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被老人带的孩子,父母应如何帮他(她)建立家庭归属感?


肯定迫不得已才把孩子交给老人带的,可以自己辛苦点,如果上班的地方不算远的话下班之后可以把孩子接回家,如果远的话,周末休息一定要把孩子接回来。不然孩子从小跟着老人,会感觉自己父母是陌生的,更别提什么家庭的归属感了。



我现在都是一直全职在家带孩子的,实际上家里条件也不是很好,但自己辛苦几年,陪伴着孩子的每一个第一次是很有意义的,等你想陪伴孩子的时候,机会会越来越少。

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只要一有时间就去多多陪伴孩子,关爱孩子。和孩子多多交流,让孩子明白父母虽然不能时时刻刻陪伴在身边,但是还是十分爱他的。


美羊妈咪


90后们隔代抚养的经历


大多数人的成长记忆中,都有跟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亲密相处的场景。随手在北京大学《爱的心理学》课程中同学们的自我成长经历分析作业中摘抄几个片段:

  • “……成长中影响我最多的应该是奶奶吧,我至今能够记得的,就是在那些父母忙于工作而无暇照顾我的日子,我都是在奶奶的陪伴下度过的,不论是跟在好动的我后面敦促着我吃饭,还是在我被同伴欺负后扬言要帮我报仇,与其说是家长,不如说奶奶也是我童年里的一个特殊的玩伴。”

  • “除了父母之外,我的奶奶是我整个童年占据记忆最多的人,小学时代我每个周末都是在奶奶家里度过的,我是她唯一孙子,她对我疼爱有加,几乎会满足我一切购买玩具、零食的愿望。”
  • “大概是我两三岁的时候,因为我父母都要上班,所以我姥姥每天都照顾我,无微不至的管理我的日常起居,自恋一下,据说小时候长得人见人爱,所以我姥姥特别喜欢抱着我出去炫耀什么的,顺便聊聊家常。我和我姥姥的感情也很深。”
  • “除了爸爸妈妈对我的影响,姥姥姥爷对我的人生是有非常大的影响的。姥姥是小学老师,据说以前是中学数学老师,后来我姨上小学,姥姥为了照顾她更方便于是去了小学教书。姥姥是个十分认真负责而且很有韧性又做人很艺术的人,可以这么说,姥姥是我的精神偶像,我十分敬佩她的为人。……姥姥的有韧性体现在,但凡她想达成的一件事,不管跑多少趟,不管多辛苦,她都能想办法解决。我一年级读完从上海转来北京,因为两个城市教材的差距,姥姥怕我跟不上班,于是用一个假期的时间教完我小学一二年级的语文数学,于是开学后的第一次考试,我考了全班第一,当上了学习委员。……而且,姥姥对于孩子的要求都是有求必应,哪怕自己再辛苦再困难,其实,不管是姥姥还是姥爷,都是非常宠溺孩子的,这或许是隔代亲的定律,但敢可定的是,我的姥姥姥爷在我和表妹(尤其是我)身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绝对是非常多的。”

这些90后们的记忆深处,隔代抚养的经历给他们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也深深地影响着学生们的发展。


隔代抚养不难替代父母的作用


但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毕竟是隔代抚养,他们不能替代父母的作用!

首先,修正下问题的提法。这个问题正确的提法是

:“父母应如何帮长期和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生活的孩子建立安全感?”


这是因为,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是可以给孩子带来家庭归属感的!马斯洛(Maslow)的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五种,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其中情感和归属的需求是第三层次的需求。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害怕孤独和寂寞,希望自己归属于某一个或多个群体,如有家庭,有工作单位,希望加入某个协会、某个团体,这样可以从中得到温暖,获得帮助和爱,从而消除或减少孤独和寂寞感。而归属感的缺失有可能导致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家庭正是可以满足孩子这种归属感的地方。隔代抚养的孩子,同样可以感受到家庭是个人生长、休息的地方,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同样是他们避风的港湾。

但是,父母亲是孩子依恋的“安全基地”(secure base)!这个作用可能是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不能完全替代的!

