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书画评论用词会极尽讨好之能事,你怎么看?

墨涵老子


当代书画界,大多数艺术评论家在为书画家撰写艺术评论时,喜欢说好听的话,喜欢吹捧书画家,往往夸大其词地评论。书画家的实际水平可能只有五成,评论家硬要拔高,说成是七成实力,一个一般书画家会被评论家吹捧成著名书画家,一个著名书画家会被吹捧成大师级书画家。

因此,我们看过去,会发现当今书画界大师满天飞。画竹子的被吹成了“当代竹王”,画猫的被吹成了“当代猫王”,还有什么虎王,鹰王,画马第一人,等等。写书法的被吹捧成“当代楷书大师”,“篆书大师”,“隶书大师”,“草书大师”,等等。似乎只有大师才能给这些人定位,才符合这些人的身份。

我举几个例子。曾经有一年,西安美术学院一名教授,同时也是著名画家和美术评论家,他在一次讲话中,这样评价贾平凹,他说:贾平凹先生修养全面,称得上当代苏轼。这句话刚说完,立刻引起台下一阵骚动。而贾平凹也在主席台上坐着,听到这样过分的溢美之词后,不好意思地双手揉了揉脸面。

还有,当代许多评论家评价著名书画家范曾时,也喜欢大肆吹捧,而范曾对自己的吹捧则更加让人难以接受,完全是大话。

范曾在《范曾自述》一书中这样自我评价:当我有了这样的明确的发现之后,我的艺术的进步简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使全社会震惊,我的画也以空前的速度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仅仅十年时间,我像从激烈的地震颤动中,大地被拥起的奇峰,直插云天。

这样的评价简直就是自抬身价,是自我炒作的一种方式。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相互吹捧的不正常现象?根本原因还是当今艺术品市场比较火爆,名家的书画作品能换来更多金钱,带来更多经济利益,书画家和评论家之间被利益关系捆绑了,“你好我好大家都好”、“书画家吃上肉评论家能分得一小块肉”是双方心照不宣的事。

因为书画家被吹捧成著名书画家,作品的关注率和成交价都会直线上升,书画家赚钱后,书画家背后的帮手同样会跟着赚钱。


鸿鹄迎罡


我以为,绝大部分中国人的狂妄与虚荣,都与自卑有关。没成功时过分的自卑,导致他们稍有成就之后,滋生出狂妄、自大与狂傲,在一点点成绩面前,便认不得自己。因之,极大部分人,都不敢面对自己的内心,自己的真实。所以,虚妄的自尊,导致他们极度的自卑。就如电影《无名之辈》中,那些普通人之间的真实故事,就有着这样的因果。


赵国经王美芳作品


因之,当一个艺评家在以真实的心态,去面对或揭示一个书画家时,你就会感觉到在他的内心,会孕育出一丝不满和难以接受,你就发现,他自卑下的一颗玻璃心,是那么的不可触摸,不敢触摸。为此,当你在客观的表达一个事件的过程中,你就会发现,在许多人眼里,那就是一个侮辱,是对他们的侮辱。


阮班超作品


为此,近来所发生的一切,无论是外籍明星拒绝金马,还是意大利dg事件,都是绝对的自卑,导致的绝对的狂傲与自尊,但是,他们自己有自尊吗?遑论思想?扪心自问,为此起哄的,哪一个不是高级动物,哪一个不是为了自己的欲望,而如惊弓之鸟般的借此表白。何况,他们只是一颗颗小小的棋子而已。为此,高级动物何尝理解人的世界,人的心态。

阮班超作品


在此,回到话题本身,几乎大部分的书画家,都喜欢别人写自己,写的高大上,写的极尽溢美,使自己看起来,真的像一个有影响的书画家一样,让人崇拜与尊敬。为此,作为评家,也就难免不在生活与生命的真实间摇摆不一。到底要吃饭还是要面对自己内心的真实,要客观的写还是极尽吹捧,都是一个评者所遇到的生命难题。

