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代漠北各族勢力在被沙俄吞併前屢次被剿滅又屢次復甦,反而歸統沙俄後再無動亂呢?

謫仙人太白


這個問題非常不嚴謹。



漠北問題的解決固然有沙俄的功勞,但主要還是中原王朝的努力,也就是清朝前期的一系列經營。

縱觀我國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就是:

鐵打的漠北,流水的遊牧民族。

從戰國時期開始中原政權和漠北,遊牧民族衝突逐漸加劇,先是匈奴被漢朝擊敗,其後鮮卑成為草原的主人。


在鮮卑南下,中原建立政權後,柔然又成為北方霸主。而在柔然窮兵黷武的過程中出局迅速崛起,成為中原王朝的北方大患。

在唐朝消滅突厥勢力後,漠北地區又經歷了回鶻契丹等勢力後,蒙古終於成為這片土地的主人。

可以說,在中原王朝和漠北少數民族衝突的數千年過程中,北方的少數民族始終無法被徹底根除。

而這一問題直到公元1759年清朝徹底消滅準噶爾汗國後方告結束,而此舉也標誌著清朝的疆域達到了巔峰。

而清朝之所以能夠徹底解決遊牧民族問題,和北方沙俄的配合也有很大關係。

沙俄的擴張是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歷史事件。1582年第一批哥薩克越過烏拉爾山向東挺進,陸續消滅西伯利亞地區的西伯利亞汗國和喀山汗國,俄羅斯疆域迅速擴大。

在沙俄鯨吞西伯利亞的過程中,他們採取步步為營,穩紮穩打的策略,並依靠其先進的武器裝備,迅速取得了巨大戰果。

1600年沙俄侵佔貝加爾湖西部和北部地區。1639年哥薩克到達鄂霍次克海,勢力抵達太平洋沿岸。1643年沙俄侵入黑龍江流域,在沿岸燒殺搶掠,無惡不作。

對黑龍江流域的侵佔,意味著沙俄已經徹底封死了遊牧民族的所有出口。

在沙俄鯨吞西伯利亞前,中原王朝和遊牧民族的衝突主要集中在南北方向的對抗。

一般而言,但凡中原王朝處於王朝末期,或者亂世,其整體實力孱弱,根本無力抵抗北方少數民族的瘋狂進攻。少數民族也會趁此機會侵佔河套平原,河西走廊等戰略要地,作為入侵中原地區的跳板。

但是在中原地區完成整合,重新締造新的大一統王朝後,雙方實力對比就會逐漸被逆轉。在農耕文明時代,小農經濟是帝國的經濟基礎,因此這種變化非常漫長,有著潛移默化的特徵,例如漢朝反擊匈奴用了70年時間的臥薪嚐膽。

在中原王朝建立前期,經過韜光養晦,國力強盛,統治者雄才大略,中原王朝能夠集中力量對北方的遊牧民族形成巨大打擊,迫使其退出中原地區。

而在遊牧民族遭受巨大打擊,元氣大傷後,他們的逃遁路線可分為兩個方向:

1、一是向北

首先,由於中原王朝以小農經濟為支撐,生產力水平整體低下,這意味著反擊少數民族幾乎是傾全國之力。

在這樣的情況下,農業生產勢必受到嚴重影響。因此為不影響帝國的生產力發展,每年反擊匈奴的時間只有短短數月,這在時間上意味著中原王朝無法對遊牧民族趕盡殺絕。

其次,蒙古高原相比於中原地區地勢較高,維度更高,這意味著這些地區氣候更加寒冷乾燥,中原王朝北伐遊牧民族的過程中根本無法得到充足的補給,客觀上要求中原王朝必須保持漫長的補給線。



