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匱乏,反而越是要少讀書

知識匱乏,反而越是要少讀書

向陽宗:獨特性、建設性、創造性

知識匱乏,反而越是要少讀書

1 我們看了非常多的書,卻總覺得知識匱乏

總有人會告訴我們,多讀些書總是好的。尤其是無功利地讀書,你所讀到的一切都隱含在了你的談吐裡、氣質裡。

但“多讀書是好的”這句話,只是無比政治正確的廢話。就像是“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一樣,一點作用也沒有。

有些朋友,喜歡去關注很多大V的賬號,每天都捧著手機刷時間線看,說實話,能得到有用的知識非常少、非常少。

知識匱乏,反而越是要少讀書

古人的“學富五車”,《論語》、《孟子》、《莊子》……滿打滿算,也就五、六萬字。他們能夠出口成章,見解深刻。而我們讀的書或者看的網上文章,實在是夠多,早就學富幾百車知識了吧?

閱讀得多,看得也多。但思想與見地卻趕不上那些比我們少讀無數文字的古人。為啥嘞?

1.碎片化知識不容易提取。

同朋友聊天,談到一些話題的時候,覺得自己看過不少類似的資料了。但是卻說不出什麼來什麼東西。

明明是記得書中的觀點的。但記不起來?

2.還有學了的知識,無法很好使用。

我讀書是一個蠻多的人。整天讀書,一本又一本的文化類書籍,感覺特有成就感。

感覺是收穫蠻多吧,但行為還是原來的鬼樣子,遇到的問題還沒有解決了。

讀書多,自我感覺良好的假象。就像學過駕照和真的在路上開車是兩回事。

3.總覺得知識匱乏。

因為學過的很多知識是無效的,用不了。然後又不停地攝取信息,看手機資訊,讀大V的文章,買各種各樣的新書籍。

感覺又有收穫了,但結果,都什麼都沒有變化,更覺得什麼也沒有學會,於是又因為知識匱乏,又去獲取大量的資訊。

反反覆覆,效果低微,變得焦慮。

有一種焦慮症叫“信息焦慮症”,指的是人如果在短時間內接受過多繁雜信息,大腦中樞來不及分解消化,便會造成一系列的自我強迫和緊張。

身處在21世紀的我們,在這個信息的洪流中,或多或少都有點“信息焦慮症”。

知識匱乏,反而越是要少讀書

2 你只是看了很多無用的信息

我們去翻看各種書籍、資料、文章,想要獲得更多的知識與更高的認知。然而效果很差。

看雜七雜八的書籍、文章,知識都是碎片化的,而真正有用的知識太少了。

1、看得很多隻是些信息

像是某某明星出軌了,某某網紅年薪多少了,某地房價下跌多少了,某某奢飾品牌被抵制了……

這些是資訊類信息,可以作為日常的消遣、談資。

但一直閱讀這類的東西,就不要指望能夠獲得多少認知與能力的提升。

還有現在的小視頻比較火熱,我們一打開看看抖音、快手,刷刷火山,全民小視頻的,很快一天時間就過去了。除了大腦徒留下來的快感外,什麼也沒有得到。

知識匱乏,反而越是要少讀書

2、有用的知識太少了。

我們經常聽人反對功利性閱讀,說,不要功利性閱讀,什麼都要閱讀,那些無用的書,最後都對你幫助巨大。

可知識的海洋無邊無際,天文地理、哲學、政治、文化、教育、心理、醫學、生物、化學、物理、數學、認知、網絡、營銷、數據……所有的知識都非常吸引人。而如果都要去讀、去學,那簡直不敢想象,得付出多少時間與精力。而人的精力、時間是非常非常少的。

而如果只是憑著興趣,浮皮潦草看了點,看到的也都是些表面知識,學了也根本就運用不上,產生不了什麼作用的。

時間過得真得是非常快的,現在90後都要快三十歲了。

我是越來越發地感覺精力的缺乏。不像年輕時那麼年富力強,若熬會夜,第二天就打不起精神。

人真的是要多去讀一些最有用、有效的知識了。尤其是面對生存壓力、競爭的人。

3、更甚至有的知識是有害的。

一些低層次的知識看了也就看了,雖沒有用,卻也無害。

但有些知識真的是有害的。當你打開的時候,你就會感染那些文化的毒素。

這個很可怕,可能人整個一生都無法去減去低劣文化帶來的壞影響。

知識匱乏,反而越是要少讀書

3 讀書、學習的實質

讀書當然有效、也有用。

只是我們需要正確的觀點、認知。重新思考讀書獲取知識與我們生活、工作、能力……之間的關係。

其實我們現在的生存壓力是非常大的,還有生活中各種演化出來的問題。我們通過學習知識,提高認知、能力,解決問題,這個才是與我們說最重要。

我們讀書是為了求存,以及更好地生活。

知識匱乏,反而越是要少讀書

4 我們不需要那麼多的知識——功利性讀書

所以,我們並不需要多麼多的複雜知識。

假傳萬千言,真傳一句話。

什麼氣質、情懷、內涵,我們不需要多麼高大上的名詞。只需要最簡單的、最有用的知識來就可以了。

我時常在想,我們獲得的知識、資訊實在是夠多了。已有的知識都還沒有掌握呢,難道又去學新的知識?

