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痕迹管理”变为“痕迹主义”

许贵元

科学适度的痕迹化管理,是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激发工作积极性的有效途径。但是,如果一味把“痕迹管理”视为“实绩印证”和“考量依据”,则难免会出现“重痕迹、轻落实”的倾向,滋生形式主义的弊端,导致说与做“两层皮”的现象。

目前,形式主义的又一新变种——“痕迹主义”在一些地方开始抬头并流行。对此,《半月谈》在刊发的一篇调查报道中一针见血地指出——所谓的“痕迹管理”工作方法如今在一些地方成了“形式主义的新变种”:有基层干部按上级要求给贫困户制作档案,1户1份24页且要一式4份,全村58户用了1.5万张A4纸13个硒鼓;还有的村搞1次“卫生清扫”就需要9份档案,“材料环环相扣、图文并茂,怎么看怎么像法院的卷宗”。

其实,这种现象并非“个案”。前不久,笔者深入某基层乡镇调研扶贫攻坚进展情况时亲眼目睹,会议室收拾得干干净净,办公桌上的文件盒排列得整整齐齐,总结汇报材料足有一尺多高,各种报表和卡片准备齐全,墙上扶贫攻坚路线图更是引人注目,其他就是各类奖旗、奖状、奖杯之类的“精神荣誉”,把整个会议室(接待室)装饰得井井有条,似乎散发着一种浓浓的“扶贫气息”。而负责接待的镇上领导则说,“大热的天,你们不用去村子和农户了,想听汇报我们就介绍,想看材料我们已印好,想查报表和卡片我们这有分户建档,检查扶贫资金我们财务账码清清楚楚。”

但是,到了村子和农户实地查看,扶贫攻坚基本处于“冷冷清清”的状态,好多措施没有落实到位,“口号扶贫”“数字脱贫”“虚假扶贫”的问题依然存在。一位基层干部无奈地抱怨说:“脱贫攻坚时间紧、任务重、情况复杂,上边压得狠、催得急,天天要情况,天天报材料,天天填报表,没完没了,检查督导更是接连不断,弄得我们下边整天晕头转向、疲惫不堪,根本没有精力到一线搞扶贫。我们把基础材料都准备齐全,就是为了应对上边考核和领导检查督导。”这样看来,所谓的“痕迹管理”,其实已经成了“文字游戏”的产物,背后不知浪费了多少人力、精力和财力。

诚然,痕迹化管理,是工作过程的见证,留存档案资料更是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工作。同时,科学适度的痕迹化管理,也是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激发工作积极性的有效途径,对于有针对性地开展精准脱贫工作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但是,如果一味把“痕迹管理”视为“实绩印证”和“考量依据”,则难免会出现“重痕迹、轻落实”的倾向,滋生形式主义弊端,导致说与做“两层皮”的现象,甚至还会让基层干部错误地认为:不管干得好不好,总结材料要写好,图文并茂做得妙,报表卡片全不少,不管谁来检查和督导,我们都能应酬好。这种典型的“形式主义的新变种”,不仅有损于党的形象和政府的公信力,也扭曲了新时代的干部作风,任其蔓延下去,必然会导致干部脱离群众、政府失信于民,进而影响到精准脱贫的进程和效果。对此,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谨防被“痕迹主义”污染头脑、捆住手脚。

防止“痕迹主义”泛滥,营造风清气正的工作氛围,关键在于行动。以笔者之见,应采取以下举措:一是结合反腐败、查“四风”,开展“痕迹主义”专项整治行动,列举“痕迹主义”的种种表现,让“痕迹主义”失去舞台、销声匿迹。二是进一步强化考核评价体系建设,完善综合考评机制,运用好考核指挥棒,坚决遏制“只看表面、不看实际”,“注重痕迹、轻视实绩”的偏激做法。三是各级领导干部要作风下沉,深入一线、搞好实地调研,做到情况摸得明、底数兜得清、问题找得准、决策不失误,用实实在在的脱贫成效,增加贫困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四是加大监督巡查力度,对那些弄虚作假、欺上瞒下、善于做表面文章的种种形式主义,要进行严厉追责和查处。五是上级领导机关要带头做好表率,千方百计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多给基层干部松松绑、减减压,让他们拿出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中来,确保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