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漠北各族势力在被沙俄吞并前屡次被剿灭又屡次复苏,反而归统沙俄后再无动乱呢?

谪仙人太白


这个问题非常不严谨。



漠北问题的解决固然有沙俄的功劳,但主要还是中原王朝的努力,也就是清朝前期的一系列经营。

纵观我国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

铁打的漠北,流水的游牧民族。

从战国时期开始中原政权和漠北,游牧民族冲突逐渐加剧,先是匈奴被汉朝击败,其后鲜卑成为草原的主人。


在鲜卑南下,中原建立政权后,柔然又成为北方霸主。而在柔然穷兵黩武的过程中出局迅速崛起,成为中原王朝的北方大患。

在唐朝消灭突厥势力后,漠北地区又经历了回鹘契丹等势力后,蒙古终于成为这片土地的主人。

可以说,在中原王朝和漠北少数民族冲突的数千年过程中,北方的少数民族始终无法被彻底根除。

而这一问题直到公元1759年清朝彻底消灭准噶尔汗国后方告结束,而此举也标志着清朝的疆域达到了巅峰。

而清朝之所以能够彻底解决游牧民族问题,和北方沙俄的配合也有很大关系。

沙俄的扩张是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1582年第一批哥萨克越过乌拉尔山向东挺进,陆续消灭西伯利亚地区的西伯利亚汗国和喀山汗国,俄罗斯疆域迅速扩大。

在沙俄鲸吞西伯利亚的过程中,他们采取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策略,并依靠其先进的武器装备,迅速取得了巨大战果。

1600年沙俄侵占贝加尔湖西部和北部地区。1639年哥萨克到达鄂霍次克海,势力抵达太平洋沿岸。1643年沙俄侵入黑龙江流域,在沿岸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对黑龙江流域的侵占,意味着沙俄已经彻底封死了游牧民族的所有出口。

在沙俄鲸吞西伯利亚前,中原王朝和游牧民族的冲突主要集中在南北方向的对抗。

一般而言,但凡中原王朝处于王朝末期,或者乱世,其整体实力孱弱,根本无力抵抗北方少数民族的疯狂进攻。少数民族也会趁此机会侵占河套平原,河西走廊等战略要地,作为入侵中原地区的跳板。

但是在中原地区完成整合,重新缔造新的大一统王朝后,双方实力对比就会逐渐被逆转。在农耕文明时代,小农经济是帝国的经济基础,因此这种变化非常漫长,有着潜移默化的特征,例如汉朝反击匈奴用了70年时间的卧薪尝胆。

在中原王朝建立前期,经过韬光养晦,国力强盛,统治者雄才大略,中原王朝能够集中力量对北方的游牧民族形成巨大打击,迫使其退出中原地区。

而在游牧民族遭受巨大打击,元气大伤后,他们的逃遁路线可分为两个方向:

1、一是向北

首先,由于中原王朝以小农经济为支撑,生产力水平整体低下,这意味着反击少数民族几乎是倾全国之力。

在这样的情况下,农业生产势必受到严重影响。因此为不影响帝国的生产力发展,每年反击匈奴的时间只有短短数月,这在时间上意味着中原王朝无法对游牧民族赶尽杀绝。

其次,蒙古高原相比于中原地区地势较高,维度更高,这意味着这些地区气候更加寒冷干燥,中原王朝北伐游牧民族的过程中根本无法得到充足的补给,客观上要求中原王朝必须保持漫长的补给线。