阮班超作品


对我来说,过去确实有很多稿子,极尽溢美,但那个时候,确实还不懂生命,不懂艺术,不懂灵魂。为此,我经常感慨:当你真诚的面对一个艺术家,他却当你不怀好意。当你不怀好意的极尽恭维,极尽谄媚,他却感觉你对他是真好。这是一个做人的难题,让一个真实的人,会感到不可理喻的。但现在来说,我是尽力的在面对我的真实,面对我的内心,尽量以客观的表述,去展现我所写的艺术家。


齐白石作品


我以为,无论是成名大家还是普通的艺术家,都有他可取的一面,也有不足的一面。毕竟,人要尽善尽美,那是不可能的。为此,客观的溢美,善意的批评,才是一个评者最基本的生命认知,如果不能这样,那就是一种无底线的捧杀。


昊愚堂夜画



这种情况在一定的范围是存在的,但严格意义的书画评论是非常严谨的,如果做不到这一点,艺术的学术性和权威性就将会不负存在。从公开的书面的书画评论来看,所谓的书画评论极尽讨好之说可以说是不存在的,毕竟白纸黑字,说高说第对评论者来说也有影响,起码对于评论者来说是不会让自己丟手段或水平的。再说,一般能够接受或被评论者,都是有一定书画艺术修养或较好基础者,而受众都是业内人士,太过誉美之词,通常会谨言慎行,有的放矢的,不可能睁眼说瞎话的。特别是今人评古人书画,更加严谨客观。亦或有现代人评现代人出于某种考虑,或许拜年话多一些,似乎鼓励对于什么讨好之言语吧。至少翰墨书道还没有遇到极力讨好之言语让人起鸡皮疙瘩的事。基本上品评言语都是中肯的。



再说,通常情况下评论书画都是长着评论后来者为多,没有必要极尽讨好之能事,但书画之品和评语是免不了的。

评论书画的事毕竟是文化人的事。不过,虽然翰墨书道没见过,并不代表百分之百没有。


翰墨书道


不仅仅只是用词,看看当今的美术杂志,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没有一篇批评文章。这就是书画评论业界的现状:没有正当的批评,也没有正当的宣扬。


当前的社会是不鼓励批评的。这也体现了上世纪百余年来评论家和作家之间不正常的状态。上世纪前半叶,由于长期的大批判,评论家的地位是越来越高了,甚至于代表了政治的某种声音。已做古了的启功老先生就曾为此抱憾终生;而后半叶的评论家往往又偏重吹捧,没有批评或可有可无,田蕴章先生十多年前的一些评论,至今也还盛嚣尘上,为许多人耿耿于怀。前者因为政治,而后者却变为了利益。。。其实批评也好,赞扬也罢,这两种声音的背后,都不是人格美,原创美的结晶。




当代的书画评论,首先要摆正态度。假如评论家是作者的老师、学生、亲人、朋友……?是否他就成了伟大的书画大师了呢?但事实并非如此。评论家的任务是发掘美,因为大家不懂书画,不知作者有没有名,所以要看评论家的文章。评论不能替代作品,但必须要依托作品。批评家应该从一幅书画作品中看出比别人更多的东西,这是基本功。通过一幅字或画可以看出一个人,通过一个人可看到一个时代,通过时代能看到历史。批评要能对上一个时代以及历史上的各个学派给予适当的评论和总结,所以批评是必要的,否则学术就不能进步。



过去批评得太多,太严厉,不是因为当时的作品特别差,也不是因为当时的大师太少,而是因为评论家要政治上的进步,被批评者要表示政治上的谦逊;现在的吹捧太多,甚至献媚,也不是因为佳作太多,大师辈出,而是因为有太多的利益牵绊,评论家把批评当作了生财工具,而被评论者也把评论示为身价标签。


真正的评论,要能具备四点要素:一,要能理解书本知识,更要能从生活出发。书画家反映的是健康的,还是不健康的;是真实的,还是虚伪的;是美好的,还是丑恶的,或是用丑来冒充美。必须通过生活的尺子来衡量,不是通过少数人的需要和人为的尺子衡量。

二,批评要有相对稳定的审美标准,前后观点要保持一致,不要早说好,晚说坏。同时要不断丰富扩大自已的眼界和心胸,提高文化素养。

三,评论作品与创作者要平等心态对待,是朋友关系,不是生意买卖。。不是一个人教训另一个人,做到既相互了解,又打破情面。

四,呈现给读者的评论最好是美文,是一种感受,一种艺术评判。不要把评论写成半文半白的假古文,不要故作高深引用一大堆洋话或古人的话,不要写成翻译文字。


评论家的目的,是让读者获得更多的,独立的审美感受,是来让我们积累和扬弃创作者的方法,是让我们独立面对作品时,能产生一些与别人感觉不同美感,相信这才是评论的价值所在。

[临池管窥]谢谢阅览!