而戰線越靠北,就意味著補給線需要拉得越長。而補給線每延長一公里,就意味著更多的人口需要加入,這對於帝國而言是一項沉重的負擔。

所以從理論上說,只要撒歡地往北跑,中原王朝是無可奈何的。

但是凡事就怕認真加天賦,比如霍去病式的人物。


2、一路向西

建國後,根據郭沫若等一些歷史專家的考證,得出我國遊牧民族遊牧範圍的北界在今天的北緯58度附近。

在這條緯線上西起薩彥嶺,中經貝加爾湖,東至外興安嶺。形成了東亞地區和西伯利亞天然的分界線,這也是兩大板塊兒的分水嶺。

從分水嶺向南北兩個方向,海拔逐漸降低,形成完全不同的氣候環境。

在北緯58度線以北,凍土廣佈,氣候寒冷,無法發展畜牧業,遊牧民族難以生存。

而在中原王朝出現霍去病式的人物,並掌握了有效剋制遊牧民族的手段,例如組建強大的騎兵部隊後。中原王朝軍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小農經濟的天花板,這使得他們有能力對遊牧民族進行窮追猛打。

在這樣的情況下,向北跑就非常不明智了,遊牧民族必須尋找更多的求生途徑,那就是一路向西。

在我國數千年的遊牧民族發展過程中,向西遷徙是非常重要的求生和發展途徑。除了匈奴逃命似的西天,很多遊牧民族甚至主動發起向西的擴張,例如蒙古發動的三次西征。

遊牧民族途經阿爾泰山南北的通道向西遷徙,到達今天的中亞草原,東歐平原以及西亞高原等廣大區域,遊牧民族在這樣的遷徙中不斷壯大和發展。

但是俄羅斯的擴張從根本上改變了這一切。中國18世紀對西伯利亞的鯨吞,以及19世紀對中亞地區的征服,遊牧民族向北和向西的通道被完全堵死。


在這樣的情況下,遊牧民族可供迴旋的餘地越來越小,客觀上為中原王朝徹底解決遊牧民族問題提供了可能。

歷史的使命最終落到了清朝的肩上。清朝崛起後,便開始著手解決蒙古問題。

蒙古自明朝後期以來,雖然無法完成統一,但是他們仍然佔據了蒙古高原,西域青藏高原等廣大區域,嚴重威脅著中原王朝。

清朝作為發源於東北的少數民族,對於蒙古問題的認識比漢家王朝更加深刻,這也註定了清朝能夠成為我國曆史上徹底解決遊牧民族的王朝。

1635年,後金征服漠南蒙古,皇太極成為蒙古各部的大汗。

1691年,康熙和漠北喀爾喀蒙古四部札薩克在多倫諾爾舉行會盟,標誌著漠北蒙古納入清朝版圖。

漠南蒙古和漠北蒙古由韃靼分裂而來,與中原地區關係密切。因此清朝更多的採取懷柔政策,在漠南和漠北,蒙古區域清朝推行一系列措施:

盟旗制度。

清朝對蒙古各部區域進行劃分,設置盟旗,並要求蒙古各部固守界限,不得隨意遷徙。雖然在客觀上減少了蒙古各部發生矛盾的可能,但是卻徹底改變了蒙古各部的生活狀態,無法逐水草而居的蒙古各部,也沒有了聚沙成塔,迅速崛起的可能。

大興黃教。清朝統治者相信宗教遠比長城更有力量。因此在征服漠南漠北地區後,清朝在草原上大興喇嘛廟,統一蒙古各部的宗教信仰。同時清朝已利用黃教嚴格控制蒙古各部人口,導致蒙古地區人口常年負增長,勢力越來越弱。

滿蒙聯姻。清朝征服漠南蒙古後,和漠南蒙古高層王公常年保持政治聯姻。通過相互的高層通婚,蒙古各部尤其是漠南蒙古和清朝關係更加密切。同時也更加強化了蒙古作為清朝聯盟的政治地位。

當然,對於不聽話的遊牧民族,特別是漠西蒙古,清朝則採取了完全不同的方式,那就是武力手段。

從從準噶爾汗國崛起到覆滅的70多年時間裡,清朝通過一系列戰爭,例如烏蘭布通之戰,昭莫多之戰,有效遏制了準噶爾汗國東侵的勢頭。

又通過1722年驅逐準噶爾,清朝收復西藏;1724年清朝擊敗青海和碩特部,收復青海;1757年清朝消滅準噶爾汗國,而後平定大小和卓叛亂,於1759年徹底平定天山南北。