而战线越靠北,就意味着补给线需要拉得越长。而补给线每延长一公里,就意味着更多的人口需要加入,这对于帝国而言是一项沉重的负担。

所以从理论上说,只要撒欢地往北跑,中原王朝是无可奈何的。

但是凡事就怕认真加天赋,比如霍去病式的人物。


2、一路向西

建国后,根据郭沫若等一些历史专家的考证,得出我国游牧民族游牧范围的北界在今天的北纬58度附近。

在这条纬线上西起萨彦岭,中经贝加尔湖,东至外兴安岭。形成了东亚地区和西伯利亚天然的分界线,这也是两大板块儿的分水岭。

从分水岭向南北两个方向,海拔逐渐降低,形成完全不同的气候环境。

在北纬58度线以北,冻土广布,气候寒冷,无法发展畜牧业,游牧民族难以生存。

而在中原王朝出现霍去病式的人物,并掌握了有效克制游牧民族的手段,例如组建强大的骑兵部队后。中原王朝军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小农经济的天花板,这使得他们有能力对游牧民族进行穷追猛打。

在这样的情况下,向北跑就非常不明智了,游牧民族必须寻找更多的求生途径,那就是一路向西。

在我国数千年的游牧民族发展过程中,向西迁徙是非常重要的求生和发展途径。除了匈奴逃命似的西天,很多游牧民族甚至主动发起向西的扩张,例如蒙古发动的三次西征。

游牧民族途经阿尔泰山南北的通道向西迁徙,到达今天的中亚草原,东欧平原以及西亚高原等广大区域,游牧民族在这样的迁徙中不断壮大和发展。

但是俄罗斯的扩张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一切。中国18世纪对西伯利亚的鲸吞,以及19世纪对中亚地区的征服,游牧民族向北和向西的通道被完全堵死。


在这样的情况下,游牧民族可供回旋的余地越来越小,客观上为中原王朝彻底解决游牧民族问题提供了可能。

历史的使命最终落到了清朝的肩上。清朝崛起后,便开始着手解决蒙古问题。

蒙古自明朝后期以来,虽然无法完成统一,但是他们仍然占据了蒙古高原,西域青藏高原等广大区域,严重威胁着中原王朝。

清朝作为发源于东北的少数民族,对于蒙古问题的认识比汉家王朝更加深刻,这也注定了清朝能够成为我国历史上彻底解决游牧民族的王朝。

1635年,后金征服漠南蒙古,皇太极成为蒙古各部的大汗。

1691年,康熙和漠北喀尔喀蒙古四部札萨克在多伦诺尔举行会盟,标志着漠北蒙古纳入清朝版图。

漠南蒙古和漠北蒙古由鞑靼分裂而来,与中原地区关系密切。因此清朝更多的采取怀柔政策,在漠南和漠北,蒙古区域清朝推行一系列措施:

盟旗制度。

清朝对蒙古各部区域进行划分,设置盟旗,并要求蒙古各部固守界限,不得随意迁徙。虽然在客观上减少了蒙古各部发生矛盾的可能,但是却彻底改变了蒙古各部的生活状态,无法逐水草而居的蒙古各部,也没有了聚沙成塔,迅速崛起的可能。

大兴黄教。清朝统治者相信宗教远比长城更有力量。因此在征服漠南漠北地区后,清朝在草原上大兴喇嘛庙,统一蒙古各部的宗教信仰。同时清朝已利用黄教严格控制蒙古各部人口,导致蒙古地区人口常年负增长,势力越来越弱。

满蒙联姻。清朝征服漠南蒙古后,和漠南蒙古高层王公常年保持政治联姻。通过相互的高层通婚,蒙古各部尤其是漠南蒙古和清朝关系更加密切。同时也更加强化了蒙古作为清朝联盟的政治地位。

当然,对于不听话的游牧民族,特别是漠西蒙古,清朝则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方式,那就是武力手段。

从从准噶尔汗国崛起到覆灭的70多年时间里,清朝通过一系列战争,例如乌兰布通之战,昭莫多之战,有效遏制了准噶尔汗国东侵的势头。

又通过1722年驱逐准噶尔,清朝收复西藏;1724年清朝击败青海和硕特部,收复青海;1757年清朝消灭准噶尔汗国,而后平定大小和卓叛乱,于1759年彻底平定天山南北。

