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是如何形成的?

桑代克的猫er


作者简介:一路,服务于上海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无论你是什么性格,都会活出幸福人生。

1、什么是性格

性格也叫人格,指的是人对外在世界表现出来的一种持续稳定的态度和人格特征。性格是相对稳定的,形成后不容易改变,所以性格影响人的一生。

2、性格都有哪些类型

最为大家所熟知的性格类型是荣格的内外向型人格理论,内向型性格的人把兴趣、关注点更多的集中在自己的内心主体,外向型性格的人相反。总的来说,内向型的性格和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提出的抑郁质和粘液质的性格比较接近,外向型性格的和胆汁质和多血质的类型接近。

3、性格形成的原因

心理学上认为性格的形成有生理、家庭社会方面的因素,通常认为是共同影响的。不同的流派的观点也不太一样。

(1) 生理方面:受遗传影响很大

性格在一定程度上是受遗传影响的,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很多人的性格更多的像母亲或者父亲,比如急躁一些或者温和一些。


所谓“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的儿子会打洞”就是这个道理。双生子研究表明,“同卵双生子之间的人格相关性往往较强”,之前有一部纪录片,《一对分隔在世界两端的中国双胞胎》,一个孩子在美国被收养,一个在挪威,但是他们的性格很相似。这些也可以叫先天性因素。

(2) 家庭社会方面:受养育方式、学校教育、人际交往因素影响

如果父母的养育方式是相对严厉的,家庭氛围是比较压抑的,孩子容易形成执行拗、冷淡、粗暴、依赖、自卑等不良性格特征,相对偏内向一些。有的孩子父母不在身边,比如寄宿在亲戚家,如果照料者不好的话,也容易形成自卑内向型的性格。


如果父母过于放任,容易攻击、情绪不安或消极、与世无争性格特征,如果父母拥有民主型的态度,孩子容易形成独立、积极、社会适应性强等积极的性格特征。

学校教育中,遇到一个好的老师,会极大的影响孩子的性格,如果老师有更多的鼓励,孩子容易自信、开朗,相反容易内向自卑。需要注意的是性格内向或者外向并没有好坏之分,但是通常人们认为性格外向更好,其实不一定对。

人际交往中,交往对象的反馈也会影响一个人性格的形成,如果对方是给的积极有效的回应,自己也容易有样学样,长期以往,也会有所影响。

以上这些只是部分的原因,性格这个东西很复杂,暂时还没有统一的答案。

关于华大
原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工作室,始于2003年,专注心理咨询、心理培训、企业EAP。300多名富有实战经验的心理咨询师团队,600余名志愿者服务团队,30门电话组成的免费公益心理服务热线向社会提供服务。
不管你有任何心理或情感困惑,可以关注及私信我们的头条号,向作者提问咨询!


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


从古到今,关于性格形成的先天和后天之辩,已经持续了几千年,一直未有确定的结论。但可以确定的是,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对人的性格的形成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至于谁的作用更大谁的作用更小,估计还要留给后人继续考证了。

说到性格,那就不可避免地要提到气质。这里所说的气质,是指人先天便具有的脾气和秉性。有人是冲动易怒的、有人是多愁善感的,有人是活泼开朗的,有人是沉稳踏实的,这都是气质类型给人带来的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等方面的影响。目前最流行的分类方法便是气质的体液说,将人的气质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四种气质类型可以说是迥然不同的,单一版很少有人只是单一的类型,而往往是兼具其中两三种类型的特点的。性格,便是在气质的基础上酝酿和发展的。

气质类型的产生,可能是基因遗传的作用,可能有基因变异的作用,总之是人一生都很难改变的,所以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先天有了秉性,接下来便是后天因素接管了我们的人格发展,爸爸妈妈的抚育和培养、学校的教育、小伙伴之间的相处和交流、大众传媒的熏陶,这种种因素,使人渐渐发展出了自己的性格,所以说,后天和环境因素在个体性格的形成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当然了,需要着重强调的一点是,个人自身的实践、努力、成败体验都是影响性格的发展走向的。例如,一个内向的人通过在大学积极参加社团活动而渐渐变得开朗外向有幽默感,一个自私的人在经历集体生活之后渐渐学会了慷慨和为他人着想。