Bowlby的依恋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释途径。根据这个理论,我们心理的稳定和健康发展取决于我们的心理结构中心是否有一个安全基地。众所周知,人们都有依恋的需要,这个可以依恋的对象必须是可以信任的并且能够提供给我们支持和保护的重要他人。而在我们很小的时候,这个安全基地更多地是由妈妈来承担的。如果妈妈是个“足够好的”妈妈,这个妈妈所担任的安全基地就会内化为孩子心中的安全基地,孩子长大后就有了内在的安全感。如果没有“足够好”的妈妈呢?那么在孩提时代就开始表现出某些特征,比如索性不要妈妈,妈妈回来了,也会懒得理她,他们更关注自己的智力活动,不太有情感反应(压抑了);或者他们表现得很矛盾,好像要靠近妈妈,但妈妈靠近了要拥抱他们了,又挣扎着要离开,对妈妈好像有很多怒气,情感摇摆,缺乏理性。所有这一切都是因为他们没有从母亲那获得安全基础,所以或者发展成一种强迫性的自我依靠,或者又想要母亲又不信任母亲。

也就是说,父母是孩子探索外部世界的一个重要的保障,就像海军基地港口一样,无论军舰出海到多远,去执行多么高深的任务,最后也要回到这里,进行给养和补充,士兵们会回到基地来进行休整!因此,父母在孩子身边的时候,孩子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周边的环境!


父母如何帮孩子建立起安全感?


根据依恋理论,安全感的建立是发生在婴儿期的,是在由主要照顾着(通常指父母,尤其是母亲的作用比较大)和婴儿之间的互动基础上发展得来的。如果父母能够在这个阶段给予孩子足够的积极关注和安全保护,那么孩子建立安全型依恋就比较容易了。Bowlby也提到了安全感的建立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

父母的反应敏感性

是指父母能够及时注意到孩子的信号,正确地解释这些信息,并采取合适的反应,满足孩子的需求。当然父母的反应不敏感并非指敌意或者令人不快的行为。而是指不能觉察孩子的状态或目标,不能提供支持性的反应,从而不能帮助孩子达到他想要的目标。


根据依恋理论另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Ainsworth等人的研究,决定了孩子是安全型依恋的父母行为包括:

  • 他们的母亲在观察中,敏感的反应性很高
  • 孩子哭泣的时候,及时过来,判断孩子需要什么,并帮助孩子得到它
  • 孩子饿的时候,及时喂食
  • 当孩子需要咀嚼或者吞咽的时候,在喂下一勺食物之前会耐心等候
  • 当孩子需要抱的时候,及时抱起孩子
  • 当孩子想进行探索活动(如玩玩具)的时候,不会去干涉
  • 当母亲或者家庭进行社会交往,需要将孩子移动到不同地方的时候,会小心地指导孩子进行移动
  • 当孩子疲劳的时候,会及时将他安顿好,让他入睡
  • 当孩子学会爬行后,母亲要给与适当的限制,而不是粗暴的喝斥,以便让孩子在安全地带爬行,同时也鼓励孩子进行联系,以便发展起运动技能,和探索外部的世界。

父母的情感效用性(Availability)


这主要是指当孩子需要的时候,父母亲能够在孩子身边。由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带大的孩子,缺乏的恐怕是这一块!


所以,对于处于自身奋斗、努力平衡着事业与家庭的年青父母亲来说,尽量抽出事件来多陪陪孩子,和孩子有更多的交流、玩耍是最重要的。

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调查的大多数家长,更多地是采取了另外一种教养方法,把自己当成了孩子的教练,不断地花钱花精力培养孩子的各种兴趣班,并严格管教。这样带来的一个可悲的后果是:让孩子觉得“亲妈变成了后妈”!

因此,请各位年轻的父母记住:

三流的父母当保姆

二流的父母当教练

一流的父母做榜样

想象下,当你在家拿起书的时候,孩子也会模仿你,拿起书来阅读的!


李同归


对于我自己来说我是不会把孩子丢给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带的,因为身边也经常听到一些关于丢孩子的真实情况,有一次就听到两个老婆婆在讲自己的儿媳为了挣钱把刚开始是她自己带的孩子到了两岁就给了奶奶带,结果刚开始孩子是不愿意的,后来就习惯跟奶奶一起吃一起睡了,突然,有一次她儿媳又想跟孩子亲近亲近,想要孩子晚上跟自己睡,可是孩子反倒是不愿意了,死活都要跟奶奶一起睡,后来还引起了婆媳矛盾,就是孩子跟妈妈睡孩子闹奶奶不愿意,跟奶奶睡妈妈又怕孩子慢慢跟她越来越没感情了。所以,站在我的角度考虑我是不会把孩子给老人带的,有人或许就会说了要是自己没钱呢,还会选择自己带吗?我的回答是肯定的自己带,因为现在我也在经历这样的事,只是日子过得苦点。所以我也建议爸爸妈妈自己带孩子,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家,让孩子有一个家庭归属感。


范娇251834622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不一样的,如果真的没有条件把孩子带在身边,而无奈要把孩子放在父母身边生活,那就放吧!不要给自己的心理压力太大!