至此清朝疆域达到顶峰,这也是我国古代历史实控疆域的最高峰。平定天山南北,标志着清朝彻底解决了困扰中原王朝数千年的游牧民族问题。

而为了让游牧民族死得更透,争吵在实施了一系列釜底抽薪式的削弱政策后,也在不断引入沙俄势力,压制蒙古。

例如1689年,清朝同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表面上通过条约清朝巩固了龙兴之地,但事实上,清朝将外兴安岭以北的传统游牧民族势力范围划给了沙俄。

再如1727年,清朝同沙俄签订恰克图条约。此条约有效保护了漠北喀尔喀蒙古各部,但却将原属于喀尔喀部的贝加尔湖周边数十万平方公里土地划给沙俄。

因为沙俄的泰山压顶,使得蒙古各部不得不更加依附于清朝。

概括说来,清朝之所以能够彻底解决游牧民族问题,和清朝当时面临的国际环境以及清朝本身的特点密不可分,这使得清朝成为彻底解决游牧民族的中坚力量。

但是沙俄的配合约必不可少,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因为沙俄的默契配合,才使游牧民族彻底丧失了东山再起的可能性。清朝解决游牧民族的过程也是清朝和沙俄瓜分蒙古势力范围的过程。

而到了工业革命之后,游牧民族相比于周边势力,技术劣势更加明显,再也无法对中原地区形成实质性威胁。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参考两个征服漠北的人物!我们来说两个人,一个是秦始皇,一个是汉武帝。实际上匈奴人并不是很怕汉武帝,却是对秦始皇发自内心的恐惧。为何呢?因为秦始皇的执政理念不同!秦始皇派兵从来不撤军!历史上,秦国每派出一支部队从来就不撤的,比如赵佗的五十万部队,蒙恬的三十万大军。秦始皇把兵往那一摆,便开始屯垦,筑城,发展,安定,然后繁殖下一代,等这孩子一出来就是老秦人,也就会为老秦人效力,然后再以此为基地继续扩张,直到天边。也就是说,如果秦始皇打到漠北,那么他的军队会占领那里,囤住那里,开垦或放牧那里,但是汉武帝则是打完就撤虽然痛但很快过去,这是两种不同理念。而后,沙皇俄国与满清王朝最大的区别也在这里!满清王朝对漠北的统治基本上也是采用之前汉朝的统治方式,打服了就好,但是从不参与治理或者开发!而沙皇俄国则不同了,沙皇俄国奉行的是类似秦国的战略,打,一直打到天边,比如,漠北地苦寒,生存不易,沙俄皇帝就给他们特权,打,打下来的归你们。于是沙俄贵族都是侵略成性,他们不断侵略不断扩张,不断占领。而原本的漠北人民被调走打仗,打到一个宜居的地方便停下,住下,安居乐业了。而原来的漠北则成了无人区或者少人区,这样,资源问题就不会因为人口膨胀的障碍,有多少战争就是因为资源在打的。只要有出路,跟着沙俄能发财致富,谁还愿意反叛!


优己


本人因工作关系四十年前去了内蒙及东北的许多地方,看到史书不曾记载的事实,本人还好问,见到岁数大的人就想问一问古时的事。以我知道的为什么经过这么多的战争,迁移,人还这么多?从汉开始把匈奴消灭,可以说当时的蒙古草原已没有多少人了,当时出征几天都见不到人影,这在史书上可见。到明朝消灭元朝,蒙古草原人烟极少,人数恢复极慢,这从外蒙这么多年人口也没增长多少就可见证,少数民族生了孩子吊在树上,生存率是极低的,他们好酒,勇敢好斗死亡率极高,所以女多男少。再看关内汉人地区,由于大地主集中土地,宗族抢地抢水经常械斗,那时实行一妻多妾制,连有些富农都一妻一妾,更何况大地主了,再说重男轻女溺死女婴随处可见,所以关内男多女少。无地无老婆的男人特多,一遇天灾人祸人们就去关外,蒙古草原跑,这就是那里人口增加的原因,走一批再去一批周而复始,就跟现在又有人去俄罗斯找老婆是一个道理。