至此清朝疆域達到頂峰,這也是我國古代歷史實控疆域的最高峰。平定天山南北,標誌著清朝徹底解決了困擾中原王朝數千年的遊牧民族問題。

而為了讓遊牧民族死得更透,爭吵在實施了一系列釜底抽薪式的削弱政策後,也在不斷引入沙俄勢力,壓制蒙古。

例如1689年,清朝同沙俄簽訂尼布楚條約。表面上通過條約清朝鞏固了龍興之地,但事實上,清朝將外興安嶺以北的傳統遊牧民族勢力範圍劃給了沙俄。

再如1727年,清朝同沙俄簽訂恰克圖條約。此條約有效保護了漠北喀爾喀蒙古各部,但卻將原屬於喀爾喀部的貝加爾湖周邊數十萬平方公里土地劃給沙俄。

因為沙俄的泰山壓頂,使得蒙古各部不得不更加依附於清朝。

概括說來,清朝之所以能夠徹底解決遊牧民族問題,和清朝當時面臨的國際環境以及清朝本身的特點密不可分,這使得清朝成為徹底解決遊牧民族的中堅力量。

但是沙俄的配合約必不可少,某種意義上說,正是因為沙俄的默契配合,才使遊牧民族徹底喪失了東山再起的可能性。清朝解決遊牧民族的過程也是清朝和沙俄瓜分蒙古勢力範圍的過程。

而到了工業革命之後,遊牧民族相比於周邊勢力,技術劣勢更加明顯,再也無法對中原地區形成實質性威脅。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參考兩個征服漠北的人物!我們來說兩個人,一個是秦始皇,一個是漢武帝。實際上匈奴人並不是很怕漢武帝,卻是對秦始皇發自內心的恐懼。為何呢?因為秦始皇的執政理念不同!秦始皇派兵從來不撤軍!歷史上,秦國每派出一支部隊從來就不撤的,比如趙佗的五十萬部隊,蒙恬的三十萬大軍。秦始皇把兵往那一擺,便開始屯墾,築城,發展,安定,然後繁殖下一代,等這孩子一出來就是老秦人,也就會為老秦人效力,然後再以此為基地繼續擴張,直到天邊。也就是說,如果秦始皇打到漠北,那麼他的軍隊會佔領那裡,囤住那裡,開墾或放牧那裡,但是漢武帝則是打完就撤雖然痛但很快過去,這是兩種不同理念。而後,沙皇俄國與滿清王朝最大的區別也在這裡!滿清王朝對漠北的統治基本上也是採用之前漢朝的統治方式,打服了就好,但是從不參與治理或者開發!而沙皇俄國則不同了,沙皇俄國奉行的是類似秦國的戰略,打,一直打到天邊,比如,漠北地苦寒,生存不易,沙俄皇帝就給他們特權,打,打下來的歸你們。於是沙俄貴族都是侵略成性,他們不斷侵略不斷擴張,不斷佔領。而原本的漠北人民被調走打仗,打到一個宜居的地方便停下,住下,安居樂業了。而原來的漠北則成了無人區或者少人區,這樣,資源問題就不會因為人口膨脹的障礙,有多少戰爭就是因為資源在打的。只要有出路,跟著沙俄能發財致富,誰還願意反叛!


優己


本人因工作關係四十年前去了內蒙及東北的許多地方,看到史書不曾記載的事實,本人還好問,見到歲數大的人就想問一問古時的事。以我知道的為什麼經過這麼多的戰爭,遷移,人還這麼多?從漢開始把匈奴消滅,可以說當時的蒙古草原已沒有多少人了,當時出征幾天都見不到人影,這在史書上可見。到明朝消滅元朝,蒙古草原人煙極少,人數恢復極慢,這從外蒙這麼多年人口也沒增長多少就可見證,少數民族生了孩子吊在樹上,生存率是極低的,他們好酒,勇敢好鬥死亡率極高,所以女多男少。再看關內漢人地區,由於大地主集中土地,宗族搶地搶水經常械鬥,那時實行一妻多妾制,連有些富農都一妻一妾,更何況大地主了,再說重男輕女溺死女嬰隨處可見,所以關內男多女少。無地無老婆的男人特多,一遇天災人禍人們就去關外,蒙古草原跑,這就是那裡人口增加的原因,走一批再去一批週而復始,就跟現在又有人去俄羅斯找老婆是一個道理。