那學來學去,就像是黑瞎子掰棒槌,掰一個,掉一個。學過的還用不出來呢,就以為掌握了。最後什麼也沒有學到。新學的也糊學一統,弄成一鍋粥,傻傻分不清楚。

但好在,我們根本就不需要學那麼多知識。而且市面上99.9%的書籍都是不用去讀的。

想想,我們找最有效的知識,並能夠應用上,那我們就已經非常厲害了。

去蕪存菁!靜下心來,從眾多繁雜信息中,找到知識文化中的精粹。

於是有一個想法:你敢不敢停下來,不學習、不看書一段時間?

知識匱乏,反而越是要少讀書

5 功利性學習

知識並不是越多越好,停下知識匱乏的焦慮吧。比起不斷學習那些膚淺的知識,我們最重要的,是掌握所學到的知識,提升我們解決問題的能力,獲得更好的生活。

學了那麼多,問問自己最需要什麼知識,真正掌握了多少,需要提升什麼能力?我這裡有一點學習的建議。

1.把重點放在知識體系的建立上

在網絡發達的時代裡,我們大家的知識普遍碎片化,缺少思辨。看著好像是懂了很多,但是到了需要使用知識的時候卻記不起、用不出。

比如怎麼掙錢?大家就習慣性地想去努力工作升職加薪,做個斜槓青年,或者去做小買賣。而框架的思考賺錢的邏輯:賺錢是市場思維、產品思維、用戶思維。

我們整理好知識框架,把相關聯的零散知識點不斷補充、充實我們知識框架。

這樣也就不存在碎片化問題了。且我們也能夠更好地吸收知識,也能夠很方便提取、運用。

2.內化知識

很多書,讀完了,你要問一下自己學到了什麼,能夠運用上嗎?要把已經學到的知識真正掌握了。

知識最高境界是內化成我們的血肉,如臂揮指。在運用著知識,已意識不到我們在運用。

如果我們還在思考要運用什麼知識,自己有什麼知識的時候,那就說明,我們還沒有掌握這些知識。

關於知識的內化,這裡不再多提了。可以閱讀我寫作的一篇文章文章《

最有用的讀書方法,不是記住多少,而是忘記了沒有!

》。

知識匱乏,反而越是要少讀書

3.提高知識的來源可靠度

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取法呼下,無所得矣。

讀一些經典書籍吧。可能讀經典書籍比較累,難度比較大,很難看懂。

但只要讀了一點,就能收穫巨大。不妨慢慢地品讀,每天拿出一個小時,讀一讀自己領域相關的經典著作,相信對我們的認知與能力會產生質的變化。

我經常讀書,發現最有幫助的書籍,並不是那些暢銷書,而是經典的大部頭。能讀那麼一本,收穫都是深遠的。

經典書籍普遍的,知識濃度都特別大。

4.解決問題

人生在世,就是會不斷遇到問題。

那為什麼不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呢?是因為沒有相應的知識嗎?那簡單了,就根據我們的問題來選擇學習的知識。哪裡缺乏就找哪方面的知識學習。

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也是進步最快的方法。

現在很多大V,他們的文章,都很好,但未必就適合我們。我們根據遇到的問題,合理地選擇所要學習的知識、書籍。

知識匱乏,反而越是要少讀書

6 最好的做法

我們的時間、精力真的都非常少。人生的黃金年齡更是短暫的可怕。

學習也是一件見效很慢的事情。成年人這個階段,如果再不功利性閱讀,讀一些有效,有幫助,有深度的知識,那生存真的壓力山大。

不要因為焦慮而盲目地看書、學習。那些獲得知識的快感,大多是虛假的幻覺。它們幫助太小了。

不妨功利一些,有計劃,有目的去選擇讀書。

有效地配置我們的時間利用。讀經典、精讀、慢讀,把我們的重心放到提升知識的掌握運用上來。學一個就有一個的收穫,哪怕會很少的知識,但都是這個知識的專家。

這樣,我們有選擇性地去學習,閱讀的更少了,但能夠抓住重點了,能力提升了,思維也變得深刻了。

知識匱乏,反而越是要少讀書

知識匱乏,反而越是要少讀書

——END——

近 · 期 · 精 · 選

  • 越是底層的人,越是無法通過努力改變
  • 最有用的讀書方法,不是記住多少,而是忘記了沒有!
  • 努力只是小的進步,大的進步需要顛覆
  • 超越感覺,從底層規律上面努力,建立我們的原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