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福建省

福建省,簡稱“閩”,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省會福州,位於中國東南沿海,東北與浙江省毗鄰,西北與江西接界,西南與廣東省相連,東南隔臺灣海峽與臺灣省相望,福建省陸地總面積12.14萬平方千米。 [1]

福建地勢呈“依山傍海”態勢,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境內山地、丘陵面積約佔全省總面積的90%;地跨閩江、晉江、九龍江、汀江四大水系,屬亞熱帶季風氣候。 [2]

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福建省

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福建省

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福建省

截至2017年底,福建省下轄9個地級市,共有12個縣級市,44個縣,29個市轄區。 [3-4]

截至2017年末,福建省常住人口3911萬人,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32298.28億元,第一產業2442.44億元,第二產業15770.32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14085.52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實現82976元。

常住人口

根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福建省常住人口為36894216人,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時的34714835人相比,十年共增加2179381人,增長6.28%,年平均增長率為0.61%。

2017年末全省常住人口3911萬人,比上年末增加37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2534萬人,佔總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64.8%,比上年末提高1.2個百分點。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為47.78%,比上年末提高2.25個百分點。全年出生人口58.4萬人,出生率為15.0‰;死亡人口24.1萬人,死亡率為6.2‰;自然增長率為8.8‰。 [6]

家庭戶人口

2010年福建省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戶11206844戶,家庭戶人口為33397662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2.98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3.53人減少0.55人。

年齡構成

2017年末福建省常住人口中,0-14歲人口為645萬人,佔16.5;15-64歲人口為2922萬人,佔74.7;65歲及以上人口為344萬人,佔8.8%。

城鄉人口

2014年福建省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21064429人,佔57.09%;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15829787人,佔42.91%。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城鎮人口增加6632419人,鄉村人口減少4453038人,城鎮人口比重上升15.52個百分點。

流動人口

2014年福建省常住人口中,居住地與戶口登記地所在的鄉鎮街道不一致而且離開戶口登記地半年以上的人口11074527人,其中市轄區內人戶分離的人口為830446人。具有外省戶籍的遷入人口為4313602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居住地與戶口登記地所在的鄉鎮街道不一致且離開戶口登記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增加5163304人,增長87.35%,具有外省戶籍的遷入人口增加2168334人,增長101.08%。

福建省人口常住地區分佈情況

地區

人口數

比重(%)

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

福建省

36894216

100

298

福州市

7115370

19.29

581

莆田市27785087.53673

廈門市

3531347

9.57

2078

漳州市480998313.04373

龍巖市25595456.94135

三明市

2503388

6.78

109

泉州市

8128530

22.03

720

南平市

2645549

7.17

101

寧德市

2821996

7.65

210

以上數據來自六普常駐 [17]

受教育程度

2010年福建省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學(指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為3084679人,具有高中(含中專)文化程度的人口為5119376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為13977607人,具有小學文化程度的人口為10994776人(以上各種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類學校的畢業生、肄業生和在校生)。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每10萬人中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由2967人上升為8361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0602人上升為13876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3708人上升為37886人,具有小學文化程度的由38317人下降為29801人。

福建省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歲及以上不識字的人)為899845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減少1600503人,文盲率由7.20%下降為2.44%,下降4.76個百分點。 [17]

民族

福建省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為36097361人,佔97.84%;各少數民族人口為796855人,佔2.16%。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增加1962607人,增長5.75%;各少數民族人口增加216774人,增長37.37%。

福建是少數民族散雜居地區,全省56個民族成份齊全。少數民族人口79.69萬人,佔全省總人口的2.16%。其中:畲族人口36.55萬人,佔福建省少數民族人口的45.87%,佔全國畲族人口的51.58%,是全國畲族人口最多的省份;回族人口11.6萬人,佔福建省少數民族人口的14.56%;高山族人口423人,約為大陸高山族人口的10.55%,是祖國大陸高山族人口較多的省份。福建省少數民族人口萬人以上的縣(市、區)19個,千人以上的鄉(鎮、街道)150個,有19個民族鄉(其中:畲族鄉18個,回族鄉1個)和一個省級民族經濟開發區(福安畲族經濟開發區),567個少數民族村。