妙妙爺爺2


因為俄國人能在漠北定居,而中國人不能。

漠北苦寒,田地只能一年一熟,以中原古代的牛耕技術,一個壯勞力能耕二十畝就到頂了,畝產兩三百斤,一年打個四五千斤,自己都得吃掉一千五百斤,牛馬的食量是人的三倍,如果每人都有一匹馬或一頭牛,那一年至少要六千斤糧食,你打的那四五千斤夠吃麼?而且女人小孩也要吃飯。

俄國人就不同了,他們是帶著近代先進馬拉犁技術來的,那玩意一人兩馬一天就能耕二三十畝地,一人一年種上兩三百畝不在話下,產糧四五萬斤,足夠養活一家老小帶幾匹馬的。

所以,沒有先進農業技術,沒人能在漠北定居。在俄國人帶來先進技術前,漠北只適合遊牧民族生存,因為他們的羊群可以一路吃過去不怕草不夠。中原人就算打敗遊牧民族也沒法統治漠北,因為壓根承擔不起給駐軍長途運糧的消耗,只能看著遊牧民族一茬又一茬長出來。而俄國人直接定居,搶了遊牧民族的草場種田,讓遊牧民族無地可牧。


三隻腳的大大烏鴉


俄羅斯奉行的是武力限制下的無限擴張主義,對新佔領地俄國要徵收稅源、兵源、腳伕雜役和女僕妓女去支持繼續擴張。這種徵收行為本身就會自發地不斷地持續地低成本地削弱被征服地域內反抗沙俄政權的物質基礎、人力基礎和族群凝聚力。語言俄羅斯化、文字俄羅斯化、人口萎縮、男的死,女的混;其實看看蒙古就明白了:蘇聯控制外蒙70年,蒙古人除了依舊保持放牧住帳篷的變化不大,人口增加了多少?王公貴族喇嘛剩了幾個?有多少蒙古領導人的老婆不是俄羅斯族女人?在往前看,第三國際出來的火種有幾個不娶俄羅斯老婆的。而我們,由於王道主義的政治正確,不徵稅、不掌治權、不虛其根本,反養狼若飼犬,能成事才怪。狼變成犬的過程死了很多非狼非狗的。


大河與賀蘭


自從滿清把滿蒙藏回漢統一起來以後中國北方就剩下沙俄這一強敵了。昔日威脅中原政權的蒙古人已經成為滿清的同盟軍和看門狗了。滿清開疆擴土大大擴展了中華文明與俄羅斯文明之間的緩衝空間,同時整合滿蒙藏回漢力量抵禦沙俄南下,確保了中華文明不會被更強勢的俄羅斯文明吞沒。俄羅斯歷史學者做過假設,如果沒有滿清入主中原整合周邊少數民族力量,俄羅斯完全有能力入主中原,中華文明只能成歷史的記憶。試想一下如果漢人政權龜縮在長城以內,沙俄輕而易舉吞併北方少數民族小國,直達長城。而漢人政權對付蒙古人都力不從心,哪裡還有能力對付更強大的沙俄。由此可見滿清開疆擴土為了獲得更多同盟軍來統治人口眾多的漢人客觀上為保全中華文明做出了貢獻。


無藏南即九百五十一萬


漠北又稱嶺北,指中國北方沙漠、戈壁以北的廣大地區,漠北政治軍事文化中心和林。

在中國歷史上,漠北地區經常有不同的遊牧民族向南衝擊長城,對中原王朝產生影響。

中原王朝強大時,如漢時、唐時,也曾組織過大規模的征討,產生了很多代表漢民族武力頂峰的軍功,如封狼居胥、勒石燕然、犁庭掃穴等。

在中原王朝衰弱時,遊牧民族多次以漠北為根據地,不斷襲擾中原地區,甚至在宋末、明末摧毀中原王朝的軍事、政治秩序,入主中原。

很多遊牧民族,之前於史無載,好像是突然從地下冒出來一樣,突然間就變得很強大,直接出現在中原王朝旁邊,也使中國的史官們也無從考究他們的來源,只好語焉不詳地說他們是某某別部,大意是跟著某個民族一起遷徙過來的。