就算不能时时守在孩子身边,我们同样也会有好多办法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爸爸妈妈的爱!定期定时打电话关心孩子。在孩子重要的时刻一定要在,比方说家长会、六一儿童节这些需要父母参与或者互动的时候,爸爸妈妈一定要想尽办法参加!

如果离得太远,一定要定期回家,还要不定时的给孩子准备礼物!让他知道,爸爸妈妈现在因为某些原因不能守在孩子身边,但是爸爸妈妈是爱孩子的!是在乎孩子的喜怒哀乐的!

只要孩子能感受到来自爸爸妈妈的关心和爱,那他的家庭归属感就会一直在!


灵犀呀咿呀


丫头从出生家里就有我,老公,公婆四人照顾,我从过月子就恨不得把丫头给公婆带,自己好和老公出去吃吃喝喝玩玩。觉的我们出门丫头不哭不闹还有放心的公婆照顾,心态是得意的,再说,又不是不住在一起,即使白天不在晚上不也在家吗,每天每天依然能陪伴丫头。

后来,公婆因为有事,走了几个月,这期间,我是24小时与宝宝不分离,渐渐的,那种母爱完全被激发出来。不再想着玩什么的,完全不去想,就像全心全意照顾好她,看着她一颦一笑,幸福真是流淌在心。

自此,我没在丢手给公婆,自己带到现在,准备丫头九月份上幼儿园我再工作。

不说公婆大概怎么疏远爸爸妈妈的,我就说我亲自和我老公带之后宝宝和我们的亲密程度。丫头会在任何一个场合,毫不顾忌的表达说,妈妈我爱你,爸爸我爱你,每隔几分钟就自主表达一下,在场人都说真是贴心小棉袄呦,你家女儿好乖哦……

爸爸虽然每天上班,但是对丫头的照顾一点都不少,所以丫头和爸爸感情也非常好,经常白天说想爸爸,天稍晚些就问我说爸爸怎么还没到家。有次问爸爸说爸爸你明天上不上班,爸爸说上啊,不上怎么有钱给你买玩具啊,我家女儿非常喜欢玩具,可是她竟然说,爸爸我不要玩具了,你不要上班了好不好!当我听到这话时,心里面好感慨,庆幸我们我们作为爸爸妈妈一直陪伴着宝贝,可是即使这样,在宝宝的内心还需要更多!

如果是爷爷奶奶的带的,宝宝和爸爸妈妈疏远是肯定的,但是爸爸妈妈只要有空就能去陪伴宝宝,我想你们的感情会越来越亲密的!


用户7995330396219


大宝宝出生刚一个半月妈妈就开始上班了,大宝宝大多都是爷爷奶奶带着。因为小大宝宝是吃母乳,所以四个月前,只要妈妈上班,每天的上下午就由爷爷奶奶推着小车到单位去喂。因为平时妈妈带的比较少,除了想吃奶的时候外,小大宝宝对妈妈总是为所谓的样子。后来由于妈妈要考试,大宝宝断奶以后妈妈就回小家住,偶尔才抽空来看大宝宝一次。或许因了长期不在一起的缘故,大宝宝对妈妈的感情越来越淡,妈妈来也好去也罢,大宝宝从来都是不闻不问,再后来竟然发展到妈妈来接大宝宝都不回去,为此妈妈很伤心。

奶奶知道对宝宝来说,爸爸妈妈的爱无可替代。为了找回宝宝对家庭的归属感,奶奶费了不少的心,具体做法如下:

(1)那段日子,奶奶在小家伙面前总是说妈妈的好,说妈妈如何想宝宝,经常让宝宝跟妈妈通话;奶奶还对宝宝说妈妈如何如何疼爱宝宝,把妈妈给宝宝买的玩具一件件拿给宝宝玩;同时奶奶还教宝宝唱《世上只有妈妈好》。

(2)人是感情动物,情感是在接触中培养起来的,所以奶奶偷偷告诉妈妈,有空就多回来陪陪大宝宝,陪宝宝去超市,陪宝宝去游乐场等。

(3)奶奶还抓住宝宝天生喜欢玩的天性,让妈妈挤时间抽空带宝宝出去玩,让宝宝亲近大自然。

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奶奶潜移默化和妈妈的共同努力下,大宝宝在情感上渐渐就起了变化。妈妈每天下班回来,先是知道叫妈妈抱,后来见了妈妈又是笑,又是亲,再后来妈妈骑车走的时候,大宝宝就会追着要坐车。有几次,奶奶正带着小大宝宝在操场玩,妈妈上班路过时被小大宝宝看到后,追着撵着要跟妈妈,妈妈只好停下车来抱了一会儿。这边妈妈一动身要走,大宝宝把小嘴一撇就会哭。虽然看到大宝宝哭,但是奶奶心里却很开心。原因很简单,大宝宝终于找回了归属感,要知道宝宝恋妈妈可是天性哟!