妙妙爷爷2


因为俄国人能在漠北定居,而中国人不能。

漠北苦寒,田地只能一年一熟,以中原古代的牛耕技术,一个壮劳力能耕二十亩就到顶了,亩产两三百斤,一年打个四五千斤,自己都得吃掉一千五百斤,牛马的食量是人的三倍,如果每人都有一匹马或一头牛,那一年至少要六千斤粮食,你打的那四五千斤够吃么?而且女人小孩也要吃饭。

俄国人就不同了,他们是带着近代先进马拉犁技术来的,那玩意一人两马一天就能耕二三十亩地,一人一年种上两三百亩不在话下,产粮四五万斤,足够养活一家老小带几匹马的。

所以,没有先进农业技术,没人能在漠北定居。在俄国人带来先进技术前,漠北只适合游牧民族生存,因为他们的羊群可以一路吃过去不怕草不够。中原人就算打败游牧民族也没法统治漠北,因为压根承担不起给驻军长途运粮的消耗,只能看着游牧民族一茬又一茬长出来。而俄国人直接定居,抢了游牧民族的草场种田,让游牧民族无地可牧。


三只脚的大大乌鸦


俄罗斯奉行的是武力限制下的无限扩张主义,对新占领地俄国要征收税源、兵源、脚夫杂役和女仆妓女去支持继续扩张。这种征收行为本身就会自发地不断地持续地低成本地削弱被征服地域内反抗沙俄政权的物质基础、人力基础和族群凝聚力。语言俄罗斯化、文字俄罗斯化、人口萎缩、男的死,女的混;其实看看蒙古就明白了:苏联控制外蒙70年,蒙古人除了依旧保持放牧住帐篷的变化不大,人口增加了多少?王公贵族喇嘛剩了几个?有多少蒙古领导人的老婆不是俄罗斯族女人?在往前看,第三国际出来的火种有几个不娶俄罗斯老婆的。而我们,由于王道主义的政治正确,不征税、不掌治权、不虚其根本,反养狼若饲犬,能成事才怪。狼变成犬的过程死了很多非狼非狗的。


大河与贺兰


自从满清把满蒙藏回汉统一起来以后中国北方就剩下沙俄这一强敌了。昔日威胁中原政权的蒙古人已经成为满清的同盟军和看门狗了。满清开疆扩土大大扩展了中华文明与俄罗斯文明之间的缓冲空间,同时整合满蒙藏回汉力量抵御沙俄南下,确保了中华文明不会被更强势的俄罗斯文明吞没。俄罗斯历史学者做过假设,如果没有满清入主中原整合周边少数民族力量,俄罗斯完全有能力入主中原,中华文明只能成历史的记忆。试想一下如果汉人政权龟缩在长城以内,沙俄轻而易举吞并北方少数民族小国,直达长城。而汉人政权对付蒙古人都力不从心,哪里还有能力对付更强大的沙俄。由此可见满清开疆扩土为了获得更多同盟军来统治人口众多的汉人客观上为保全中华文明做出了贡献。


无藏南即九百五十一万


漠北又称岭北,指中国北方沙漠、戈壁以北的广大地区,漠北政治军事文化中心和林。

在中国历史上,漠北地区经常有不同的游牧民族向南冲击长城,对中原王朝产生影响。

中原王朝强大时,如汉时、唐时,也曾组织过大规模的征讨,产生了很多代表汉民族武力顶峰的军功,如封狼居胥、勒石燕然、犁庭扫穴等。

在中原王朝衰弱时,游牧民族多次以漠北为根据地,不断袭扰中原地区,甚至在宋末、明末摧毁中原王朝的军事、政治秩序,入主中原。

很多游牧民族,之前于史无载,好像是突然从地下冒出来一样,突然间就变得很强大,直接出现在中原王朝旁边,也使中国的史官们也无从考究他们的来源,只好语焉不详地说他们是某某别部,大意是跟着某个民族一起迁徙过来的。

