官邸,既然輕功高手能和傳說中的差不多,練拳腳的肯定也不會差到哪裡去。

練武這玩意說白了就是要吃飽了撐著才會去幹的事,因為體力消耗大,營養跟不上的根本練不出。解放前中國連續多年的戰亂,老百姓能吃飽飯就不錯了,有多少人去折騰這玩意。此外,戰亂必定導致槍支氾濫,你功夫再好也敵不過子彈。所以解放前功夫就退居到輔助地位了,逐漸淪為了街頭賣藝的手段。而那些真正的高手追求的往往是一擊必殺,對抗擊打能力並不太在意。因為對方很可能有槍,你一下解決不了對方再能抗打也是白搭。

解放以後,政府大力整頓社會秩序,社會治安好轉,打擊犯罪力度加大,街頭鬥毆大大減少,武術的實戰機會進一步減少。

特別是經歷了那麼多年戰亂,見過了那麼多流血死人,老百姓們對擂臺上打得頭破血流這種事情本來就不感冒。像泰拳這種在擂臺上還要動不動出人命的比賽百分之百的會被列為資本主義糟粕。想想當年幾個人在一起練拳擊都會被列為流氓團伙,導致拳擊比賽都被中斷了27年,哪裡還有搏擊運動發展的空間?所以武校也不過是以教習套路為主,傳武裡面的實戰部分自然得不到推廣和普及。就像中國足球一樣,群眾基礎跟巴西什麼的比就是天上地下,成績自然也是天上地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