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輩子女幾個,留在農村家裡的兒子就理所應當承擔更多的責任嗎?

cz34306328


在農村,養老問題往往也是兄弟之間的矛盾之一。俗話說“養兒為防老”,這裡的“兒”是孩子的意思,指的不單單是兒子,也包含女兒。可是在我國農村,一般養老都是靠兒子,很少有靠女兒的。 因此,只要家裡有兒子的,一般都是說兒子養老,沒有說女兒養老的。

記得小時候,對門姑姑每次回來都會在街道上大罵一通,罵的對象是誰呢?就是她家的老三!對門姑姑在家裡排行老大,下面還有三個弟弟。老二在城裡上班,慢慢把家也搬到了城裡;老三和老四家相鄰而居,老三是新宅基地,老四和老母親一起住在祖宅,照顧老母親。

後來,老四家提出,應由弟兄三個輪流照顧老人。在城裡的老二欣然同意,隔壁的老三卻不願意。老三認為,祖宅才是老人的家,老人就應該住在祖宅,堅決不能住進自己家裡。 因為此事,每次大姐回來都要站在街上大罵老三一通,倒也成了慣例。

後來老三終於同意照顧老人,但他所謂的照顧,就是給老人端碗飯吃。輪到城裡老二照顧的時候,老二就會開車把老人接走,到時再送回來;輪到老三的時候,老人仍住在祖宅,吃飯時老三會把飯菜端過來,其餘的,一概不管。就這樣,直至老人逝世……


十個指頭伸出來還有長有短,何況是照顧父母呢,父母在農村,留在身邊的兒子肯定會自主不自主的多照顧老人一些,但其他子女也不應該旁觀。

想想父母養育了兒女一輩子,肯定不希望老了老了讓子女在養老問題上發生矛盾。家和萬事興,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讓父母開開心心度個晚年,才是最重要的!


土豆裡的花生


按照老話講:養兒能防老。在農村,兒子在出生時一般就被給予了很大的希望——養老的希望,尤其是很老人一起生活或者生活很近的兒子!老人們子女很多的,能做到一碗水端平似乎也不太現實,往往子女們在面對養老問題上就會“想當然的”認為,老人給哪個子女付出的更多,哪個子女從父母那裡獲取的更多(往往是兒子)就理所應當的贍養老人。其實這種約定俗稱並不理性,會受一些客觀因素的影響:例如,哪個子女獲得的多,但卻不願意付出;哪個子女稱自己得到的少,不應該回報給老人那麼多;又或是子女生活艱辛,無力承擔年邁父母的贍養費用和醫療費用……等等一切在贍養老人時出現了不和諧的因素,往往親戚之間鬧得很僵,老人既傷心又無可奈何!

為了更好的解決此問題,其實就應該將此事(贍養問題、家產分定問題)量化,在老人們有自理能力的時候,老人和子女們(當然也應該包含嫁出去的女兒)協商,將協商結果進行公證,做到有理可依。這樣做絕對不會影響家人們的感情,反而讓每一個子女都知曉在贍養老人問題上自己該盡的責任和義務。舉個例子,小編曾經參加過農村親戚的葬禮,老母親先過世,按照約定:父母只剩一人在世,老人要和小女兒一起生活,生活期間的生活費和醫療費用從老人的積蓄和勞保中出,如若不夠可將名下房產賣出,繼續支付費用,再不夠就是子女們平均分配;如果老人都過世,老人名下的財產(

喪葬費之外)均由小女兒繼承,其他子女沒有繼承權,簽字畫押。後來老人們先後去世,不但生前得到了很好的照顧,亡故之後的葬禮辦的也順順利利(小女兒張羅的)。老人的子女們也不會因為老人不在而彼此生疏,每年都會定期聚在一起,很是融洽!令人羨慕。

贍養老人,子女都有責任!


駿景農業


不用說,誰離老人近,誰承擔的責任就多些。端茶倒水跑前忙後的事兒,那遠處的兒女心有餘力不足。遠處的兒女經濟上多貼補貼補父母,有機會多幫襯幫襯在家的兄弟,起碼有顆感恩的心,也就算彌補遺憾了。歸根結底也是為了父母安度晚年,自己兄弟們和睦,家和萬事興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