中原王朝的皇帝们通过翻阅史册,肯定也发现了一个规律:

北方游牧民族的发祥地有两个:

在西北,是在阿尔泰山的中亚草原(北虏)。

在东北,则是在呼伦贝尔草原附近(东胡)。

中国历史上的众多游牧民族,其发源地基本都在这里。

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局面: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两边的游牧民族交替强大,占据漠北草原,号令北疆,与中原王朝争雄。

中亚草原,即位于中国西北,在历史上就是一个民族大熔炉。从古至今,有大夏人、巴克特里亚人、吐火罗人、钦察人、斯基泰人、阿兰人、哥特人、康居人等等,还有很多连史学家也不知道怎么命名的民族在这里留下过足迹。

这些民族的日常,都是逐水草而居,他们之间也发生征战,但更多的是融合。这些数量众多的不同人种、民族的人在一起地域里生活,很容易就会产生一个新的民族。匈奴人、柔然人、突厥人等都是如此产生的;

在东北的兴安岭附近,也出于同样的原因,先后出现有丁零、鲜卑、契丹、蒙古、女真等民族。

中原王朝如要解决游牧民族如同韭菜一般,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一个新的游牧民族强权出现在草原上的困境,就需要从根本上断绝草原民族强权的生成机制。

可以有两种做法:

1,军事占领,强权统治。汉王朝、唐王朝即是采取此种做法,只是这种方式会随着中原王朝势力衰弱时出现强烈的反弹。

2,政治攻心,经济革命。通过经济影响,彻底改变这两个地方的地方游牧经济为农耕经济。实际上,这是古代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果能大面积屯田,中原王朝也不至于每次出征都有鞭长莫及之感。

现代国际社会对金三角毒品的治理,实际上也是第二种办法,替换农作物,改变当地以毒品为生的生活状态,以达到彻底治理。这即是中国人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汉、唐时,中原王朝的都城都在长安,因此王朝的注意力,始终都集中在西北地区。

为了保卫都城长安,就要控制河西走廊。为了守住河西走廊,又要占领西域。为了守住西域,又要继续向中亚腹地进攻,直到中原王朝的军事能力达到极限。这个极限是指中原王朝军事物资投放的最远距离,基本就在现在的中亚一带。也因此,汉朝、唐朝不断向西北用兵,唐朝时最远打到了现在的伊朗一带。

依靠军事进攻,打下来中亚草原这只是第一步。中原王朝需要在当地屯田,改变当地的游牧状态为农耕状态,实现自给自足,前文说过,这非常困难。由于当地游牧部落的反抗,还有当地的水土条件不适合发展农业等原因,中原王朝改变当地生产习性的工作,往往来不及实施,就因自身原因不得不采取保守策略,从而退出了中亚草原地带的争夺。

中亚地区,重新进入了游牧状态,成为各种游牧民族的催生机。这些游牧民族,不断蚕食河西故地,使得汉民族的西北防线自唐代开始不断后缩。

当朝廷的主要精力集中在西北时,中原王朝的雷霆之锤也给了匈奴、突厥以沉重打击,在客观上为东胡的崛起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中国历史上的元朝、清朝的创建民族,都源出东胡。

中原王朝为了抑制西北的游牧民族,有时会策略性地扶持东北的游牧民族。所以,东胡的各个民族,在中国的历史上的舞台要比西北的游牧民族还要大,不管是鲜卑、契丹、蒙古还是女真。

唐代之后,中原王朝的主要精力,实际上已经在对付东胡民族。西北地区由于战线收缩,已经放弃了河西以外的中亚地区,对漠北更是鞭长莫及,不得不建立要塞、长城来防御。

东胡民族变得强悍难制,主要原因在于得到了燕云十六州,已经从部落制向国家体制转变,这种游牧与农耕两种政治组织所迸发的战斗力,让中原王朝倍感压力。由此可见,石敬塘送出去的燕云十六州,影响极其恶劣。