2017年全省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2298.28億元,比上年增長8.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442.44億元,增長3.6%;第二產業增加值15770.32億元,增長6.9%;第三產業增加值14085.52億元,增長10.3%。第一產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7.6%,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為48.8%,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43.6%。全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82976元,比上年增長7.1%。 [6] 全年全省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4603.85億元,比上年增長7.2%,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808.70億元,同口徑增長8.7%。[22]

第一產業

福建省耕地總面積1854.8萬畝,人均耕地0.61畝,不及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

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福建省

福建——安溪.中國茶都(3張)

植物種類3000多種,有豐富的糧食作物、油料作物、工業原料作物、果茶、蔬菜、花卉、食用菌等資源。 [23]

2017年農林牧漁業完成總產值4302.44億元,比上年增長3.7%。糧食種植面積1769.09萬畝,比上年增加3.99萬畝。全年糧食產量665.40萬噸,比上年增加14.53萬噸,增長2.2%。 [22]

第二產業

2017年全部工業增加值13091.85億元,比上年增長7.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0%。在規模以上工業中,分輕重看,輕工業增長9.3%,重工業增長6.5%。 [6]

2017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3208.55億元,比上年增長20.2%。 [6]

2017年全社會建築業實現增加值2707.82億元,比上年增長3.9%。實現利潤329.16億元,增長17.6%。

2017年固定資產投資26226.60億元,比上年增長13.5%。

2017年房地產開發投資4794.23億元,比上年增長4.5%。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積2079.59萬平方米,比上年末增加21.09萬平方米。 [22]

第三產業

2017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013.00億元,比上年增長11.5%。

2017年進出口總額11590.78億元,比上年增長12.0%。其中,出口7114.08億元,增長4.1%;進口4476.70億元,增長27.5%。

2017年新設外商直接投資企業2041家,比上年下降13.3%。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573.17億元(折85.77億美元),增長8.2%。

2017年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實現增加值1889.68億元,比上年增長8.3%。

2017年完成郵電業務總量1289.86億元,比上年增長45.7%。年末全省電話用戶總數5072萬戶,其中:固定電話用戶777萬戶;移動電話用戶4295萬戶。

2017年接待入境遊客775.41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3.9%。國際旅遊外匯收入75.88億美元,增長14.5%。接待國內旅遊人數37534.06萬人次,增長21.6%;國內旅遊收入4570.77億元,增長30.8%。旅遊總收入5083.10億元,增長29.2%。 [22]

截至2017年末,全省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餘額44086.83億元;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餘額41899.68億元。境內A股上市公司131家,市價總值16538.96億元;上市公司B股數量為1家,市價總值7.98億元。全年內外資保險公司保費收入1032.1億元;支付各類賠款及給付325.7億元。

航空

2017年,福建民航完成貨運量24.72萬噸,比上年增長5.7%;完成貨物週轉量5.39億噸公里,比上年增長27.2%。完成客運量2983.98萬人,比上年增長15.3%;完成旅客週轉量481.99億人公里,比上年增長22.3%。 [28]

福建部分民用運輸機場

廈門高崎國際機場福州長樂國際機場泉州晉江國際機場

武夷山機場連城冠豸山機場三明沙縣機場

(截至2017年6月已建成)參考資料 [29]

鐵路

1950年代起,由於地形多山並長期處於戰備狀態,福建鐵路發展步履艱難。21世紀以來,按照“構築高速鐵路,加強出海通道,貫通區域線路,完善海西路網”的總體思路,海峽西岸經濟區將著力構建“三縱六橫九環”的海峽鐵路網。

截止2013年12月,福建省已建與在建鐵路有:峰福鐵路、鷹廈鐵路、贛龍鐵路、梅坎鐵路、漳泉鐵路、溫福高速鐵路、福廈高鐵、

福廈鐵路

福廈鐵路

龍廈鐵路、向莆鐵路、廈深高鐵等已經建成,基本形成鐵路網。

2015年6月28日,省內首條設計時速300km的高速鐵路——合福高鐵正式開通運營。 [30]

其中在建鐵路有:福平鐵路(在建)、南三龍快速鐵路(在建)、浦建梅高速鐵路(在建)、贛龍鐵路複線(在建)、衢寧鐵路(在建)、福州至廈門客運專線350。

公路

古時候,福建與中原交通閉塞,開發較晚。見諸記載的,在秦漢以後才有與鄰省的通道。三國孫吳五次進攻福建,促進福建道路的開闢。唐乾符五年(878年),黃巢率部入閩“刊山七百里”,為閩浙開闢一條新通道。唐宋時期,福建驛道發展,郵驛制度漸趨完備;到了清代,形成較完善的陸路交通網。但由於境內高山連綿,河谷遍佈,始終未能發展為車馬大道。