中原王朝的皇帝們通過翻閱史冊,肯定也發現了一個規律:

北方遊牧民族的發祥地有兩個:

在西北,是在阿爾泰山的中亞草原(北虜)。

在東北,則是在呼倫貝爾草原附近(東胡)。

中國歷史上的眾多遊牧民族,其發源地基本都在這裡。

於是就出現了這樣的局面: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兩邊的遊牧民族交替強大,佔據漠北草原,號令北疆,與中原王朝爭雄。

中亞草原,即位於中國西北,在歷史上就是一個民族大熔爐。從古至今,有大夏人、巴克特里亞人、吐火羅人、欽察人、斯基泰人、阿蘭人、哥特人、康居人等等,還有很多連史學家也不知道怎麼命名的民族在這裡留下過足跡。

這些民族的日常,都是逐水草而居,他們之間也發生征戰,但更多的是融合。這些數量眾多的不同人種、民族的人在一起地域裡生活,很容易就會產生一個新的民族。匈奴人、柔然人、突厥人等都是如此產生的;

在東北的興安嶺附近,也出於同樣的原因,先後出現有丁零、鮮卑、契丹、蒙古、女真等民族。

中原王朝如要解決遊牧民族如同韭菜一般,每隔一段時間,就有一個新的遊牧民族強權出現在草原上的困境,就需要從根本上斷絕草原民族強權的生成機制。

可以有兩種做法:

1,軍事佔領,強權統治。漢王朝、唐王朝即是採取此種做法,只是這種方式會隨著中原王朝勢力衰弱時出現強烈的反彈。

2,政治攻心,經濟革命。通過經濟影響,徹底改變這兩個地方的地方遊牧經濟為農耕經濟。實際上,這是古代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如果能大面積屯田,中原王朝也不至於每次出征都有鞭長莫及之感。

現代國際社會對金三角毒品的治理,實際上也是第二種辦法,替換農作物,改變當地以毒品為生的生活狀態,以達到徹底治理。這即是中國人說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漢、唐時,中原王朝的都城都在長安,因此王朝的注意力,始終都集中在西北地區。

為了保衛都城長安,就要控制河西走廊。為了守住河西走廊,又要佔領西域。為了守住西域,又要繼續向中亞腹地進攻,直到中原王朝的軍事能力達到極限。這個極限是指中原王朝軍事物資投放的最遠距離,基本就在現在的中亞一帶。也因此,漢朝、唐朝不斷向西北用兵,唐朝時最遠打到了現在的伊朗一帶。

依靠軍事進攻,打下來中亞草原這只是第一步。中原王朝需要在當地屯田,改變當地的遊牧狀態為農耕狀態,實現自給自足,前文說過,這非常困難。由於當地遊牧部落的反抗,還有當地的水土條件不適合發展農業等原因,中原王朝改變當地生產習性的工作,往往來不及實施,就因自身原因不得不採取保守策略,從而退出了中亞草原地帶的爭奪。

中亞地區,重新進入了遊牧狀態,成為各種遊牧民族的催生機。這些遊牧民族,不斷蠶食河西故地,使得漢民族的西北防線自唐代開始不斷後縮。

當朝廷的主要精力集中在西北時,中原王朝的雷霆之錘也給了匈奴、突厥以沉重打擊,在客觀上為東胡的崛起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中國歷史上的元朝、清朝的創建民族,都源出東胡。

中原王朝為了抑制西北的遊牧民族,有時會策略性地扶持東北的遊牧民族。所以,東胡的各個民族,在中國的歷史上的舞臺要比西北的遊牧民族還要大,不管是鮮卑、契丹、蒙古還是女真。

唐代之後,中原王朝的主要精力,實際上已經在對付東胡民族。西北地區由於戰線收縮,已經放棄了河西以外的中亞地區,對漠北更是鞭長莫及,不得不建立要塞、長城來防禦。

東胡民族變得強悍難制,主要原因在於得到了燕雲十六州,已經從部落制向國家體制轉變,這種遊牧與農耕兩種政治組織所迸發的戰鬥力,讓中原王朝倍感壓力。由此可見,石敬塘送出去的燕雲十六州,影響極其惡劣。

