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劃分為3市2區5縣的3線城市,享有“中國竹鄉”之稱

福建省劃分為3市2區5縣的3線城市,享有“中國竹鄉”之稱

福建省劃分為3市2區5縣的3線城市,享有“中國竹鄉”之稱

福建省劃分為3市2區5縣的3線城市,享有“中國竹鄉”之稱

福建省劃分為3市2區5縣的3線城市,享有“中國竹鄉”之稱

南平,福建省地級市,地處福建省北部,武夷山脈北段東南側,位於閩、浙、贛三省交界處,俗稱“閩北”,東北與浙江省相鄰,西北與江西省接壤,東南與寧德市交界,西南與三明市毗連,介於北緯26°15’—28°19’,東經117°00’—119°17’之間,幅員面積2.63萬平方千米,佔福建省的五分之一; [1] 革命戰爭年代,福建省委曾經幾度駐在閩北,被譽為“紅旗不倒”的紅土地。 [2-3]

南平轄2個市轄區、5個縣、代管3個縣級市;2016年,戶籍人口321.26萬(常住人口266萬);2016年,該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457.74億元。境內山峰聳峙,低山廣佈,河谷與山間小盆地錯落其間,具有中國南方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特徵,形成以丘陵、山地為主的地貌;屬中亞熱帶季風溼潤氣候,局部山區為中亞熱帶山地氣候,素有“福建糧倉”、“南方林海”、“中國竹鄉”之稱。 [3]

南平是福建開發最早的地區之一;東漢時期,南平、建甌、浦城等便建縣;“福建”之名即來自福州、建州(今建甌市)各取首字而來。 [3] 南平是閩越文化、朱子文化、武夷茶道文化、齊天大聖文化、太極文化的發源地,被譽為“閩邦鄒魯”和“道南理窟”;曾湧現出2000多位進士和17位宰相;擁有一級至三級旅遊資源實體180多處,武夷山是全國僅有的4個“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地”之一。 [1]

南平擁有合福高鐵、鷹廈鐵路、外福鐵路、橫南鐵路,205國道、316國道過境;還有武夷山機場,閩江干流、建溪、富屯溪等航線及航道。

福建省劃分為3市2區5縣的3線城市,享有“中國竹鄉”之稱

福建省劃分為3市2區5縣的3線城市,享有“中國竹鄉”之稱

福建省劃分為3市2區5縣的3線城市,享有“中國竹鄉”之稱

福建省劃分為3市2區5縣的3線城市,享有“中國竹鄉”之稱

福建省劃分為3市2區5縣的3線城市,享有“中國竹鄉”之稱

福建省劃分為3市2區5縣的3線城市,享有“中國竹鄉”之稱

福建省劃分為3市2區5縣的3線城市,享有“中國竹鄉”之稱

福建省劃分為3市2區5縣的3線城市,享有“中國竹鄉”之稱

福建省劃分為3市2區5縣的3線城市,享有“中國竹鄉”之稱

歷史沿革

先秦時地屬百越,《漢書·地理志》注引臣瓚曰:"自交趾至會稽七八千里,百越雜處,各有種姓”。

漢建安初(196年-205年)境內始置漢興(浦城)、南平、建安(建甌)、建平(建陽)4縣,屬會稽郡。

福建省劃分為3市2區5縣的3線城市,享有“中國竹鄉”之稱

南平景色(6張)

三國吳永安三年(260)置建安郡,治所建安(今建甌)。 [5]

晉元康元年(291年)屬江州。

南朝陳永定初(約557年)屬閩州,後屬豐州。

隋開皇九年(589年)廢郡為縣,屬泉州(州治今福州),大業三年(607年)屬建安郡(郡治今福州)。

唐武德元年(618年)以原建安郡地置建州,天寶元年(742年)復置建安郡,乾元元年(758年)改為建州,屬江南東道。

五代閩龍啟二年(934年)屬閩。

天德三年(945年)改建州為永安軍,旋改忠義軍。

南唐保大四年(946年)置劍州,州治劍浦(今南平)。

宋開寶八年(975年)改忠義軍為建州,太平興國四年(979年)改劍州為南劍州,五年(980年)置邵武軍,治所邵武,端拱元年(988年)改建州為建寧軍,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改建寧軍為建寧府,屬福建路。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改邵武軍為邵武路,十五年(1278年)改建寧府為建寧路,改南劍州為南劍路,大德六年(1302年)南劍路改為延平路,均屬江浙行中書省福建道宣慰使司(至正十六年即1356年為福建省)管轄。

明代境內並置建寧、延平、邵武3府。清亦同。

清末為延建邵道(駐南平),領3府。延平府領南平、順昌、將樂、沙縣、尤溪、永安6縣和上洋廳,建寧府領建安、建甌、建陽、崇安、浦城、政和、松溪7縣,邵武府領邵武、光澤、泰寧、建寧4縣。

民國二年(1913年)廢府制,為北路道(駐南平,領16縣)。

民國三年(1914年)為建安道。

民國十四年(1925年)廢道,直屬福建省。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11月為“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延建(閩上)省,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境內為第三、第九、第十行政督察區,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改為第二、第三行政督察區。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改水吉特區為縣。

1949年5月至1950年2月各縣相繼解放,為第一、第二專區,1950年3月第一專區改建甌專區(9月改建陽專區),第二專區改南平專區。

1956年建陽專區併入南平專區,劃入閩清、三明2縣,增設南平市,撤銷水吉縣,共轄南平市和南平、順昌、建陽、建甌、沙縣、邵武、浦城、崇安、光澤、松溪、政和、建寧、將樂、古田、尤溪、泰寧、屏南、閩清、三明19縣。

1959年劃出閩清、松溪、政和3縣。

1960年南平縣併入南平市,三明縣劃歸三明市,松溪、政和縣合併為松政縣。

1962年撤銷松政縣恢復松溪、政和縣。

1963年劃出古田、屏南2縣。

1964年增設建西縣。

1970年劃出尤溪、沙縣、將樂、泰寧、建寧5縣,增入松溪、政和合並的松政縣,撤銷建西縣,南平專區遷駐建陽,改為南平地區。

1971年改為建陽地區。

1975年松政縣復為松溪、政和2縣。

1983年邵武撤縣設市。

1988年建陽地區遷駐南平,改名南平地區。

1989年撤崇安縣設省轄縣級武夷山市。

1992年建甌撤縣設市。

1994年建陽撤縣設市,同時撤銷南平地區,設省轄地級南平市,原南平市改為延平區。 [5]

2014年5月27日,國務院正式批覆同意南平市行政區劃調整,同意撤銷建陽市,設立南平市建陽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