性格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只不过变化的幅度和方向因人、因事、因情境而有所不同。到了二十多岁,我们也依然可以继续努力塑造自己的性格,使其往好的方向发展,不断完善自己,努力变得优秀。


夯七婚恋指导


你好,我是暖心理的咨询师董娅婷。你的这个问题其实是从有心理学以来都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每一个流派对于性格是如何形成的都由非常不一样的解读,但是目前都比较认可性格是先天加后天共同早就的。

1. 一个生命在妈妈肚子里就已经在开始形成自己的气质类型,妈妈如果在怀孕期情绪起伏较大,生活的物质条件较为短缺,那么可能会造成孩子也容易情绪化,或者带有一些先天发育不良的身体症状,这个会是造成孩子之后性格发展的一个硬件条件。所以现在在物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孕期的爸爸妈妈尤其要保证心情舒畅,营养均衡。

2. 后天的环境,从小到大里说,从一个家庭的教养方式,家庭环境,到学校环境,到社会环境都会影响孩子的性格。

比如家庭的教养方式属于民主型的,可能孩子会干预表达自己,会比较自信地与人交流各自的观点,但是如果是权威型的教养方式,孩子可能会比较胆怯,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

家庭中父母亲的关系也对孩子的性格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不少来访者身上都能够看到如果是从小父母亲关系不太好的家庭中,来访者往往会表现得过度成熟懂事,因为如果爸爸没有起到照顾好妈妈的职责,孩子会自动补位,代替爸爸照顾妈妈,使得孩子在本应该天真烂漫的时候显得老成早熟,过度体贴他人的感觉而忽略自己的感受,很多人都会有早熟的孩子让人心疼的感觉。

等到孩子到了走出家庭接触学校的年龄,同龄人的交往方式,老师的影响就显得特别重要。老师是不明就里要求学生绝对服从,还是懂的适当影响和鼓励孩子探索的,影响会特别大,前者会让学生不敢表达自己的意见,变得不自信,而后者,学生会对自己的能力和表现有相当的信心。

同辈人之间相处总会碰到摩擦,如果在与同学有冲突,没有足够的引导,会使得孩子对其它人产生排斥和防御的心理,不太愿意与人接触,就是我们常见的内向,而能够很好地处理与他人的冲突的孩子,则能够很好的与人互动,表现得我们看到的外向。但是这有赖于成人的引导。

最后社会的大环境也会对人的性格有很大的影响。上个世纪的人更多的机会在一起互动,所以总体要比这一代人要更加的外向和愿意与人接触。

总之性格的形成是一个系统作用的结果,并不是某一个因素单独起作用。

答者:暖心理咨询师董娅婷

快来关注暖心理头条号,温暖你的世界 让我们一起温暖世界 ~


暖心理


我是儿科医生鱼小南,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有句话是这么形容性格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那么,宝宝的性格是如何形成的呢?

1、 一半遗传,一半后天。

2、 相对来说,母亲的基因影响宝的智力发展,父亲的基因影响宝的情感与情绪。

3、 在现实中,绝大多数人的性格都不是单一的,多为混合型,有些方面明显些,有些方面不明显些。

4、 在成长过程中,宝宝不断与周围环境接触,性格就会越来越受到环境的影响。所以要想宝宝有个良好的性格,就要给他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和家庭环境。

5、 一般来说,开朗的宝,一生都开朗,内向的宝,也会一辈子都内向。

6、 精神障碍疾病有遗传性。

7、 爸妈要抓住“三岁”和“七岁”的机会,让宝宝在与社会生活接触的过程中,性格上环境影响的烙印深一点再深一点,更趋向社会性。


今日头条年度优秀自媒体品牌、头条健康金处方作者,年度健康头条号。


儿科医生鱼小南


中国有句古话,三岁看老。

这话听起来有点不可能,根据 阿德勒 的心理学著作,

6岁以前的早期生活,对人的性格的影响占50%,6岁以后的生活占50%

基因,环境,社会关系,这些是影响性格的重要的组成。

基因,你遗传了父母的基因,比如 面相 。说到面相,可能很多年轻人认为这是迷信,骗人的,实则不然。克雷奇默 曾研究说:人的精神情感可以通过体貌特征得出结果。年轻时不相信面相,步入社会后就会信了。〈算命预测的那种是假的〉


环境:生活在暴力环境下的男孩,就会认为暴力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吃重口味的,特咸特辣,脾气就会很大。