明成祖時,漢民族武力有所恢復,力圖振作。他曾經五次出征漠北,犁庭掃穴,雖戰果不多,每次匆匆而返,但卻斷絕了蒙古人復返之念,甚至到秋天還要去草原縱火。

但是,歸到實際,這不是改變草原生活經濟的做法,反而激化了民族矛盾,使得明朝200年間都不能解決北患。

到了清朝。由於清朝本身就是東胡的遊牧民族(漁獵),因此中原王朝東胡的問題就得到了解決。滿清政府實際上也沒有能力經濟同化,但是它能夠做到精神同化。滿清200年下來,蒙古已經不能再作為邊患了。

於是,在18世紀前後,中原王朝剩下漠北問題,就是西北地區剛剛冒頭的遊牧民族勢力,這股勢力被稱作準噶爾汗國。

清王朝通過80多年的連續征戰,終於消滅了準噶爾汗國,佔領了中亞地區。同樣,清王朝也沒有能力改變當地的遊牧民族生活習性,因此時有反叛。直到左宗棠再次收復新疆時,新疆的生產方式也基本變化不大。清王朝也面臨著與漢唐王朝一樣的困境,中亞地區距離核心區太遠,軍事投射能力變弱。清王朝依靠軍事強權統治,在當地勉力支撐。直到19世紀俄羅斯的到來。

俄羅斯統一歐洲部分後,在18世紀後期,開始經略中亞草原。當時俄羅斯通過學習西方世界,已經具備了近代的火器裝備和近現代的社會管理制度,而這些跨時代的軍事和政治手段,對俄羅斯能夠佔領,並順利征服中亞草原地帶的遊牧民族有重大關係。

如俄羅斯攻打塔什干時,1940名士兵,進攻一座30000人駐防的大城,最終打贏了,讓塔什干賠了50萬盧布。

俄羅斯就此通過先進的軍事裝備,用不多的兵力逐步控制了中亞草原。

俄國又通過近代化的社會管理制度,往中亞遷徙大量的俄羅斯農民,並且嚴禁各個遊牧民族越界放牧,同時還人為製造矛盾,斷絕了這些民族間的交流,使其不能產生新的遊牧民族強權。

於是,漠北地區就出現了權力真空狀態。以往2000多年來,不管是西北的阿爾泰山遊牧民族生成器,還是東北的興安嶺遊牧民族生成器,到了18世紀末,都不能再為漠北提供新的遊牧民族強權了。

漠北,枕戈待了2000多年後,安靜了。

也因此,俄國在往西伯利亞的擴張之路異常順利,因為當地已經沒有地區強權了。西伯利亞汗國,看著挺大600萬平方公里,有多少人呢?全部加在一起,不到20萬人。

直到此時,遊牧民族也並非沒有機會。因為不管是俄國,還是清王朝,實際上並沒有從根上改變當地民族遊牧民族的生產生活方式,只是通過軍事強權威壓,與以往中原王朝勢力強大時的做法沒有根本上的區別。

