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國西北政權大盤點:“五涼”政權的興衰及其歷史啟示

十六國西北政權大盤點:“五涼”政權的興衰及其歷史啟示

西晉覆滅。主要由內遷的五個少數民族,時人謂之“五胡”的匈奴、鮮卑、羯、氐、羌,及部分漢族或其他民族,於自304年匈奴族貴族劉淵首先建立漢政權始,至439年北魏滅亡北涼政權,統一黃河流域止的135年時間內,先後在今北方黃河流域,建立了23個割據政權。其中,若干政權,如“五涼”,雖興亡時間、建立民族、疆域面積等,多有不同,但都以“涼”為國號。後人為便於區別,以其建國早晚或方位,分別稱之前涼(301年—376年)、後涼(386年—403年)、北涼(397年—439年/460年)、南涼(397年—414年)、西涼(400年—421年)。但也給使人多有困惑。敘述各國興衰簡史,總結其經驗教訓,確有必要。

一、前涼

十六國西北政權大盤點:“五涼”政權的興衰及其歷史啟示

前涼疆域與世系

前涼是漢族張氏建立的政權。其建國時間,歷來有張寔316年建立說、張軌(張寔的父親)301年建立說。若依後說,前涼是十六國中享國時間最久的政權!

晉惠帝時,張軌出任涼州刺史。到任後,鑑於經濟落後,寇盜橫行,一面修築姑臧城(今甘肅武威),強化武備;一面延用當地有才幹的人,課農桑、立學校;內除盜寇,外御入侵的鮮卑人,樹立起很高的威望。

京師洛陽危急,張軌遣將北宮純率軍勤王。洛陽陷落後,中州人士來河西避難者,絡繹不絕。張軌奏請置武興郡、晉興郡,安置流民。河西此前不用鑄幣,以布帛充當貨幣。張軌命鑄五銖錢,“立制準布用錢,錢遂大行”。反映張軌治下,河西地區經濟逐漸走向正軌。

十六國西北政權大盤點:“五涼”政權的興衰及其歷史啟示

涼造新泉(直徑1.5cm 穿孔0.7cm 厚度0.16cm)

314年,張軌病逝。長子張寔繼任涼州刺史。晉愍帝封他為西平公。

316年,漢軍攻陷長安,晉愍帝降。不過,張氏仍長期使用晉愍帝“建興”年號。直至354年停用。縱使如此,張氏政權實際上已不再是晉朝地方政府機構,而是獨立的割據政權。

320年,張寔被部將閻沙等殺害。寔弟張茂誅閻沙等,自稱涼州牧。

324年,張茂病逝,兄張寔子張駿繼位,稱涼州牧、西平公。

346年,張駿病死,子張重華繼位、稱涼州牧,假涼王。

張駿、張重華父子統治時,前涼國力達到極盛,其疆域“南逾河、湟,東至秦、隴,西包蔥嶺,北暨巨延”。

353年,張重華病逝,年僅10歲的兒子張曜靈即位。不久,張重華庶兄張祚廢黜張曜靈,自稱涼州牧、涼公,次年,又自稱涼王,改元“和平”。

355年,張祚殺張曜靈。宋混、張瓘等又殺張祚,立張曜靈弟張玄靚即位。此後,前涼政權內部內亂頻頻,國家動盪。

363年,張重華弟張天錫即位。國勢日衰。

376年,前秦大舉進攻前涼。張天錫降,前涼滅亡。

二、後涼

十六國西北政權大盤點:“五涼”政權的興衰及其歷史啟示

後涼疆域與世系

後涼是略陽(今甘肅平涼莊浪縣)氐族人呂光(338年—399年,字世明)建立的政權。

呂光的父親是前秦開國重臣呂婆樓。青年時,呂光就憑藉傑出才能,深受苻堅和王猛器重,屢建功績。

382年9月,苻堅命呂光為帥,組建一支由7萬步兵,5千騎兵組成的西征軍,準備出征西域。

383年1月,呂光率軍出征。經過一年多的征戰,呂光統一西域。

385年三月,呂光率軍撤離西域。九月,佔據涼州。

386年十二月,呂光稱涼州牧、酒泉公。後涼(386年—403年)始此。

396年6月,呂光稱天王,建國號為大涼。後涼全盛時,疆域包括今甘肅西部和寧夏、青海、新疆一部,與前涼略同。

399年12月,年老多病的呂光立太子呂紹為天王,自稱太上皇。呂光臨終前,告誡呂紹、呂篡、呂弘諸子,務必團結一心,否則必亡國滅族。不久,呂光死,時年63歲。

呂紹即位五天後,就被呂纂殺害。呂纂又於401年被呂超殺死。呂超立兄呂隆為天王。呂隆為鞏固地位,大肆殺戮宗室、大臣。401年,後秦大舉侵犯。九月,呂隆投降。403年8月,呂隆率百官遷往長安。後涼滅亡。

三、北涼

十六國西北政權大盤點:“五涼”政權的興衰及其歷史啟示

北涼疆域與世系

北涼的建立者,目前有二說:一說是漢族人段業,一說是匈奴支系盧水胡族人沮渠蒙遜。

段業,漢族人,“博涉史傳,有尺牘之才,……儒素長者”。曾隨呂光西征西域,替呂光起草文書。呂光建後涼,段業歷任尚書、建康(今甘肅高臺)太守等職。後因呂光斬殺盧水胡酋長沮渠羅仇兄弟,397年,沮渠羅仇侄沮渠蒙遜起兵,蒙遜堂兄沮渠男成也勸段業一同起兵。段業自稱大都督、龍驤大將軍、涼州牧、建康公,改元神璽,建都駱駝城(今甘肅高臺縣南)。