廈門高崎機場

廈門高崎機場(2張)

辛亥革命後不久,許世英任福建巡按使,開始籌建福州城區馬路,於民國5年(1916年)修成由水部門經王莊至臺江福新街的福州第一條馬路;並組織官商合辦的延福泉汽車公司,計劃修建南平經福州至泉州的汽車路,於翌年修成福州西門至洪山橋的5公里,為福建省修築公路的先聲。當時閩南沿海一帶,愛國華僑熱心桑梓建設,多由海外僑胞及當地紳商,發起修築公路。民國8年,開始興築漳浮公路,為全省第一條公路。然而因軍閥割據,連年戰亂,公路建設深受影響,終北洋政府時期,全省僅修公路412公里,且多限於閩東南一帶。30年代,福建公路開始有了發展,國民黨政府為了軍事需要,修築了閩粵、閩贛、閩浙等省際公路幹線。抗日戰爭爆發後,福建內地雖仍有新建公路,但通海乾線及沿海公路多被破壞。解放戰爭後期,又因國民黨軍隊敗退時沿途破壞嚴重,且又長期失修失養,到1949年解放前夕,全省僅存破爛不堪的公路3384公里,能通車的僅有945公里,而且標準低,路況很差。

1949年後,公路交通事業的發展開闢了廣闊的前景。1950年,開始進行大規模的公路建設。一方面,要完成華東支前公路修建任務,以支援解放大業,鞏固海防;另一方面,又要全面恢復被破壞的公路,以支援工農業生產的恢復與發展。至1952年底,勝利完成了支前、恢復時期公路重點建設任務。1954年底,已全面完成原有公路的恢復改造任務,公路技術狀況明顯提高,公路面貌煥然一新。1955年,開始進入大規模的新線公路建設時期,至1957年底,全省通車裡程已達6034公里,不通公路的縣份只剩下5個。這是福建公路發展的高峰年代,它奠定了福建公路的基本骨架。1958年,在貫徹執行“全黨全民辦交通”和“地群普”(即依靠地方、依靠群眾,普及為主)修路方針中,縣鄉公路迅速發展,年底便實現了縣縣通公路。1960年底,全省公路總里程達13269公里,使80%的人民公社(鄉鎮)和55%的生產大隊(村)有了公路。1966年至1976年,公路建設受到“文化大革命”干擾,處於曲折發展狀態。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從封閉式的靠養路費投資轉變為開拓式的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的集資修築公路;從過去比較單一發展公路網轉變為重視向外輻射發展與鐵路、水運、航空等綜合運輸聯網。使福建由一個陸上交通十分閉塞、落後的省份,建成一個以省會為中心,連接全省各地市縣、工礦基地、主要港口、旅遊勝地的四通八達的公路網。 [31]

2017年,公路通車裡程108011.61公里,增長1.2%。其中海西高速公路網通車裡程5227.75公里,增長4.1%。

2017年完成貨物運輸量132252.06萬噸,增長9.9%。貨物週轉量6785.16億噸公里,增長11.7%。

2017年完成旅客運輸量54117.63萬人,下降0.2%。旅客週轉量1086.22億人公里,增長10.0%。

水路

福建背山面海,港澳縈環,島嶼錯落。海岸線北起福鼎沙埕之南山關,南延詔安宮口之西端,直線長度535公里,曲線長達3324公里,沿海島嶼達1400多個。蜿蜒曲折的海岸線和星羅棋佈的島嶼形成眾多的優良港灣,其中可供5~10萬噸輪船通航的港灣有沙埕灣、三都灣、羅源灣、福清灣、興化灣、湄洲灣、廈門灣、東山灣等處。 [32]

地鐵

截至2018年底,福建省已開通福州地鐵、廈門地鐵兩個城市地鐵系統。其中,福州地鐵運營線路共有1條,即福州地鐵1號線,里程總長24.89千米,共設車站21座。廈門地鐵運營線路共有1條,即廈門地鐵1號線,里程總長30.3千米,共設車站24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