可是時代一直在發展,俄羅斯和清王朝都在18世紀、19世紀挺住了,迎來了工業革命後的20世紀。隨著馬克沁機槍的出現,遊牧民族的騎兵徹底走下了歷史舞臺。

在適宜定居的地方,遊牧民族紛紛拋棄了帳篷,住進了磚瓦房。他們的生活習性2000多年來終於被整體性改變了。新的遊牧民族強權,再不可能再建立起來了。

在西北,清王朝和俄羅斯分別佔領中亞草原一部,用武力維持到火器出現大變革以壓制、終結遊牧民族騎兵的機動優勢,共同完成了清靖漠北遊牧民族勢力的工作。

在東北,清王朝獨自通過羈縻、姻親等手段控制了東北草原,使得東北遊牧民族產生新的強權的機制也遭受到徹底的破壞。

漠北遊牧民族強權的兩個供應基地都遭到了沉重的打擊,漠北地區就此安靜了。只是,老式的遊牧民族強權已經走下歷史舞臺,新式的軍事強權卻在北疆再次對中原王朝形成了威脅。

在此,雖為漢唐時候的中原王朝感到惋惜,但要求漢民族在2000年前進入到工業革命時代的要求太高了,俄羅斯和清王朝則很幸運地趕上了。


傲騷嬌


其實老毛子搞定漠北中亞的遊牧部族,也沒那麼簡單,曾經也是多次反覆的。問題的關鍵並不是老毛子有什麼秘笈,而是時代變了,戰鬥的方式變了。

所謂戰鬥的方式變了,其實就是火器的出現。火器的出現,徹底改變了世界的政治版圖。曾經縱橫不可一世的遊牧帝國、馬背民族都變得不堪一擊,那些曾經風雲一時的馬背民族再也沒有了往日的威風。

這些遊牧帝國最典型的有兩個:一個是中東的阿拉伯帝國,另一個就是漠北的蒙古帝國。

阿拉伯帝國將近600年,曾經是縱橫中東,不可一世的帝國,其版圖向東則擴張到今天的印度,也是巴基斯坦穆斯林的由來;向西則最遠達到了伊比利亞半島,壟斷了東西方的路上海上交通要道。但現在的阿拉伯各國,哪還有一點點阿拉伯帝國的威風?

在被西方摁在地上摩擦了數百年以後,至今是四分五裂,內部可以說是相當的混亂。

而蒙古帝國在創造了遊牧民族最輝煌的一頁以後,至今也是偏居一隅,消失在世界的政治版圖中。記住我這裡說的是政治版圖,也就是說,今天的蒙古國,不管它能不能代表蒙古正統,因為黃金家族都生活在中國,但它在世界政治上是完全可以忽略的。誰會在乎一個國民只有三百萬,沒有任何科技可言,軍隊不堪一擊的內陸小國呢?

原因何在?就是我一開始提到的,火器的出現。

太史公在《史記.匈奴列傳》中有明確記載,“其長兵則弓矢,短兵則刀鋋”,遠處則用弓箭,近處則刀劈斧斫,這是他們的主要攻擊方式,數千年由匈奴、鮮卑、柔然、突厥而蒙古,一直沒有變化;而且其戰鬥模式非常有特點,“利則進,不利則退,不羞遁走。”,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跑。

這種戰鬥方式,曾經讓大漢名將李廣苦不堪言。在文景之時,李廣守衛北方邊疆,歷任雁門、北郡等七郡太守,可以說是立下了赫赫功勳,把他善守的優點發揮到了極致;而到了漢武帝時期,這種倏忽而來,倏忽而逝的不可捉摸的戰鬥方式,李廣則極為不適應。李廣善守,善用步兵和弓箭手,可人家不和你糾纏,李廣就只剩下吃苦頭了。

其實真正能夠痛擊草原部族的,也只有善於使用騎兵快速突擊的霍去病、李靖;善於調動騎兵和諸兵種配合作戰的衛青等寥寥數人了。

後世名將,比如戚繼光,打倭寇是神出鬼沒,厲害得很;但是在北地,抗擊遊牧民的進攻,卻沒有建立太大的功勳,原因也是沒有找到應對騎兵快速機動突擊的辦法。

後來蒙古騎兵橫掃中亞西亞和東歐,更是將這種機動攻擊的方法發揮到了極致。利用騎兵的機動性,不斷騷擾包抄陣型嚴密的歐洲軍團,而笨重的歐洲重騎兵和步兵又不敢離開陣型分散攻擊,這麼的反覆幾輪接觸下來,歐洲軍團就會陷入崩潰狀態,最終難逃覆滅的命運。

在農業社會,火器沒有發明或者沒有得到大規模應用之前,馬匹加上弓箭的攻擊,在野戰戰場上是無解的。要不就像霍去病一樣,建立自己的騎兵部隊,突的比你還快,攻的比你還狠;要不就是結寨防守,就像戚繼光、李陵李廣孫子那樣,這樣可以有效殺傷騎兵,甚至獲勝。但結寨防守的弱點在於,遊牧騎兵即使輸了,你也無法將其殲滅,因為他能跑,會很快的消失在大漠中。