明成祖时,汉民族武力有所恢复,力图振作。他曾经五次出征漠北,犁庭扫穴,虽战果不多,每次匆匆而返,但却断绝了蒙古人复返之念,甚至到秋天还要去草原纵火。

但是,归到实际,这不是改变草原生活经济的做法,反而激化了民族矛盾,使得明朝200年间都不能解决北患。

到了清朝。由于清朝本身就是东胡的游牧民族(渔猎),因此中原王朝东胡的问题就得到了解决。满清政府实际上也没有能力经济同化,但是它能够做到精神同化。满清200年下来,蒙古已经不能再作为边患了。

于是,在18世纪前后,中原王朝剩下漠北问题,就是西北地区刚刚冒头的游牧民族势力,这股势力被称作准噶尔汗国。

清王朝通过80多年的连续征战,终于消灭了准噶尔汗国,占领了中亚地区。同样,清王朝也没有能力改变当地的游牧民族生活习性,因此时有反叛。直到左宗棠再次收复新疆时,新疆的生产方式也基本变化不大。清王朝也面临着与汉唐王朝一样的困境,中亚地区距离核心区太远,军事投射能力变弱。清王朝依靠军事强权统治,在当地勉力支撑。直到19世纪俄罗斯的到来。

俄罗斯统一欧洲部分后,在18世纪后期,开始经略中亚草原。当时俄罗斯通过学习西方世界,已经具备了近代的火器装备和近现代的社会管理制度,而这些跨时代的军事和政治手段,对俄罗斯能够占领,并顺利征服中亚草原地带的游牧民族有重大关系。

如俄罗斯攻打塔什干时,1940名士兵,进攻一座30000人驻防的大城,最终打赢了,让塔什干赔了50万卢布。

俄罗斯就此通过先进的军事装备,用不多的兵力逐步控制了中亚草原。

俄国又通过近代化的社会管理制度,往中亚迁徙大量的俄罗斯农民,并且严禁各个游牧民族越界放牧,同时还人为制造矛盾,断绝了这些民族间的交流,使其不能产生新的游牧民族强权。

于是,漠北地区就出现了权力真空状态。以往2000多年来,不管是西北的阿尔泰山游牧民族生成器,还是东北的兴安岭游牧民族生成器,到了18世纪末,都不能再为漠北提供新的游牧民族强权了。

漠北,枕戈待了2000多年后,安静了。

也因此,俄国在往西伯利亚的扩张之路异常顺利,因为当地已经没有地区强权了。西伯利亚汗国,看着挺大600万平方公里,有多少人呢?全部加在一起,不到20万人。

直到此时,游牧民族也并非没有机会。因为不管是俄国,还是清王朝,实际上并没有从根上改变当地民族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只是通过军事强权威压,与以往中原王朝势力强大时的做法没有根本上的区别。