智慧奶奶


很早就接到了邀请,可我一直在犹豫~这个问题对于我来说太扎心了~~十年前,刚刚二十岁的女儿不听劝阻,偷偷的拿走了户口簿,偷偷的领了结婚证,怀孕三个月了我都被蒙在鼓里~~~直到实在瞒不过去了才~通知了我!!!不比晴天霹雳吧也差不多,我实在是看不上这个女婿,不在于有钱没钱,他是个混蛋!!!没大没小,一个嘴巴抽的他妈脖子歪了一个多月~女儿嫁给他,我从来就没有放心过!总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担心,果然,孩子不到一岁这个混蛋就离家出走了!!!一走就是两年,活不见人,死不见尸,后来,找到他女儿和他离了婚,可怜我那外孙子,从此就过上了没爹没妈的日子,(离婚时他们家抢这娃娃,不给他们就不离婚)谈什么归属感,孙子说~我爸从来没有对我笑过~~~奶奶也常常喝的烂醉如泥,孩子差点丢了两次!!!身上经常有被打后留下的伤痕~~~我的泪已经流干了,这几年我每年都要住几次医院,心都疼碎了~~有时我给外孙洗澡,做他爱吃的饭时他轻轻的说~你要是我妈妈就好了~~~哭的我啊~~~是的,爷爷奶奶姥姥只能做到生活中照顾他,绝对不能替代父母带给他家的归属感~~~在这里我跪求未婚的男男女女孩子们~你们对待婚姻要慎之又慎,不要轻易结婚,更不要轻言放弃婚姻!!!最可怜最倒霉的就是无辜的孩子!!!


手机用户沙伦玫瑰


我本人是无法接受让孩子长期跟爷爷奶奶或者是姥姥姥爷在一起生活的。

我觉得父母既然生了子女,就要为他的养育而付出,那么这种付出并不只是物质上的付出,让孩子吃饱穿暖,更重要的是让孩子长成一个心理健康的感情丰富的人。

即使由于父母双方工作都比较忙,或者是没有过多的精力来照顾子女的话,那么我建议就会雇用育儿嫂,或者是让家里的老人来帮忙照看孩子,而每天都要见到孩子都要和孩子交流。

那么如果孩子已经跟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在一起生活很久了,父母的角色已经空缺了很久,那么我觉得应该首先让孩子跟父母之间建立熟悉感,而不是突然之间就将孩子带离了老人身边。这样跟孩子之间建立了熟悉感,进一步建立信任感,自然而然的就会增加孩子的归家庭归属感。


十八线mama


因为隔辈亲的原因,可能有很多孩子更喜欢跟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生活在一起,因为爸爸妈妈有太多的不可以。

如果条件可以,家长尽量把孩子在自己身边养,不要长期寄养在老人身边。因为一个是孩子对父母感情的缺失,再一点就是考虑到老人年岁已大,在看孩子方面,有时真的是力不从心,孩子在老人面前更得意,一些坏习惯,老人说,孩子也未必能听。

真的是迫不得已,孩子长期在老人身边,爸爸妈妈一定要抽出更多的时候,尽量与孩子保持沟通,比如,电话,视频……只有沟通,才能了解孩子的真实的想法,和遇到的问题。

如果家长发现孩子的坏习惯,也不能用强硬的手段制止,而采用讲道理,模拟场景的形式,让孩子知道不这么做的原因,选择更容易让孩子接受的方式,与孩子沟通。

爱有时是感受不到了,一定要大声的说出来。父母常常和孩子表达他们的思念,他们对孩子的爱,让孩子在父母身边是放松的。


我和她的故事


我觉得我们作为父母,既然把孩子生下来了,就要负责孩子的养育责任。虽然很多的父母都说为了让孩子过上更好的生活,不得已把孩子丢给老人,外出工作。虽然这样孩子的物质生活大大提高了,可是孩子的精神生活呢?



世界卫生组织说孩子的健康成长不仅要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良好才是真的健康。我们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孩子的心理对我们的角色就会缺失,对心理健康就会有影响。而且孩子长大以后跟我们都不亲,到那个时候,我们的心理也很不舒服的。


所以,要想让孩子建立家庭归属感,就需要我们长期的陪伴,经常的沟通。现在社会生活压力大,双职工家庭很多,这种情况的时候,我们也要把孩子留在自己身边,起码在晚上下班或者周末的时候可以多陪陪孩子,孩子的任何问题能够及时发现,并且能够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孩子是能感受得到的,这样孩子跟你的心也会越来越近,孩子对家庭的归属感也会越来越强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