社会关系:这个就要谈到合作能力了。不具有合作能力的人,一定是缺爱或溺爱的人。也可以反过来,溺爱或缺爱的人不可能有合作能力。合作代表着信任,信任才能建立联系。缺爱的人,是不相信任何人的,溺爱的人,只信任那个爱他的人。
性格是不太可能改变的,一夜之间判若两人,这是因为经历了重大事件。但这都是不可持久的。除非你一直坚持才可以,一个人性格很浮躁,只有长期坚持看书或者练字,心才能净下来。


A张深


我个人的理解是这样的,性格的形成受3大因素的影响:
1 基因遗传因素(也就是所说的血缘因素),这是一种比较主流的说法,这也是影响人性格的一大因素。




2 成长期的叛逆因素,这个受家庭条件,社会环境,政治形势等影响比较大,成长环境有时候会造就一个人。




3 社会因素,一旦进入社会,从事不同的工作,遇到不同的人等等,这些都将成为影响人的性格的因素。



总之,性格是一个人特有的东西,不是不可变的,但也不是随时都会变的,在相当一段长的时期里,它还是稳定的。性格是没有优劣之分的,它不等同于人格,性格是人的一种天性,不同的人对待世界都会有不同的心里反应。这种反应是人自身很难驾驭和控制的,但是我们能够思考能够学习,我们可以通过知识来构建正确的是非观,以此来控制由性格所产生的心里反应,做出正确的行为。


艺舟海棠


我觉得性格主要是后天的经历和自我选择的双重作用形成的。经历是外部因素,自我选择是内在因素。二者,缺一不可。

经历——外部对于内心的刺激

每个人从小到大的经历都是不同的,每个人的经历都是独一无二的。那些我们称之为兄弟、发小和朋友的人们,只不过是与我们在人生的某些阶段共同经历了一些事情而已。我们生而为人,对自己的了解多半都是源自于外部的反馈,那么最靠谱的反馈当然就是我们所经历的事情。

我们会根据经历的事情,去思考我们自己是什么样的?我们的表现如何?我们的情绪体验怎样?我们应对此事的能力是否完备等等。这些经历就是我们审视自己内心的一个契机,通过这种外部的刺激,让我们去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情绪。当我们经过思考或是潜意识里的思考之后,我们就会对自己的行为和反应进行合理化,这么做的结果就是强化我们的情绪体验和行为,进而影响以后的习惯和性格。

内心的选择——主观的好恶

即使是双胞胎天天朝夕相处,两个孩子在性格上也会有些许差异。这种经历高度相似的情况,为什么会造就了不同的性格呢?因为我们每个人面对经历或者说外部客观的事物的时候,自己内心的解读是不同的。举个例子来说,对于工作中遇到困难这件事上,有的人非常沮丧,觉得没有希望,但是有的人会觉得这条路行不通,是个好的经验,又给成功的道路扫清了一些障碍。

我们遇到相同的事情所作出的不同反应,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一个人的性格。而这种持续的反馈会加深我们下一次做决定和选择的倾向,这种心理暗示的力量是强大的。性格的养成就是在行为不断地重复的过程中形成的。最基本的就是我们每一次的选择背后的解读在影响着我们的性格。

主观的选择很多时候又会受到外界环境和他人的影响。虽然影响的因素和作用方式非常的复杂。但是,我觉得人们做出选择的时候,一定是基于当时具体情况做出的合理反馈。可能事后看起来这种决定不一定正确,但是就那时那刻而言,是最好的做法。

结语:性格的形成非常复杂,很难穷尽其法。性格没有好坏,也没有优劣之分。只要我们觉得自己过得幸福美满,就是最美的性格。

欢迎点赞并关注匠心粥馆——粥济万物,匠人匠心。美好生活需要我们用心去体验~


匠心粥馆



明确来说,性格是我们思维、行为特征的总和。在性格形成的过程中,我个人认为,成长环境以及家庭因素占到了很大的主导作用,在0-7岁和青春期时期这两个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当中,我们的思维和行为接收到了怎样的影响和引导,也就决定了我们个体性格的整体构成,所以,性格的形成其实是历经了十几年、几十年的塑造而成。所以,性格是一种相对比较稳定的人格特征,在后天虽然可以进行一定的塑造,但是难度也是比较大的。