但是在火器得到大規模應用以後,騎兵的這種攻擊方式就失效了。火器的威力遠在弓箭之上,攻擊距離也更遠,發射也更快速,而且最重要的是,火器將人的能力降到了最低,只要經過適當的培訓,老弱病殘女人都可以使用,而弓箭要想射得遠,射得準,對臂力是有較高要求的。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清軍的八里橋之戰。

僧格林沁的3萬蒙古騎兵抗擊8千英法聯軍,最終的戰果是:

  據俄使伊格估計,當時清軍投入約5至6萬人,其中3萬騎兵,損失1000人(清朝自己估計為3000人)。法軍死亡3人,受傷17人,英軍死亡2人,受傷29人。

多麼恐怖的差距。

冷兵器時代至此,可以說徹底落幕。

而俄羅斯是率先進入火器時代的列強之一,靠著火器對騎兵的巨大優勢,這些漠北民族也就翻不起什麼大浪來了。

但是題目中後半句說法是錯的,老毛子搞定這些漠北遊牧民族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也是打了100多年。從1607年俄羅斯在託木斯克和衛拉特和碩特諸部第一次大戰開始,一直到1757準格爾汗國滅亡,整整150年,老毛子搞定這些漠北遊牧民族並不容易。而且這還是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百年的持續打擊下完成的。

主要的原因是這個時候的火器還沒有對馬匹和弓箭形成絕對的優勢。但隨著火器的不管改進,威力逐漸加強,騎兵已經不復當年之勇。蒙古騎兵在通州之戰就是騎兵最後的輓歌。

這個時候,不止老毛子不再把漠北這些部落當回事,其實現在中國還會考慮漠北的威脅麼?一樣能搞定他。

所謂的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其實就是冷兵器時代最大的威脅草原遊牧民族的騎兵不再能夠威脅中原,而新的威脅來自海上。

準確的表述應該是,時代變了。


江上一峰青


說的再多無非兩個原因:

一是不喜歡,自古中原人率先進入農耕社會,不管是改朝換代還是造反起義,目的無非是獲得可以耕種的土地,有土地就有糧食,有糧食就有錢,有了錢啥都有了。但是漠北苦寒凍土之地,根本不適合耕種,種不出糧食和瓜果蔬菜的貧瘠土地誰要??自打心底就不喜歡,那有動力去佔領呢?

二是下手軟。不管是漢唐還是明清,對漠北民族叛亂和攻擊都不夠硬,總是是用金銀財寶勸降或送公主美女和親,但是看世界其它地方,俄羅斯向東擴張,只要不投降就全部殺光,中國江東64屯被清朝送給俄羅斯,當地中國人不願歸降,俄羅斯馬上殺盡,著名的海蘭泡慘案,一萬多民眾被俄羅斯人趕入大海淹死。再看看美洲,歐洲人搶奪了印第安人土地,印第安人奮起反抗,歐洲人仗著船堅炮利,幾十年功夫將北美600萬印第安人象狩獵一樣殺的只剩下40萬,如果不是美國建國,估計印第安人就象劍齒虎一樣被滅種了。所以想佔領一塊地方得下手狠,不服就殺光,想通過什談判金錢美女奪地,只是痴心妄想。


孫戰2016


這主要是管理方式、政治制度不同。中國曆代王朝對北方遊牧民族漂忽不定、居無定所感到無所適從,所以在遊牧民族歸附時期仍然以“撫”為主,給個官銜、爵位,仍然是自已管理自已,等同附庸國,每年朝貢一次,賞賜都遠遠超過貢獻。如果有少數民族內訌有歸附的,就安置在晉北、陝北靠近少數民族的邊緣地區,並逐漸同化。而少數民族一旦看到中原王朝衰落,就會乘勢南下,奪取政權。而沙俄採取的策略則不同,以“管”為主,直接在佔領區設置各級政府加以管理,在官員任命上開始以俄羅斯族為主,剿撫並用,逐漸軟化,同化,變遊牧為定居,重視教育,作為公民平等對待,使至今遠東居民拒不願談與中國的歷史淵源。至今俄羅斯在遠東設置行政區,而不是少數民族自治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