临池管窥


书画评论一般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对书画家的生平和艺术道路的介绍;另一方面是评述书画家的作品和创作技法。

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前者有的流于一大堆各级各类头衔的介绍,以及参加展览并获得各种奖项的罗列。

后者则会出现一些人所批评的那种情况,也就是过多的溢美之词,有的失之于过度恭维乃至吹捧。

我从当年做职业记者,到做书刊编辑,直至现在写自媒体,写过数百篇介绍和评述书画家的文章,把握的一个基本原则是,重在写书画家的艺术创作道路,包括艺术流派、创作特色以及创新精神和能力等。

不能否认,有不少文章多是溢美而少批评,亦即“多摘花儿,少挑刺儿”,这是时尚,不敢逆潮流而动。惭愧。


元谷元


不能否认,在现今书画界一些人中间确实存在着一种浮躁的现象,其表现之一就是互相吹捧和自我吹捧。

一,互相吹捧

其实身在书画界里的人,都是具有一定艺术学养的人,并非不懂哪些书画是真好,哪些书画是差点,心里还是有个高低的评判的。可是由于抱着“多为人不惹人”的态度,在评论某某的书画作品时,就舍去批评,而极尽溢美极词,因为这样会赢得书画者的好感甚或感激,为自己在书画界铺就一个良好的人脉。“你好我好大家都好”,和气一团的样子。同时,“夸人如夸己”,把别人夸得天花乱坠,自己也跟着漂了起来,似乎水平也很高的。于是乎,你吹我我吹你,互相吹嘘互捧互拍愈演愈烈。

二,自我吹捧

不知从何时起,圈里有些人甚至有些名声赫赫的所谓的“大家”也以吹嘘为能事,把自我吹捧作为一种推销和抬高自己的手段。不是有一个画家自封为艺术大师而且自诩已接近巨匠了呢。这样的人偏就有一些人追捧,唱和,于是这人便真得把自己当成大师和巨匠了。其他一些人看这招好使,便跟着效仿起来。一是乐意听人吹,一是喜欢自己吹,对人吹自吹感觉非常的好。如果没有人吹,自己也不吹,倒觉得不自然了,郁闷了。

互相吹捧和自我吹捧是书画界的一种悲哀。究其原因,从大的方面讲,是近些年来书画艺术品市场持续向好,一路攀升,而名气大市场占有率就高,就有大把大把的真金白银。被吹者有了名气就能见得好处,而吹人者也可从中分一杯羹,这是利益驱动。从小的方面讲,是有些书画家和书画评论家自身修为不够,治学不严谨,把艺术当成了商品,把吹捧当成了手段,丢掉了文化人的良知,被利益和私心迷住了心窍。



谁怜一灯影


我看也不尽然。因为从古到今,书画评论文章写得比较客观,即既能道出佳处,也能指出不足的也不在少数。这主要要看评论者与被评论者的关系。他们之间,如果关系一般的,相对比较客观;关系有瓜葛或者较亲密或者被评论者有一定名气的,碍于面子,其评论也就会褒奖多,微词少。即便明明知道其作品有诸多不足,也只能避开或私聊,不会公开。一般来说,书画评论文章褒奖过多,与被评者实际水平相差太远的,是评论与被评论者有特殊关系,说白一点就是相互有需求或有直接或间接的利益关系,在此毋需多言,只要将其深入分析了解一下就清楚了。

至于说书画评论出现目前这种乱象,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书画水平的优劣没有一个统一标准。同一幅作品或同一位作者,褒者可以将其捧上天,视之为珍宝;贬者可以将其踩入地,视之为废物。或褒或贬都可以说得头头是道。再说,被评论的谁都爱听好话,写评论的,谁都怕得罪人。即便是宣传报道的媒体也在刋登这类文章时尽量掌握平衡,做到两边不得罪,免得惹麻烦。如此一来我们能够见到的当然就是如提问者所说“书画评论用词会极尽讨好之能事”的文章居多了。