在这些影响因素当中,父亲和母亲作为孩子的第一个引导者,他们自身的一些因素也决定了孩子今后的性格形成。

例如:如果母亲过于强势,父亲过于弱势,那么,男性后代的性格多会出现懦弱、自卑的特征,而女孩则会沿袭母亲的性格特征;父亲过于强势,母亲比较弱势,男性则会表现出较为突出的暴力性,而女性后代则会缺乏安全感。


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难找到性格十分相似的两个人,也正是因为我们具备不同人格特征的父母,处在不同的成长环境当中,得到了不同的影响,最终形成了不同的性格特征。


心理博学社


世界上没有什么比人的性格与命运更矛盾的了,它既抽象又具体,既模糊又清晰,在每一个人的身上都鲜活闪现。在我们走向大成功或遭遇大失败时,它才变成人们热议的话题,让人发出

性格决定命运的慨叹!

  

你的
性格,谁在做主

  有关人的性格形成一直有两种观点。第一种先天论认为,我们具有怎样的性格在一出生时便决定了,基本由遗传做主;另一种观点认为,“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降临到世界时,他的思维都是空白,何谈性格?完全是生活环境与接受的教育在塑造着不同的

性格。

  这两种观点有点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争论,彼此都有道理,可彼此却也很难说服对方。如果赞成前者,那无疑认为我们的性格无论优劣,都是天生注定的,既然是先天的就说明是难以改变的,那后天的教育不就成了多余的无用功?

  

而拥护后者也不能自圆其说,因为

性格品行的遗传和家传现象比比皆是,文盲家庭出大学生与曾经的抢劫犯培养出慈善家的事例,无疑是极端个案,凤毛麟角。

  134年前的美国科学家理查得·恰克蒂尔对几个州的监狱进行了抽样调查,其结果佐证了先天论的正确。他的具体做法是求证家族性犯罪的几率有多大。调查结果发现,一些数百人的大家族,的确有集中犯罪的现象。比如吉姆家族的近800人中,有148人酗酒,121人卖淫,75人有犯罪前科。

  后来恰克尔还以调查数据证明,音乐才能也会遗传,故而造就很多的音乐世家,召开家族式音乐会一直是一种时髦。

  
现代主流科学认为,我们的

性格形成是遗传和生长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就以音乐家为例,遗传固然重要,但耳濡的熏陶更不可小视。特别是那些从小就在悠扬悦耳的琴声中长大的孩子,环境的影响可能胜过遗传的因素。对此,澳大利亚心理学家罗拉黑尔经过半生的潜心研究,对遗传、环境作用于人性格的烙印归纳为三条结论,已然成为当今人类心理学研究的共识:首先,在心灵与思想的某些特质上,家庭成员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遗传;其次,至于性格中那些独特鲜明的部分,在遗传中是被放大还是被缩小,取决于后天的环境因素;再次,遗传中被放大的部分越突出,受环境的制约就越小。


思懿


性格是心理的外在表现。一个人的心理同时具备多个性格元素,比如勇敢、温柔、刚强、粗暴等;每个性格元素都由正与反两方面所组成,比如勇敢的反面是胆小,温柔的反面是粗暴。通常情况下,这两个方面会有一面呈现出相对强势,这就是我们称之为性格的东西。

因为性格元素具有两面性,所以,具有明显性格特征的人,在少数情况下或非常时候,也可能有不同平常的或者说与平常相反的性格元素表现。比如一个温柔的人,当他被逼到绝境时,小宇宙爆发,也会表现出倔强甚至是冲动的一面,只是这一性格元素在平时不曾出现过。

如果性格元素的正反两个面相对平均的话,就会表现出性格平和的形态,也会表现出性格不稳定的形态,比如前者是性格不温不火,后者是时冷时热。

性格是一个人的处事风格和人生态度以及看待事物的观点看法的综合反映。它区别于气质,因为性格是后天形成的,也是可以改变的。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性格,克服其中的弱点和不足,去适应周围的环境和人,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性格良好的人。

良好的性格既是心理状态,也是道德品质。调查显示,性格良好的人不仅较为健康,而且生活美满幸福,工作和事业发展得也较为顺畅。崇尚乐观的性格,用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就能微笑面对一切,微笑着,你才能征服艰难困苦;微笑着,你才能将不利于自己的局面一点点打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