可是时代一直在发展,俄罗斯和清王朝都在18世纪、19世纪挺住了,迎来了工业革命后的20世纪。随着马克沁机枪的出现,游牧民族的骑兵彻底走下了历史舞台。

在适宜定居的地方,游牧民族纷纷抛弃了帐篷,住进了砖瓦房。他们的生活习性2000多年来终于被整体性改变了。新的游牧民族强权,再不可能再建立起来了。

在西北,清王朝和俄罗斯分别占领中亚草原一部,用武力维持到火器出现大变革以压制、终结游牧民族骑兵的机动优势,共同完成了清靖漠北游牧民族势力的工作。

在东北,清王朝独自通过羁縻、姻亲等手段控制了东北草原,使得东北游牧民族产生新的强权的机制也遭受到彻底的破坏。

漠北游牧民族强权的两个供应基地都遭到了沉重的打击,漠北地区就此安静了。只是,老式的游牧民族强权已经走下历史舞台,新式的军事强权却在北疆再次对中原王朝形成了威胁。

在此,虽为汉唐时候的中原王朝感到惋惜,但要求汉民族在2000年前进入到工业革命时代的要求太高了,俄罗斯和清王朝则很幸运地赶上了。


傲骚娇


其实老毛子搞定漠北中亚的游牧部族,也没那么简单,曾经也是多次反复的。问题的关键并不是老毛子有什么秘笈,而是时代变了,战斗的方式变了。

所谓战斗的方式变了,其实就是火器的出现。火器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世界的政治版图。曾经纵横不可一世的游牧帝国、马背民族都变得不堪一击,那些曾经风云一时的马背民族再也没有了往日的威风。

这些游牧帝国最典型的有两个:一个是中东的阿拉伯帝国,另一个就是漠北的蒙古帝国。

阿拉伯帝国将近600年,曾经是纵横中东,不可一世的帝国,其版图向东则扩张到今天的印度,也是巴基斯坦穆斯林的由来;向西则最远达到了伊比利亚半岛,垄断了东西方的路上海上交通要道。但现在的阿拉伯各国,哪还有一点点阿拉伯帝国的威风?

在被西方摁在地上摩擦了数百年以后,至今是四分五裂,内部可以说是相当的混乱。

而蒙古帝国在创造了游牧民族最辉煌的一页以后,至今也是偏居一隅,消失在世界的政治版图中。记住我这里说的是政治版图,也就是说,今天的蒙古国,不管它能不能代表蒙古正统,因为黄金家族都生活在中国,但它在世界政治上是完全可以忽略的。谁会在乎一个国民只有三百万,没有任何科技可言,军队不堪一击的内陆小国呢?

原因何在?就是我一开始提到的,火器的出现。

太史公在《史记.匈奴列传》中有明确记载,“其长兵则弓矢,短兵则刀鋋”,远处则用弓箭,近处则刀劈斧斫,这是他们的主要攻击方式,数千年由匈奴、鲜卑、柔然、突厥而蒙古,一直没有变化;而且其战斗模式非常有特点,“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

这种战斗方式,曾经让大汉名将李广苦不堪言。在文景之时,李广守卫北方边疆,历任雁门、北郡等七郡太守,可以说是立下了赫赫功勋,把他善守的优点发挥到了极致;而到了汉武帝时期,这种倏忽而来,倏忽而逝的不可捉摸的战斗方式,李广则极为不适应。李广善守,善用步兵和弓箭手,可人家不和你纠缠,李广就只剩下吃苦头了。

其实真正能够痛击草原部族的,也只有善于使用骑兵快速突击的霍去病、李靖;善于调动骑兵和诸兵种配合作战的卫青等寥寥数人了。

后世名将,比如戚继光,打倭寇是神出鬼没,厉害得很;但是在北地,抗击游牧民的进攻,却没有建立太大的功勋,原因也是没有找到应对骑兵快速机动突击的办法。

后来蒙古骑兵横扫中亚西亚和东欧,更是将这种机动攻击的方法发挥到了极致。利用骑兵的机动性,不断骚扰包抄阵型严密的欧洲军团,而笨重的欧洲重骑兵和步兵又不敢离开阵型分散攻击,这么的反复几轮接触下来,欧洲军团就会陷入崩溃状态,最终难逃覆灭的命运。

在农业社会,火器没有发明或者没有得到大规模应用之前,马匹加上弓箭的攻击,在野战战场上是无解的。要不就像霍去病一样,建立自己的骑兵部队,突的比你还快,攻的比你还狠;要不就是结寨防守,就像戚继光、李陵李广孙子那样,这样可以有效杀伤骑兵,甚至获胜。但结寨防守的弱点在于,游牧骑兵即使输了,你也无法将其歼灭,因为他能跑,会很快的消失在大漠中。