段業“素無權略,威禁不行,群下擅命;尤信卜筮、讖記、巫覡、徵祥”,實權掌握在沮渠蒙遜兄弟手中。401年,蒙遜誣男成謀反。段業不察,斬男成。蒙遜以此為由,殺段業。沮渠蒙遜自任涼州牧、張掖公,改元永安。

十六國西北政權大盤點:“五涼”政權的興衰及其歷史啟示

沮渠蒙遜畫像

沮渠蒙遜即位後,鑑於國力虛弱,故向後秦稱藩,又將弟弟送至南涼為質。

410年,沮渠蒙遜率軍奪取南涼國都姑臧,又擊敗西涼。

412年11月,沮渠蒙遜由張掖遷都至姑臧,改稱河西王。

421年3月,沮渠蒙遜滅亡西涼,佔領整個涼州地區。北涼最強盛時,控制今甘肅西部及寧夏、新疆、青海一部分,是河西最強大的勢力。為鞏固統治,他與北魏和親。

433年,沮渠蒙遜死。第三子沮渠牧健繼位。439年,北魏攻姑臧,牧犍出降,北涼亡。

440年,牧犍弟無諱佔據高昌(今新疆吐魯番),建立高昌北涼(又稱後北涼),460年,被柔然滅亡。

四、南涼

十六國西北政權大盤點:“五涼”政權的興衰及其歷史啟示

南涼是河西鮮卑族禿髮(“拓跋”的異譯)部禿髮烏孤建立的政權。

禿髮烏孤任首領時,養民務農,禮遇俊賢,內修政刑,外“循結鄰好”,勢力漸盛。

394年,後涼呂光命他為河西鮮卑大都統。勢力日盛。

396年,呂光拜烏孤為益州牧、左賢王。羽翼豐滿的烏孤謝絕封爵。

397年,他自稱大部督、大將軍、大單于、西平王,年號太初,建立政權。

398年,南涼乘後涼叛亂頻繁無暇他顧之機,攻取洪池嶺南五郡。烏孤改稱武威王。

399年,烏孤徙都樂都(今青海樂都縣)。八月,烏孤因酒醉墜馬死,弟利鹿孤即武威王位,遷都西平。並與北涼聯合對抗後涼。

401年,利鹿孤改稱河西王。多次擊敗後涼、北涼。

402年三月,利鹿孤卒,弟傉檀立,更號為涼王,遷都樂都。

404年,傉檀向後秦稱臣。

408年,傉檀大敗後秦軍,複稱涼王。

414年,傉檀率軍西擊乙弗鮮卑。西秦乞伏熾磐乘機襲取樂都,傉檀降西秦,年終被毒死,南涼亡。歷3主,17年。

五、西涼

十六國西北政權大盤點:“五涼”政權的興衰及其歷史啟示

西涼疆域與世系

西涼是漢族人李暠建立的政權。

據史書記載,李暠是漢朝將軍李廣的後裔,世為涼州大族。北涼段業時,曾任敦煌太守。公元400年,李暠自稱涼公,改元建初,成為西涼開國皇帝。

西涼曾先後定都敦煌、酒泉。轄區約有今肅州區、玉門、瓜州、敦煌等市、區。

李暠在位時,與東晉修好。他接受東晉的封號;設僑郡,安置江淮和中州的流民。他注意發展農業,“年穀頻登,百姓樂業。”他還在玉門、陽關一帶屯田,勢力遠及西域。

李暠生有十子。李暠死後,子李歆、李恂先後繼位,在位時間都很短,且大修宮室,暴虐民眾,致使“人力凋殘,百姓愁悴”,國家動盪不安。

420年,北涼沮渠蒙遜殺李歆。李恂即位。421年,沮渠蒙遜率兵來攻,李恂據守敦煌城。沮渠蒙遜用大水灌城,城陷,李恂自殺,西涼滅亡。

422年,李暠孫李寶西渡流沙,佔據伊吾(今新疆哈密),建立伊吾西涼(又稱後西涼)。442年,李寶投降北魏,被封為伊吾王。

文史君曰

十六國時期,各族紛紛建立政權,弱肉強食,叢林法則盛行。由漢族、鮮卑族、匈奴族等分別建立的“五涼”政權,雖囿於時代環境,多有殺伐攻略,但也不乏安境保民者,如前涼在中原擾攘之際,保持國家、社會之穩定,成為中原和西部漢族流民的聚居地,保存較多的漢族傳統文化,廣受後人讚譽。此外,“五涼”政權的興衰也表明:一,一個國家、民族,要保持獨立、強盛,必須自身努力奮鬥,自強不息,萬不能依賴強者的憐憫和施捨;二,一個政權的興衰,關鍵在於能否使國民擁有強大的凝聚力,能否與民同利。暴虐役使民眾,只能適得其反;三,統治集團是否能夠團結一致,同心同德,也是國家能否興隆昌盛的重要保障。反之,則易分崩離析,亡國在即。這些經驗和教訓,值得後世借鑑和警戒。

參考文獻

1.(唐)房玄齡等:《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2.呂思勉:《兩晉南北朝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3.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

4.白壽彝總主編、何茲全主編:《中國通史》(第五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文中使用圖片均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賬號!您的點贊、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