书道游鸿


首先要说,书画评论是文人雅士之为,故话语含蓄、闲雅;同时,绝无粗鄙之言。古人评书论画多以相知者为对象,绝少对不知不解者妄加评论,也杜绝了粗俗之言;此外,古人评书论画自有一套成熟的理论和标准,真正的书画之士,是不会逾越的。尤其是在书界丑与美是相对的两个审美标准。丑表壮美,美表悠美。今人对此多有不解,故觉得古人评书论画多溢美之词,甚至有恭维讨好之嫌。这应该是文化上的差异。古人评某人书作丑,不是说不好,相反评价某人书作漂亮,则一定是说这人的书作俗气。今人评书论画没有了古人的文化环境,不排除存有阿庾奉承之嫌。首先是评论者不一定是真正的行家,而又不得不评,则鹦鹉学舌,套用古人的话,专拣好的讲,完全顾及不了文化背景。对此,我谓之避禍,或谓之为装斯文,或谓之讨好。再说回来,看或听评论的人,也不一定是真正的行家,听不懂看不明评论者的言辞,导致二者交流上的异位,认识上的误判。更有甚者,将当今的书画市场的宣传与古代文人雅士的评书论画混为了一团。


手机用户戴正新


书画评论用讨好一说我个人觉得有不妥一说,一个好的书画创作作者不会太在意别人看法褒也行贬也罢!不可能因为你的一句话而改变他们的创作灵感,如果因为你的褒义说法他会更进一步那也是好事一件。个人认为应该不会有这么大功效,倒是贬才会让他更了解自己缺失弥补不足之处。

只有那种所谓“专家”的创作人才会更愿意听你的马屁说辞。当然谁都喜欢愿意听好话,一个有见识有涵养的作者应该更愿意听真话!画家画的作品是艺术品也是商品,他画的作品光听好话而卖不出去,哪里有空听你的马屁说辞你觉得他愿意吗?

而反之一个好的创作人能够获得你鼓励并愿意听取你的意见和建议!

多少故去画家都是愿意听取他人意见,提高自己创作水平提高自己的风格以便更好让人接受,古人写诗也是“狂扫千秋雪,尽享一杯饮”!




首先要声明的是书画我不够精,所以也从不敢妄加评论,但书画评论毕竟是属于文学范畴的,本人虽然书读得不多也不怎好,但语文还是正规地学过几年的,加上我自认为并不输给平常人的理解能力,我咋就读不懂有些人写的所谓文章呢?记得上小学的时候,老师就讲过白居易写诗请老妪解读的故事,也可能是在老妪的帮助下,才有了脍炙人口的《长恨歌》《琵琶行》传世,难道有人会因为其诗善于叙述、语言平实便以浅俗贬之?

  承然,天下文章一大抄,可要达到“会抄”的境界,还是需要修炼的。有作家戏称自己是码字工人,那仅仅是自嘲而已。写文章的目的也不是要比谁认识的生僻字多或是谁知道的词语多吧,那种故弄玄虚,云山雾罩,不知所云,前言不搭后语,更谈上主题和中心思想,想到哪说到哪,整篇文章好像意识流,你的下意识、潜意识、无意识,请恕我实在跟不上你跳跃的思维,我就在想,尊驾您是不是每天出门前都是先穿鞋才找袜子啊!

  动辙精神、内心、思想,麻烦你先搞清楚字词的本义好吗?连最基本的谴词造句都不懂,就敢写评论,真不知道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还是无知者无畏?如果说用身体或回车键写作的诗人们是有侮斯文,那起码还能让人看得懂,然后有的放矢地去开骂。故意弄得玄之又玄,你自己是不是也是一头雾水啊,否则怎么会这样的稿子都敢拿来登?难道读起来拗口就是文言文,没人看得懂就叫高深?别以为有点砖头瓦块的就谁都能搞建筑,明明只有垒鸡窝的本事,奉劝你就别硬要去丢人现眼地去盖楼!

所以,还是要先分析作者,分析朝代,综合性分析之后才可以作出客观评价,仅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