但是在火器得到大规模应用以后,骑兵的这种攻击方式就失效了。火器的威力远在弓箭之上,攻击距离也更远,发射也更快速,而且最重要的是,火器将人的能力降到了最低,只要经过适当的培训,老弱病残女人都可以使用,而弓箭要想射得远,射得准,对臂力是有较高要求的。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清军的八里桥之战。

僧格林沁的3万蒙古骑兵抗击8千英法联军,最终的战果是:

  据俄使伊格估计,当时清军投入约5至6万人,其中3万骑兵,损失1000人(清朝自己估计为3000人)。法军死亡3人,受伤17人,英军死亡2人,受伤29人。

多么恐怖的差距。

冷兵器时代至此,可以说彻底落幕。

而俄罗斯是率先进入火器时代的列强之一,靠着火器对骑兵的巨大优势,这些漠北民族也就翻不起什么大浪来了。

但是题目中后半句说法是错的,老毛子搞定这些漠北游牧民族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也是打了100多年。从1607年俄罗斯在托木斯克和卫拉特和硕特诸部第一次大战开始,一直到1757准格尔汗国灭亡,整整150年,老毛子搞定这些漠北游牧民族并不容易。而且这还是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百年的持续打击下完成的。

主要的原因是这个时候的火器还没有对马匹和弓箭形成绝对的优势。但随着火器的不管改进,威力逐渐加强,骑兵已经不复当年之勇。蒙古骑兵在通州之战就是骑兵最后的挽歌。

这个时候,不止老毛子不再把漠北这些部落当回事,其实现在中国还会考虑漠北的威胁么?一样能搞定他。

所谓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其实就是冷兵器时代最大的威胁草原游牧民族的骑兵不再能够威胁中原,而新的威胁来自海上。

准确的表述应该是,时代变了。


江上一峰青


说的再多无非两个原因:

一是不喜欢,自古中原人率先进入农耕社会,不管是改朝换代还是造反起义,目的无非是获得可以耕种的土地,有土地就有粮食,有粮食就有钱,有了钱啥都有了。但是漠北苦寒冻土之地,根本不适合耕种,种不出粮食和瓜果蔬菜的贫瘠土地谁要??自打心底就不喜欢,那有动力去占领呢?

二是下手软。不管是汉唐还是明清,对漠北民族叛乱和攻击都不够硬,总是是用金银财宝劝降或送公主美女和亲,但是看世界其它地方,俄罗斯向东扩张,只要不投降就全部杀光,中国江东64屯被清朝送给俄罗斯,当地中国人不愿归降,俄罗斯马上杀尽,著名的海兰泡惨案,一万多民众被俄罗斯人赶入大海淹死。再看看美洲,欧洲人抢夺了印第安人土地,印第安人奋起反抗,欧洲人仗着船坚炮利,几十年功夫将北美600万印第安人象狩猎一样杀的只剩下40万,如果不是美国建国,估计印第安人就象剑齿虎一样被灭种了。所以想占领一块地方得下手狠,不服就杀光,想通过什谈判金钱美女夺地,只是痴心妄想。


孙战2016


这主要是管理方式、政治制度不同。中国历代王朝对北方游牧民族漂忽不定、居无定所感到无所适从,所以在游牧民族归附时期仍然以“抚”为主,给个官衔、爵位,仍然是自已管理自已,等同附庸国,每年朝贡一次,赏赐都远远超过贡献。如果有少数民族内讧有归附的,就安置在晋北、陕北靠近少数民族的边缘地区,并逐渐同化。而少数民族一旦看到中原王朝衰落,就会乘势南下,夺取政权。而沙俄采取的策略则不同,以“管”为主,直接在占领区设置各级政府加以管理,在官员任命上开始以俄罗斯族为主,剿抚并用,逐渐软化,同化,变游牧为定居,重视教育,作为公民平等对待,使至今远东居民拒不愿谈与中国的历史渊源。至今俄罗斯在远东设置行政区,而不是少数民族自治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